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22 法治中國建設1.理解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內涵和基本特征,理解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要求。2.列舉事例,闡明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意義。1.法治國家(1)體現:法治國家意味著國家權力依法行使,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開展。法治國家堅持 至上、堅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 (2)意義:通過建設法治國家,能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保障公民合法權益;能夠推動實現 ,實現長治久安。 (3)要求:法治國家意味著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設法治國家,既需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更需要法律的嚴格實施。①推進憲法實施。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 ,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 。 ②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 。 ③完善 。政府部門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社會公眾自覺遵守法律,司法機關嚴格公正司法。 2.法治政府(1)內涵:法治政府,就是 、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智能高效、廉潔誠信、人民滿意的政府。法治政府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任務和主體工程。 (2)意義:通過建設法治政府,能夠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權力,積極履行職責,提高 水平,實現善政;能夠更好地促進政府和公民、社會組織的溝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關系。 (3)要求:①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 ,讓政府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職責,確保行政權在法治框架內運行。 ②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堅持 、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 3.法治社會(1)體現:法治社會是指法律得到 、社會治理依法開展、 和諧有序的社會。 (2)意義:通過建設法治社會,能夠使全社會更好地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增進 ,維護社會秩序;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 。 (3)要求:①深入開展 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②提高社會治理 水平。③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④健全社會矛盾糾紛 機制。 1.(2022·江蘇省合格考)王安石在《周公》中說:“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這是因為善法( )①能最大限度得到民眾的認同 ②可以更好維護公民根本利益③能最大程度發揮法律的效力 ④能解決社會生活的一切問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2·湖南省合格考)某市政府圍繞“數字化改革”要求,全力推進交易平臺信息化建設,推進“數字化招標”,實現“開標不見面”“投標零次跑”“交易零成本”的突破,營造親清政商氛圍。這體現政府( )A.職能科學 B.廉潔誠信C.智能高效 D.權責法定3.(2022·北京市合格考一)中共中央印發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指出: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建設的法治社會是( )①徹底消除了違法犯罪行為的社會 ②社會治理依法開展的社會③法律得到公認和普遍遵從的社會 ④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法治國家是相對于人治國家而言的,它意味著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設法治國家,需要( )①維護憲法的權威 ②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③完善法律實施機制 ④完善政府憲法監督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022·江蘇省合格考)2021年5月,長江流域五省市在武漢簽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聯合執法合作協議》(下圖)。該協議的簽署( )A.為行政執法提供了依據 B.保障公民享有立法權力C.擴大了地方政府執法權 D.能避免行政權力的濫用3.(2022·北京市合格考二)從“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到建立“接訴即辦”機制,再到《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實施,“接訴即辦”的探索實踐進入法治化軌道。基層治理改革不斷從“被動治理”向“主動治理”深化,有利于( )①增加公民的權利 ②提升城市治理水平③獨立行使檢察權 ④增強為民服務意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2·北京市合格考二)“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學習負擔;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施行( )①將代替以家規、家訓、家書為載體的家庭教育模式②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提供法治保障③解決了未成年人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矛盾和問題④表明家庭教育由傳統“家事”上升為重要“國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基層公權力是政府權力的“末梢”。某市為規范基層公權力運行,推出“基層公權力清單”。這一舉措有利于( )A.提高基層治理水平,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B.限制政府的職能,減少基層治理的成本C.密切政府與群眾的關系,實現群眾自治 D.賦予群眾監督權利,加強對權力的制約6.(2023·揚州市模擬)人民網開展的第二十一次全國兩會調查中,“依法治國”位列十大熱詞之首。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個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下列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說法正確的有( )①全體公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②人大常委會行使最高立法權③政府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 ④堅持黨領導立法、帶頭守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023·揚州市模擬)近年來,揚州市智慧政務大廳堅持智慧服務“不打烊”,以數字化手段為群眾、企業提供全程在線服務。由此可見,我國政府堅持( )A.執法嚴明 B.智能高效 C.依法執政 D.廉潔誠信8.(2023·新沂市模擬)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這才是法治的力量所在、尊嚴所系。這表明法治社會( )A.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已沒有違法行為 B.社會糾紛只有運用法律手段才能解決C.公民的一切權利都受法律確認與保護 D.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9.(2023·鹽城市模擬)法律援助是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實施的法律化和制度化行為,是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援對象為經濟困難者、殘疾者、弱者,或者經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對象。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旨在( )A.擴大政府影響力 B.維護社會公平正義C.確立人民當家作主地位 D.增強全民法治觀念10.某區現建有449個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國土、住建等矛盾糾紛易發部門成立了13個調解工作室,在鎮(街道)設置了32個治安糾紛調解工作室、13個勞動爭議調解工作室和13家個人調解工作室,調解服務覆蓋全區。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強法治宣傳,提高群眾的法治觀念 B.避免社會矛盾,建設和諧美麗家園C.維護群眾權益,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D.弘揚法治精神,減少基層違法行為11.法治興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新時代十年,在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趨科學完善。請運用《政治與法治》的相關知識,說明我國為什么重視法治國家建設。課時22 法治中國建設【考點過關】1.(1)憲法法律 (2)國家治理現代化(3)①依憲治國 依憲執政 ②制度前提 ③法律實施機制2.(1)職能科學 (2)行政服務 (3)①法治軌道 ②有法必依3.(1)公認和普遍遵從 公共生活 (2)社會共識 社會和諧(3)①法治宣傳 ②法治化 ④預防化解【典型剖析】1.B 解析:材料強調立善法的重要,因為善法能最大限度得到民眾的認同,能最大程度發揮法律的效力,①③正確。法律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不是維護公民的根本利益,②錯誤。④錯在“一切問題”上。2.C 解析:職能科學強調政府部門之間、上下級政府之間關系的配置必須科學合理等,材料未涉及政府職能科學,A排除。廉潔誠信強調政府要做到誠實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無信等,材料未涉及政府廉潔誠信,B排除。“開標不見面”“投標零次跑”“交易零成本”“營造親清政商氛圍”都體現了政府智能高效,C正確。材料未涉及政府權責法定,D排除。3.D 解析:我們要建設的法治社會是法律得到公認和普遍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②③④正確。①說法錯誤。【過關精練】1.A 2.A 3.C 4.C 5.A 6.B 7.B 8.D 9.B 10.C11.建設法治國家有利于規范權力運行,保障公民合法權益;有利于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