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第一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班級: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核心素養】 1.政治認同: 結合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過程,認識到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樹立政治認同。 2.科學精神: 學會運用歷史分析法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分析為什么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走不通,培養科學精神。 3.公共參與:通過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勇于擔當社會責任。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地位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難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特征 【預習提綱】 1.近代中國社會性質?中華民族的復興面臨的歷史任務? 2.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思想條件?地位作用?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 3.中國革命的兩個步驟及其關系?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重大意義? 【探究學習】 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振興,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紛紛尋找適合國情的政治制度模式。辛亥革命后,各種政治勢力及其代表人物紛紛登場,但都沒能找到正確答案。 請從帝國主義、封建勢力、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三個角度分析為什么資本主義的道路走不通?(即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原因) 【易混易錯】 1.辛亥革命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2.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主要是因為帝國主義的侵略。( ) 3.中華民族復興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 ) 4.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 ) 5.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 ) 6.新民主主義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民主革命。( ) 7.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 8.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奪取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 9.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馬列主義,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 ) 【課堂檢測】 1.將下面兩幅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體現了( ) A.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歷程 B.社會主義探索歷程 C.社會主義改造過程 D.改革開放偉大歷程 2.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面臨的歷史任務是( ) ①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②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侵略 ③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④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毛澤東曾指出:中國……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進行罷工的合法權利。在這里,共產黨的任務,基本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材料的核心觀點是( ) A.中國革命的步驟必須分兩步走 B.共產黨必須牢牢掌握革命的領導權 C.中國革命應堅持爭取議會斗爭的權利 D.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4.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面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任務,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①二者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 ②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前提 ③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是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前提的 ④只有爭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才能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5.里程碑,本意是指漫長旅途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標志,人們通常用它來比喻歷史旅程來到一個新的出發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具有里程碑意義是基于( ) ①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②它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③中國的命運從此發生了根本變化 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知識拓展】 類 型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 不 同 點領導力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革命前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后,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指導思想資產階級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觀念,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群眾發動的深度、廣度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群眾發動不充分,土地問題不能徹底解決提出了徹底的革命綱領,廣泛發動群眾,解決了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即土地問題 革命結果有勝利的一面,但最終勝利的果實被竊取,民主革命的任務沒有完成,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任務所屬革命陣營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相同點①社會性質相同:都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革命任務相同:都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③革命性質相同:都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