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 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教學目標1. 通過時間表格形式梳理契丹、黨項、女真、蒙古各政權更迭過程中的時間節點、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感知歷史脈絡。2. 通過史料分別深入了解遼“南北面官制”、西夏“中央機構漢式官稱和西夏式官稱”、金“猛安謀克制”、元行省制度,歸納這一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制度建設上的共同點及原因,認識遼夏金元諸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3. 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交融與沖突,認知這一時期與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為持久和穩定,呈現出相互交融的趨勢。三、重點、難點1. 教學重點遼、夏、金、元諸政權和漢民族相互交融共同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2. 教學難點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四、教學方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及技術應用 學生活動 及技術應用 設計 意圖課堂導入 解釋“中國”含義、思考“小中國”“大中國”區別。 教師播放《 “中國”一詞的含義》視頻,引用張帆觀點(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影響,中國才變成“大中國”)并提問“小中國”“大中國”的區別。 學生觀看視頻,思考“小中國”“大中國”概念的區別。 以視頻形式解釋抽象概念,輔助學生理解概念,更好進行知識學習。直接導入: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去探究發現“小中國”“大中國”概念的區別與內涵。講解一: 政權—并立到統一 1.自主梳理——遼夏金元的基本史實。 2.問題探究 探究1:遼夏金元在政權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何種特點? 強調在整個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雖然有戰爭,但基本保持和平為主,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過渡:胡煥庸線 教師布置任務,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填表。 教師出示材料(如下圖),引導學生分析。 教師介紹胡煥庸線位置、地理意義、從而指出遼夏金的這種特別的版圖結構,推動它們去創制一種不同于純中原式的國家建構模式。 學生填表,搶答問題。 學生討論后回答——特點: 雖有 戰爭,基本保持和平為主 長時 期政權并立,向大一統發展。 學生觀察胡煥庸線并思考。 學生自主填表,鍛煉自學能力。 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進行深度思考。講解二:制度——借鑒與創新 1.自主梳理:遼夏金相關制度建設。 2.問題探究 探究2:遼南北面官制 探究3:遼四時捺缽(nà bō)制 探究4:西夏模仿宋制,一套制度,兩種稱謂 (鑄牢教育結合點:通過西夏官制制度,說明中原文化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影響,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探究5:金猛安謀克制 課堂活動 依據上述所學內容,概括遼、西夏、金在管理制度上的相同點,并分析其原因和意義? 教師出示材料(材料如圖),并提出問題:該材料反映的遼朝職官設置特點及原因是什么?這樣的官職設置有什么作用? (教師開啟彈幕功能) 同上,教師出示材料,預設問題遼四時捺缽制度特點? (教師開啟搶答功能) 教師出示材料介紹西夏官制特點,并引用宋神宗所說進行反向印證。“(宋神宗言)蓋北有強鄰,西有黠羌,朝廷汲汲然,左枝右梧,未嘗一日不念之。二敵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依古以來,未有敵國外患如今之強盛者,比之漢唐,奚啻十倍。” ——摘引自(北宋)佚名《道山清話》) 教師出示材料,預設問題:思考金朝建立后,采取了怎樣的政治制度?產生了什么影響? 教師出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并使用拍照上傳功能公示答案。 學生使用彈幕功能回答 特點:因宜而治、因俗而治; 原因:遼長城南北地理環境與生活習慣差異。 作用:①緩和了民族矛盾,穩定了遼的統治;②促進了遼朝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③加快了民族交融;④為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學生搶答, 特點:保持草原習俗,因宜而治,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 學生思考并做好筆記 學生探究材料后回答, 制度:沿襲唐宋制度,保留猛安謀克制度(兵民合一); 影響:鞏固北方統一、政治相對穩定、經濟恢復發展、人民群眾擁護。12世紀金世宗在位時,金朝進入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 學生使用拍照上傳功能答案講解答案。 在知識分類基礎上歸納提取知識,講練結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 通過史料豐富學生認知,多形式答題活躍課堂氣氛。 多角度說明中原文化的影響。 通過史料豐富對歷史認識,感知金猛安謀克制與遼北面官制度的區別于聯系,體會金朝為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的貢獻。 結合基礎知識分析史料,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講解三: 民族——交融與沖突 1.元朝建立過程 過渡:面對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遼闊疆域,元朝統治者將面臨哪些挑戰? 2.自主梳理: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探究6:元朝行省制度 3.自主梳理:元朝民族關系 探究7 四等人制度 4.自主梳理:元朝滅亡 課堂活動 結合所學知識,思考回答為什么會有課堂導入“大小中國”的提法?課堂小結回扣課堂導入問題,講明“大小中國概念”區分原因,從而回扣元朝之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史意義,之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 教師出示歷史地圖交互動畫,布置學生完成對應知識梳理。 挑戰1:如何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挑戰2:如何處理好眾多民族的關系? 教師出示并指導學生填寫表格。 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行省制度特點并進行評價。 知識延伸:元朝對邊疆的成功統治 教師出示并指導學生填寫表格。 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四等人制度劃分依據、特點及評價。 教師出示并指導學生完成填空。 教師從地域意義、文化意義、人民意義、政權意義四個角度進行分析點撥。 學生完成知識梳理 學生思考元朝統治者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學生完成表格填寫 學生思考后回答, 特點及評價: ①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②行省長官由中央官擔任,打破自然疆界劃分行政區等——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學生完成表格填寫 學生搶答,認知四等人制度。 劃分依據:四等人依據歸附時間、功勞大小、地域經濟差異劃分; 特點:元朝統治倚重蒙古、色目貴族,蒙古色目貴族擔任中央地方重要職位 評價:四等人制雖激化社會矛盾,但有利于鞏固蒙古貴族的統治,對漢人、南人上層也極力拉攏,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從而加強中央集權。 學生討論回答,做好記錄。 結合地圖,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意識 鍛煉學生自學與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史料 適度拓展,拓寬學生知識面 講練結合,提高課堂效率 首尾呼應,回答課堂導入問題。六、課堂小結七、布置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