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學案(含解析)2024年高中政治學業水平(合格等級)考試復習一本通(統編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學案(含解析)2024年高中政治學業水平(合格等級)考試復習一本通(統編版)

資源簡介

…………………………………………………………………………………………
必修4 哲學與文化
…………………………………………………………………………………………
【復習導引】
1.了解哲學的含義,知道哲學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2.了解哲學起源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宇宙、人生的追問和思考
3.知道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4.理解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含義及其關系
5.闡釋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6.闡述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闡釋哲學基本問題兩個方面的內容
7.知道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8.闡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
9.知道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三種基本形態
10.知道唯心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兩種基本形態
11.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理論和人民的理論
12.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
13.闡釋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
14.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基本特征)
15.結合具體事例說明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
16.知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是哪些。闡述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17.知道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
18.闡述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理解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
19.闡釋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闡釋物質的唯一特性
20.知道人的意識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
21.闡述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闡釋意識的含義
22.闡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23.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定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
24.理解哲學上運動的概念,理解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25.闡明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26.理解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闡釋規律的概念和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
27.闡釋意識的能動作用
28.結合具體事例,闡明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29.闡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
30.根據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要求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31.闡釋聯系的哲學概念,闡述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與多樣性
32.學會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自覺堅持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33.闡釋整體和部分的含義
34.正確運用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35.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思維的方法認識事物
36.闡釋新事物和舊事物的含義
37.闡述發展的實質,認同新事物戰勝舊事物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
38.闡釋量變和質變的含義,正確運用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39.闡釋辯證否定觀的含義
40.正確運用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觀點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47.掌握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學會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自覺堅持唯物辯證法
48.了解形而上學認識方法的局限,反對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形而上學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
49.闡釋認識的含義、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含義和形式及其相互關系
50.闡釋實踐的含義、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
51.結合具體事例,分析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52.闡釋真理的含義、最基本的屬性
53.知道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54.解釋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闡明認識并非圓圈式的循環運動,知道追求真理是一種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55.自覺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56.闡釋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明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57.知道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58.知道區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
59.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概念,闡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60.闡述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61.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含義,正確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分析和處理問題
62.理解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含義,正確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63.闡明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
64.闡明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65.知道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66.闡明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67.闡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68.闡述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
69.自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向人民群眾學習
70.闡釋哲學上價值和價值觀的含義
71.理解人的價值的內涵和評價標準
72.闡述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73.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74.正確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75.闡釋價值判斷的含義,知道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
76.明確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77.知道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階級性和主體差異性
78.明確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79.闡釋人只有在勞動和奉獻中才能出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明確積極投身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80.闡釋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
81.闡釋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
82.理解文化的含義,知道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
83.解釋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84.闡述文化的功能。闡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
85.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86.結合具體事例,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
87.辯證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明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
88.結合具體事例,闡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與世界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89.闡明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要求
90.闡明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
91.闡述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92.闡述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
93.闡述中華民族精神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
94.自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95.闡述民族文化在一個民族歷史與現實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96.知道文化多樣性表征了文化存在的豐富程度,闡述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然要求。自覺踐行既認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態度
97.闡述文化交流對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認同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
98.闡述文化交融對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結合具體事例說明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
了解文化復古主義和全盤西化論的局限性
99.結合具體事例說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100.結合具體事例說明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我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
101.自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
102.了解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為再鑄中華文化的輝煌所做的探索
103.結合具體事例闡明馬克思主義為中華文化發展指明了社會主義方向
104.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105.闡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106.闡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意義
107.闡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認同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闡述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
108.闡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闡述文化是時代精神的展現。結合具體事例說明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
109.闡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闡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110.闡述建設文化強國的四條重要途徑
111.理解文化自信的內涵,闡述文化自信的意義
112.闡述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
…………………………………………………………………………………………
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
…………………………………………………………………………………………
第一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
…………………………………………………………………………………………
課標內容 考查指向
闡述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意義,辨析經濟運行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解析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 必備知識: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市場調節具有局限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宏觀調控;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 關鍵能力:明確資源配置的手段,理解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含義,了解市場配置資源的地位、機制,理解市場調節的優點和缺陷。認知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科學評價政府的經濟職能與宏觀調控。 學科素養:認同資源優化配置的必要性和市場經濟取向;堅持黨的領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科學的宏觀調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樹立規則意識,自覺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有序參與經濟生活,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核心價值:明白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何能夠成就中國經濟的奇跡。
【備考策略】
以“科學技術發展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為議題,探究哲學的產生、哲學是什么、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復習導引】
了解哲學的含義
知道哲學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3.了解哲學起源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宇宙、人生的追問和思考
4.知道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5.理解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含義及其關系
6.闡釋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7.闡述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8.闡釋哲學基本問題兩個方面的內容
9.知道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0.闡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
11.知道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三種基本形態
12.知道唯心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兩種基本形態
13.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理論和人民的理論
14.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
15.闡釋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
16.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基本特征)
17.結合具體事例說明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
18.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是哪些:(1)闡述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2)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
【知識體系】
…………………………………………………………………………………………
【圖解知識】
一、追求智慧的學問
(一)哲學的起源
哲學 本義 哲學是一門熱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它致力于從總體上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在古希臘語中,哲學的本義就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馬克思說,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
產生 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在處理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起源 哲學起源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宇宙、人生的追問和思考。
作用 哲學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實踐。哲學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哲學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特別提醒】哲學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
① 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 哲學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哲學不等于真正的哲學。
③ 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因為它從最一般本質和最普遍規律的層面上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把握了時代的脈搏,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
(二)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1.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哲學 世界觀
區別 含義 ①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②哲學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③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形成 哲學是哲學家依據一定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把不自覺的、不系統的世界觀加以系統化、理論化而形成的思想體系。 世界觀是一般人自發形成的
特點 哲學并非人人都有;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 世界觀人人都有;世界觀是零散的、不自覺的
聯系 ①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② 哲學和世界觀的研究對象都是整個世界,都是關于整個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問題的認識;兩者都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
【認識誤區】① 認為哲學與世界觀都是科學的;
② 認為哲學就是世界觀;
③ 認為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④ 認為哲學是哲學家的事,與普通人無關。
2.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
世界觀 方法論
區別 人們關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樣的根本觀點 用世界觀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聯系 ① 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
② 方法論體現世界觀。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特別提醒】世界觀、方法論與哲學的關系
① 世界觀與方法論并非是相互影響或決定的關系 ② 世界觀、方法論和哲學的關系: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
(三)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具體科學
具體科學 分類 含義 揭示規律 舉例
自然科學知識 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知識 揭示的是自然領域的規律。 物理、化學、生物學等
社會科學知識 認識和改造社會的知識 揭示的是社會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 經濟、政治學、法學、歷史學等
思維科學知識 關于人的認識和思維的知識 揭示的是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 心理學、邏輯學等
2. 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哲 學 具體科學
區 別 研究對象 整個世界 某一具體領域
任務 揭示整個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體領域的特殊規律
作用 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論指導 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體方法指導
聯系 ①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②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③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注意 反對兩種錯誤傾向: ①替代論:把哲學看作“科學之科學”,認為哲學可以取代具體科學; ②取消論:輕視哲學,否認哲學對具體科學的指導作用
【特別提醒】全面理解哲學的概念
①從本義上看: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學問;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
② 從本質上看: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③ 從形成看: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④ 從特點看: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它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
⑤ 從作用看: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并指導具體科學,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 是什么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內容 不同回答 對立的觀點
① 第一方面: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也可表述為: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何者為本原的問題、誰決定誰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存在(物質)是本原(存在決定思維/物質第一性,物質決定意識) 唯物主義
思維(意識)是本原(思維決定存在/意識第一性,意識決定物質) 唯心主義
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思維能正確認識存在(意識能反映物質) 可知論
思維不能正確認識存在(意識不能反映物質) 不可知論
【特別提醒】①“思維”和“存在”相搭配,“意識”和“物質”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不能等于“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③ 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對哲學基本問題有不同的理論表達:天與人、名與實、形與神、知與行、心與物、理與氣。
(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是一切哲學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根本分歧 /劃分標準 不同 回答 兩大 陣營 根本觀點 基本形態
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 物質 是本原 唯物 主義 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意識 是本原 唯心 主義 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①主觀唯心主義
②客觀唯心主義
【相關鏈接1】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
基本 觀點 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 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 馬克思主義哲學 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二不是指某一具體物質形態,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質結構。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作用。
代表 觀點 ①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② 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陰陽說) ③王充: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神說) ④ 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氣理說)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 泰勒斯:水是萬物的“始基” ①霍爾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 ③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合理性 否認神創論,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樸素性和直觀性,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 缺少科學依據;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把自然科學中的物質結構直接混同于物質概念;把世界萬物的運動歸結為受力學支配的機械運動,因而具有機械性,否認聯系的多樣性。形而上學性(即否認事物的聯系和發展,否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即不能把唯物主義觀點貫徹社會歷史領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當作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從而在歷史觀上陷入了唯心主義。)
共同點 三者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特別提醒】唯物主義并不都是正確的,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與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雖然都堅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但二者都是非科學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相關鏈接2】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基本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基 本 觀 點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理解為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乃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如:“智子疑鄰” 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代 表 人 物 及 觀 點 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 ②陸九淵:“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③王陽明:“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④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 ⑤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⑥康德:“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① 朱熹:“理在事先”“理生萬物”“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未有這事,先有這理”; ② 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精神”的外化;③ 孔子:“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④柏拉圖認為現實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創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⑤中外的神創論:上帝創造世界 ;盤古開天地 ⑥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⑦生活中的客觀唯心主義(神秘主義):“8”就是發,喜鵲報喜,慧星出現乃不祥之兆,指紋、手相、星座、生肖、風水決定人的命運
聯 系 二者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特別提醒】辯證看待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①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從根本觀點上看,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這里一定要注意是“從根本觀點上看”。
② 不能認為凡是唯物主義都是正確的,要一律提倡。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籠統地說唯物主義就都是正確的、科學的。不能認為凡是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要全盤否定。唯心主義在認識領域強調反思的作用,對認識發展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唯心主義哲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也豐富和發展了辯證法。
③ 不能把追求物質滿足看成是唯物主義,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滿足看成是唯心主義。
④ 不能認為一切唯心主義者都是不可知論者,都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
(四)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和兩大派別
哲學史上的 “兩個對子” ①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是關于世界是什么的問題,屬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范疇,是源
②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是關于世界“怎么樣”的問題,是流。是用什么樣的思維方法來認識世界的問題
哲學史上的 “兩大基本派別”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特別提醒】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派別的區別
① 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內容的不同回答,而不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
②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而不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
③ 注意區分哲學的基本問題與哲學的基本派別: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而哲學的基本派別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劃分兩大派別的標準是根據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也就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 克 思 主 義 哲 學 (辯 證 唯 物 主 義 和 歷 史 唯 物 主 義) 歷史使命 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
產生條件 階級基礎 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斗爭的必然產物。
直接 理論來源 德國古典哲學,其中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自然科學前提 ①細胞學說②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③生物進化論。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周圍世界成為可能。
社會科學前提 ①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② 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人民立場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它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
基本特征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它把唯物辯證的觀點貫穿于社會歷史研究領域,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實踐觀點在馬克主義哲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①在人與世界的關系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理解周圍世界;②在歷史觀中,它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存在和發展; ③在認識論中,它把實踐作為全部認識的基礎。離開實踐,我們就不能科學完整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區別于其他哲學的本質特征。
(2)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①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在于它正確揭示了世界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它的全部理論都來自實踐,又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 ②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變世界的科學、指導人類解放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3)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的 重大理論成果 毛澤東思想 形成 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地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精髓 實事求是
活的靈魂 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其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等著作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它們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不同時期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其蘊含的豐富的哲學思想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重要貢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飛躍,為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做出了原創性貢獻。
【特別提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①鄧小平理論;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③科學發展觀;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本課小結】
…………………………………………………………………………………………
【易錯易混】
1.哲學都能給人智慧, 使人聰明。( × )
【解析】哲學是追求智慧之問,不一定能給人智慧, 使人聰明。
2.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人們認識世界 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 × )
【解析】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人們認識世界 改造世界的強大精神力量。
3.哲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問。( × )【解析】哲學是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世界,是研究整個世界的一般本質和普遍規律,不能說是包羅萬象。
4.哲學是哲學家的事。( × )
【解析】哲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能說只是哲學家的事兒。
5.哲學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 )
【解析】哲學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說是決定力量。
6.哲學包括自然科學 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 )
【解析】具體科學包括自然科學 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7.哲學離開了具體科學知識就會干涸和枯萎。( √ )
【解析】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所以哲學離開了具體科學知識哲學就會干涸枯萎。
8.世界觀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根本原則。( × )
【解析】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根本原則。
9.世界觀是人們自覺研討而形成的思想體系。( × )
【解析】世界觀是人們自發形成的思想,人人都有,一般是零散的、不自覺的,不系統的。
10.哲學的任務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 )
【解析】哲學的任務是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11.哲學源于人們對世界萬物的驚訝。( × )【解析】哲學源于實踐。
12.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 )
【解析】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13.哲學都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 × )
【解析】真正的哲學在不同程度上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
14.哲學研究世界的全部。( × )【解析】哲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世界,是研究整個世界的一般本質和普遍規律,而不是世界的全部。
15.哲學源于人們對世界的猜想和想象。( × )【解析】哲學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16.人們無法真正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 × )
【解析】人們無法真正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是不可知論的觀點。
17.思維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 )
【解析】思維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18.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人與世界的關系中的首要問題。( × )【解析】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與世界的關系中的首要問題。
19.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決定各種哲學基本性質和方向的問題。( × )
【解析】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對哲學的基本問題不同回答決定了各種哲學基本性質和方向。
20.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建立在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學說。( × )
【解析】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缺點是沒有科學依據,只是一種寶貴的猜測。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學說。
21.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 × )
【解析】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和虛空或者認為是基本元素,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哲)認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
22.命,乃失敗者的借口;運,乃成功者的謙詞屬于主觀唯心主義。( × )
【解析】命,乃失敗者的借口;運,乃成功者的謙詞,是古代命定論,屬于客觀唯心主義。
23.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從屬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 √ )
【解析】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從屬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所以哲學史上雖然是兩個對子,但只有兩大陣營或兩大派別。
24.唯物主義是完全正確的唯心主義是完全錯誤的。( × )【解析】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是正確的,但也有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錯誤。唯心主義從根本上是錯誤的,但他的存在對人類的認識也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25.舊哲學是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法。( × )
【解析】舊哲學當中有形而上學也有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堅持了辯證法。
26.舊哲學是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 × )
【解析】舊哲學當中有唯物主義也有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
27.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原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 )
【解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原是德國古典哲學,自然科學前提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和生物進化論。
28.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原因在于它以改造世界為目的,是指導人類解放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 × )
【解析】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革命的原因在于是改造世界的科學,是指導人類解放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原因在于它正確揭示了世界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它的全部理論都來自實踐,又經過實踐反復檢驗。
29.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能推動時代的前進步伐。( × )
【解析】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能推動時代的前進步伐。
30.是否關注人民需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他哲學的本質區別。( × )
【解析】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其他哲學的本質區別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31.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統一反映了各個時代的任務和要求。( × )
【解析】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他們從不同程度反映了各自時代的任務和要求。
32.真正的哲學是百科之母,為具體科學提供具體方法的指導。( × )【解析】真正的哲學也不是百科之母,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不是具體方法。
33.真正的哲學是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把握了所處時代的脈搏。( √ )【解析】哲學是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真正的哲學是時代將神的精華,把握了所處時代的脈搏。
34.“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 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實踐的觀點強調了改造世界。( √ )【解析】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最基本的觀點。改變世界體現了實踐的觀點。
3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馬克思主義理論達到頂峰。( × )
【解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會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發展,不能說達到了頂峰。
36.毛澤東思想為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 )
【解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對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
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辯證唯物主義或辯證的唯物論)
…………………………………………………………………………………………
課標內容 考查指向
闡釋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表達無神論立場;表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態度。 必備知識:世界的物質性,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物質與運動,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關鍵能力:辨識物質的含義、意識的本質;分析論證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物質是運動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學科素養:堅持物質決定意識,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握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要求,認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以及發展理念;科學認知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意識的本質、規律的客觀性;結合自身實際參與社會實踐。 核心價值: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備考策略】
以“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為議題,探究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意義,增強對這一思想路線的政治認同;結合黨和政府現階段的中心任務、方針政策,闡釋堅持世界的物質性和運動的規律性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復習導引】
1.知道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
2.闡述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理解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
3.闡釋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闡釋物質的唯一特性
4.知道人的意識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
5.闡述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
6.闡釋意識的含義
7.闡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8.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定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
9.理解哲學上運動的概念,理解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10.闡明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11.理解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闡釋規律的概念和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
12.闡釋意識的能動作用
13.結合具體事例,闡明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14.闡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
15.根據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要求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
【知識體系】
…………………………………………………………………………………………
【圖解知識】
世界的物質性
(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世 界 的 物 質 性 自然界 的物質性 【原理】 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方法論】 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時候,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
人類社會 的物質性 【原理】 ①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
②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方法論】 反對把人們的主觀動機或某種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反對否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英雄史觀。
世界的物質性原理與方法論 【原理】 ①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本身就根源于物質。 ②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 我們要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持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含義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特點 ①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② 物質的可知性
【特別提醒】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的關系
哲學上的物質概念 具體的物質形態
區別 特性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具體的物質形態,除有客觀實在性以外,還有其自身的個別特性
存在狀態 不生不滅、永恒存在,不能被創造、改變和消滅 有生有滅,可以被創造、改變和消滅
聯系 哲學上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二者的關系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二)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意識 起源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從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再到人類意識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2)意識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勞動和社會交往促進了意識的物質器官即人腦的生成,促進了意識的表達手段即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提供和豐富了意識的內容。
物質器官 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沒有高度發達的人腦,就不可能有人類意識。 (誤區:意識是大腦特有的機能,意識來源于人腦。× )
內容 客觀存在(客觀事物、客觀世界、物質現象、精神現象)
形式 主觀反映(正確與錯誤、具體與抽象、真實與虛幻的反映)
含義 (本質)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離開了客觀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
【特別提醒1】“客觀實在”與“客觀存在”
(1)區別:①“客觀實在”: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特性。它是對宇宙一切事物和現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對于意識來說,它是第一性的東西,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②“客觀存在”:是相對于主觀而言,既可以指物質具體形態,也可以指具體的思想。客觀存在的東西除了物質現象之外,還有精神、意識現象。
(2)聯系:客觀實在是一種客觀存在。客觀存在不僅包括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物質現象,還包括不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精神、意識現象。
【特別提醒2】意識有正確的錯誤之分。正確的意識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意識,錯誤意識是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意識。但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都根源于物質。
【特別提醒3】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不依賴于意識,但意識依賴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能決定物質。
二、運動的規律性
(一)規律是客觀的
1.物質是運動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 哲學上的運動,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物質和運動不可分離 誤區
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物質離不開運動) 離開運動談物質 是形而上學的靜止的觀點
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運動離不開物質) 離開物質談運動 是唯心主義觀點
【相關鏈接】具體物質形態的運動及物質載體(由低級到高級)
運動形式 物質載體
機械運動 宏觀物體
化學運動 原子、分子、離子
生物運動 生命有機體
社會運動 生產方式
思維或精神運動 人腦
2.物質運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
規律 含義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客觀性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普遍性 規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都有其固有的規律。
規律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與方法論 【原理】規律是客觀的,也是普遍的。
【方法論】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規律,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特別提示】正確理解“規律”
規律 ①是固有的聯系 ②是本質的聯系 ③是必然的聯系 ④是穩定的聯系
不是臆造的聯系(喜鵲叫喜) 不是現象的聯系(蘋果落地) 不是偶然的聯系(守株待兔) 不是易變的聯系 (價格升降)
① 規律是聯系,但并非所有的聯系都是規律,只有同時滿足四個條件的聯系才是規律。
② 規律不等于現象,凡是能夠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為現象而非規律,上表的舉例均不屬于規律,如“蘋果落地”屬于自然現象,但其中蘊含的“萬有引力”則屬于規律。
③ 不能把哲學上講的規律混同于具體規律,二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④ 規律是客觀的、不能被創造、改變和消滅;規則是主觀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廢除。
⑤ 唯心主義同樣承認規律的存在,但是卻否認規律的客觀性。
⑥ 規律本身沒有好壞之分。規律可以給人帶來積極的作用,也可以帶來消極的作用。
⑦ 對規律的認識和利用,并不意味著改變或創造規律。
⑧ “太陽東升西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水往低處流”等是體現規律的現象。
總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要按客觀規律辦事。
(二)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正確發揮 主觀能動性 表現
①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人不僅能認識事物外部現象,還能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②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意識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
③意識的能動性受到客觀規律制約 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
方法論 要尊重客觀規律,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三)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與方法論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與方法論 【原理】 ①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
②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方法論】 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特別提示】①片面地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無視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屬于唯心主義;②只強調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機械唯物主義。
(四)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依據 ①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②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含義 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要求 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②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誤區 ①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 ②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相關鏈接】實事求是的內涵:“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
★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重點)
【原理】①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②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不僅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而且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能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違背規律的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產生阻礙作用。
【方法論】① 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
② 要充分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
【本課小結】
…………………………………………………………………………………………
【易錯易混】
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因此意識來源于人腦。( × )
【解析】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但意識來源于實踐。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最核心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 √ )
意識內容的變化,本質上是人的反應方式的變化。( × )
【解析】意識是對實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所以意識內容的變化,本質上是客觀存在的變化。
沒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識的內容。( √ )【解析】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所以沒有被反映者即客觀存在,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識的內容。
有什么樣的意識內容,就有什么樣的反映對象。( × )
【解析】意識是對實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有什么樣的反映對象,才有什么樣的意識內容。
思想的偉大在于他獨立于客觀存在之外。( × )
【解析】物質決定意識,思想不能獨立于客觀存在之外,思想依賴于物質。
物質和意識不可分離,相互依賴。( × )【解析】物質決定意識,思想不能獨立于客觀存在之外,思想依賴于物質,但物質不依賴與意識。
人腦是意識產生的源泉。( × )
【解析】人腦是意識產生的生理基礎,實踐是產生意識的源泉。
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詩詞的創作源于作者的內心感悟。( × )
【解析】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詩詞的創作屬于意識,它源于實踐。
科幻作品也是客觀存在的如實反映。( × )
【解析】科幻作品屬于意識,它是客觀存在的反映,不一定是如實反映。
詩詞是以客觀形式表達詩人的內心感受。( × )
【解析】科幻作品屬于意識,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龍的概念無法在客觀世界找到某種原型。( × )
【解析】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離開了客觀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識。龍的概念作為意識能夠在生活中找到依據。
為無產階級提供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使命。( √ )
【解析】哲學的任務是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神話、傳說是人創造出來的。( × )
【解析】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離開了客觀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識。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錯誤的意識,如神話、傳說等是對客觀存在的歪曲反映。
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 )【解析】物質的固有屬性是運動,它揭示了物質的存在方式。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揭示了物質的本質。
規律是客觀的,所以是永恒存在、萬古不變的。( × )【解析】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它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隨著事物存在的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萬古不變的。
意識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本質規律的正確反映。( × )【解析】意識有正誤之分,只有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的意識才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本質規律的正確反映。
意識能夠直接改造客觀世界,具有直接現實性。( × )【解析】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導作用必須通過實踐,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不具有直接現實性。
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相互制約。( × )
【解析】客觀規律制約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制約客觀規律。
科學理論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 × )
【解析】客觀實際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人們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突破規律的制約。( × )
【解析】規律是客觀的,人們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也不能能突破規律的制約。
規則也是一種規律。( × )【解析】規則、規定、守則、定律、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規律,他們是主觀的,是對規律的反映,但不是規律本身。
物質世界的永恒運動狀態為我們認識事物提供了可能。( × )
【解析】物質世界的相對靜止狀態為我們認識事物提供了可能。
認識自然規律是改造自然規律的前提。( × )
【解】規律是客觀的,人不能創造、改變和消滅規律。認識自然規律是利用自然規律的前提。
意識具有能動創造性,可以創造出現實世界。( × )【解析】意識具有能動創造性,可以創造出理想的世界。但意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不能直接創造現實的世界。
揠苗助長失敗的原因是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 × )
【解析】揠苗助長的主人公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其失敗的原因是沒有尊重客觀規律。13.堅持客觀與主觀,實踐與理論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意識內容的變化本質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變化。( × )
【解析】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內容的變化本質上是客觀存在的變化。
意識可以創造出世界上原本沒有的客觀事物。( × )
【解析】意識可以創造出世界上原本沒有的客觀事物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說法,但可以說意識可以通過實踐創造出世界上原本沒有的具體事物。
意識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 × )
【解析】積極的意識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
…………………………………………………………………………………………
第三課 把握世界的規律
…………………………………………………………………………………………
課標內容 考查指向
描述世界是普遍聯系、永恒運動的,領會全面地、發展地看問題的意義,學會運用矛盾分析法觀察和處理問題。 必備知識:聯系的特征、整體與部分、發展的實質、量變與質變、前進性與曲折性、矛盾的基本屬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關鍵能力:面對各種矛盾爭端,把握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評價既遵守規范、遵循程序,又不盲從、敢于質疑的行為;針對生活實踐中各種不確定的具體問題,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權衡利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應對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復雜情景和突發事件,運用辯證思維,掌控分歧及各種不確定性,澄清有關信息和觀點的誤導,提出有創建的解決方案。 學科素養:認同國家根據實際作出的各項決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科學運用辯證法分析實際問題。 核心價值:堅持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備考策略】
以“為什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議題,探究實事求是的觀點。可創設辨析性情境,剖析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問題的錯誤;學習運用“兩點論”、“重點論”等矛盾分析法認識和解決具體問題的成功經驗。
【復習導引】
1.闡釋聯系的哲學含義
2.闡述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與多樣性,自覺堅持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3.闡釋整體和部分的含義
4.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正確運用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5.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思維的方法認識事物 6.闡釋新事物和舊事物的含義
7.闡述發展的實質,認同新事物戰勝舊事物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
8.闡釋量變和質變的含義,正確運用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9.闡釋辯證否定觀的含義
10.正確運用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觀點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11.闡釋矛盾的含義和基本屬性,闡述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根據矛盾的對立統一原理,正確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的觀點來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12.闡釋矛盾的普遍性的含義;根據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正確運用一分為二即全面的觀點、敢于承認、善于分析和積極解決矛盾的觀點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13.闡釋矛盾的特殊性的含義、三種情形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含義;根據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正確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法論來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14.理解矛盾問題的精髓,正確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15.闡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正確運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16.闡釋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正確運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
【特別提醒】
1.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2.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矛盾的觀點
3.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矛盾)
…………………………………………………………………………………………
【知識體系】
…………………………………………………………………………………………
【圖解知識】
一、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一)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與多樣性
聯 系 含義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特征 世界觀(原理) 方法論
普 遍 性 聯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①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外部聯系) ②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內部聯系) 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客 觀 性 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在事物的聯系與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 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多 樣 性 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有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有條件的。 (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①要把握事物聯系的多樣性,正確認識事物。 ②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要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特別提醒】① 聯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說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因為聯系是有條件的,只有條件存在,才會產生某種聯系。② 否定事物聯系的客觀性,主觀臆造聯系就會犯唯心主義的錯誤。
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1.總的要求
原理 方法論 特別要求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2.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
整體與部分 的辯證關系 原 理 方法論
整體和部分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相 互 區 別 ①含義不同 整體是事物的全局或發展的全過程;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發展的各個階段。 ①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要立足整體,把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地位不同 整體居于主導地位;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地位。
③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服務和服從于整體。
相 互 聯 系 密不可分 ①整體影響部分,部分離不開整體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部分。
②部分影響整體,整體離不開部分 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 ②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3.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方法論)
系統優化的方法 ①依據 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與要素的關系。
②含義 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③特征 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方法論要求: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要立足整體,把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特別提醒】①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②部分優化組合形成整體時,才能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③部分以無序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無法達到理想效果。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一)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原理 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 的發展觀 發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認識都是不斷發展的) 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① 發展的實質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要對未來從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
② 發展的形式或狀態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 ①要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② 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③要堅持適度原則。
③ 發展的環節 辯證否定觀 要學會“揚棄”(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④ 發展的總方向(總趨勢)和道路 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統一原理 既要對未來、前途充滿信心,又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準備,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
⑤ 發展的原因: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①內因是變化的根據 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
②外因是變化的條件
③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相關鏈接】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發展的實質)
新 事 物 必 然 戰 勝 舊 事 物 含義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的事物
判定 標準 判斷一個事物是新事物還是舊事物的標準,不是看形式的新與舊,不是看出現的時間順序的先與后,也不是看一時力量的強與弱,其根本標志在于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
優越性 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新事物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原 因 ① 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新事物具有舊事物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② 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舊事物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最終會走向滅亡。 因此,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
【特別提示】① 事物是運動、變化的,但并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發展是一種特殊的運動、變化,只有那些前進的、上升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②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概念揭示了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趨勢是前進和上升的。
(二)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1.發展的形式或狀態: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關系(事物的變化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量變 質變
區別 性質 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 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
特點 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 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狀態 統一、相持、平衡和靜止等狀態 統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等狀態
結果 事物還是其自身,沒有變成另一事物 事物不再是其自身,而變成另一事物
量變和質變的相互關系 原理 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②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③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方法論 ①要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要增強正向量的積累,防止反向量的積累。如,我們做事情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反對急于求成) ②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反對優柔寡斷) ③要堅持適度原則
發展的基本途徑:發展的總趨勢(總方向)和發展的道路
(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是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
原理 方法論
發 展 總趨勢 (總方向) 前進的 (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 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
②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 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通過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其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辯證的否定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
道路 曲折的 (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 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
②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
③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
反對兩種錯誤傾向:①既要反對把事物的發展看成是一帆風順的盲目樂觀主義(看不到前進中的困難和挫折);②要反對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觀失望思想(過分夸大困難與挫折)。
【知識拓展】區分辯證否定觀與形而上學否定觀
辯證否定觀 形而上學否定觀
否定的動力 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斗爭的結果,是通過事物內部矛盾進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外力強加給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結果,是主觀任意的否定。
否定與肯定的關系 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 把否定與肯定絕對地割裂,主張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與發展和聯系的關系 否定是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 否定是發展的中斷
三、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對立統一規律)
(一)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世界觀/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 方法論:① 堅持一分為二即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兩點論”) ② 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矛盾的含義: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它反映的是事物內部的對立和統一關系。 (方法論: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矛盾的基本屬性(相反相成)
斗爭性(對立屬性) 同一性(統一屬性)
含義 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 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
體現 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①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②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特點 絕對的、無條件的 相對的、有條件的
巧記 相互排斥:“你離開我,我離開你”; 相互對立:“你不是我,我不是你” 相互依賴:“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 相互貫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互轉化:“你變成我,我變成你”
關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方法論:在對立中把握統一) ②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方法論: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作用 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特別提示】關于矛盾概念要澄清的幾種錯誤觀點
① 不能將對立和統一分別理解為矛盾的雙方。事物包含兩個方面,是指事物的兩個因素,這兩個因素不應稱為矛盾,兩個因素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才稱為矛盾。而“對立”和“統一”則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不能認為“統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對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
② 不能把具體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矛盾概念是對萬事萬物所具有的對立統一關系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矛盾則是矛盾的具體表現。兩者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③ 不能把哲學上的斗爭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政治用語中的“斗爭”,這兩者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二)矛盾問題的精髓
矛盾問題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
矛盾的普遍性 (同類事物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 (每一事物的個性)
區別 含義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表現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②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①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差異性) 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階段性)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不平衡性/主次之分)
方法論 ① 要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② 堅持一分為二即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兩點論”) 在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時, 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地位 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標志詞 出現問題、困難;既…又…;盡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機遇和挑戰;優缺;雙刃劍 根據當地實際,根據…的特點;優勢、特色、特征;因地(因時)制宜;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針對;量身定做;量體裁衣;量力而行;對癥下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二者辯證關系原理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對立統一: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下可以相互轉化
二者辯證關系的方法論 要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現實意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從中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特殊規律的過程,它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特別提示】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幾點:
① 不能把“普遍性”理解為每一事物同周圍其他各種事物之間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才構成矛盾關系)
② 人們尚未認識,還不能對其矛盾作出科學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③ 人們不易覺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三)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
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原理 方法論
主要矛盾 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辦事情要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重點論”) 堅持 兩點論與 重點論的 統一
次要矛盾 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影響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 也要看到次要矛盾
相互關系 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兩點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
無論是主要矛盾還是次要矛盾,每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
原理 方法論
矛盾的 主要方面 在某一矛盾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一方,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重點論”) 堅持 兩點論與 重點論的 統一
矛盾的 次要方面 處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則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 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支流)。
相互 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看問題要全面,要分清主流與支流)(“兩點論”)
【特別提醒】
① 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發展進程。
② 區別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區 別 外延
內涵 主要矛盾指的是“矛盾體”,內部又含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講的是“矛盾側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地位 作用 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發展的進程,原因在于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原因在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
方法論 主要矛盾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點、抓關鍵、抓中心。主次矛盾研究的是做事要有主次。 如果是有多項工作要做,但有主次,就用主次矛盾原理 矛盾主要方面的原理,要求看問題要把握本質和主流。 主次方面研究的是看問題、判斷性質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如果探究一項工作是否值得做,或者研究事物的性質和方向是什么,則用主次方面原理
側重 做事抓重點 看清性質與方向
標志詞 “重點”、“關鍵”、“中心”、“核心”、“首要任務”、“突破口”、“重心”、“根本任務”、“牽牛鼻子”、“突出任務”、“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好鋼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等 “主流”、“方向”“大局”、“性質”、“本質”、“主體”“優勢”“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等
聯 系 ①二者的共同實質是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都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現,是矛盾發展不平衡的結果。 ②都在一定條件下各自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③都要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④主要矛盾中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兩者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而事物的性質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
3. 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方法論)
兩點論 重點論
含義 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
認識某一矛盾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反對 一點論 均衡論
聯系 ① 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 ② 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 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相結合的方法
原理(依據)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4.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具體問題 具體分析 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含義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地位 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意義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特別提醒】 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對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體分析;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對同一事物的不同階段的特點作具體分析;③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對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體分析。
【知識整合】如何運用矛盾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
矛 盾 的 觀 點 原理 方法論
①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要堅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即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①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②要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要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⑤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既要善于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
⑥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⑦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
⑧內部矛盾(內因)和外部矛盾(外因)辯證關系原理 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時,既要著重抓住事物發展的內部矛盾(內因),又不忽視事物發展的外部矛盾(外因),即要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
…………………………………………………………………………………………
【本課小結】
…………………………………………………………………………………………
【易錯易混】
1.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中,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 × )【解析】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又是有條件的,聯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
2.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因而是無條件的。( × )
【解析】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但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3.自在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主觀的。( × )
【解析】自在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盡管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人類實踐的產物,但仍是客觀的。
4.事物的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解析】整體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只有當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結構構成整體時,整體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5.人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 )
【解析】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創造條件建立新的聯系。
要著眼于事物的要素進行系統優化。( × )
【解析】應著眼于事物的整體進行系統優化。
7.立足關鍵部分,充分發揮其對整體功能的決定作用。( × )【解析】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
8.聯系具有多樣性,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 × )
【解析】聯系具有多樣性,條件性,要求我們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聯系具有客觀性,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
9.自在事物的聯系在人類產生之前就有,也是永遠不變的。( × )
【解析】自在事物的聯系在人類產生之前就有,但它自身可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發生變化。
10.事物的任何變化都是發展。【解析】運動和變化既有的是前進的,有的是是倒退的,只有前進的、上升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但發展一定是變化。
11.新出現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解析】新事物一般是新出現的事物,但新出現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判斷新事物的標準: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是否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
12.從4G到5G是變化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 × )
【解析】辯證的否定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
13.新事物發展的狀態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 × )
【解析】任何事物發展的狀態是量變與質變。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4.事物發展的狀態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 )
【解析】事物發展的狀態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事物發展的途徑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15.事物的發展是通過質變實現的,只有質變才有意義。
【解析】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沒有質變也就沒有發展。因此,對于事物的發展來說,量變、質變同樣有意義,我們不能強調一點而否定另一點。也不能比較誰更重要。
16.發展一定是質變,質變一定是發展。( × )
【解析】發展一定是質變,但質變不一定是發展,只有向上的、前進的質變才是發展。
17.只有事物數量的不斷增加才能引起質變。( × )【解析】量變引起質變的兩種情形:一是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規模方面的變化。二是事物在總體數量上不變,由于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18.5G手機是對4G手機的顛覆性變革,具有強大生命力。( × )
【解析】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它總是吸收、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所以,5G手機吸取了4G手機的合理成分,不是顛覆性變革。
19.發展的實質是新舊事物的相互取代。( × )【解析】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與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不是新舊事物的相互取代。
20.矛盾雙方力量均衡。( × )
【解析】矛盾雙方力量是不均衡的,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21.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 )【解析】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的關系,不能相互轉化。只有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2.任何事物都包含利弊兩個方面。( × )
【解析】任何事物都包含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任何事物都包含利弊兩個方面。
23.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有矛盾。
【解析】兩個事物必須處在統一體中,才有能存在矛盾。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就是整體和部分、多數和少數的關系。( × )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與個別、絕對與相對的關系。
25.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無條件的。( × )【解析】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6.矛盾一方是對立,一方是統一。( × )【解析】矛盾雙方的關系是對立統一
27.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方面決定的。( × )
【解析】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28.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 )
【解析】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2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 )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30.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解決矛盾的關鍵。( × )
【解析】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31.矛盾的同一性寓于矛盾的斗爭性之中。( × )
【解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
32.矛盾雙方的同一性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 )
【解析】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或者直接說矛盾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33.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 )
【解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34.精準扶貧體現了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解析】精準扶貧體現了矛盾的特殊,體現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綜合探究一 堅持唯物辯證法 反對形而上學
…………………………………………………………………………………………
【復習導引】
一、堅持唯物辯證法
1.掌握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2.學會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
二、反對形而上學
3.了解形而上學認識方法的局限 4.反對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
5.結合實例說明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
6.自覺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
【圖解知識】
兩種基本的發展觀 是否承認普遍聯系 是否承認變化發展 是否承認矛盾
唯物 辯證法: 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①聯系的觀點 ②發展的觀點 ③全面的觀點
要從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入手,要把事物的現狀與它的過去和將來聯系起來考察 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動和數量的增減(量變),也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和發展(質變); 在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時,既要著重抓住事物發展的內部矛盾(內因:根本原因)又不能忽視事物發展的外部矛盾(外因:必要條件) 要全面看問題,既要看到事物的一方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
形而 上學: 主張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①孤立的觀點 ②靜止的觀點 ③片面的觀點
只看到一個個孤立的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現狀,看不到事物的過去和未來。 只看到事物的數量變化和場所變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 只看到事物某一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體;只看到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看不到事物發展的內在根據。
【特別提醒】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荥经县| 奉化市| 吉安县| 淄博市| 凉城县| 枣阳市| 东莞市| 岳阳市| 四川省| 中阳县| 手游| 宁远县| 滦南县| 老河口市| 遂昌县| 正宁县| 清新县| 新河县| 四平市| 达孜县| 尼勒克县| 当阳市| 吉首市| 安乡县| 上思县| 旬邑县| 瓮安县| 广东省| 广河县| 班戈县| 大新县| 定安县| 佳木斯市| 富阳市| 绥江县| 杭州市| 永昌县| 财经| 神池县| 英山县| 万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