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2新文化運動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宏觀上,本課上承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之曲折動蕩,下啟五四運動及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恢宏史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近代抗爭史的角度看,新文化運動是對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深刻反思,是對封建舊文化的徹底批判;從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新文化運動由表及里,逐漸深入,改變了國民的觀念,重鑄了國魂。微觀上,本課的子目分為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教材以“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內容—歷史意義”為線索,敘述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過程。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是本課的重點內容,內容部分可歸納為思想革命與文學革命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系;意義部分,涉及如何評價新文化運動,既要看到新文化運動的進步影響,又要看到其局限性。教學目標:1、在“初創之因”活動中,聯系陳獨秀生活的時代背景和經歷,分析陳獨秀在1915年創辦《青年雜志》的原因,從而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2、在“復活之謎”活動中,結合材料,合作探究陳獨秀讓《新青年》復活的奧秘,總結歸納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3、在“覺醒之力”活動中,結合材料,評價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與局限性。重難點分析: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和意義難點: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教學過程【課前導入】師生談話,圍繞學生平時喜歡閱讀的雜志以及喜歡其理由。出示: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天除上課、閱報以外,看書,看《新青年》;談話,談《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問題。——1936年7月毛澤東接受美國記者斯諾采訪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1919年12月5日:“上下午各看《新青年》雜志一次。”1919年12月10日:“看《新青年》易卜生號。”1920年4月9日:“在船中看《新青年》雜志。”1926年4月21日:“看《新青年》。”1926年4月22日:“看《新青年》。”1926年5月5日:“看《新青年》。”——《蔣介石日記》教師敘述:現代中國兩大陣營的代表毛澤東和蔣介石,在青年時代都是《新青年》的忠實讀者。《新青年》雜志究竟有何吸引力?這節課我們以《新青年》為視角,走進新文化運動。出示課題:第12課新文化運動【設計意圖】從學生課余喜歡閱讀的雜志自然過渡到20世紀初國人喜歡閱讀的雜志,從現實到歷史,貼近學生生活。呈現毛澤東和蔣介石讀《新青年》的材料,引發學生的求知欲,為何《新青年》能吸引這些青年人?為后面學習做鋪墊。【環節一:初創之因】學生活動:閱讀課本P58第二段及注釋,根據表格提示信息,請你介紹《新青年》雜志的概況。講述:這本雜志誕生于1915年,當時的中國是怎樣的情形?為什么陳獨秀選擇此時創辦雜志?學生活動:根據材料,分析陳獨秀在1915年創辦《青年雜志》的原因。呈現:材料1:陳獨秀生平(部分)材料2:欲使共和名副其實,必須改變國人思想,要改變思想,須辦雜志。——《吾人最后之覺悟》蓋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社告》通過材料歸納原因。提煉角度一是創辦《新青年》的必要性:新生的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僅憑政治體制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需要對改變國民思想。陳獨秀將中國的發展希望寄托在青年上,他把雜志的讀者群體旗幟鮮明地定位在青年群體上;二是創辦《新青年》的可能性:陳獨秀有充足的辦刊經驗,知道媒體在革命中的啟蒙與鼓動作用,雜志乃傳播文明之利器。【設計意圖】通過年代尺將時代背景和人物經歷結合起來,既能夠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又能讓學生從歷史情境出發,站在陳獨秀的角度設身處地感受新文化運動發生的時代背景,感悟陳獨秀的愛國情懷。【環節二:復活之謎】過渡:《新青年》自誕生起就寄托著陳獨秀思想救國的希望,他期待《新青年》能“轟動一時”,現實真如他所希望的那樣嗎?出示:1917年8月,《新青年》出完第3卷后,因銷售甚少,連贈送交換在內,期印一千份,群益書社感到實在難以為繼,一度停止出版。到1919年下半年,在《新青年》同人的共同努力下,最多一個月可以印一萬五六千本。《新青年》的發行方群益書社已經打算將《新青年》第1-5卷再版。——整理自楊勝群、李良主編《新文化運動中心》教師提問:從停刊到暢銷,陳獨秀究竟如何讓《新青年》“復活”? 學生活動:合作探究——結合材料,揭秘陳獨秀如何讓《新青年》“復活”。合作學習要求:1.小組成員一起參與討論,揭秘謎底,至少3個。2.合理分工,選出一位記錄員和主匯報員,時間5分鐘。呈現:材料1:《新青年》主要編輯作者(部分)材料2: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1號出版,主要刊登白話文,并全面使用新式標點符號。以前他們討論文學革命,用的全是文言文。并且加上了《詩》欄目,刊登白話詩。材料3: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魯迅《狂人日記》(第4卷5號,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材料4:“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能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陳獨秀《本志罪案之答辯書》(第6卷第1號)小結:提煉出《新青年》“復活”的四個謎底——新作者、新口號、新文學、新道德,其思想性是吸引讀者的關鍵。【設計意圖】通過對歷史的揭秘,營造了鮮活的歷史場景,帶領學生領略陳獨秀辦報時的艱辛,有效地激蕩了學生內心的情感,并引發其理性思考。【環節三:覺醒之力】過渡:在陳獨秀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新青年》由普通刊物發展成為“時代號角”。籌辦《青年雜志》之初,陳獨秀曾說:“蓋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那么他的初衷實現了嗎?呈現:學生活動:陳獨秀的初衷是否實現?請表明你的觀點,并結合材料加以論證。材料1: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學生舉行游行示威,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材料2: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推翻北洋軍閥統治,臺上左一為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材料3:作家沙汀的家鄉安縣,地處四川西北。直到1921年夏,他還不知陳獨秀、胡適、魯迅是何許人也。1922年秋,入成都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才開始接觸新思潮和新文學。1927年,何其芳在四川萬縣上中學時,當地教育界依然視白話文為異端邪說。毛澤東明確指出:“這個文化運動,當時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陳金龍《毛澤東如何評價新文化運動》教師總結:歸納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和局限性: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是,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力所及主要是知識精英和大中城市,沒有延伸至社會底層、廣大農村,由此使新文化運動的社會影響力打了折扣。【設計意圖】再次呈現陳獨秀的創刊詞,首位呼應。引導學生閱讀圖片和文本,從圖片和材料中獲取信息,有理有據地評價新文化運動在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從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理解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的延續,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五四運動后,知識分子要深入工農群眾,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作鋪墊。課堂小結:美國華裔學者周策縱有云:在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中,五四新文化運動無疑是一次最為壯觀的精神日出。以前的一切,似乎都匯聚于此,彼此激蕩奔騰;以后的一切,似乎都由此生發,造成了種種歷史巨變……【作業設計】1.鞏固性作業:課堂作業本“課后助學學”。2.拓展性作業:課外搜集陳獨秀在北大的資料,撰寫一篇人物小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