資源簡介 6.21敵后戰場的抗戰 教學設計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對軍事興趣濃厚,通過影視作品了解地道戰、地雷戰等游擊戰的特點,對敵后戰場有初步認識。因此,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較高。教師需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敵后戰場的概念、認識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的關系。教材分析八年級學生對軍事興趣濃厚,通過影視作品了解地道戰、地雷戰等游擊戰的特點,對敵后戰場有初步認識。因此,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較高。教師需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敵后戰場的概念、認識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的關系。教學目標1.理解敵后戰場的概念,了解中共抗日根據地建立的概況,認識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是互為補充、相互配合的關系;2.知道平型關大捷是中國共產黨參加正面戰場協同抗戰的典范,百團大戰是中共敵后戰場的重大戰績;3.比較國共敵后戰場結局的不同,認識到中共敵后戰場的成功源于人民戰爭路線。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敵后戰場的概念,認識敵后與正面戰場是互為補充、相互配合的關系。難點:比較國共戰場結局的不同,認識到中共敵后戰場的成功源于人民戰爭路線。教學活動設計【導入新課】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力。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的大規模會戰,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當國民政府領導正面戰場上的將士們浴血奮戰之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大軍民也在敵后戰場千方百計地打擊日寇,那么敵后戰場是怎樣開辟的?敵后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師:什么是敵后戰場?為什么要開辟敵后戰場?參考答案:敵后戰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深入到日本占領區,同日軍進行游擊戰而開辟的戰場。原因:單憑政府抗戰和正規戰爭難以戰勝日本侵略者;中共領導的軍隊進行大規模正規戰的條件不成熟;日軍將主要力量用于正面進攻,后方空虛,日本占領區人民有抗日的強烈意愿。生:敵后戰場是相對于國民黨領導軍隊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正面交鋒的戰場而言。從空間上看,敵后戰場位于日本占領區;從作戰形式上看,以游擊戰為主;從戰略上看,敵后戰場是策應和配合正面戰場作戰。抗日戰爭是中國同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生死對決,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客觀上必須充分發動人民群眾,實行全民族抗戰,將政府抗戰與民眾抗戰、正規戰與非正規戰相結合,才能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因此,通過開辟敵后戰場,創建抗日根據地,迫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把用于進攻的兵力抽調回來保衛占領區,將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從而阻止日軍進行戰略進攻,并促使戰爭轉為日軍極力想要避免的持久戰。全面抗戰爆發后,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后,先后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察豫、山東、蘇南等抗日根據地。陜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過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八路軍主動出擊,給日本侵略者帶來極大地困擾,牽制了大量日軍,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內容探究】一、平型關大捷師:平型關位于山西東北部,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太原的重要門戶。1937年9月,日軍板垣師團一部輜重和補給部隊向平型關開進,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一帶隱蔽設伏,最終殲滅日軍一千余人。師:平型關大捷為什么會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參考答案:平型關大捷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生:平型關大捷是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協同國民政府軍隊在正面戰場作戰的一次成功范例。八路軍一一五師以極其低劣的裝備主動伏擊在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師團一部,打破了日軍不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振奮和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戰士氣,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平型關大捷表明,日軍并非不可戰勝,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戰略戰術,中國是可以戰勝日本侵略者的。二、百團大戰師:八路軍為什么要發動百團大戰?(參考答案:粉碎日軍的“掃蕩”和“囚籠”政策;打破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謠言,振奮全國人民的抗日信心。)生:進入到抗戰相持階段后,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和不斷壯大,對侵華日軍構成了嚴重威脅。于是,日軍開始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他們還在根據地周圍修筑碉堡和封鎖溝、封鎖墻,并利用鐵路和公路對根據地形成網狀包圍,稱之為“囚籠”政策,根據地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限制。另一方面,雖然敵后戰場牽制了大量侵華日軍,但由于八路軍化整為零,開展廣泛的游擊戰,始終沒有對日軍發動過大規模的攻擊,以致于國民黨污蔑共產黨“七分發展,兩分應付,一分抗日”,當時一些民眾對戰勝日本侵略者持懷疑態度,國內彌漫著悲觀情緒。因此,為了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打破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謠言,振奮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1940年8月至12月,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地區進行了一場以破壞敵人交通線和摧毀日偽據點為主要目標的大戰役。參加這次戰役的八路軍有100多個團20多萬人,史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寇,極大地鼓舞了困難中的中國軍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共產黨的聲威。(過渡)抗戰過程中,國民政府也曾開辟敵后戰場進行一定規模的游擊戰,然而與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相比,效果卻大相徑庭。三、敵后戰場的比較師:中國的抗日戰爭包括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兩個部分,國民黨領導了正面戰場,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則是敵后戰場的主力。然而國民黨也曾重視并開辟過敵后戰場。國民黨于抗戰中前期建立了大量的敵后根據地,最高峰時,國民黨敵后抗日武裝總計近100萬人。全面抗戰以來,國共兩黨一度都致力于建設抗日根據地,但結果迥異。師:國共兩黨開辟的敵后戰場的結局有何不同?試分析結局不同的原因參考答案:結局:共產黨成為領導的敵后戰場逐漸成為抗戰的主戰場,而國民黨武裝不斷削弱,游擊區不斷縮小,作用日益降低。原因:一是戰略定位不同,國民黨的敵后游擊戰是配合正面戰場作戰,戰法僵化,共產黨以游擊戰為主要作戰模式,戰法靈活;二是兵民關系不同,國共國民黨堅持片面抗戰路線,單純依靠政府軍隊抗戰,而共產黨堅持人民戰爭路線,得到民眾的支持和配合。生:中國共產黨敢于發動群眾,善于調動人民的力量,因此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仍能長期生存并不斷發展。正是依靠著背后廣大的人民群眾,中共鑄就了堅不可摧的戰斗士氣,以各種方式持續作戰,將抗日根據地建設成為打不垮的堅強堡壘,不但有效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而且在戰略上牢牢牽制住了侵華日軍,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