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下冊 教學設計課題: 第4課 日本明治維新 課型:新授課【教材分析】通過了解日本明治維新等史事, 初步認識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本課是第一單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的最后一課,本單元分別講述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與俄國、美國、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等史實。本課以時間為線索,講述了日本德川幕府時代等級森嚴、閉關鎖國,到黑船來航、被迫開國,倒幕運動后明治政府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史實,使日本改變了歷史發展進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為了便于教學,依據大單元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整合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一幕府鎖國內憂外患(明治維新的背景);第二部分———倒幕運動大政奉還(明治維新的條件);第三部分———明治維新脫亞進歐(明治維新內容與影響)。【教學目標】1.了解和掌握19世紀中期德川幕府的統治危機;掌握日本明治維新的原因。(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了解明治維新前夕日本倒幕運動(史料實證)3.通過自主學習和史料研讀,了解日本明治維新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改革的不同,理解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發展對國際社會的影響。通過明治維新,日本成為亞洲強國,從而認識到要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要堅持改革開放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幕府統治的危機、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對日本的影響。【教學難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學情分析】學生經過兩年多的歷史學習,已初步掌握歷史學科學習方法,對于歷史知識學習具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在學習中國史時,學生已通過甲午戰爭了解到日本明治維新的部分情況,也在世界古代史內容中初步了解到武士幕府政權的背景。同時他們思維活躍,對于世界近代史的新內容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PPT展示:提問:同期的日本呢?【播放視頻:大國崛起——日本】大約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島國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的脅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大國崛起》19世紀中期,日本和大多數亞洲國家一樣,面臨著淪為殖民地的危險。面對民族危機,日本采取了什么對策?為什么日本不但沒有淪為殖民地,反而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本課——《第4課 日本明治維新》,來了解這段歷史吧。(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視頻刺激學生的感官,設置問題情境,牽引學生走近那個時代。拋出問題吸引學生興趣進而產生建立系統知識的欲望,中外聯系,導入新課。)展示2022年課程標準和本節課核心素養。【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問題引領(設計意圖:整合教材,捋清思路,問題引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講授新課】目標導學一:幕府鎖國內憂外患(明治維新的背景)【視頻播放】觀看視頻,結合古代日本的學習,了解日本幕府統治概況。1.幕府統治(內憂)【問題探究1】幕府統治出現哪些危機?你知道幕府統治嗎?日本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其最高權力者為征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幕府(ばくふ)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幕府(Bakufu),該詞始自于古代漢語,指出征時將軍的府署。"幕"意指軍隊的帳幕, 帳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財寶和文件的地方。其用法始于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后有"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PPT展示:史料1:日本明治維新前社會各階層史料2 在經濟上,土地歸將軍、藩主等領主所有,農民承擔沉重的租稅負擔。據《世事見聞錄》記載,貧苦的農民連“吃雜糧度日,都成為不可能”,他們“衣不蔽體,饑寒交迫,住的地方更是墻塌壁倒,破陋不堪”,甚至被迫出賣自己的親生骨肉。統治者公開聲稱:“讓農民不死不活地活著,是政治的秘訣。”史料3 德川幕府:19世紀中期,日本處于德川幕府統治之下,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幕府建立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把全國居民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身份等級世代相繼,不能逾越。幕府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教師: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德川幕府統治時期出現了哪些危機?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進行分析:(1)政治:幕府等級森嚴,矛盾尖銳。(2)經濟:幕府封建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PPT展示:內憂-----封建統治階級矛盾尖銳黑船來襲(外患)【播放視頻:黑船來襲】展示史料史料1:幕府禁令除特許船外,嚴禁其他船只駛往國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國外。禁止官吏在長崎碼頭直接購買外國船只貨物。只和中國、荷蘭進行有限的貿易。教師提問:這禁令會產生什么影響?學生回答:鎖國政策,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也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史料2: 佩里登陸圖。教師:1853年,美國佩里率艦隊抵日,威脅幕府,先后簽訂《日美親和條約》《日美友好通商條約》。俄、荷、英、法也迫使日本締結不平等條約。教師:從上述史料中,分析當時的日本政府面臨什么危機?學生:日本的民族獨立受到威脅,有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PPT展示:外患-----美國用大炮打開日本國門,導致了民族矛盾。(淪為殖民地的危險)教師小結:日本明治維新的原因(設計意圖):通過歸納歷史事件的主要史實,培養學生通過史料歸納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目標導學二、倒幕運動大政奉還(明治維新的條件)【視頻播放】觀看視頻,了解倒幕運動的概況。學法指導:立足時空觀念,了解倒幕運動的史實。PPT展示:史料教師:德川幕府面臨統治危機,對內加緊剝削壓迫,對外屈膝投降,導致日本社會對幕府統治的普遍不滿。日本要發展、要擺脫民族危機,必須要推翻幕府統治。于是由中下級武士聯絡西南強藩和朝廷公卿組成了倒幕派,開展倒幕運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指出倒幕運動的過程及作用。閱讀教材P15第1-2自然段,說出倒幕運動的背景、倒幕力量的組成。學生1:背景是當時的日本政府內憂外患。學生2:倒幕力量主要有一部分中下級武士聯合西南強藩和朝廷公卿,發起倒幕運動。(設計意圖)挖掘課本信息,構建歷史信息。理解概念,引出下文內容。講述倒幕運動的歷史史實,并通過分析倒幕運動背景,知道倒幕運動與明治維新之間的關聯。PPT展示:史料1 1867年,薩摩、長州等藩組成討幕聯盟,策劃武力討幕,幕府統治搖搖欲墜。在此情況下,德川慶喜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1867年10月24日,假意向朝廷提出辭職,將政權交還天皇,稱為大政奉還。史料2 1868年1月3日,明治政府發布王政復古令,強令幕府將軍“辭官納地”。德川慶喜為維護其領地和權力,于1月26日夜率領會津、桑名兩藩藩兵向京都進兵,1月27日與政府軍在鳥羽、伏見遭遇展開戰斗,戰役以政府軍的全勝告終。1869年,日本首都遷到東京。教師: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倒幕運動取得了什么成果?為什么要遷都?學生:1867年“大政奉還”,1868年發動王政復古,同年,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抗,推翻幕府統治,為明治維新掃清了障礙。明治天皇遷都東京是因為京都是德川幕府的老巢,幕府殘余勢力強大。遷都東京,就是要擺脫德川幕府殘余勢力對年天皇執政的干擾。【問題探究2】倒幕派為什么能夠取勝?倒幕派取得勝利的意義?提示:翻幕府統治,建立以明治天皇為首的資產階級、地主階級的聯合政權,是明治維新的前提條件,保證了改革措施的強制推行。教師:PPT展示《大政奉還圖》;天皇掌握了權力,為扭轉危機,1868年,在推翻幕府統治后,明治天皇采取了與德川幕府對外相對立的政策,主張向西方學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日本社會進行全面的改革,這就是“明治維新”。目標導學三、明治維新脫亞進歐(明治維新內容與影響)【視頻播放】觀看視頻,了解明治維新的措施、影響。1、名詞解釋:明治維新PPT展示: 明治維新的含義明治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鞏固天皇為首的新政權;另一方面向西方國家學習,積極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力爭實現民族振興,擺脫外來壓迫,建立近代化的獨立國家,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史料1 明治天皇名睦仁,1867年繼承皇位。1868年改年號為明治元年,在位時期實行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日本完成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史料2 五條誓文:(1)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2)上下一心,盛行經綸;(3)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使人心不倦;(4)破歷來之陋習,基于天地之公道;(5)求知識于世界,大力振興皇基。2、明治維新概況學法指導:立足史料實證,梳理明治維新相關史實,理解其性質。3、明治維新主要內容:教師:PPT展示材料,閱讀教材、結合下列材料,回答: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及作用?PPT展示:明治維新的內容(老師補充史料)(1)政治上,逐步削弱封建割據勢,加強中央集權。宣布“廢藩置縣”,廢除封建領主制,把全國分為3府72縣;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取消對下層人民的一些限制等。(2)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3)殖產興業,大力發展近代工商業。“大凡國之富強系于人民之貧富,而人民之貧富系于物產之多寡。物產之多寡,雖依賴于人民致力于工業與否,但尋其根源,又無不依賴政府官員誘導獎勵之力。” (摘自1874年大久保利通《關于殖產興業的建議書》)政府“殖產興業”政策推行的效果(4)社會生活和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學生1:(1)政治上,逐步削弱封建割據勢,加強中央集權。宣布“廢藩置縣”,廢除封建領主制,把全國分為3府72縣;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取消對下層人民的一些限制等;作用:加強中央集權,提供統一、穩定的政治環境。學生2:(2)軍事上,實行征兵制, 建立新式軍隊,提倡忠君、服從,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作用:增強軍事力量。同時,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封建殘余)。學生3:(3)經濟上,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統一征收地稅,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廢除重重關卡和行會制度,加速資本原始積累,興辦資本主義工商業等。作用: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學生4:(4)科技和教育方面,主張學習西方先進國家的科技、教育,大力發展近代教育,培養資本主義建設人才,提高了國民素質等;作用:培養建設資本主義國家所需的人才。文化和社會生活方面,用西方先進文化改造日本的封建文化和落后習俗,提倡歐美生活方式等。作用:形成學習西方的社會風氣。師生總結:政治上,廢藩置縣,實現中央集權;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設計意圖)主要從知識重難點和“學科核心素養”兩個角度分析,基于基礎歷史知識的掌握,結合材料和課本知識,培養學生總結和歸納的能力。【合作探究】根據下列材料,結合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想一想,日本明治維新有什么影響(你如何評價它)及性質?PPT展示材料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國家 時間 年平均增長速度日 1868~1873 32.2%英 1851~1873 3.3%美 1861~1873 5%德 1861~1873 3.8%材料2:早在1867年,剛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就以武力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加緊控制朝鮮……1910年正式吞并朝鮮。材料3:日本的大陸政策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小結。影響:(1)積極方面: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2)消極方面:保留了大量舊制度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性質:改革后日本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所以說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認識明治維新的影響。【課堂拓展】教師講述:明治維新時日本加強法制化進程,1889年頒布《明治憲法》,也就是《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作為明治維新的重要成果,規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權利,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強大起來的日本還致力于廢除不平等條約,經過多年外交努力,到1911年,完全廢除了治外法權,取消了外國人居留權,恢復了關稅自主權等,為日本擺脫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創造了條件,使日本成為當時亞洲唯一能夠繼續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6.明治維新的啟示:【問題探究3】明治維新有何啟示?【課堂拓展】教師:日本古代和近代兩次改革分別是什么?學生:古代的大化改新,近代明治維新。教師:日本歷史給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有什么啟示?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總結:①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②改革要順應歷史進步的潮流,與時俱進;③向先進國家學習,引進先進的技術(制度、思想……);④重視教育,培養人才;【課堂延伸】知識整合·全球史觀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有哪些相同點?①所處時代相同: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②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③結果相同(進步性):通過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④局限性:保留了封建殘余,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2.在19世紀末中國面臨嚴重民族危機的情況下,出現了資產階級領導的什么改革?結果如何?為什么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但中國的改革卻失敗呢?項目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不 同 點 背景 日本經濟發展水平普遍高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比中國充分 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資本主義發展緩慢力量 對比 日本幕府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幕府成為眾矢之的 中國封建勢力較強大,維新力量弱小,頑固派阻撓改革途徑 日本改革是在推翻幕府統治的前提下進行的 中國維新派比較軟弱,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進行變法國際 環境 日本改革處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國際環境較為寬松 中國改革處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階段結果 日本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中國改革失敗了,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相同點 ①背景:兩國改革前都處于閉關、落后狀態,都存在著嚴重民族危機(內憂外患);資本主義在兩國逐步形成和發展 ②內容:都進行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改革 ③性質: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④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理解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改革的成功與失敗的因素。3.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主要方式?【課堂總結】這節課要掌握一個主題及其三個方面。一個主題就是明治維新。三個方面是:產生明治維新的國內外原因;打倒舊政權、建立新政權;明治維新及對日本社會構成的影響。明治維新是日本的封建制度日趨瓦解、民族危機沉重的背景下發生的。明治維新又是地主資產階級為代表的倒幕力量通過軍事手段摧毀幕府統治、建立新政府而實現的。明治維新不僅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而且擺脫了民族危機,很快成為亞洲強國。(設計意圖:總結歸納,促使知識內化。)【鞏固練習】1.(2023年四川甘孜)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人們爭穿洋服,食牛肉,以為時髦;官員著禮服,佩綬帶,儼然洋人。這反映了明治維新的特點是( )A.立足本土文化 B.以西方為榜樣C.軍國主義濃厚 D.改革比較徹底【答案】B2.(2023年廣東廣州)以下是日本某學者在19世紀中期提出的部分觀點:“國家的富強,在于貿易的發達” “脫亞入歐” “官民調和” “當今之急固屬富國強兵,然富國強兵之本,唯在專心培育人才”這些觀點在日本產生了極大影響,推動了( )A.大化改新 B.鎖國時代到來 C.明治維新 D.彼得一世改革【答案】C3.(2023年吉林長春)1871年,日本廢除260余藩,設置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府和縣,這個舉措(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改變了日本教育方式 C.建立了新式軍隊 D.開啟了大化改新進程【答案】A4.(2023年山東青島)從1868到1892年,日本總共建成了5600多個公司,平均每年設立225個公司;總投資達到2.89億日元,每個公司資本差不多1100萬日元。這一結果的出現直接得益于( )A.統一賦稅 B.“殖產興業” C.廢藩置縣 D.“文明開化”【答案】B【板書設計】【素養提升】日本歷史上的兩次重要改革。名稱 大化改新 明治維新時間 7世紀中期 19世紀中期主持者 孝德天皇 明治天皇學習對象 中國 歐美作用 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教學反思】由于德川幕府的腐敗統治,在日本國內形成了改革派,改革派要求推翻幕府的統治,教學時應該盡量將知識點講詳細。課堂上應多給學生些時間,以體現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同時,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做好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角色。【家國情懷】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在明治政府“求知識于世界”的開放政策下,進步知識分子大量介紹西方情況和各種學說,掀起了傳播啟蒙思想的熱潮。“東方伏爾泰”福澤諭吉從天賦人權理念出發,猛烈抨擊封建等級制度和倫理道德觀念,宣傳自由平等的思想,號召人們向西方學習,向文明進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