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中醫治病,常用“四診“(望、聞、問、切)”和“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全面診察,綜合分析,根據“寒者熱之,熱著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原則,調整陰陽,扶正祛邪,辨證施治。中醫診治是如此,我們對待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也應如此。不要順利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懷疑動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事物總是相互聯系、變化發展的。我們如何才能正確判斷社會萬象中的是非、正誤、主次,人生歷程中的真假、善惡、美丑呢?這就需要我們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備考策略】1.結合學習、生活實際,從如何平衡和運籌長遠目標和階段目標、整體目標和具體目標的角度,體會辯證思維就是復雜性思維,是在關系、矛盾、運動、變化過程中進行思考。2.比較“刻舟求劍”等寓言故事與“草船借箭”等智慧故事中的思維方法。開展調研活動,了解當地存在的發展問題,學會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制定解決方案。【單元地位】本單元主要介紹辯證思維的含義、特征及其基本方法。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一部分,辯證思維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認識論在思維領域中的延伸和具體化。這對部分內容是對第二單元形式邏輯的深化和升華,同時也銜接和補充了“哲學和文化”課程模塊的教學內容。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讓學生在思維方式上能夠自覺地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矛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當代中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作出解學的解釋、正確的判斷和合理的選擇,就要具備馬克思主義科學形態的辯證思維素養。這一單元在哲學黨性原則方面站位最高,在內容理解方面也最為精深,在“邏輯與思維”課程模塊中居于學術思想制高點的地位。【內容結構】本單元從辯證思維的含義和特征講起,介紹了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辯證的分析綜合方法,結合質量互變規律,介紹了適度的概念以及掌握適度原則的思維方法,在辨析簡單肯定一起或否定一切危害的基礎上,介紹了辯證否定觀的要義,在解析認識經由“感謝具體——思維抽象——理性具體”的途徑的基礎上,闡釋了認識不斷深化的歷程。講解和學習這一單元,旨在訓練學生以整體性、動態性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辯證思維觀念,提升學生辯證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素養。圍繞辯證思維的含義、特征和方法等主題,本單元設計了三課六框十二目和一個綜合探究。…………………………………………………………………………………………第八課 把握辯證分合“刻舟求劍”為什么顯得愚蠢?“草船借箭”為什么顯得智慧?如何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面對問題和挑戰,怎樣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將了解辯證思維的特征,學習用分析的視角深刻地認識事物,用綜合的方法全面地看待問題,在辯證的分析與綜合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學習目標】1.掌握形而上學世界觀與形而上學思維的實質。2.領會辯證思維的含義,理解辯證思維與形而上學思維的差異。3.理解辯證思維的發展歷程。4.理解辯證思維整體性、動態性的特征,學會整體性地、動態性地思考問題,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5.掌握辯證思維中的整體性與局部獨立性、動態性和靜止性之間的關系。6.把握辯證思維與唯心主義詭辯論之間的根本區別。7.掌握分析的含義、方法和特征。8.掌握綜合的含義、方法和特征。9.領會辯證分析綜合的含義、方法和特征,學會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推動認識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課標要求】3.1 結合對復雜事物的把握,體會辯證思維的特征;理解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知識體系】…………………………………………………………………………………………【圖解知識】一、辯證思維的含義與特征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 含義 含義 【問題解析】事物是普遍聯系、變化發展著的。在認識過程中,人們往往需要將普遍聯系著的對象及其各個部分、各種性質、各種關系,相對地獨立起來、區別開來,分別地加以研究,這樣才能獲得具體、深刻的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但是,如果人們因此而完全切斷了事物及其各個部分、各種性質之間的聯系,就不能正確地反映對象的本來面貌,就犯形而上學思維的錯誤,人們就要為此而付出思維錯誤的代價。 阿斯旺水壩的建成,盡管控制了水旱災害,灌溉了農田,給埃及帶來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積極意義),但由于缺乏系統周密的考慮,水壩的建成破壞了尼羅河流域的生態平衡,使人們的生產生活遭到了大自然一系列的報復(消極影響)。究其原因,是決策者缺乏系統、全面、周密地考慮問題的思維。辯證思維的客觀基礎 世界的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是辯證思維的客觀基礎。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客觀世界的存在方式是普遍聯系、變化發展。人的認識要正確反映客觀世界,就應該按照客觀世界的存在狀況去反映它,這就需要運用辯證思維。認識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在認識過程中,人們往往需要將普遍聯系著的對象及其各個部分、各種性質、各種關系,相對地獨立起來、區別開來,分別地加以研究,這樣才能獲得具體、深刻的認識。形而上學思維的局限性 完全切斷事物及其各個部分、各種性質之間的聯系,認為事物是一成不變的,事物之間的界限是絕對分明和固定不變的,不能正確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錯誤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思維的必要性 【問題解析】 (1)荊人先前做標記的時候,河水不深,士兵是可以通過的,現在水位發生了變化,上漲了許多,荊人還通過舊標記渡河,必然行不通。從思維方式上看,荊人失敗是因為他們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形而上學思維來認識事物。 (2)“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中的思維方式,就是辯證的思維方式,是以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方式認識問題的,這樣的思維才能反映客觀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笆隆迸c“化”、“時”與“進”、“勢”與“新”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因事而化”,從具體的客觀事物、客觀規律出發認識事物;要“因時而進”,當時代已經變遷,客觀事物已經發生變化,我們要抓住時機,從變化的情況出發認識事物;要“因勢而新”,當一切都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認識也要與時俱進,隨之發展。必要性:認識應該反映客觀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事物以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相結合的方式存在,由多要素構成,有多層次、多方面的屬性。我們認識事物,既要分別認識事物的各個局部、各種層次、各個階段以及個別屬性,又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及其發展趨勢。要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就要克服形而上學思維,要運用辯證思維。辯證思維的含義 所謂辯證思維,就是要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其實質和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辯證思維的發展 辯證思維的發展和人們對辯證思維的研究經歷了一個由自發走向自覺的過程。①古代人以樸素的辯證思維方式把握世界的整體發展和矛盾運動;②隨著近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人們開始自覺地、系統地研究辯證思維,但這時的研究大多帶有唯心主義的性質。③在總結人類最新科學成果、批判地繼承以往辯證思維研究的合理因素,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科學形態的辯證思維學說。④隨著社會實踐和現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研究復雜大系統的系統科學的興起與發展,辯證思維學說得以進一步豐富和深化。特征 特征 (1) 辯證思維的整體性 (1) 辯證思維的整體性 整體性是辯證思維的重要特征。【問題解析】(1)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體現的思維方式是具有整體性的辯證思維,載人航天工程總系統是由它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這種思維方式的特征是工作對象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各負其責;同時,它又以豐富的、多樣的方式整合起來,為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根本任務服務。 (2)首先,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整體由部分構成的,整體與部分之間因為有對方而存在,不是孤立地存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中不同的子系統(八大系統)之間是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沒有子系統就沒有總系統,總系統由子系統構成。不同的子系統都是總系統中的一個部分。其次,事物的整體是相對而言的,不同的子系統之間是有層次之分的,形成了完整的層級關系,構成了一個復雜性有機系統。辯證思維是把多層次、多視角的認識綜合起來,整體性地思考問題。① 基礎:任何認識對象都是由它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客觀事物是以整體的方式存在的,這就決定了辯證思維的整體性。)② 概括性含義:辯證思維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將認識對象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的豐富性、多樣性在頭腦中再現出來,并從整體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習近平的這段話意在說明,在涉及多方面內容的工作時,要想做到綱舉目張,不陷入零亂,就一定要有全局觀,由此點明了辯證思維整體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③ 整體性的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處理“此”與“彼”之間的關系。事物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此”與“彼”之間既是相互獨立的,又相互依存的,對立雙方經過中間環節而相互過渡。(從“此”與“彼”的關系闡述辯證思維的整體性含義)④ 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整體與部分因為有了對方能夠存在,而不是孤立地存在著。(從“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闡述辯證思維的整體性含義)⑤ 辯證思維的整體是有層次之分的。事物的整體總是相對而言的。辯證思維是把多層次、多視角的認識綜合起來,整體性地思考問題的。(從事物內部的層次關系闡述辯證思維的整體性含義)(2) 辯證思維的動態性 動態性是辯證思維的又一重要特征。【問題解析】(1)人們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事物實際存在的過程,就必須以動態的方式思考認識對象。用動態性的辯證思維看問題,就是要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問題。因此,我們不僅要考察事物的歷史和現狀,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來,把認識對象看成不斷變化的開放系統,不能人為地將其改變為相對僵化的封閉系統,那是違背事物發展規律的。 (2)在凱巴布高原上,鹿與狼等猛獸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生態系統。保護這個生態系統,人們應該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鹿與狼等猛獸和整個凱巴布高原生態系統的關系,著眼于整體的聯系,預見到事未來的發展。人們的思維缺乏整體性和全面性,導致保護凱巴布高原鹿行動失敗。① 決定原因:客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們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事物實際存在的過程,就必須以動態的方式思考認識對象。② 概括性含義:用動態性的辯證思維看問題,就是要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問題。因此,我們不僅要考察事物的現狀和歷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來。③ 必要性:動態性的辯證思維能夠科學地把握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事物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事物內部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我們只有用動態性的辯證思維看問題,才能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辯證思維的整體性和動態性的辯證性質 ① 辯證思維強調整體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獨立性;② 辯證思維強調動態性,但不排斥相對的靜態性;③ 辯證思維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辯證思維與詭辯論的根本區別 辯證思維與詭辯論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辯證思維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凡未經實踐檢驗的認識,決不能輕信和盲從。詭辯論也將矛盾雙方的相對性關系,而且在思維中還特別強調其中的相互轉化關系,但經不起實踐的檢驗,不是真正的辯證思維。學會辯證思維的意義 學會辯證思維,就能使我們對事物看得全、看得深、看得遠、看得活、看得真,會使我們充滿智慧。二、分析與綜合及其辯證關系【問題解析】(1)只有運用分析的方法,才能深刻把握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以及在復雜的發展過程中的若干階段。沒有分析就不可能深刻地認識事物。就對血液的認識而言,沒有深刻的分析,就不可能了解它的構成要素,對血液充分的分析有助于我們在深刻和精確的認識基礎上發現輸血規律,解決輸血難題。 (2)從分析血液成分到發現輸血規律,其中運用了分析的方法和綜合的方法,是綜合指導下的分析和在分析基礎上進行的綜合?,F代科技以更為精密的儀器和血液的成分,使人們對輸血規律的把握更為準確了。分析 方法 分析 方法 客觀依據 客觀事物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是分析與綜合方法的客觀依據。必要性 復雜多樣的客觀事物是以有機整體的方式存在和發展的。為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人們需要采取“解剖”的方法,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要素暫時地分割開來,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從對象整體中抽取出來。含義 分析就是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常用 分析 方法 實踐的需要不同,人們進行分析的具體內容和方法也不同。科學 研究 中的 分析 常常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多種方法:社會 生活中的分析 人們面對各種各種的矛盾常用的是矛盾分析方法。人們需要對社會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進行科學的分析。辯證唯物主義闡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有利于人們在實踐中抓住重點問題,認清事物性質,這是最高層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特征 ① 其優點在于精確。因為分析方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問題的“點”上,力圖把具體的“點”認識透徹而精確。② 其缺點在于片面。如果認識只是局限在問題的“點”上,就難免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片面認識。綜合 方法 【問題解析】門捷列夫使用了綜合的方法,把分析得到的關于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以及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若干階段的認識,按照對象所固有的聯系重新組合起來,形成對事物整體的認識,最終把握雜亂現象背后可能存在的規律性。必要性 要形成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必須把通過分析得到的對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以及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若干階段的認識,按照對象所固有的聯系重新組合起來,這就需要運用綜合方法。(在分析的基礎上運用綜合的方法)含義 綜合是一種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常用綜合方法 不同的認識領域,有著不同的認識目的和綜合范圍。科學研究中的綜合 ① 結構綜合:獲得對研究對象整體結構的認識② 功能綜合:獲得對研究對象所具功能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具體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律。哲學中的綜合 旨在把握物質世界的本質和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特征 整體性是綜合方法的重要特征。綜合與分析辯證統一起來的必要性 綜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在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上。整體性是綜合方法的重要特征。但任何一次綜合的結果都只是對認識對象相對完整的認識,只是對現實原型的近似描述。只有將分析與綜合辯證地統一起來,才能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認識對象。分析 與綜 合的 辯證 關系 【問題解析】(1)一方面,“四個全面”各有其內在的規定性,各有其具體的目標。其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另一方面,“四個全面”又是融為一個整體的總體謀劃,它們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是具有系統性、整體性與協同性的戰略規劃。 (2)辯證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體現。世界充滿了矛盾,人們要深刻認識事物,就必須認識事物的矛盾,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只有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揭示事物的整體,才能推動認識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間是辯證思維中的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如果沒有每個“老鄉”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而要實現全國人民的小康,就必須要逐一解決每個“老鄉”的小康問題。習近平指出,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分 析 與 綜 合 的 辯 證 關 系 辯證的分析與綜合的客觀基礎 在辯證思維中,分析與綜合是方向相反卻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的關系。(二者相互依賴) ① 分析是綜合的基礎,分析為綜合做準備。(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人們要反映對象的特殊性,就必須以分析事物各個矛盾的特殊性為基礎,因為沒有分析,就得不到反映對象的各個側面的各種規定,就不能正確地反映事物的多樣性,當然就無從進行綜合。) ② 綜合是分析的先導。綜合的結果又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分析也離不開綜合。因為分析又總是以它之前的某種綜合的成果為指導的。分析如果離開了綜合的指導,分析的結果也不會是恰當的。因為一旦脫離了整體,統一物的部分、矛盾的側面也無法確定本身的性質和地位。分析的目的也是為了綜合,如果只有分析沒有綜合,那就失去了分析的意義。) 上述“相關鏈接”通過哈肯的協同學例子,說明辯證地運用分析與綜合是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的重要方法。 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思維中的反映。辯證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體現。世界充滿矛盾。事物的各個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兩方面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構成了事物矛盾的總體,使事物成為多種規定性的統一體。辯證的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人們要深刻地認識事物,就必須認識事物的矛盾,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轉化,這樣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辯證地理解和運用分析與綜合方法,是在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整體,在綜合得到的整體中指導分析。我們要學會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推動認識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本課小結】…………………………………………………………………………………………【易混易錯】1.辯證思維就是用聯系、發展、片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 × )解析:辯證思維就是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2.辯證思維的實質和核心是堅持辯證的否定觀。( × )解析:辯證思維的實質和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3.辯證思維是與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相對立的思維方式。( × )解析:辯證思維是與形而上學相對立的思維方式。4.動態思維要求把握事物發展的動態性、暫時忽略其靜態性。( × )解析:辯證思維強調動態性,但不排斥相對的靜態性。辯證思維是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5.整體性思維排斥部分獨立性;動態性思維排斥相對靜止。( × )解析:辯證思維強調整體性,但并不排斥局部的獨立性;辯證思維強調動態性,也不排斥相對的靜態性。辯證思維是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6.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 )解析:分析法與綜合法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二者的認識起點不同,在思維運動的方向上是相反的。但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我們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分析基礎上的綜合。7.綜合是對部分的簡單相加。( × ) 解析:辯證的綜合不是把各個部分簡單地相加,而是在了解各部分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把握事物的有機整體。8.認識是綜合的結果,而不是分析的結果。( × )解析:分析是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要素、層次,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發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地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一種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要素、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二者都是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過程中的每一步,既是分析的結果,又是綜合的結果;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推動認識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小知識】詭辯論詭辯就是有意識地為某種謬誤作論證。論證是要確定某一判斷的真實性,詭辯與一般的論證不同,它的目的是要“論證”某一虛假的論斷為“真”。詭辯論常常采取偷換論題、捏造證據、循環論證、機械類比、強詞奪理等手段,以片面的、表面的甚至不相干的現象構造虛假的因果聯系,以達到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目的,為其荒謬的言論構成蒙騙他人的推理形式。沒有詭辯論證不違背邏輯的。但是,詭辯論者的邏輯錯誤與一般的邏輯錯誤不同,后者往往是不自覺的,而詭辯論卻是有意識地利用邏輯錯誤為其謬論進行辯解。所以說,詭辯所犯的邏輯錯誤是一種惡劣的邏輯錯誤。…………………………………………………………………………………………第九課 理解質量互變為什么說“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即使是向同一個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成謬誤”?為什么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真理與謬誤、難與不難之間沒有鮮明的界限?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把握事物的發展進程?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將在遵循質量互變規律的基礎上理解適度原則,學會用適度思維方式認識事物的變化,把握事物的發展。…………………………………………………………………………………………【學習目標】1.理解質、量的含義,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領會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2.理解質變、量變的含義,以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3.理解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和飛躍性、連續性和間斷性。4.理解質量互變規律的含義。5.領會遵循質量互變規律的要求。6.理解度的含義。7.理解適度的含義。8.理解適度原則的含義,防止犯極端化的錯誤。9.領會遵循適度原則的要求,反對折中主義。10.理解遵循質量互變規律的意義。【課標要求】3.2 聯系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和飛躍性,懂得事物的發展過程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理解質量互變關系;把握適度原則。…………………………………………………………………………………………【知識體系】…………………………………………………………………………………………【圖解知識】一、認識質量互變規律質量互變規律 質量互變規律 質量互變規律 【問題解析】與之類似的成語還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等。這里的類似,是指思維角度的類似。從思維角度看,這些成語都反映了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的變化。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質 的 含 義 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此物之所以為此物,并區別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質的規定性,一旦喪失了自己固有的質的規定性,它就不是原來的此物而變成了他物。(質與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質是一定事物的質,離開了特定事物的質是不存在的。)量 的 含 義 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量的規定性不同于質的規定性,在一定范圍內量的增減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量總是一定事物的量。離開具體事物的“純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維的抽象中。即使像數學這門從“純粹”形態上研究量的科學,歸根到底也是對客觀事物的量與量關系的反映。質 量 互 變 規 律 的 主 要 內 容 【問題解析】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正是因為有了腳踏實地的量的積累,人生之路才可能發生質的飛躍。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的正確的價值觀的養成也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只有樹立和日積月累地踐行正確的價值觀,從點滴做起,才能有正確的行為,進而造就精彩的人生。這是量變到質變的條件關系。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和變化有一個由量的積累到質的改變的過程。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量變的含義 量變即量的變化,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事物在原有性質的基礎上,在度的范圍內所發生的變化。質變的含義 質變即質的變化,是指事物性質的變化,是事物有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和與質變的根本標志。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 量變和質變的關系是辯證的。①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事物的變化是從量變開始的。(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一個量的積累過程,沒有量的積累,質變就不會發生。)②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單純的量變不會永遠持續下去,)③ 事物的矛盾運動表現為量變與質變及其相互轉化。(量變和質變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事物的變化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事物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交替循環,構成了事物的發展過程。)遵 循 質 量 互 變 規 律 遵 循 質 量 互 變 規 律【問題解析】材料告訴我們,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量變——質變——新的量變……質量互變規律支配了事物量變與質變的相互轉化、相互交替,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基本過程。因此,要實現人生理想、達到學習目標,實現質變,就必須注重量的積累。我們既要有遠大理想,又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為之努力。質量互變規律的要求 客觀事物的質量互變規律要求我們,以統一性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事 物 發 展 過 程 中 的 連續性(量變)與 間斷性(質變) 連 續 性 事物發展中的連續性是事物的量變的體現,表現在現實中就是這一事物還是它自身,是事物發展中的漸進性過程。間 斷 性 事物發展中的間斷性是事物的質變的體現,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是漸進性過程的中斷,或連續性的間斷。這個過程不是事物停止了發展,而是打破舊的質的規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質的規定性,表現在現實中就是出現了新事物。辯 證 關 系 正如量變與質變相互區別又相互包含一樣,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也是相互區別又相互包含的。 ① 漸進性與連續性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對自己的破壞,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飛躍性與間斷性。 ② 正是因為有漸進性與連續性的積累,才產生了飛躍性與間斷性,所以,飛躍性與間斷性包含著漸進性與連續性。遵 循 質 量 互 變 規 律 的 意 義 【問題解析】材料中,毛澤東認為,在中國的具體條件下,如果采取“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就會由對抗性矛盾轉化為非對抗性矛盾。這說明,分析和解決復雜問題,需要我們把握事物的本質,遵循事物發展規律,采取恰當的方法引導矛盾轉化,推動事物發生符合我們期望的量變與質變之間的關系轉化。意義:準確地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正確地認識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對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把握適度原則把 握 適 度 原 則 把 握 適 度 原 則 【問題解析】“過猶不及”啟示我們,處理事情要堅持適度原則,要把握事物應有的“度”,極端化的做法要不得。比如,在學習生活中,勤奮是好事,但若過度勤奮而傷及身體健康,就適得其反了。又如,做菜不加鹽或加少了鹽,食之無味;適當加些鹽,菜會變得可口;但如果加過量的鹽,菜又會變得難以下咽。適量的鹽就是菜美味可口的度,因此,要堅持適度加鹽,菜才會美味可口。適 度 的 含 義 事物的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度”中。度的 含義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圍內,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時,事物就開始發生質的轉化。(也就是說,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圍。在這個范圍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突破關節點,事物的質就要發生變化。例如,治病時用藥的劑量;種植農作物時肥料的用量等,很多事情的處理都有度的要求,否則,就會適得其反。)關節點或臨界點的含義 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這就是關節點或臨界點。關節點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質變的節點。度與關節點或臨界點的關系 度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適度的含義 適度,就是適當的程度。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 ① 在度的范圍之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質規定著量的運動范圍和變化幅度; ② 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所以,我們在實踐活動中要遵循適度原則。掌握適度原則 【問題解析】(1)服藥治病,劑量必須適當,用量過少治不了病,用量過多會造成藥物中毒。適當給作物施肥有助于其生長,肥量過多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長。這反映了凡事要適度、適當,切忌走極端,過猶不及,我們要把握適度原則。 (2)高中生的學業負擔較重,適度娛樂,可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開闊視野,促進學習,但如果過度娛樂,則可能耽誤學業,影響身心健康。因此,我們要把握學習和娛樂的關系,找到學習和娛樂的度,制定自己的適度娛樂計劃。必要性 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含義 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當,就是幅度“得當”,而不是“失當”。要求 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遵循適度 原則的方法 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 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中”是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適且正好。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義的消極的思維方式。正確運用 適度原則 ① 遵循適度原則需要“得中”,就是要保持我們需要的事物的質的狀態。 ② 但又不能限于“得中”,要改變我們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質,就應當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量的變化,并使其向度的邊緣不斷發展,使該物轉化為他物?!耙藢⑹S伦犯F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講的就是量變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要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本課小結】…………………………………………………………………………………………【易混易錯】1.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因此,量的積累越多越好。( × )解析: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的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就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事物的變化有兩種趨向:一種是前進的、上升的變化即發展;一種是下降的、倒退的變化,這種下降的、倒退的變化積累得越少越好。2.量變是變化,質變是發展。( × )解析:量變是指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事物的發展最終是要通過質變實現的,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只有質變,才能使新事物代替舊事物。但質變不一定是發展,因為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質變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前進的、上升的變化,即發展;一種是退化、下降和倒退。因此只有那種上升的、向前的、進步的質變,才是發展。3.量變與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趨勢。( × )解析:量變與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4.質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 × )解析: 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5.量的規定性不同于質的規定性,在一定范圍內量的增減會使某物變為某物。( × )解析:量的規定性不同于質的規定性,在一定范圍內量的增減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6.關節點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 × )解析: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7.“得中”是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 × )解析:“得當”是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8.遵循適度原則,就是要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 × )解析: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第十課 推動認識發展在有的人看來,中華傳統文化不是精華,就是糟粕;對待西方文化,不是全盤接受,就是全盤否定。如何才能避免這種簡單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錯誤?如何才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對事物本質的把握?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將了解辯證否定的要義,學會在繼承的基礎上開拓創新,提升推動認識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學習目標】1.理解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含義。2.理解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證關系。3.理部造成簡單地肯定一切與簡單地否定一切錯誤的根源。4.理解簡單地肯定一切與簡單地否定一切的危者,防止陷入主觀的、極端的思維方式,犯而上學的錯誤。5.理解辯證的否定的含義。6.領會如何把握辯證的否定觀。7.理解感性具體的合義,了解感性具體的局限性。8.理解思維抽象的含義。9.掌握思維抽象的方法。10.理解感性具體與思維抽象之間的關系。11.理解思維具體的含義。12.掌握實現從思維抽象發展到思維具體的方法。13.領會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的思維過程,把握這種辯證思維方法的意義。【課標要求】3.3 辨析簡單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解析認識經由“感性具體——思維抽象——思維具體”的途徑;了解辯證否定觀的實質;體會認識不斷深化的歷程。…………………………………………………………………………………………【知識體系】…………………………………………………………………………………………【圖解知識】一、不作簡單肯定或否定不 作 簡 單 肯 定 或 否 定 (堅持 辯 證 的 否 定觀) 堅 持 辯 證 的 否 定 觀 堅 持 辯 證 的 否 定 觀 【問題解析】辯證否定觀認為,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形而上學否定觀與辯證否定觀相對立,主張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認識事物,將肯定與否定絕對地割裂開來,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材料中“補充維生素多多益壽”的認識未對維生素的作用形成全面的客觀的認識,簡單肯定補充維生素的作用,忽視了服用維生素超過一定量時,維生素會產生毒副作用,忽視了維生素自身內部所包含的自我否定的方面,將維生素內部的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完全割裂開來,靜止、孤立、片面地看待維生素及其作用,屬于形而上學思維,陷入形而上學否定觀的誤區。又如,我們也不能簡單否定中醫的作用。肯定與否定的含義 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① 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這一事物為它自身的方面。② 否定方面是促使該事物滅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轉化為他事物的方面。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 二者是對立的 ① 肯定方面維持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當肯定方面處于優勢時,事物就會保持其原有的性質和自身的存在。② 否定方面會促使該事物的滅亡。當否定方面在事物發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時,事物就會改變自己的根本性質,實現對自身的否定。二者是統一的 ① 肯定中包含否定??隙ú⒉皇侨P肯定。任何事物都包含著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對立與斗爭必然使事物的發展進入自我否定階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② 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盤否定,矛盾斗爭的結果并不將矛盾雙方消解為虛無,而是產生新的規定性。這種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揚棄”)掌握辯證否定的意義 根據事物內部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之間的辯證關系,我們看待事物、解決問題就不能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則,就會陷入主觀的、極端的思維方式,犯形而上學的錯誤。【問題解析】對待中華傳統文化要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重點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在認識其他對象時,我們也應堅持辯證的否定觀,不作簡單肯定和否定,要運用辯證思維方法肯定其合理成分,舍棄不合理的成分,獲得對事物的正確的認識。辯證否定的雙重特性 辯證的否定具有肯定與否定的雙重特性,體現在事物的發展中,就是肯定與否定的相輔相成的關系。事物內部同時包含肯定因素與否定因素,二者的此消彼長必然導致事物的發展過程包含肯定階段和否定階段。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相對于肯定階段來說,否定階段是較后也是較高的環節。它包含著肯定,同時又具有比肯定更為豐富的內容,更能體現事物發展的辯證法。如 何 把 握 辯 證 的 否 定 觀 如 何 把 握 辯 證 的 否 定 觀 【問題解析】(1)毛澤東說:“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習近平說:“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2)上述觀點體現的思維方式的特點是運用了辯證的否定觀來認識和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辯證的否定具有肯定和否定的雙重性,辯證的否定拋棄舊事物的糟粕,同時也對舊事物合理因素進行保留,但不是原封不動地將合理因素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經過改造,把它們容納到新事物之中。堅持辯證的否定觀,要深刻把握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辯證關系。① 作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否定。沒有對這一整體、統一體的否定,舊事物就不能滅亡,新事物就不能產生。② 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絕不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肯定與保留,而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即使對其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動地將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經過改造,把它們容納到新事物之中。二、體會認識發展的歷程認 識 發 展 的 歷 程 認 識 發 展 的 歷 程 認 識 發 展 的 歷 程 認 識 發 展 的 歷 程 認 識 發 展 的 歷 程 (1)從 感 性 具 體 到 思 維 抽 象 (1) 從 感 性 具 體 到 思 維 抽 象 (1) 從 感 性 具 體 到 思 維 抽 象 【問題解析】學生對所在學校的最初印象可能是對校園的某一方面的具體認識,也可能是對校園外在形象的整體反映。這些感性具體的認識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未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是一種不完全的認識。經過一段時間,學生對學校的認識可能是學校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等,更接近學校的本質。從最初的感官印象到現在的看法,學生能夠更清楚地體會到認識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的發展過程。事物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感 性 具 體 (1) 含義:人們通過感官感知到的認識對象總是具體的。這種感性具體的認識,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是事物多種多樣的現象和外部聯系在頭腦中的反映。(2)局限性:感性具體雖然是對事物整體的認識,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還沒有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本質,沒有把握本質與現象相統一的事物整體,因而它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完全。(認識要向前發展,就需要運用思維抽象。)思 維 抽 象 思 維 抽 象 【問題解析】“示例評析”展示了數學中通過思維抽象形成“交換”概念的過程,即:①由具體事物之間的關系,到抽象的數量之間的加和乘的關系;(第一級抽象)②再由抽象的數量之間的加和乘的關系到更為抽象的符號之間的加和乘的換位關系;(第二級抽象)③再由抽象的符號之間的加和乘的換位關系到抽象的符號之間的換位關系。(第三級抽象)這是以案例的方式解釋說明思維抽象的概念。(1) 含義:思維抽象是指從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質規定,或者從其個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維活動。(2) 目的和內容:實踐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內容也就不同。抽象,既可以從事物整體中抽取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質的規定性,也可以從事物個性中抽取某種共性,等等。(3)環節:思維抽象的具體過程千差萬別。分離、提純、簡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學思維抽象的重要環節。思維抽象的起始環節——分離:暫時不考慮研究對象與其他對象之間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樣的聯系,而將其與其他對象分割開來、從與其他對象的聯系中抽離出來。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提純: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擾人們認識的因素,以便在某種單一的狀態下研究某一方面的性質和規律。思維抽象的結果環節——簡略化:對單一狀態下的認識事物的結果進行簡要化處理,或對認識結果的一種簡略表達。思維抽象的特殊形式——理想化:在思維中對認識對象存在狀態的純然構想。【問題解析】思維抽象具有所有思維的間接性、概括性和能動性等特征,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特征。簡要地說,思維抽象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①思維過程上的抽離性——從認識對象整體屬性中抽離出部分或個別的屬性,或者從復雜多樣的認識對象的個性中抽離出共性。比如,人們可以從復雜的人性中抽離出道德品性等;②思維目標上的純粹性——思維抽象隔離了認識對象各種屬性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系,排除了認識對象所受到的復雜因素的影響,而只考慮認識對象在純粹情況中的某種屬性的存在樣態。比如,我們在討論概念的外延關系時,只是單純地考察不同概念形式上的關系,而并不考慮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之間實際上具有哪些關系。③思維表達上的簡潔性——思維抽象的結果往往用非常簡潔的方式表達。比如,伽利略只用公式s=1/2gr2就表達了落體定律。 思維抽象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要素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理想化。思維抽象中的理想化既在思維抽象目標中發揮著引導作用,又在思維抽象的過程中發揮著純粹化的提煉功能,使得認識對象能夠按照思維主體所希望的那樣存在。比如,在幾何學中沒有大小的“點”、沒有寬度的“線”、沒有厚度的“面”的概念、在流體力學中不可壓縮有沒有粘滯性的的“理想液體”、分子物理學中的“理想氣體”,這樣的物體只有在思維中才可能存在,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這便是思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抽象中才能達到的理想化的結果。(4)局限性:人們通過思維抽象形成的是對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認識,還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認識不能只停留在思維抽象階段。要在思想中再現活生生的、內容豐富的具體事物,認識必須發展到思維具體。如,庖丁解牛:庖丁初學解牛時,只對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觀的認識,不知道該從何處下刀。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內部結構,認識從感性具體深入到思維抽象,達到了“庖丁解牛,目無全牛”的思維抽象階段。但這還不是純熟的階段。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后,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特征之間的關系,這時呈現在他面前的牛,又成為一頭完整的牛,但不是最初的“只見其表不知其里”的牛,而是一頭“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關系”的牛(思維具體)。(2)從 思 維抽 象 到 思維具 體 (2)從 思 維抽 象 到 思維具 體 【問題解析】(1)材料中關于人們對電磁認識發展的介紹,體現了人類對電磁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深化的過程,是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到思維具體的過程。從人們熟知的生活現象出發,科學家們在猜想、假設、實驗等的基礎上,發現了電磁的初步規律,形成了電動力學,豐富了電磁理論,使電磁理論更加系統化。在電磁理論的基礎上,人們投身于社會實踐,利用抽象理論指導發展新技術,推動電子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們對電磁的認識過程不只是從感性具體中抽象共性,而且憑借思維抽象再現活生生的的、內容豐富的具體事物,將思維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不斷深化認識,獲得關于對象的本質和規律的完整認識。 (2)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等哲學家關于思維劃分不同階段的理論,將思維運動過程概括為兩條道路:“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動中導致具體的再現。”馬克思的“第一條道路”指的是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的過程,“第二條道路”指的是思維抽象上升為思維具體的過程。這是對認識的發展歷程的科學概括和總結。含義 思維具體是指在理性認識的層次上反映事物具體整體的認識,是人們在思維中把事物各個方面的本質規定按照其內在聯系綜合起來,形成關于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特征 思維具體是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在思維中的再現,表現為具有豐富內涵的科學概念。思維具體是思維的結果,而不是起點。正如,馬克思所說,“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理解:思維具體是將反映的事物各方面本質的規定綜合起來形成的關于統一事物整體的認識,是事物多樣性的統一在思維中的再現,即具體在思維中的再現。)正確選擇思維上升的環節 正確選擇思維上升的環節 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上升起點。這樣的起點應是某一認識領域里最簡單、最基本的概念,是對研究對象的基本單位的反映。它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著研究對象整個發展過程中的一切矛盾,把這個“胚芽”擴展開來,就能展現一個完整的對象。其次,上升的起點,往往是某一認識對象的矛盾焦點。隨著認識的發展,起點中所包含的種種矛盾會逐一展現出來。這些一一展現出來的矛盾是認識發展的環節,也是思維從抽象逐步走向具體的橋梁。【解析】上述“相關鏈接”以馬克思的《資本論》為例,說明馬克思如何通過最簡單、最基本的概念“商品”,進行思維具體的再現,繪制《資本論》的科學理論藍圖。馬克思抓住了資本主義社會最普遍的社會關系——“商品”關系,以反映這種關系的概念“商品”為起點,引出了貨幣和資本,再由資本揭示了剩余價值的秘密,由剩余價值推演到社會財富的大量集中而加劇勞動與資本之間的矛盾(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最后導出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到來。這是通過“商品”這個包含著整個資本主義社會變化發展的“胚芽”概念,逐步展開的思維具體,展現完整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景象,實現了對資本主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結論:從思維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是認識對象本質和規律的必經之路,從思維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上升起點。)列寧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分析資產階級社會(商品社會)里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這一分析從這個最簡單的現象中(資產階級社會的這個‘細胞’中)揭示出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萌芽)。往后的敘述向我們表明這些矛盾和這個社會的發展——在這個社會的各個部分總和中、從這個社會的開始到終結——的發展(既是生長又是運動)?!?br/>不同思維階段之間的辯證關系: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思維過程的這兩個階段相互依賴、不可分割。…………………………………………………………………………………………【本課小結】本課總結:理解肯定與否定、抽象和具體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掌握這種辯證思維方法,對于我們獲得對事物全面而具體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知識區分】感性具體和思維具體感性具體,也叫作完整的表象,它在形式上是最具體的,是客觀事物表面的、感官能夠直接感覺到的具體性的反映。但是,感性具體在內容上是模糊不清、空洞貧乏的。思維具體,也叫作理性具體,是在理性層面反映事物整體的認識,是人們在思維中把事物各個方面的本質規定按照其內在的關系綜合起來,形成關于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認識。它是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在思維中的再現,所獲得的這種具體性認識是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覺到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因此它在思維中表現為綜合的過程、表現為結果。”思維具體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多樣性,或者叫多面性、全面性;二是統一性,就是指多樣性的統一,更進一步說,就是對立面的統一。思維要全面、深刻地反映事物整體,就要反映事物自身的“多樣性的統一”,離開多樣性,或者離開統一性,就達不到思維具體。…………………………………………………………………………………………【易混易錯】1.只有徹底的否定才能真正推動事物發展。( × )解析:辯證否定推動事物的發展,但這一否定不是完全、徹底的否定或肯定,而是否定與肯定的有機結合。2.否定方面維持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當否定方面處于優勢時,事物就會保持其原有的性質和自身的存在。( × )解析:肯定方面維持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當肯定方面處于優勢時,事物就會保持其原有的性質和自身的存在。3.辯證的否定是對舊事物的徹底否定拋棄。( × )解析:辯證的否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4.感性具體是對事物本質、現象的認識。( × )解析:感性具體雖然是對事物整體的認識,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還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5.思維抽象就是抽象思維。( × )解析:抽象思維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現實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反映的過程,屬于理性認識。思維抽象是指從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質規定,或者從事物個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思維活動。6.感性具體是錯誤的,思維具體是正確的。( × )解析:感性具體和思維具體都是對事物的認識的反映,因此,二者可能都正確,也可能都錯誤。7.思維抽象是對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 × )解析:思維抽象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只不過不是對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而思維具體則是對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8.提純是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在某種單一狀態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和規律。( × )解析:分離是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在某種單一狀態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和規律。…………………………………………………………………………………………綜合探究三 領悟辯證精髓 處理復雜問題探究目標 1.結合認識復雜事物的典型案例,理解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2聯系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和飛躍性,理解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的關系,領悟質量互變規律,掌握適度原則。3.剖析簡單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了解辯證否定觀的實質,體會認識的深化與發展。【問題解析】【問題解析】理 論 評 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