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單元 遵循邏輯思維規則學案(含解析)2024年高中政治學業水平(合格等級)考試復習一本通(統編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單元 遵循邏輯思維規則學案(含解析)2024年高中政治學業水平(合格等級)考試復習一本通(統編版)

資源簡介

…………………………………………………………………………………………
第二單元 遵循邏輯思維規則
某部網絡小說寫道:“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飛。我有翅膀嗎 沒有,所以我也沒辦法飛。” 在生活和工作中,與此類似的許多議論,乍聽起來似乎挺有道理,仔細想來卻又疑竇叢生。問題出在哪兒 怎樣才能把這樣的問題說清楚、道明白 這就少不了邏輯的幫助。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將知道如何明確概念、準確判斷、正確推理,讓我們的思維更加合乎邏輯。
…………………………………………………………………………………………
【備考策略】
辨析“飛矢不動”、“白馬非馬”等論題,運用所學邏輯知識,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類邏輯和推理錯誤,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單元地位】
本單元是《邏輯與思維》講述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等具體內容的起始,主要
介紹傳統形式邏輯的基本內容。邏輯思維是科學思維的基礎,遵循邏輯思維規則是科學思維的必要條件。本單元闡述了明確概念、準確判斷、有效進行演繹推理的方法,以及合理運用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對傳統形式邏輯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能夠運用邏輯思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科學精神的培育離不開科學思維。科學思維離不開邏輯。在全書中,本單元具有基礎性作用。
【內容結構】
本單元探討的核心內容是什么樣的思維是合乎邏輯的思維。在第一單元簡要介紹邏輯思維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本單元具體回答了如何才能準確把握概念、正確運用判斷,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演繹推理,可信地進行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根據邏輯基本規律制定的邏輯規則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因此,本單元的標題為“遵循邏輯思維規則”。圍繞概念準確、判斷正確和推理有效與可信的主題,本單元設計了四課十框二十三目和一個綜合探究。
…………………………………………………………………………………………
第四課 準確把握概念
人們常說,概念是邏輯思維的細胞。細胞出了毛病,機體就會產生故障。同樣,概念出了問題,相關的思維也就會不正確。那么,概念究竟是什么 為了讓思維有一個堅實的基礎,我們如何才能準確地把握概念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將知道概念具有怎樣的邏輯特征,如何才能從內涵和外延兩方面掌握明確概念的具體方法。
…………………………………………………………………………………………
【學習目標】
1.理解概念的含義,懂得概念在邏輯思維中的重要性。
2.理解概念與其反映的事物之間的關系,明確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
3.把握概念與語詞之間的關系,避免引起概念混淆。
4.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
5.掌握什么是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
6.掌握不同概念的外延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和區分概念外延之間相容關系、不相容關系的幾種情況。
7.把握明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避免犯“定義過寬”、“定義過窄”、“循環定義”、“否定定義”、“比喻定義”等邏輯錯誤。
8.把握明確概念外延的邏輯方法,避免犯“劃分不全”、“多出子項”、“劃分標準
不一”、越級劃分”等邏輯錯誤。
【課標要求】
2.1 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
…………………………………………………………………………………………
【知識體系】
…………………………………………………………………………………………
【圖解知識】
一、概念的概述
【解析】這是因為母親與官吏對概念的理解不同引起的。同為“盜”,母親理解為“長子之名”,官吏理解為“盜賊”; 同為“毆”,母親理解為“次子之名”,官吏理解為“毆打”。 可見,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不能明確概念,就有可能引起概念混淆,造成誤解。
事物總有許許多多的性質和關系
事物的性質和關系統稱為屬性。 事物的屬性可分為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 ① 本質屬性:一事物成為自身并使該事物同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的內部規定性。 ② 非本質屬性:既為某事物所具有,也可能為其他事物所具有的屬性。
概 念 概 念 概 念 概 念 含 義 (1)含義:概念是通過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維形式。如,依據“能思維并能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這一本質屬性,我們可以把人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人的本質屬性是客觀存在的,人們認識了這些本質屬性,才能產生“人”的概念。反映某一客觀事物的概念并不等于客觀事物本身,它們之間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人”這個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人的男、女、老、少等個性特征,只抓住了“人”所共有并且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屬性;另一方面又不專指某個具體對象,比如張三或李四,而是指所有的“人”。可見,“人”這個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2)表達方式:概念只有通過語詞才能表達出來(概念是一種思維形式,語詞是概念的物質外殼。),但并非一個語詞在任何場合一定表達同一個概念(概念和語詞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這體現在: ① 不同的語詞可以表達同一個概念。例如,父親、爸爸、爹爹、father這些不同的語詞,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概念,即那個生我們、養我們的那個男人。 ② 同一個語詞在不同的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一詞多義”現象)如,“道”這個詞,有“路”的意思,如道聽途說;有“水流通行的路徑”的意思,如河道;有“方向”的意思,如同道之人;有“方式、方法”的意思,如生財有道;有“道理、事理”的意思,如天道;有“道德”的意思,如厚道;有“用言語表示”,如道謝;有“以為、認為”的意思,如你道是誰;有“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的意思,如孔孟之道;有“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的意思,,如道家;有“道教的或指道教徒”的意思,如道觀;有“中國歷史上行政區域的名稱”的意思,如唐朝時分全國為十道;等等。 如果對概念和語詞的復雜關系不作區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解析】該“示例評析”通過演示一個三段論推理,一是讓學生了解“白頭翁”這個語詞可以表示多個概念;二是讓學生深入理解同一個語詞在不同場合可以表達不同概念,如果不進行區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模糊;三是讓學生了解三段論的前提中包含的共同的語詞必須是同一個概念。
基 本 特 征 基 本 特 征 基 本 特 征 【解析】要理解概念的基本特征,即概念有內涵和外延。材料中的公孫龍提出了“白馬非馬”的命題。我們要理解“白馬非馬”命題,關鍵在于如何理解“非”。對公孫龍的論證,要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 ① 如果把“白馬非馬”中的“非”理解為“不是”。從概念的外延來看,“白馬”的外延小于“馬”的外延 ,“白馬”是“馬”的一種,“白馬非馬”就是錯誤的命題。正因如此,人們常常認為公孫龍是在詭辯。 ② 如果把“白馬非馬”中的“非”理解為“不等于”。從概念的內涵看,“白馬”是種概念,“馬”是屬概念,二者是種屬關系,種概念和屬概念是不同的。 “白馬非馬”就是正確的命題。從材料看,公孫龍的“白馬非馬”是正確的命題,不是詭辯。
(1)概念的內涵 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它反映事物“質”的規定性,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究竟“是什么”。例如,“人”這個概念,其內涵是“能思維并能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的動物”。
(2)概 念 的 外 延 (2)概 念 的 外 延 (2)概 念 的 外 延 含義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事物的范圍。它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有哪些”。
類型 (依據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 類型 (依據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 種類 含義 歐拉圖表示
相 容 關 系 (外延相同部分的多少) ① 全同 關系 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如,“等邊三角形”與“等角三角形”、“《史記》的作者”與“司馬遷”這兩組概念都是全同關系。
② 屬種關系(真包含關系)或種屬關系(真包含于關系) 一個概念的外延包含著另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為屬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為種概念。如,“生物”與“動物”、“動物”與“馬”都是屬種關系;“羊”與“動物”、“馬”與“動物”都是種屬關系。
③ 交叉 關系 兩個概念之間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如,“中學生”與“團員”、“中學生”和“球迷”都是交叉關系。
不 相 容 關 系 (全異關系) 不 相 容 關 系 ① 矛盾 關系 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等于該屬概念的外延。如,“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這一組概念是矛盾關系,因為這一組不相容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自然人的外延;“馬克思主義思想家”與“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的外延之和等于“思想家”的外延,二者是矛盾關系;“金屬”與“非金屬”的外延之和等于“材質”(元素)的外延之和,二者是矛盾關系。
② 反對 關系 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小于該屬概念的外延。如,“輸”和“贏”的外延之和小于比賽結果的外延,比賽結果除了“輸”和“贏”以外,還有平局。“馬克思主義思想家”與“反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的外延之和小于“思想家”的外延,二者是反對關系。又如,“動物”與“植物”的外延之和小于“生物”的外延,二者是反對關系。
【相關鏈接】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概念的內涵確定了,在一定條件下,概念的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確定了;反之,概念的外延確定了,在一定條件下,概念的內涵也可以因此而確定。比如,我們知道了“能思維并能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的動物”這個事物的本質屬性,就可以確定“人”這個概念所指的那些對象。
二、明確概念的方法
【解析】(1)兩個獵人發生爭執的焦點是“圍繞松鼠轉一圈”,他們對“圍繞松鼠轉一圈”的內涵的理解不同。 (2)要解開兩個獵人思想上的困惑,化解分歧,必須統一他們對“圍繞松鼠轉一圈”的理解。這就要明確“圍繞松鼠轉一圈”這個概念的內涵是什么。
明 確 概 念 的 方 法 明 確 概 念 的 方 法 明 確 概 念 的 方 法 明 確 概 念 的 方 法 明 確 內 涵 的 方 法 (定義 的 方 法) 明 確 內 涵 的 方 法 (定義 的 方 法) 定義的 理由 要明確概念的內涵,消除概念在內涵方面的歧義,就需要用定義的方法。
定義的 實質 定義是從內涵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給一個概念下定義,就是用簡明的語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
定義的 構成 定義由被定義項、定義項和定義聯項構成。
定義的 最基本、 最常用的方法 種 差 加 屬 概 念 ① 屬概念,是指被定義項的屬概念。
② 種差,是指同一屬概念下的種概念之間的差別,即“被定義項”與其同屬的其他種概念之間的差別。
③ “種差”和“屬概念”相加構成定義項,用定義聯項將被定義項和定義項聯結起來,就構成定義。
下面是給“文學”概念下定義的圖示:
定義的 條件 (1)應具備相應的科學知識,正確地認識對象,把握其本質屬性;
(2)應該遵循必要的邏輯規則 ① 定義項與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全同。否則,就會犯“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如,A.“商品是勞動產品”的定義:被定義項“商品”的外延小于定義項“勞動產品”的外延,犯了“定義過寬”的邏輯錯誤。又如,憲法是國家的法律。 B.“商品是用人民幣交換的勞動產品”的定義:被定義項“商品”的外延大于定義項“勞動產品”的外延,犯了“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又如,語詞是表達概念的語言單位。
② 定義項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否則,就會犯“同語反復”或“循環定義”的邏輯錯誤。如,“麻醉就是麻醉劑所起的作用”的定義:被定義項由“麻醉”的語詞,定義項中重復“麻醉”的這個語詞,犯了“同語反復”的邏輯錯誤。又如,形式主義者就是形式主義地觀察和處理問題的人。
③ 定義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說明被定義項不是什么,而沒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否則,就會犯“否定定義”的邏輯錯誤。如,“哲學不是文學”的定義:它使用了否定的形式,只是說明哲學不是什么,而并沒有說明哲學是什么,犯了“否定定義”的邏輯錯誤。又如,“詞不是句子”。
④ 定義不能用比喻。否則,就會犯“比喻定義”的邏輯錯誤。因為定義要揭示被定義項的內涵,定義項必須明確,不能含混不清。如,“兒童是祖國的花朵”的定義:它使用了比喻的形式,未揭示出“兒童”的本質屬性,犯了“比喻定義”的邏輯錯誤。又如,“文學是人們的精神食糧”。
明 確 外 延 的 方 法 (劃分 的 方 法) 明 確 外 延 的 方 法 (劃分 的 方 法) 明 確 外 延 的 方 法 (劃分的方法)
【解析】(1)該老師對本班同學用多個標準劃分,導致同學們無所適從。根據這位老師的安排,有的同學既是男同學又是體力強的同學,有的同學盡管是男同學卻體力較弱,有的同學既是女同學又是體力強的同學,有的同學是女同學又是體力弱的同學。這樣的劃分是相容的,但安排的任務是不同的,導致有的同學可以站在不同的排,以至于不知道自已該站在哪一排。 (2)老師安排任務時對學生的情況作了劃分,但在同一次劃分中,錯誤地采用了多個標準,即性別、體力。犯了“劃分標準不一”的邏輯錯誤。為了讓學生明白應該是在同一次劃分中只使用一個標準。(可以進行兩次劃分,先按性別分成兩排,然后按體力再分別對這兩排進行劃分。 )(還可以換例子:比如,老師上課時說:“男同學閱讀材料,女同學整理預習筆記,前三排同學討論,后三排同學查資料。”前三排的男同學會問:“我是閱讀材料呢,還是討論啊?問:老師布置學習任務的錯誤在哪里?)
劃分的 理由 明確概念的外延,可以運用劃分的方法。
劃分的 實質 劃分是從外延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劃分是把一個屬概念分為幾個種概念的邏輯方法。
劃分的 含義 劃分,是依據一定的標準,把一個概念的外延分為幾個小類。其中的小類,是被劃分概念的種概念,被劃分的概念是劃分后得到的概念的屬概念。即小類是大類的種,大類是小類的屬。所以,劃分是把一個屬概念依據一定的標準分為幾個種概念的邏輯方法。如,“人可以分為男人和女人”,在這個劃分中,“人”是屬概念,“男人”和“女人”是種概念,劃分的標準是“人的性別”。
劃分的 構成 母項和子項
如,戰爭可以分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在這個劃分中,“戰爭”叫做劃分的母項,“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都叫做劃分的子項。“戰爭是否具有正義屬性”是劃分的標準。 又如,三角形分為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三角形”叫做劃分的母項,“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都叫做劃分的子項,劃分的標準是“三角形中最大的角和90°的關系”。
劃分的 條件 劃分的 條件 (1)必須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對象之間的客觀關系。(因為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是對事物之間客觀關系的反映。)
(2)要遵循劃分的邏輯規則 (2)要遵循劃分的邏輯規則 ① 子項的外延之和必須等于母項的外延。否則,就會犯“劃分不全”或“多出子項”的邏輯錯誤。如,A.“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這個劃分中的子項“動物”和“植物”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項“生物”的外延,其中少了“微生物”,犯了“劃分不全”的邏輯錯誤。 又如,選票分為贊成票和反對票。這個劃分中的子項“贊成票”和“反對票”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項“選票”的外延,其中少了“棄權票”,犯了“劃分不全”的邏輯錯誤。 B.“實詞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擬聲詞和介詞”:這個劃分中的子項“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擬聲詞和介詞”的外延之和大于母項“實詞”的外延,其中的“擬聲詞”和“介詞”不屬于實詞,犯了“多出子項”的邏輯錯誤。 又如,“常見的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音樂、雕塑”:這個劃分中的子項“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音樂、雕塑”的外延之和大于“常見的文學作品”,其中的“音樂”和“雕塑”不屬于文學作品,也犯了“多出子項”的邏輯錯誤。
② 在同一次劃分中,只能用同一個標準。否則,就會犯“劃分標準不一”的邏輯錯誤。 如,“犯罪分為故意犯罪、過失犯罪和共同犯罪”: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是從犯罪動機方面劃分的,而共同犯罪是從犯罪主體方面劃分的。這個劃分使用了不同的劃分標準,犯了“劃分標準不一”的邏輯錯誤。 又如,“郵件分為電子郵件、平寄郵件、國際郵件幾大類”:電子郵件是相對于紙質郵件而言的,以郵件的介質為標準劃分;平寄郵件是相對于掛號、加急等郵件而言的,以郵件處理方式為標準劃分;國際郵件是相對于國內郵件而言的,以郵件所達地域為標準劃分。這個劃分使用了不同的劃分標準,犯了“劃分標準不一”的邏輯錯誤。
③ 劃分應該逐級進行,不能越級。劃分是把一個屬概念分成幾個并列的種概念,如果需要連續劃分,可以按照同一標準將種概念再劃分為次一級的種概念,這一逐次進行。否則,就會犯“越級劃分”的邏輯錯誤。 如,“農田里有棉花、黃麻和糧食作物”:在這個劃分中,“棉花”、“黃麻”屬于“經濟作物”,而“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是同一級關系。把“棉花”、“黃麻”與“糧食作物”并列在一起,犯了“越級劃分”的邏輯錯誤。 又如,“詞可分為名詞、動詞、代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和虛詞”,這個劃分不是在同一級關系上進行的劃分,因為“名詞、動詞、代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屬于“實詞”,而“虛詞”和“實詞”是同一級關系,所以這個劃分也犯了“越級劃分”的邏輯錯誤。
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 概念的 基本特征 概念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內涵和外延,概念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準確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內涵,又要弄清概念的外延。
概念是變化發展的 ① 認識對象是變化發展的,反映認識對象的概念也會發生變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變。如,“國家”這個概念,不僅隨著人們認識的發展而變化,而且在不同歷史時期,國家本身的組織形態、職能也大不相同,“國家”的內涵也相應地有所變化。同時,由于事物的變化,新事物不斷產生,舊事物不斷滅亡,也引起新概念的產生,舊概念的消亡。如“網購”、“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信用貸”等新概念不斷出現,而“朕”、“寡人”等舊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消亡了。
② 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會越來越深刻和精確。事物的本質有不同的層次,隨著認識活動的深入,人對某一事物本質的認識也在深化,由淺層次進入較深層次。如,“原子”這一概念,在古希臘人那里,被認為是一些不可分割的顆粒。而到了17—18世紀,“原子”被認為是當時科學發展所能達到的關于物質結構的最深層次。20世紀初,物理學家發現了原子結構,推翻了“原子不可分”的舊觀念。而現代原子論又把對原子的認識推向更深的層次。基本粒子理論、夸克(層子)理論發展了人們對“原子”的認識。可見,同一“原子”概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由不同的內涵與外延。可以預料,人們對“原子”的認識將繼續深入。
…………………………………………………………………………………………
【本課小結】
…………………………………………………………………………………………
【知識辨析】怎樣區別“劃分”和“分解”
劃分是把一個屬概念分為若干種概念,而分解是把整體分成部分。例如,按不同的標準對“桌子”這個概念進行劃分,分出來的是“方桌”、“圓桌”或“木桌”、“鐵桌”等。如果把“桌子”分為“桌子面”、“桌子腿”,那就是分解。區別劃分和分解的有效方法是看分出來的概念是不是原有概念的種概念。例如,“方桌”、“圓桌”是“桌子”的種概念,因而,“桌子可以分為方桌、圓桌等”是劃分。“桌子腿”或“桌子面”不是“桌子”的種概念,因而“桌子可以分為桌子腿、桌子面”不是劃分。
…………………………………………………………………………………………
【易混易錯】
1.屬性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使該事物同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的內部規定性。( × )
解析:本質屬性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使該事物同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的內部規定性。
2.概念由語詞構成,所以語詞可以表達概念。( × )
解析:概念和語詞有著密切聯系。概念是語詞的思想內容,語詞是概念的語言表達形式。一個語詞在不同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語詞也可以表達同一概念。但有些語詞,如單純的感嘆詞和孤立的助詞等,是不能表達概念的。
3.一個語詞在任何場合一定表達同一個概念。( × )
解析:概念只有通過語詞才能表達出來,同一個語詞在不同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
4.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它反映事物“質”的規定性。( × )
解析: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它反映事物“質”的規定性。
5.依據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間的內涵關系分為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 × )
解析:依據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分為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
6.相容關系分為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 × )
解析:不相容關系分為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
7.劃分是從內涵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 × )
分析:定義是從內涵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
8.定義項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否則,就會犯“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 × )
解析:定義項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否則,就會犯“同語反復”或“循環定義”的邏輯錯誤。
9.定義能用否定形式。( × )
解析:定義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則,就會犯“否定定義”的邏輯錯誤。
10.劃分應該逐級進行,不能越級。否則,就會犯“劃分不全”或“多出子項”的邏輯錯誤。( × )
解析:劃分應該逐級進行,不能越級。否則,就會犯“越級劃分”的邏輯錯誤。
…………………………………………………………………………………………
第五課 正確運用判斷
雖然概念能反映認識對象的本質屬性,但僅憑概念還不能明確地表達思想。人們要進行思想交流,需要將概念結合起來,形成判斷。只有判斷才能表達某種確定的思想。那么,判斷是怎么構成的,有怎樣的邏輯特征,又有哪些類型 判斷的類型是依據怎樣的標準劃分的 如何才能正確運用不同類型的判斷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將了解判斷的特征和結構,理解判斷類型的劃分依據,掌握正確運用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的方法。
…………………………………………………………………………………………
【學習目標】
1.理解判斷的含義。
2.掌握判斷的兩個基本特征。
3.了解判斷的真、假的含義以及判定判斷真、假的依據,理解判斷來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
4.理解判斷與語句的關系,懂得判斷通過語句來表達。
5.理解判斷劃分的標準或依據以及判斷的類型。
6.把握簡單判斷的含義和種類,學會正確運用簡單判斷。
7.把握性質判斷的含義、邏輯結構和種類。
8.把握性質判斷的六種基本判斷形式。
9.掌握正確運用性質判斷的要求。
10.把握關系判斷的含義、邏輯結構和種類。
11.理解事物間關系的多種多樣,把握關系判斷中的“關系的性質”。
12.掌握正確運用關系判斷的要求及其社會意義。
13.把握復合判斷的含義和種類。
14.把握聯言判斷的含義、邏輯結構及其邏輯性質。
15.掌握正確運用聯言判斷的要求及其社會意義。
16.把握選言判斷的含義、邏輯結構、種類及其邏輯性質。
17.掌握相容選言判斷與不相容選言判斷的聯系與區別。
18.掌握正確運用選言判斷的要求及其社會意義。
19.把握假言判斷的含義、邏輯結構、種類及其邏輯性質。
20.掌握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假言判斷與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聯系與區別。
21.掌握正確運用假言判斷的要求。
22.掌握判斷在概念和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在邏輯思維中正確運用判斷的重要意義
【課標要求】
2.2 知道判斷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當判斷的條件;學會正確運用判斷;結合具體的判斷活動,區分判斷的不同類型。
…………………………………………………………………………………………
【知識體系】
…………………………………………………………………………………………
【圖解知識】
一、判斷的概述
【解析】從這個送信人所說的“六只腳走,豈不快如四只?”的回答中,可以得出他的判斷是:“六只腳比四只腳跑得快”。這個對跑得快慢的判斷是錯誤的,因為跑得快慢不是由腳的多少決定的。
人們要進行思想交流,需要將概念結合起來,形成判斷。只有判斷才能表達某種確定的思想。
判斷 判斷 原因 人們認識事物,必然要對事物作出判定,或者肯定它們是什么(對象具有什么性質)、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或者否定它們是什么(對象不具有什么性質)、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 (思維對象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這種聯系是事物情況的一種,較為復雜的事物情況必須用概念組成判斷這種思維形式,才能反映出事物的情況。) 牛頓說過,“沒有判斷能力的人,往往對一件需要做的事無法開始,即使開始也無力進行。”可見,正確運用判斷、培養判斷能力很重要。
含 義 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事物情況是一種客觀存在,只有當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認識了某種事物情況存在或不存在,才能在思維中肯定或否定這種事物情況,即對事物情況作出斷定,形成判斷。)
基本特征 ① 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是判斷的一個基本特征。斷定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也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斷。 【解析】小李的話既沒有肯定什么也沒有否定什么,因此不是一個判斷;小張的話表達了一種肯定,是一個判斷;小李的話表達了一種否定,也是一個判斷。
② 判斷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符合認識對象實際情況的判斷就是真判斷,不符合認識對象實際情況的判斷就是假判斷。
判斷來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其正確與否要經受社會實踐的檢驗。符合實際的判斷就是真判斷,不符合實際的就是假判斷。(也就是說,一個具體的、真實的判斷一定不見是在實踐中形成的,而且經受了社會實踐檢驗的判斷;而一個假的判斷,一定是對事物情況的歪曲反映,經受不住實踐的檢驗。)因此,有斷定就有真假,判斷的這兩個特征是相互聯系的。
表達 表達
【解析】(1)材料中的語句“這是新同學宿舍”中的“新”的含義不明確,可以理解為“新的”學生宿舍,強調宿舍是新的,也可理解為“新同學”的宿舍,強調新同學。 (2)“小張盡情地呼吸著空氣、陽光和海水”,這個語句的概念搭配不當,陽光和海水是不能被呼吸的。 (3)“一旦吸煙,就會患肺癌”,這個語句表達的條件判斷是錯誤的,吸煙容易引發肺癌,但二者之間不是必然的條件關系。
① 判斷是通過語句表達的。判斷是語句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語句是判斷的語言形式,是判斷的載體。(判斷的形成和表達是借助語句來實現的,離不開語句的判斷是不在的。)
② 沒有真假的語句并不表達判斷。有的語句不能表達判斷。判斷和語句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不做斷定、沒有真假的語句并不表達判斷。(一般來說,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不直接表達判斷。)
③ 根據語境確定語句的含義。對于含義不明確的語句,我們需要依據語言的具體情況排除歧義,才能準確把握這些語句與其所表達的判斷之間的關系。如,“你怎么了?”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表示以下幾種語氣。 不解(疑問):“你怎么了?怎么忽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驚奇:“你怎么了?打扮得這么漂亮?” 關切:“你怎么了?臉色這么差!” 責備:“你怎么了?這次表現有點不太好。”
類型 【解析】“他是中學校長”和“張華認識雷鋒”這兩個判斷拆解之后是概念,它們是不包含其它判斷的判斷,是以概念作為邏輯變項的,因此這兩個判讀斷都是簡單判斷。 后兩個判斷拆解之后仍然是判斷,它們是包含其它判斷的判斷,是以判斷作為邏輯變項的,因此這兩個判斷都是復合判斷。
原因 要準確地把握不同判斷的邏輯性質,需要清楚地了解判斷的類型。(正確地認識和運用各種判斷形式,是正確地認識和運用各種推理形式的必要條件。)
分類 分類標準: 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 簡單判斷:直接由概念構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 ① 性質判斷
② 關系判斷
(2)復合判斷: 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 ① 聯言判斷
② 選言判斷
③ 假言判斷
二、正確運用簡單判斷
正確運用簡單判斷 正確運用簡單判斷 正確運用簡單判斷 正確運用性質判斷 正確運用性質判斷 正確運用性質判斷
【解析】(1)第一個判斷的不當之處在于:判斷的概念搭配不當,即判斷的主項和謂項搭配不當。“中學生”是人,“學習的重要階段”是時間,這兩個概念不能這樣搭配,應該說“中學階段是我們學習的重要階段”。 (2)第二個判斷的不當之處在于:這一判斷的聯結詞,即聯項使用不當。“仙人掌”是一種植物,不能用“不是”這個表示概念之間不相容關系的聯項(聯結詞),這是把概念的種屬關系誤認為全異關系。可以改為“公園里有一種叫仙人掌的東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樹木,樣子長得很特別”。 (3)第二個判斷的不當之處在于:量詞使用不當。,即誤用了量項“有些”,可以改為“所有又長又臭的文章是不應該在報上發表的。”
必要 性 人們認識事物,首先要判定它們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對事物的性質作出“有”(是)或者“無”(不是)的判定。這就需要運用性質判斷。
含 義 性質判斷,就是斷定認識對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種性質的簡單判斷。這種斷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所以性質判斷又稱為直言判斷。
結 構 性質判斷一般由量項、主項、聯項和謂項組成。
① 主項:表示斷定對象。(處于語句主語的位置)
② 謂項:表示斷定對象性質。(處于語句賓語的位置)
③ 量項:表示主項被斷定范圍。(一般稱為判斷的“量”:“所有”、“一切”表示全部對象;“有些”、“有的”表示部分對象;“這個”表示一個對象。)
④ 聯項:起聯結主項和謂項的作用。(一般稱為判斷的“質”:常用“有”(是)或“無”(不是))
種 類 種 類 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性質判斷分為不同的種類。
① 性質判斷分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這是依據判斷的質,即判斷所用的斷定方式是肯定還是否定的進行分類)肯定判斷是斷定對象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否定判斷是斷定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解析】此翁請客失敗,在于其使用性質判斷時誤用了量項。在材料中此翁使用了兩個判斷: ①“該來的沒來”,這個判斷是一個省略全稱量項的判斷,即“所有該來的沒來”;此翁應該將“所有”換成“有的”,即“有的該來的沒來”: ②“不該走的走了”,這個判斷也是一個省略了全稱量項的判斷,即“所有不該走的走了”,此翁應該將“所有”換成“有的”,即“有的不該走的走了”。
② 性質判斷分為:全稱判斷、特稱判斷和單稱判斷。(這是依據判斷的量,即判斷所斷定的對象的范圍是某類事物的全部、部分還是單個進行分類)全稱判斷斷定的對象是某類事物的全部。特稱判斷斷定的對象是某類事物的部分,單稱判斷斷定的對象是某類事物中的一個(即判斷主項反映的是單個對象)。
③ 性質判斷分為:全稱肯定判斷、全稱否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特稱否定判斷,單稱肯定判斷、單稱否定判斷。(這是依據判斷的質與量的結合上進行劃分的)(劃分的理由: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反映事物的性質判斷也應該是“質”與“量”的統一。) A.全稱肯定判斷,是斷定一類對象的全部都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如,所有商品是有價值的。 B.全稱否定判斷,是斷定一類對象的全部都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如,所有真理不是一成不變的。 C.特稱肯定判斷,是斷定某類對象中至少有一個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如,有些中學生是共青團員。 D.特稱否定判斷,是斷定某類對象中至少有一個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如,有些中學生不是球迷。 E.單稱肯定判斷,是斷定某一個別對象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如,許海峰是運動員。 F.單稱否定判斷,是斷定某一個別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如,這個人不是小學生。
注意問題 ① 不能缺少主項和謂項,否則判斷就不完整。
② 避免主項與謂項配合不當,否則不能如實地反映事物狀況,容易造成誤解。
③ 要準確使用量項和聯項,以保證判斷的“量”與“質”都準確無誤。
正確運用關系判斷 正確運用關系判斷 必要性 事物除了有某些性質外,還與其他事物有多種關系。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既要認識事物的性質,也要認識事物之間的關系。
含義 關系判斷,是指斷定認識對象之間關系的判斷。
邏輯結構 邏輯結構 構成 關系判斷一般由關系者項、關系項和量項三部分組成。
① 關系者項:表示關系承擔者的。 按照關系者出現的順序可以將關系者項稱為第一關系者項、第二關系者項、第三關系者項……對于不同關系者項來說,誰在前、誰在后,會影響關系判斷的性質。(任何關系總存在于兩個或幾個對象之間,因此,關系判斷的判斷對象就有兩個或兩個以上。)
② 關系項:表示關系者之間關系的
③ 量項:表示關系者項范圍的
邏輯結構圖示
把握對象的性質和對象之間關系的必要性及其意義 (1)必要性:認識事物,只有既弄清對象的性質,又了解對象之間的關系,才能對對象有較為全面的把握。
(2)把握對象之間關系的意義:在社會生活中,弄清不同對象之間的關系,對我們認清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角色,明確自己的職責,更好地履行應盡的義務、維護合法的權利,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鏈接】性質判斷中主項和謂項的周延問題
性質判斷中主謂項的周延問題,指的是性質判斷的主項或謂項的外延在判斷中被斷定的情況。如果一個性質判斷的主項或謂項的外延全部被斷定,那么它就是周延的;如果一個性質判斷的主項或謂項的外延沒有全部被斷定,那么它就是不周延的。
由于單稱判斷是對某一個別對象的斷定,也就是對反映某一單獨對象的概念的全部外延作了斷定,因此,從邏輯性質上說,單稱判斷可以被看作是全稱判斷。因此,性質判斷又可歸結為四種性質判斷。
性質判斷種類 表達公式 主項(S) 謂項(P)
① 全稱肯定判斷 所有S是P 周延 不周延
② 全稱否定判斷 所有S不是P 周延 周延
③ 特稱肯定判斷 有的S是P 不周延 不周延
④ 特稱否定判斷 有的S不是P 不周延 周延
總結主項和謂項 周延情況的規律 (1)主項看量項(“所有”/“有的”),全稱周延,特稱不周延; (2)謂項看聯項(“肯定”/“否定”),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
【答案示例】:分別為:成立;不成立;可能成立或不成立。
第一個判斷中的小明與小華的關系是對稱關系,雙方的位置互換后,原來的關系還能成立。
第二個判斷中的小明和小華的關系是反對稱關系,雙方的位置互換后,原來的關系不能成立。
(3)第三個判斷中的小明和小華是非對稱關系,雙方的位置互換后,原來的關系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
【知識拓展】關系的性質
關 系 的 性 質 種類 含義
對 稱 性 關 系 對稱 關系 在某一論域中,如果兩個對象具有某種關系,將這兩個對象位置互換,此種關系仍然成立。
反對稱 關系 在某一論域中,如果兩個對象具有某種關系,將這兩個對象位置互換,此種關系一定不成立。
非對稱 關系 在某一論域中,如果兩個對象具有某種關系,將這兩個對象位置互換,此種關系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
傳 遞 性 關 系 傳遞 關系 在某個論域中,有三個對象,如果第一個對象和第二個對象之間具有某種關系,第二個對象和第三個對象之間也具有這種關系,那么,第一個對象和第三個對象之間也具有這種關系。
反傳遞 關系 在某個論域中,有三個對象,如果第一個對象和第二個對象之間具有某種關系,第二個對象和第三個對象之間也具有這種關系,而第一個對象和第三個對象之間一定不具有這種關系。
非傳遞 關系 在某個論域中,有三個對象,如果第一個對象和第二個對象之間具有某種關系,第二個對象和第三個對象之間也具有這種關系,而第一個對象和第三個對象之間可能具有這種關系也可能不具有這種關系。
三、正確運用復合判斷
正確運用復合判斷 正確運用復合判斷 正確運用復合判斷 正確運用復合判斷 正確運用復合判斷 復合 判斷 必要性 由于客觀世界是復雜多變的,認識對象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僅僅依靠簡單判斷即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對象的情況,這就需要運用復合判斷。
含義 復合判斷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它是以判斷作為其構成成分的。例如,“張某是法官,并且張某是共產黨員”,這個判斷是由兩個簡單判斷(此為“性質判斷”)組成的一個復合判斷。
邏輯 結構 復合判斷是由聯結詞和支判斷兩部分組成。其中,“聯結詞”是指聯結支判斷的詞項,如上例中的“并且”;“支判斷”是指組成復合判斷的判斷,如上例中的“張某是法官”和“張某是共產黨員”。又如,①魯迅既是文學家,又是思想家;②要么武松把老虎打死,要么武松被老虎吃掉;③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例子中的“既……又……”、“要么……要么……”、“只要……就……”分別是上述①②③三個復合判斷中的聯結詞。
種類 復合判斷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有的是斷定對象的可能情況,有的是對對象之間的條件聯系加以斷定。根據斷定情況的不同,復合判斷分為:
① 聯言判斷: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
② 選言判斷:斷定對象的可能情況
③ 假言判斷:斷定對象之間的條件聯系
正確運用聯言判斷 含義 聯言判斷,就是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例如,“泰山既雄偉,又壯麗”,這是一個聯言判斷,斷定了“泰山雄偉”和“泰山壯麗”這兩種事物情況的同時存在。又如,“這篇散文不但文筆生動,而且富有哲理”,也是一個聯言判斷。斷定了“這篇散文文筆生動”和“這篇散文富有哲理”這兩種事物情況的同時存在。
邏輯 結構 聯言判斷是由聯言支和聯結項兩個部分組成。
① 聯言支:組成聯言判斷的支判斷。(一個聯言判斷中至少包含兩個聯言支)
② 聯結項:用來聯結聯言支的詞項。在現代漢語中,表達聯言判斷聯結項的語詞有:“并且”、“同時”、“也”、“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接著”、“然后”、“于是便”、“不但……而且……”、“不僅不……反而……”、“尚且……何況……”、“雖然……但是”、“盡管……可是”、“然而”、“而”、“卻”等。在日常語言表達中,聯言判斷的聯結項有時可以省略。例如,“此商品價廉物美”。
表達 方式 在現代漢語中,聯言判斷常用并列復句、遞進復句、連貫復句、轉折復句等方式表達。
真假值 特征 聯言判斷的真假取決于聯言支的真假。在聯言判斷中,當且僅當,組成它的各個聯言支都是真的,這個聯言判斷才是真的。也就是說,它要求各個聯言支的斷定都要與實際相符。如果有一個聯言支是假的,這個聯言判斷就是假的。例如,“這篇散文不但文筆生動,而且富有哲理”,這個聯言判斷的兩個聯言支“這篇散文文筆生動”與“這篇散文富有哲理”都真時,整個聯言判斷才是真的;如果兩個聯言支中有一個是假的或者兩個都是假的,那么,這個聯言判斷就是假的。
意義 正確運用聯言判斷,有助于人們將認識對象的多種情況綜合起來進行考慮,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況,從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斷更為恰當。 示例評析:“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此聯言判斷從幾個方面對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地位加以斷定。這對我們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地位有著重要的意義。
正確運用選言判斷 正確運用選言判斷 必要性 人們在對對象情況不能作出確切的斷定時,就要估計它有幾種可能的情況,或是這樣,或是那樣。這就是在使用選言判斷。
含義 選言判斷,是指斷定對象的可能情況的判斷。(在若干可能的事物情況中至少或只能有一種情況存在。)例如,“每讀小說總使他激動不已:或憤慨,或訕笑,或驚訝,或焦慮”,這就是一個選言判斷,它斷定幾種情況中至少有一種情況存在。
邏輯 結構 構成 選言判斷一般由選言之和聯結項兩部分組成。
① 選言支:組成選言判斷的支判斷。(一個選言判斷中至少包含兩個選言支)
② 聯結項:用來聯結選言支的詞項。在現代漢語中,表達選言判斷聯結項的語詞有:“或者……或者……”、“或者……或者……(二者不可兼得)”、“要么……要么……”、“也許……也許……”、“是……還是……”、“不是……就是……”等。在日常語言表達中,聯言判斷的聯結項一般不能省略。
邏輯結構圖示
分類 依據 劃分依據:選言判斷對選言支之間關系的斷定情況
選言支之間關系的兩種不同的情形 ① 選言支所斷定的對象情況可以同時并存,這樣的選言支叫相容的選言支。
② 選言支所斷定的對象情況只能有一種存在,不能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況并存,這樣的選言支叫不相容的選言支。
種類 ① 相容選言判斷。例如,“勝者或因其戰斗力強,或因其指揮無誤”。這是一個相容選言判斷,它的選言支“勝者是因為其戰斗力強”和“勝者是因為其指揮無誤”的兩種情況是可以并存的。在日常語言中,“或者……或者……”、“是……還是……”、“也許……也許……”等,可以用來表達相容選言判斷。
② 不相容選言判斷。例如,“這場足球賽,要么甲隊勝,要么乙隊勝,要么踢平”。這是一個不相容選言判斷,它的選言支“甲隊勝”、“乙隊勝”和“甲隊與乙隊踢平”這三種情況是不能同時并存的,有并且只有一種情況為真。在日常語言中,“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二者不可兼得)”等,可以用來表達不相容選言判斷。
真假值特征 (1)相容選言判斷的真假值特征:在一個相容選言判斷中,只要有一個選言支是真的,它就是真的,也就是說,一個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至少有一個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只有當選言支都是假的,它才是假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選言支是真的,這個相容選言判斷就是假的。
(2)不相容選言判斷的真假值特征:在一個不相容選言判斷中,有而且只有一個選言支是真的,它才是真的,也就是說,一個不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有而且只能有一個是真的。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言支是真的,或者沒有選言支是真的,這個不相容選言判斷就是假的。
意義 正確運用選言判斷,不僅有助于我們準確地表達關于對象的各種可能的情況,而且能夠明確解決問題的范圍和途徑。 示例評析:某國領導人在講話中說:“世界各國,不支持銷毀核武器,就是想發展核武器。”世界各國對待核武器的態度有三種可能情況,即銷毀核武器,發展核武器,既不銷也不發展毀核武器。這個相容選言判斷沒有列舉對象的所有可能情況,因此,這個相容選言判斷不準確。
應注意的問題 (1)要根據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確定應該使用相容還是不相容判斷,不能誤用。
(2)要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盡量把對象的可能情況都揭示出來,不要遺漏有選擇價值的可能情況。
正確運用假言判斷 正確運用假言判斷 正確運用假言判斷 條件 聯系 認識對象之間有多種多樣的聯系,其中有一種是條件聯系。某一情況的發生會促使另一情況的發生;某一情況不發生,會導致另一情況不發生。事物之間的這種聯系,就是條件聯系。
含義 人們認識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聯系,就可以形成假言判斷。假言判斷是斷定事物情況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況存在(或不存在)的條件的判斷。假言判斷又叫條件判斷。
邏輯 結構 邏輯 結構 構成 一個假言判斷由表示條件關系的兩個支判斷和假言聯結項組成。
① 假言判斷的前件:表示條件的判斷。
② 假言判斷的后件:依賴這一條件(前件)而成立的判斷。
③ 假言判斷的聯結項:用來聯結前件與后件的詞項。常用來聯結假言判斷的詞項有:“如果……那么……”、“假使……那么……”、“倘若……則……”、“只要……就……”、“當……便……”、“要是……就……”、“一旦……就……”、“只有……才……”、“必須……不……”、“除非……不……”、“除非……才……”、“沒有……就沒有……”、“當且僅當……才……”、“只有并且只有……才……”、“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等。
邏輯結構圖示
分類 準標準 必 充 假言判斷的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況之間存在著三種條件關系:
① 充分條件 如果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必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情況的充分條件。
② 必要條件 必要條件是產生某種事物情況所不可缺少的條件。如果沒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一定沒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情況的必要條件。
③ 充分必要條件 有了這種情況,必將產生某種情況;沒有這種情況,必不產生這種情況。這種條件關系就是充分必要條件關系。
① 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條件關系的判斷。(“有之必然”/“有前件必有后件”) 示例評析:“如果學習方法不當,就不能提高學習效率。”是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這個判斷是說,有了“學習方法不當”這個情況,就會出現“不能提高學習效率”的情況。“學習方法不當”卻“提高了學習效率”使不可能的。
② 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必要條件關系的判斷。(“無之必不然”/“前件假后件必假”) 示例評析:“只有年滿18周歲,才有選舉權。”是一個必要條件假言判斷。這個判斷是說,在我國,“年齡不滿18周歲”必然會出現“沒有選舉權”的情況。“年滿18周歲”是“有選舉權”的必要條件。
③ 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必要條件關系的判斷,是同時斷定充分和必要兩種條件關系的假言判斷。(“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有前件必有后件,前件假后件必假”)
真假值特征 假言判斷既然是反映事物情況之間條件關系的判斷,它的真假不取決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決于判斷所揭示的事物之間的條件關系能否成立。有時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是事物情況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條件關系,這樣的判斷仍然可以是真的。 示例評析:“如果人可以長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沒有地方站了。”這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前件“人可以長生不老”和后件“地球上的人早就沒有地方站了”都是假的,它所反映的這兩個對象情況之間的關系是存在的,這個判斷仍然是真的。
前提 掌握假言判斷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系,是我們正確運用假言判斷的前提。如果我們分不清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系,就不能準確地反映對象的情況,那樣形成的假言判斷就會發生錯誤。 對于不具有必然聯系的事物情況,不能強加條件聯系。例如,有人說,“不說假話,辦不了大事”,就是一個虛假判斷。在人類缺乏科學常識的情況下形成的某些俗語、諺語,如,“喜鵲叫,好事到”、“左眼皮跳,財要到”、“右眼皮跳,禍事到”,就是把無必然聯系的現象拉在一起拼湊成的假言判斷,是不能成立的。 要注意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分必要條件的區別,準確使用假言判斷的不同聯結項。否則,就會混淆條件聯系。
判斷的重要性 判斷是由概念構成的,又是構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沒有判斷,就不能明確概念,沒有判斷也不能進行推理。在邏輯思維中,正確運用判斷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鏈接】三種假言判斷的真假值特征
前件 后件 該假言判斷 例舉
充分條件 假言判斷 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只是斷定前一種事物情況出現,后一種事物情況必然出現,也就是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有之必然”/“有前件必有后件”)
真 真 真 例如,“如果明天下雨,我就不去了”這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要為真,則前件“明天下雨”真時,后件“我不去”也必須為真。
真 假 假 如果前件“明天下雨”真,后件“我不去”假,這說明“明天下雨”不是“我不去”的充分條件,該判斷是假的。
假 真 真 前件“明天下雨”假時,后件“我不去”可以真,也可以假。
假 假 真
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為真的三種情況是:①前件是真的,后件是真的;②前件是假的,后件是假的;③前件是假的,后件是真的。
必要條件 假言判斷 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只是斷定,前一種事物情況是后一種事物情況的必要條件,沒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一定沒有后一種事物情況,也就是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無之必不然”/“前件假后件必假”)
假 假 真 例如,“只有陳某去過作案現場,他才是本案作案人”這個必要條件假言判斷要為真,則前件“陳某去過作案現場”假時,后件“他是本案作案人”必須也假。
假 真 假 如果前件“陳某去過作案現場”假,而“他是本案作案人”真,這說明“陳某去過作案現場”不是“他是本案作案人”的必要條件,該判斷是假的。
真 真 真 前件“陳某去過作案現場”真時,后件“他是本案作案人”可以真,也可以假。
真 假 真
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為真的三種情況是:①前件是假的,后件是假的;②前件是真的,后件是真的;③前件是真的,后件是假的。
充分必要條件 假言判斷 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斷定了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條件,又是后件的必要條件,即前件是真的,后件一定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一定是假的。(“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有前件必有后件,前件假后件必假”)
真 真 真 例如,“當且僅當被告人犯罪的證據充分確實,則可認定該被告人有罪”,這個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 (1)當“被告人犯罪的證據充分確實”時,“可認定該被告人有罪”,或“被告人犯罪的證據不充分確實”時“不可認定該被告人有罪”,這個判斷都是真的; (2)當“被告人犯罪的證據充分確實”時卻“不可認定該被告人有罪”,或“被告人犯罪的證據不充分確實”時卻“可認定該被告人有罪”,這個判斷都是假的。
假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知識整合】六種復合判斷的人工語言表示及其真值表(用p和q表示判斷)
(一)六種復合判斷的人工語言表示
種 類 人工語言表示
復 合 判 斷 ①聯言判斷
選言 判斷 ②相容選言判斷
③不相容選言判斷
假 言 判 斷 ④充分條件 假言判斷
⑤必要條件 假言判斷
⑥充分必要條件 假言判斷
(二)六種復合判斷的真值表
…………………………………………………………………………………………
【本課小結】
…………………………………………………………………………………………
【知識拓展】
1.自然語言與人工語言
語言可以分為自然語言與人工語言。自然語言是在一定的社會實踐中長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們日常使用的語言,如漢語、英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各種民族語言都是自然語言。人工語言是為了某種實踐需要而人工設計編制出來的符號系統,如數學語言、計算機語言等都是人工語言。在傳統邏輯中,命題的形式不可能完全用自然語言。首先進人命題形式的人工語言是變項。現代邏輯中無論是變項還是常項都使用人工語言。例如:
① 如果明天放假,我們就去公園。
② 如果p,那么q。
③ p→q。
①是命題,用的是自然語言。②是傳統邏輯的命題形式,其變項用人工語言,常項用自然語言。③是現代邏輯的命題形式,無論變項還是常項都用人工語言。
2.素材相同的性質判斷之間的真假關系
性質判斷中同素材的四個性質判斷之間的真值關系叫對當關系。所謂同素材,就是具有相同的變項,即相同的主項和謂項。所謂判斷之間的真假關系是指:什么判斷之間是互相排斥的,不能同真;什么判斷之間是相容的,可以同真;等等。判斷是多種多樣的,因而判斷間的真假關系是很復雜的。這里我們只介紹具有相同主項和謂項(即“素材相同”)的A、E、I、四種性質判斷之間的真假關系。由于這種關系是以A、E、I、O各自的真假情況為依據的,所以,我們先來介紹A、E、I、O的真假情況。
(1)A、E、I、O的真假情況
性質判斷是斷定某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而任何性質總是屬于一定對象的。因此,性質判斷實際上反映兩類客觀對象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A、E、I、是對現實中S類對象與P類對象之間關系的概括反映。
一個性質判斷的真值取決于它所反映的主謂項之間的關系是否符合實際。如果一個性質判斷所反映的主謂項之間的關系與主謂項之間客觀上的關系一致,則為真;如果一個性質判斷所反映的主謂項之間的關系與主謂項之間客觀上的關系不一致,則為假。
在客觀世界中,S類對象與P類對象之間,有也只能有如下五種關系:全同關系、真包含于關系、真包含關系、交叉關系、全異關系。可用圖依次表示如下。
根據這些圖形所表示的S與P兩類對象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確定A、E、I、四種判斷的真假情況。 A判斷:
當S與P在實際上反映著圖一或圖二的關系,即S與P有全同關系或真包含于關系時,A是真的。當S與P在實際上反映著圖三、圖四或圖五的關系,即S與P有真包含關系、交叉關系或全異關系時,A是假的。
E判斷:
當S與P在實際上反映著圖五的關系時,即S與P具有全異關系時,E是真的。當S與P在實際上反映著圖一、圖二、圖三、圖四的關系,即S與P具有相容關系時,E是假的。
I判斷:
當S與P在實際上反映著圖一、圖二、圖三、圖四的關系,即S與P具有相容關系時,I是真的。當S與P在實際上反映著圖五的關系,即S與P有全異關系時,I是假的。
O判斷:
當S與P在實際上反映著圖三、圖四或圖五的關系,即S與P具有真包含關系、交叉關系或全異關系時,O是真的。當S與P在實際上反映著圖一或圖二的關系,即S與P具有全同關系或真包含于關系時,O是假的。
(2)A、E、I、O之間的真假關系
從上面的真假情況表,可以看出A、E、I、O四種判斷之間有如下四種真假關系。
① 反對關系
A與E之間是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反對關系: 當A是真的時E必是假的,當E是真的時A必是假的;而當A是假的時E可真可假,當E是假時A可真可假。例如:
A: 某車間所有產品都是合格的。
E: 某車間所有產品都不是合格的。
在這兩個判斷中,當A是真的時E必是假的,當E是真的時A必是假的。當A是假的時,有兩種可能情況: 某車間產品都不是合格的,這樣E是真的;某車間產品有一部分是合格的,另一部分是不合格的,這樣E是假的。可見,當A是假的時,E可真可假。當E是假的時,也有兩種可能情況: 某車間產品都是合格的,這樣A是真的;某車間產品一部分是合格的,另一部分是不合格的,這樣A是假的。可見,當E是假的時,A可真可假。
② 矛盾關系
A與O、E與I之間是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矛盾關系: 當A是真的時O必是假的,當A是假的時,O必是真的;當O是真的時A必是假的,當O是假的時A必真;當E是真的時I必是假的,當E是假的時I必是真的;當I是真的時E必是假的,當I是假的時E必是真的。例如:
A: 某車間所有產品都是合格的。
O: 某車間有的產品不是合格的。
在這兩個判斷中,當A是真的時O必是假的;當A是假的時,可能某車間產品一部分是不合格的,也可能全部是不合格的,無論這兩種情況哪種存在,O都是真的。當O是真的時A必是假的;當O是假的時,說明某車間產品沒有不合格的,則A必是真的。
E與I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同樣方法說明。
③ 從屬關系
A與I、E與O之間是可以同真、可以同假的從屬關系: 在這兩對關系中,當全稱判斷(A或 E)是真的時,特稱判斷(I或O)必是真的;當全稱判斷(A或E)是假的時,特稱判斷(I或O)可真可假;當特稱判斷(I或O)是假的時,全稱判斷(A或E)必是假的;當特稱判斷(I或O)是真的時,全稱判斷(A或E)可真可假。例如:
A: 某車間所有的產品都是合格的。
I: 某車間有的產品是合格的。
在這兩個判斷中,有如下幾種情況;
當A是真的時I必是真的。當A是假的時有兩種可能情況:當某車間只有一部分產品不合格時,I是真的;當某車間所有產品都不合格時,I是假的。
當I是假的時,說明某車間的產品沒有合格的,因而A是假的。當I是真的時也有兩種可能情況: 某車間的產品都是合格的,這樣,A是真的;某車間的產品只有一部分合格,這樣,A是假的。
E與O的關系也可用同樣的方法來說明。
④ 下反對關系
I與O之間是可以同真,不能同假的下反對關系: 當I是真的時,O可真可假;當O是真的時,I可真可假;當I是假的時,O必是真的;當O是假的時,I必真。例如:
I: 某車間有的產品是合格的。
O: 某車間有的產品不是合格的。
在這兩個判斷中,有如下幾種情況:
當I是假的時,O必是真的。因為當I是假的時,E必是真的,當E是真的時,O必是真的。
當O是假的時,I必是真的。因為O是假的時,A必是真的,當A是真的時,I必是真的。
當I是真的時,有兩種可能情況: 某車間的產品只有一部分是合格的,另一部分是不合格的,這樣,O是真的; 或者某車間的產品都是合格的,這樣,O是假的。
當O是真的時,也有兩種可能情況: 某車間的產品只有一部分是不合格的,另一部分是合格的,這樣,I是真的;或者某車間的產品都是不合格的,這樣,I是假的。
A、E、I、O四種判斷的真假關系,也叫對當關系。為了便于掌握和記憶,傳統邏輯用如圖的“邏輯方陣”來表示。
根據判斷的這種真假關系,就可以由一種判斷的真假,推知其他三種判斷的真假情況。因此,這實際上是一種簡單的推理活動。正確運用判斷的對當關系進行推理,對于訓練我們的思維能力、有效地進行論證和反駁是有重要意義的。
正確使用選言判斷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不能遺漏真的選言支
一個選言判斷是真的,就是它的選言支中包括了真支,否則,它就是假的。所以,要使一個選言判晰是真的,其選言支一定要把真的選言支包括進來而不能遺漏。這就有個選言支窮盡的問題。選言支窮盡是指在特定范圍內,選言判斷的選言支把對象的所有可能的情況都揭示出來而沒有遣漏,否則,就是不窮盡。當一個選言判斷的選言支窮盡時,該選言判斷一定是真的。如果一個選言判斷的選言支是不窮盡的,即沒有包括對象的各種可能情況,并且該選言判斷所遺漏的可能情況恰好是唯一的真實情況,那么,這個選言判斷就是假的。例如:“某人死亡的原因或者是自殺,或者是他殺,或者是有病”,這個選言判斷就是不窮盡的,它漏掉了“意外事故死亡”這種可能性。補充遺漏的選言支,這個選言判斷才是窮盡的,是真判斷。如果不補充遺漏的選言支,而已有選言支中包含了真支,它也仍然是一個真判斷。
(2)不能混淆相容選言判斷和不相容選言判斷
相容選言判斷的選言支所斷定的對象情況可以同時并存,不相容選言判斷的選言支所斷定對象情況只能有一種存在,不能有兩種和兩種以上的情況并存。二者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是: 有而且只有一個選言支是真的時,二者都是真的;當所有選言支都是假的時,二者都是假的。
不同之處是: 當有兩個以上選言支是真的時,相容選言判斷仍然是真的,不相容選言判斷卻是假的。所以,在使用時必須區分這兩種選言判斷,不能混淆。在語言表達中,也要選擇恰當的選言聯結詞來表達選言判斷。
(3)不能混淆相容選言判斷和聯言判斷
相容選言判斷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至少有一種情況存在,而不一定共同存在;聯言判斷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共同存在,二者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是: 當支判斷都是真的時,二者都是真的;當支判斷都是假的時,二者都是假的。
不同之處是: 當支判斷有真有假時,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而聯言判斷卻是假的。聯言判斷斷定程度強,相容選言判斷斷定程度弱。在支判斷相同的情況下,二者是差等關系。所以,在使用這兩種判斷時,要注意它們的區別: 該用聯言判斷時不要用選言判斷,該用選言判斷時不要用聯言判斷。例如:
① 高等學校要多出人才,或者多出成果。
② 出入校門的師生,必須向門衛出示工作證和學生證。
①的兩個支判斷應是共存關系,用聯言判斷比較恰當,應改“或者”為“并且”;②的兩個支判斷“出示工作證”和“出示學生證”對每個師生來說是選擇關系,該用選言判斷面用了聯言判斷,應改“和”為“或”。
(4)選言支一般不能互相重疊、包含,要各自獨立
選言支互相重疊、包含是指兩個選言支反映的對象情況是從屬的,造成選言支多余。例如,“暑假里,我或者參加點兒勞動,或者干點兒農活,或者看點兒書”,這個判斷的第一個選言支就包含了第二個,“參加點兒勞動”和“干點兒農活”是屬種關系,因而第二個選言支多余,應去掉。
4.為什么假言判斷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時,假言判斷是真的
這個問題要針對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進行具體分析。
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邏輯意義是“有之必然”,即“有前件必有后件”。因此,只有當前件是真的而后件是假的時,充分條件假言判斷是假的;其余情況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都是真的。這其中包括了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這種情況,因為一個判斷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既然不是假的,那么就一定是真的。
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邏輯意義是“無之必不然”,即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是真的。因此,只有當前件是假的而后件是真的時,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才是假的;其余情況下,必要條件假言判斷都是真的。因為一個判斷非假即真,這其中就包括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這種情況。
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邏輯意義是“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即前件是真的后件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是假的。在這兩種情況下,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都是真的。在前件是真的后件是假的,或者在前件是假后件是真的這兩種情況下,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是假的。而在其余情況下,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是真的,其中就包括了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這種情況。
綜上所述,無論是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假言判斷,還是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只要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那么假言判斷就是真的。這一點是建立在嚴格的邏輯分析的基礎上的。如果拘泥于某個具體的例子,反而可能想不明白。
…………………………………………………………………………………………
【易混易錯】
1.判斷就是符合認識對象實際情況的判斷。( × )
解析: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符合認識對象實際情況的判斷就是真判斷。
2.語句是判斷的思想內容,判斷是語句的語言形式。( × )
解析:判斷是語句的思想內容,語句是判斷的語言形式。
3.來源于社會實踐的判斷,都是真判斷。( × )
解析:符合實際的判斷是真判斷,判斷雖來源于社會實踐,但卻不是都符合客觀實際。
4.依據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判斷分為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 × )
解析:依據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判斷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
5.全稱判斷就是單稱判斷。( × )
解析:全稱判斷斷定的對象是某類事物的全部,單稱判斷判斷主項反映的是單個對象。全稱肯定判斷與全稱否定判斷之間是反對關系,而單稱肯定判斷和單稱否定判斷之間的矛盾關系。
6.性質判斷比關系判斷更重要。( × )
解析:人們認識事物,首先要進行性質判斷,斷定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事物除了有某些性質外,還必然與其他事物有各種聯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運用關系判斷,來認識事物間的關系。對認識對象有較為全面的把握,對于我們認清自己的地位和角色,行使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有重要意義。
7.聯言判斷是斷定幾種事物情況可能存在的判斷。( × )
解析:聯言判斷是斷定幾種事物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選言判斷是斷定幾種事物情況可能存在的判斷。
8.聯言判斷中多數聯言支是真的,聯言判斷就一定真。( × )
解析:聯言判斷是斷定幾種事物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因此,只有組成它的各個聯言支都是真的,聯言判斷才是真的。
9.不相容選言判斷,選言支中至少有一個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 )
解析:相容選言判斷,選言支中至少有一個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10.“如果P那么Q”能表達充要條件假言判斷。( × )
解析:確定一個判斷是什么判斷,要看前件和后件客觀上是什么關系。看一個判斷是什么判斷,只能看它的判斷結構,或者說要看它的常項,或者說要看它的聯結項。只要是“如果P那么Q”這樣的判斷,就是充分條件假言判斷,而不是充要條件假言判斷。
…………………………………………………………………………………………
【自我測評及思考提示】
請寫出四類性質判斷的邏輯結構,并各舉一例。
思考提示如下:
全稱肯定判斷 ---- 所有S是P,如“所有的法律都是有階級性的”。
全稱否定判斷 ---- 所有S不是P,如“所有的檢察機關都不是審判機關”。
特稱肯定判斷 ---- 有S是P,如“有的人是英雄”。
特稱否定判斷 ---- 有S不是P,如“有的作家不是老年人”。
寫出與“如果小明不來,那么小華來”等值的選言判斷。
思考提示如下:
第一步,寫出該判斷的判斷形式:“如果p,那么q”。
第二步,找到與“如果p,那么q”等值的選言判斷形式:“非p或者q”。
第三步,在“非p或者q”中帶入原有支判斷,形成判斷“小明來,或者小華來”。
寫出與“只有小明評上三好學生,小華才會評上”等值的充分條件假言判斷。
思考提示如下:
第一步,寫出該判斷的判斷形式:“只有p,才q”。
第二步,找到與“只有p,才q”等值的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判斷形式:“如果非p,那么非 q”或“如果q,那么p”。
第三步,在新的判斷形式中代入原有支判斷,得到新的判斷:“如果小明評不上三好學生,小華就評不上”或“如果小華評上三好學生,小明就評上”。
其中第二步是關鍵,具體方法是利用真值表或依據充分條件假言判斷與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等值公式,而不能想當然。邏輯的價值就在于為人們的思維提供可以操作的具體方法,獲得準確的結論。
如果“他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是假的,那么真判斷應當是什么
思考提示如下:
第一步,寫出該判斷的判斷形式:“p并且非q”。
第二步,找出與該判斷形式相矛盾的判斷形式:“如果p,那么q”。
第三步,在新的判斷形式中代人原有支判斷,得到新的判斷:“如果他是學生,那么他也是教師”。
該練習的方法同上題。
…………………………………………………………………………………………
第六課 掌握演繹推理方法
有人說,合乎情理的推理是人類了不起的心智能力。但人類的推理并不都是正確的。有些推理似是而非,如何才能分辨其正確與錯誤 從真實的前提如何“保真”地推出真實的結論 其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奧秘 演繹推理是形式邏輯的核心內容。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將揭秘演繹推理從真前提得出真結論的“保真”玄機,理解演繹推理的要義,學會正確地運用演繹推理。
…………………………………………………………………………………………
【學習目標】
1.理解推理的含義、構成以及推理結構、懂得研究推理結構對于人們正確思維的意義。
2.了解推理的分類標準及其具體的種類。
3.領會演繹推理的含義和邏輯要義。
4. 理解形式邏輯研究演繹推理的重點以及運用演繹推理方法對人們保持思維嚴密性的作用。
5.掌握性質判斷換質推理的含義、規則和方法。
6.掌握性質判斷換位推理的主項和謂項的周延性情況。
7.掌握性質判斷換位推理的含義、規則和方法。
8.理解在思維活動中運用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的作用。
9.把握三段論推理的含義和結構。
10.掌握正確進行三段論推理的一般性規則,避免犯“四概念”、“中項不周延”、“大項不當擴大”、“小項不當擴大”等邏輯錯誤,揭露詭辯,維護真理。
11.掌握聯言推理依據和兩種有效推理結構,明晰運用聯言推理對于全面認識事物的重要性。
12.理解選言推理的推理依據和分類,明晰運用選言推理的意義。
13.掌握相容選言推理的推理依據和有效推理結構。
14.掌握不相容選言推理的推理依據和有效推理結構
15.了解假言推理的推理依據和分類,明晰進行假言推理對于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意義。
16.掌握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推理結構。
17.評析充分條件假言推理中常見的推理錯誤。
18.掌握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推理結構。
19.評析必要條件假言推理中常見的推理錯誤。
20.掌握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推理結構。
21.評析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中常見的推理錯誤。
22.理解遵循演繹推理規則和掌握演繹推理方法的意義。
【課標要求】
2.3 了解推理的類型;掌握演繹推理的方法;評析常見的推理錯誤。
…………………………………………………………………………………………
【知識體系】
…………………………………………………………………………………………
【圖解知識】
一、推理與演繹推理概述
(一)推理的含義與種類
一個判斷形成的兩條途徑 ① 通過實踐,直接對對象進行觀察或調查,然后作出判斷。
② 借助已有的判斷,合乎邏輯地推出一個新的判斷。
推理 含義 推理,是指從一個或幾個已有的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形式。 (伽利略說,“在真理面前,一千個權威抵不上一個謙恭的邏輯推理”。)
構成 推理是由前提和結論兩部分組成的。
① 推理的前提:推理所依據的已有判斷。
② 推理的結論:推理推出的新判斷。
【示例評析】如果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張思德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 所以,張思德的死勢必泰山還重的。 在這個推理中,前兩個判斷是推理時所依據的判斷,即前提;后一個判斷是從前提通過推理得到的新判斷,即結論。
推理結構:推理的結論是由前提推出來的,前提和結論之間就存在著一種邏輯聯系方式,這種邏輯聯系方式叫作推理結構。(推理不是判斷的任意組合,而是由有推論關系的判斷構成的,作為前提的判斷與作為結論的判斷之間都存在這樣的一種邏輯關系。)
種類 (1)標準:在哲學認識論中,人們依據對個別與一般的關系的認識進行劃分 ① 演繹推理:從一般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推理
② 歸納推理:從個別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
③ 類比推理:從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或從個別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推理
這是從推理所表現的思維進程的方向性方面來區分。
(2)標準:形式邏輯從前提與結論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系進行劃分 ① 必然推理。演繹推理是必然推理。 (必然推理的特征:前提真,結論必真)
② 或然推理。歸納推理(除完全歸納推理外)和類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或然推理的特征:前提真,結論可能真,也可能假)
這是從推理的前提和結論之間是否有蘊涵關系方面來區分的。
推理結構是形式邏輯的研究對象之一 形式邏輯不研究每個推理所反映的認識對象的具體內容,而把推理結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告訴人們正確的思維應該運用怎樣的推理結構,以及運用推理結構應該遵循哪些規則,進而幫助人們識別什么樣的推理結構是正確的,什么樣的推理結構是不正確的。
問題解析:材料中的推理是根據前面前提的特征,歸納出“所有大于取得奇數的平方減去1,得到的數都是8的倍數”這一結論。這個結論與前提之間不存在必然性關系,因為它是通過不完全歸納推理得到的結論。
(二)演繹推理的邏輯要義
演繹推理是前提蘊涵結論的必然推理。
演繹推理的邏輯要義 正確的演繹推理的兩個條件 ① 作為推理根據的前提是真實的判斷。如果前提虛假,由前提推出的結論就不能保證真實可靠。
② 推理結構正確。如果推理結構不正確,也就是說,前提和結論的邏輯聯系方式是錯誤的,那么,盡管前提真實,也不能保證推出正確的結論。
【示例評析2】一切客觀規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經濟規律是客觀規律, 所以,經濟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在這個推理中,它的兩個前提都是真的,結論也是真的,該推理的邏輯結構為: 所有M是P 所有S是M 所有S是P 這個推理的邏輯形式找不到反例,是一個有效推理,即前提真,結論一定真。該推理實際上是一個三段論推理,符合三段論推理的規則,是正確的推理。
【示例評析2】放火行為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電信詐騙行為不是放火行為, 所以,電信詐騙行為不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這是一個演繹推理。我們用M表示上述推理中的“放火行為”,用P表示“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用S表示“電信詐騙行為”。該推理的邏輯結構為: 所有M是P 所有S不是M 所有S不是P 這個推理結構不正確,不具有保真性。人們容易找到結構與其相同,前提明顯為真而結論明顯為假的“反例”。該推理是錯誤的演繹推理。又如,“凡是自然數都是實數,凡是負數都不是自然數,所以,凡是負數都不是實數”。正確的演繹推理結構是找不出“反例”的。
形式邏輯研究演繹推理的重點 形式邏輯研究演繹推理,是從推理結構方面揭示其前提與結論之間的必然聯系,便于人們掌握正確的演繹推理的方法。
掌握演繹推理方法的意義 掌握演繹推理的方法,對人們保持思維的嚴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簡單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一)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
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 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 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 性質判斷換質推理 運用 理由 在說話或寫文章時,為了表達更為恰當和靈活,我們要常常根據上下文的具體情況,對一些性質判斷的形式結構進行變換,如將肯定判斷形式轉換為否定判斷形式,或者將否定判斷形式轉換為肯定判斷形式。這就要運用性質判斷換質推理。(性質判斷換質推理可以使我們對一個對象的認識更加準確、更加全面)
含義 性質判斷換質推理,又叫換質法。它是通過改變已知性質判斷的“質”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這里性質判斷的“質”,指的是性質判斷形式的肯定或否定。改變性質判斷的“質”的方法可以從肯定判斷推出否定判斷,或者從否定判斷推出肯定判斷。)
【示例評析】 ① 所有金屬都是導電的,所以,所有金屬都不是不導電的。 ② 唯心主義者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所以,唯心主義者是非馬克思主義者。 ③ 有些學生是黨員,所以,有些學生不是非黨員。 ④ 有些疾病不是傳染的,所以,有些疾病是不傳染的。 評析:四個推理的前提和結論都是由性質判斷組成的。結論是對前提的“變形”:從前提到結論,肯定判斷變成否定判斷,主項依然是主項,謂項經過否定變成與原來概念相矛盾的概念。因此,這四個推理都是換質推理。
邏輯規則 具體方法 必要性:要使換質推理能夠從真實前提必然地推出真實結論,就必須遵循以下規則:
① 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主項和量項。
② 改變前提判斷的“質”,即把肯定判斷變為否定判斷,把否定判斷變為肯定判斷。
③ 找出與前提判斷的謂項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為結論判斷的謂項。
“兩步法”:性質判斷換質推理方法的結構示意圖
性質判斷換位推理 性質判斷換位推理 運用 理由 為了從不同方面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我們有時需要將性質判斷的斷定對象進行變換,也就是把性質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進行互換。這就要運用性質判斷換位推理。(運用換位法有特殊的認識作用。在性質判斷換位推理中,原判斷和換位判斷的主項不同(即判斷對象不同),但是,它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換位法就是從不同方面對同一事物的反映,有利于我們加深對事物的認識。)
含義 性質判斷換位推理又叫換位法。它是通過改變性質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簡言之,換位法就是改變主項與謂項位置的方法。
項的周延 每個性質判斷都對其主項和謂項所反映的對象范圍(即外延)作了斷定。
① 一個性質判斷如果斷定了其主項或謂項所反映的全部對象,這個主項或謂項就是周延的。
② 一個性質判斷如果沒有斷定其主項或謂項所反映的全部對象,這個主項或謂項就是不周延的。
③ 在性質判斷中,主項和謂項位置的變化會引起其外延斷定情況的變化。
性質判斷主項和謂項的周延性情況可以概括為:“三周兩不周”。 (1)“三周”:① 全稱判斷的主項周延;② 單稱判斷的主項周延; ③ 否定判斷的謂項周延。 (2)“兩不周”:① 特稱判斷的主項不周延;② 肯定判斷的謂項不周延。
【問題解析】“有些人不是相聲演員”如果換位就變成“有些相聲演員不是人”,這樣的結論顯然是錯誤的。具體原因是:前提中的主項“人”是不周延的,換位后就是否定判斷的謂項,就變成周延的概念,擴大了概念的外延。
邏輯規則 要保證換位推理從所給真實前提得出真實結論,必須遵循以下規則:
① 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聯項。(即不改變前提判斷的“質”。前提判斷是肯定的,換位后還是肯定的;前提判斷是否定的,換位后仍為否定的。)
② 將前提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互換。
③ 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項,換位后也不能周延。 ( 從此條中可反推出以下規則: 前提中周延的項,換位后可周延可不周延; B. 結論中周延的項,前提與之對應的項一定要周延; C. 結論中不周延的項,前提與之對應的項可周延可不周延;)
具體方法
示例評析
總結 在性質判斷中:① 可以直接進行換位的是全稱否定判斷和特稱肯定判斷,全稱肯定判斷不能直接進行換位。 ② 可以進行換位的是全稱肯定判斷、全稱否定判斷與特稱肯定判斷,特稱否定判斷不能進行換位。
性質判斷換質位或換位質推理 換質法和換位法相結合 在思維活動中,我們可以將換質法和換位法結合起來運用,即進行換質位推理或換位質推理。
① 換質位推理是一個對性質判斷進行先換質后換位的推理,它也是換質法和換位法的綜合運用。換質位推理的規則是:換質時遵守換質的規則,換位時遵守換位的規則,一步換質,一步換位,換質換位交替進行。
② 換位質推理是一個對性質判斷進行先換位后換質的推理,它也是換質法和換位法的綜合運用。換質位推理的規則是:換位時遵守換位的規則,換質時遵守換質的規則,一步換位,一步換質,換位換質交替進行。
運用這種推理結構(這些變形推理)的作用 正確運用這種推理結構,不僅可以起到變換語句形式或語氣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調整或強調認識重點的作用。
(二)三段論推理
三段論推理 三段論推理 三段論推理 三段論推理
【問題解析】“所以”前面的兩個判斷是前提,后面的那個判斷是結論。由于組成三段論的三個性質判斷各有一個主項和謂項,每個主項和謂項都在推理中出現兩次。為了區別它們,人們把結論中的謂項叫做大項,如上例中的“不負刑事責任的”,把結論中的主項叫做小項,如上例中的“小張的行為”,把在結論中不出現而在前提中出現兩次的那個項叫做中項,如上例中的“正當防衛”。 每個三段論都有兩個前提。為了區別它們,人們把包含大項的叫做大前提,如上例中的“正當防衛是不負刑事責任的”,把包含小項的前提叫做小前提,如上例中的“小張的行為是正當防衛”。
含義 三段論是以兩個已知的性質判斷為前提,借助一個共同的項推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的推理。(換言之,三段論是借助一個共同的項(概念)把兩個性質判斷聯結起來,從而推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的推理。) 三段論是演繹推理的一種重要形式。
結構 三段論的大項和小項在前提中沒有直接發生聯系,只是分別和中項有一定的關系。通過中項這個媒介,大項和小項才有了一定的聯系,構成了三段論的結論。
規 則 規 則 規 則 由 來 三段論可以有很多形式結構。在許許多多的形式結構中,有些是正確的,有些是不正確的。通過無數個思維事例的考察,人們在實踐中概括出了正確進行三段論推理的一般性規則。正如列寧所說,“人的實踐經過億萬次的重復,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形式固定下來。這些形式正是(而其只是)由于億萬次的重復才有先入之見的鞏固性和公理的性質”。這段話意在說明,包含正確三段論的正確的邏輯形式,都是合乎規律的實踐活動在人們頭腦中積淀而形成的。
邏輯規 則 邏輯規 則 ① 一個形式結構正確的三段論只能有三個不同的項。在前提和結論中,大項、小項和中項必須分別出現兩次。如果出現四個不同的項,結論就不能必然得出。這種邏輯錯誤叫作“四概念”的錯誤。 又如,“中國人是勤勞勇敢的,我是中國人,所以,我是勤勞勇敢”的。“精通國際法的法官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張華是精通國際法的法官,所以,張華是國家的寶貴財富。”等等,都犯了“四概念”錯誤。
② 中項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如果中項在兩個前提中都不周延,也就是說,兩個前提都沒有斷定中項所反映的全部對象,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大項與中項的一部分外延發生聯系,小項與中項的另一部分外延發生聯系。這樣,大項和小項的關系就不能確定,結論就不能必然得出。違反這一規則,就會犯“中項不周延”的錯誤。 【問題解析】這個三段論的結論是:小李是優秀干部。“小麗”是結論中的主項,結論中的主項是小項,小項在小前提中出現,所以,“小麗是廉潔的”是小前提。“優秀干部”是結論中的謂項,結論中的謂項是大項,大項在大前提中出現,所以,“優秀干部是廉潔的”是大前提。在大小前提中共同出現的項是中項,所以,“廉潔的”是中項。由于前提中兩個判斷都是肯定判斷,根據性質判斷主項與謂項周延性特征,肯定判斷的謂項不周延,所以,前提中的中項是不周延的,該三段論推理違反了“中項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邏輯規則。
③ 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不得周延。這是針對大項和小項提出的要求。根據一類事物的部分對象具有某種屬性,我們不能推斷出這類事物的全部對象都具有這種屬性,也就是說,結論不能擴大使用前提所給的概念的外延,否則,就會犯“大項不當擴大”或“小項不當擴大”的錯誤。(具體說來,當前提中的大項不周延,結論中的大項周延,此時就是“大項不當擴大”;當前提中的小項不周延,結論中的小項周延,此時就是“小項不當擴大”。) 【問題解析】 (1)材料一中的三段論推理結構為:大前提是“班干部都要有集體榮譽感”,小前提是“我不是班干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逊县| 开阳县| 普陀区| 久治县| 和龙市| 精河县| 中超| 开远市| 陆良县| 新密市| 辽宁省| 永泰县| 嘉义县| 石门县| 内丘县| 广南县| 双流县| 涞源县| 五莲县| 昆明市| 丰原市| 道真| 柳林县| 股票| 醴陵市| 明溪县| 寿宁县| 繁峙县| 图木舒克市| 武夷山市| 石城县| 鹿泉市| 宁南县| 天峨县| 巴里| 甘孜| 穆棱市| 高州市| 平远县| 宜州市| 平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