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冷戰1.了解杜魯門主義的含義和影響;了解冷戰對峙局面形成的過程;了解德國的分裂;了解北約與華約的形成過程;初步認識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威脅。2.概括出美國的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表現,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3.以美國、蘇聯為首的兩大集團的長期對峙,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與各國的發展。認識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會使某些大國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會威脅到世界和平與發展。冷戰的發生;北約與華約對峙。冷戰的發生;美蘇冷戰政策的實質和表現。新課導入【教師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開始推行冷戰政策。冷戰開始后,出現了分別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的斗爭。為什么美國和蘇聯從戰時的盟友轉變為戰后的敵手?冷戰對世界造成了什么影響?設置疑問,導入本課。探究新知一、冷戰的發生(一)冷戰的含義【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指出冷戰的含義。【學生活動】回答: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二)冷戰的原因【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美、蘇發生冷戰的原因。【學生活動】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成為世界上軍事、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幾百個軍事基地,并建立起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和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國際貿易體系,稱霸的欲望十分強烈。美國認為它的制度和觀念是最優越的,全世界都應該實行和它一樣的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的西部邊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蘇聯還在東歐國家建立起與蘇聯類似的社會主義制度。蘇聯認為戰爭是資本主義壟斷和競爭的產物,美國作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自然也是蘇聯潛在的防御對象。【教師活動】美、蘇兩國的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使雙方的對抗、沖突不斷加劇。【學生活動】了解美蘇冷戰的根源。(三)冷戰的表現【教師活動】講述“鐵幕演說”。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杜魯門陪同下前往美國富爾敦發表《和平砥柱》演說,呼吁英美結成同盟,共同對付來自蘇聯的共產主義的挑釁和危險。【學生活動】了解“鐵幕演說”,知道“鐵幕演說”是冷戰的序幕。【教師活動】出示丘吉爾“鐵幕演說”的相關材料,提問:如何理解這句話?【學生活動】回答:丘吉爾認為,歐洲已經被一道“鐵幕”分為兩部分。“鐵幕”以西是資本主義世界,“鐵幕”以東是社會主義世界。社會主義世界處于蘇聯的控制之下。【教師活動】出示圖片《杜魯門(1884—1972)》及材料,介紹杜魯門。【學生活動】知道杜魯門是繼羅斯福之后的下一任美國總統。【教師活動】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聲稱希臘和土耳其受到共產主義威脅。杜魯門要求國會撥款援助這兩個國家。在演說中,他把世界分為“自由國家”和“極權政體”兩個對立的營壘,宣稱美國將領導和幫助所有選擇“自由制度”、抵抗極權統治的力量。提問:冷戰開始的標志是什么?【學生活動】回答: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教師活動】提問:杜魯門主義的實質是什么?【學生活動】回答:領導資本主義,干涉社會主義。【教師活動】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企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出示材料和《馬歇爾計劃援助國家示意圖》,提問:如何看待馬歇爾計劃?【學生活動】回答: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也是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驟。二、德國的分裂(一)柏林危機【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德國分裂的背景。【學生活動】德國法西斯政權垮臺以后,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了德國及其首都柏林。【教師活動】1948年2月,美、英、法三國計劃將占領區合并,準備發行貨幣,籌建政權,引起蘇聯的抗議。6月,蘇聯切斷美、英、法占領區與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應煤、電、食品等生活物資,美、英立即對蘇占區實行反封鎖。“柏林危機”爆發。【學生活動】了解柏林危機的爆發。【教師活動】提問:柏林危機發生后,對立的雙方是如何解決這一危機的?【學生活動】回答:當時,蘇聯沒有封鎖空中通道,美、英通過空運向西柏林供應物資。美國也沒有采取武力手段解除蘇聯對水陸交通的封鎖。雙方都留有余地。大約11個月后,美、蘇通過秘密談判達成協議,雙方同時解除封鎖。(二)德國的分裂【教師活動】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又稱“聯邦德國”或“西德”。10月,在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又稱“民主德國”或“東德”。提問:德國分裂標志著什么?【學生活動】回答: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德國分裂是冷戰的產物?【學生活動】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英等國與蘇聯的關系發生變化。冷戰開始后,德國問題便成為冷戰的焦點。美、英、法、蘇等國在各自的占領區內推行有利于本國的政策。德國逐漸分裂為兩個不同的經濟、政治實體。1949年,德國正式分裂。德國的分裂是美、英、法、蘇等國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德國人民頭上的結果,是冷戰的產物。三、北約與華約對峙(一)北約【教師活動】美國把歐洲看作全球戰略的重點和遏制蘇聯擴張的第一線,而尚未復蘇的西歐各國也需要美國的援助。為此,美國成立了什么組織?【學生活動】回答: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簡稱“北約”,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概括《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內容。【學生活動】回答: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受到武裝攻擊,締約國將作出集體反應;各締約國決心維護共同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二)華約【教師活動】北約建立后,1955年,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締結了《華沙條約》。“華沙條約組織”成立,簡稱“華約”。出示材料,引導學生概括《華沙條約》的內容。【學生活動】回答: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受到武裝攻擊,其他締約國將以一切方式進行援助。華約實際上處在蘇聯的控制之下。【教師活動】出示圖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講述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學生活動】知道兩極格局的形成。課堂小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國家利益的不同,美、蘇兩國從戰時的盟友轉變為戰后的敵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實力大增,妄圖稱霸世界,但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于是,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的出臺、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形成。蘇聯同幾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組成了華沙條約組織。至此,兩極格局最終形成。板書設計冷戰一、冷戰的發生(一)冷戰的含義(二)冷戰的原因(三)冷戰的表現二、德國的分裂(一)柏林危機(二)德國的分裂三、北約與華約對峙(一)北約(二)華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