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19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課程標準】1.簡述七七事變的史實,認識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全民族抗戰的意義。2.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為例,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教學目標】1.認識七七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的標志。簡述中國守軍抗日的史實,培養口頭表達及歷史思維能力。認識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的標志;2.結合課本的“材料研讀”與“相關史事”,分析歷史材料和史實,掌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形成歷史認知,提高解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以七七事變和淞滬會戰為例,感受中華民族頑強不屈、團結對外的優秀品質。學習中國軍隊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為維護世界和平而奮斗的精神。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罪行是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卻的傷痛,要隨時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要樹立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的信念【重點難點】重點:1.七七事變。2.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3.淞滬會戰中中國守軍的抵抗。4.南京大屠殺。難點:為什么說國共第二次合作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舉行。70多年前,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中華兒女共赴國難,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壯麗史詩。今天我們一起回顧那段歷史。【新課探究】一、七七事變1.日軍蓄意發動盧溝橋事變【材料鏈接】材料當年的報刊曾這樣評論:對中國來說,“盧溝橋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華北存亡系之;而西北、隴海線乃至長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脅也”;對日本而言,“盧溝橋事件是一個更大圖謀的開端”。【問題探究】盧溝橋為什么會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 答案提示:(1)1936年,日軍勢力從東、南、北三面包圍了北平。(2)盧溝橋背靠宛平城,扼平漢鐵路,成為北平通往西南等地的唯一通道,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3)盧溝橋得失,關系北平之得失乃至華北之安全。2.全面抗戰爆發【材料鏈接】材料一 宛平城應固守勿退,并須全體動員,以備事態擴大。 ——1937年7月8日蔣介石電宋哲元【問題探究1】材料一表明蔣介石對日態度發生怎樣變化 為什么 答案提示:變化:蔣介石對日態度由九一八事變后的堅決不抵抗轉變為抵抗政策。原因:(1)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全力圍剿紅軍,面對日本的侵略下令不抵抗。(2)西安事變后,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3)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挑起全面侵華戰爭,企圖滅亡整個中國,蔣介石集團自身利益受到威脅。材料二 二十九軍守衛盧溝橋和反擊日軍【問題探究2】面對日本法西斯的瘋狂侵略,愛國將士作出怎樣的回答 答案提示:“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材料三 【問題探究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內容,對在盧溝橋事變中中國士兵的英勇行為,你有何感想 答案提示:在國家危難時刻,英雄們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死榮辱同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的尊嚴,表現出了高度的愛國熱情。這種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發揚。二、國共合作【材料鏈接】材料一 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材料二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蔣介石“最后關頭”演說材料三材料四 1937年8月,許多紅軍戰士舍不得摘下帶有紅五星的八角帽,不愿換上佩有青天白日徽的黃軍帽。劉伯承勸道:“這帽徽雖是白的,可我們的心永遠是紅的!同志們,為了救中國,暫時和紅軍帽告別吧!”【問題探究1】以上四則材料體現了國共兩黨在民族危難之際作出怎樣的選擇 答案提示: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領導全民族抗戰。【問題探究2】盧溝橋事變后中國所進行的抗戰,與九一八事變后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問題探究3】材料四中“救中國”的含義是什么 對此你怎么認識 答案提示:國共合作抗擊日寇。這體現出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大義和忍辱負重。三、淞滬會戰【材料鏈接】材料一 此次兩軍作戰,雙方傷亡慘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此前所未聞者。須知若干華軍器械,猶未充分,但一般所認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種奇跡,自屬難能可貴。上海一隅之抵抗,對于整個中國均有極大之影響。——倫敦《泰晤士報》(1937年11月28日)材料二 淞滬會戰為中國民族工業的內遷爭取了時間。同時,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材料三 日軍在上海浴血纏斗三個月,才勉強攻下國軍的陣地,已經使得世界各國對于中國的抗日實力與決心,產生刮目相看的態度,而日軍久戰未勝,日本的民心士氣,則出現了懷疑與困惑。日本幾乎已經可以確定,無法在短期內結束與中國的戰爭,那么日本就將面臨其戰略最大的致命弱點,就是日本缺乏戰爭與民生的資源,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消耗,一旦它無法在中國戰場上達成速戰速決,那么最后的潰敗,也就成為日本無法避免的命運了。【問題探究】用史實說明中國軍民是如何進行抗戰的。這對抗戰初期局勢產生了什么影響 答案提示:史實:姚子青率部守衛寶山,全營官兵壯烈犧牲;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等。影響: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也為日本的戰敗埋下了伏筆。四、南京大屠殺1.法西斯暴行【材料鏈接】材料一 不論婦女兒童,凡中國人一概都殺,房屋全部放火焚燒。——攻占南京的日軍第6師團司令部接到的命令材料二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我和二三百名“中央軍”穿著便衣,逃到南京燕子磯三臺洞附近,親眼看到日軍在燕子磯江灘進行大屠殺的情景。當時日軍用機槍掃射了一天一夜,有兩萬多名已經解除武裝的“中央軍”喪了命。——據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回憶【問題探究1】結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概述日本法西斯在南京所犯罪行。答案提示:(1)日本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2)對南京人民進行血腥大屠殺,占領南京之后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材料三材料四 1937年12月,日本《東京日日新聞》以“紫金山下”為題,報道了如下消息:日本少尉向井和野田進行砍殺百人的比賽,向井殺了106人,野田殺了105人,但不知誰先殺到100人,兩人勝負難分,重新再賭誰先殺滿150名中國人。【問題探究2】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然而今天日本國內一些人極力否認大屠殺的真實性,他們稱南京大屠殺為“二十世紀最大謊言”。對此你如何看待 答案提示:日本篡改侵華歷史、否定大屠殺、修改教科書等一系列事情,說明日本政府依然缺乏反省戰爭的誠意。我國政府對日本政府這一頑固立場,表示堅決抗議。在表示強烈憤慨的同時,更應時刻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2.勿忘國恥,警鐘長鳴【材料鏈接】材料一 由中日兩國學者組成的歷史共同研究委員會,對戰爭發表看法。最受關注的“南京大OO”事件的罹難人數,雙方說法相差甚遠,凸顯雙方對近代史認知的隔閡很大。有關1931年至1945年“中日戰爭”(中國對日抗戰)的論述,雙方都同意是日本對華發動的“侵略戰爭”。不過,在最受關注的1937年“南京大OO”事件罹難人數方面,中方言及是“30萬人以上”,日方的見解是“有各種不同的估計”,如“2萬到4萬人”,“最多是20萬人”。材料二 日本政府每4年審定一次由民間各出版社分別編寫的歷史教科書。1982年第一次審定“侵略華北”成了“進出華北”。1986年第二次審定只字不提日本曾侵略過別的國家。2001年第三次審定將太平洋戰爭標榜為“正義”。2005年第四次審定篡改歷史的錯誤仍比比皆是。 材料三 關于南京大OO,日本方面如是說:因為是在戰爭期間,即使發生某種OO,也并非大OO一類的行動。日本軍隊導致民眾中也出現了很多死傷者,這就是南京事件。后在東京審判中介紹東京審判認定日本軍隊在中日戰爭中占領南京時殺害了很多中國民眾。但是關于事件的實際情況,資料上被發現有許多疑點,存在各種見解,現在仍在爭論。【問題探究1】有人說:“日本侵華已經是許多年前的事了,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做人要向前看。”對此,你又是如何看的呢 答案提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問題探究2】閱讀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有什么感想。答案提示:(1)日本侵華戰爭是一場殘酷的侵略戰爭,特別是南京大屠殺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野蠻的侵略行徑。日本右翼勢力掩蓋其野蠻侵略的歷史是不能得逞的。(2)我們當代中學生要牢記歷史,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樹立憂患意識,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3)我們要努力學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我們要高度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抬頭,堅決防止日本法西斯勢力復活,決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課堂小結】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是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開始。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國共兩黨團結御侮,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30萬——南京成了一個慘絕人寰的人間地獄。法西斯的暴行激起了中國和世界人民的憤慨。【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