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課題:第九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主義革命的興起二.課型:新授課三.課時:2課時四.教學目標1.素質目標: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2.知識目標: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掌握國共合作的意義及北伐戰爭的意義。3.能力目標:掌握歷史知識,使學生掌握獲取信息及分析歷史問題的學習方法。五.教學重難點1.重點: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及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理解國共合作的必要性與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現象原因。2.難點: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革命綱領的主要區別及如何進入了新民族主義革命;掌握國共合作的意義及北伐戰爭的意義。六.課前準備講授法、討論法、提問法七.課前準備課件、教科書。八.教學過程第19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課導入:教師活動:展示一手史料《時代周刊》的發刊詞以及相對應的文字資料:一戰結束后,美國總統威爾遜曾提出了十四點原則,在國內有人稱威爾遜為世界第一大好人,教師們主張公理反對強權。收回山東等權益是作為一個戰勝國應有的權力,這是公理。結合課本及實際,教師們收回山東等權益實現了嗎,公理戰勝強權了嗎?目的意義:以問題探究發散學生的歷史思維,對歷史的發展有整體的把握。新課講授:第一目:五四運動教師活動:一、展示羅家倫的人物照片和生卒年月,讓學生計算,羅家倫參加五四運動的年齡,隨后教師在出示羅家倫的事跡,讓學生對羅家倫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二、出示《每周評論》1919.5.11 日的一手史料,提問:結合羅家倫在面對名族危難時的所作所為,探討五四運動中青年人是如何踐行擔當精神的。教師展示龔錦濤《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建構》相關材料和《天津益世報》《新聞報》《民國日報》相關史料,帶領學生從一手史料中分析得出正確的歷史解釋。學生活動:學生從給定的四則史料中得出正確的歷史解釋,明白為挽救民族危機,中國各階級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教師活動:五四運動兩階段的表格。學生活動:學生根據所學,并結合課本,填寫此表格,強化知識點。教師活動:展示羅家倫、陳獨秀、李大釗之間的關系示意圖,以及北大的校訓。教師總結:借助梳理羅家倫、陳獨秀、李大釗之間人物關系,并展示北大校訓,讓學生明白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促進了工人的覺醒,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走上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道路。意義:以先進的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運動,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五四精神。第二目: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教師活動:展示李大釗在《新青年》發表的教師的馬克思主義觀上下的相關史料。講述:李大釗在青年雜志上發表教師的馬克思主義觀,強調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十月革命,后,有風靡世界的趨勢,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隨后,李大釗在北京創辦了第一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學生活動:學生聽教師講述,明白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的兩大途徑,以及共產主義對教師們建黨的幫助。第三目: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師活動:借助《星期評論》上相關史料,引出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成立做了思想和組織準備。展示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示意圖。學生活動:通過地圖,初步了解早期共產黨組織的地理位置。教師活動:教師展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三位成員的當時年齡,以及開會時期的油畫。并提問:100 多年前,正是這 13 位懷揣著“改造中國和世界”的理想,創造了中共歷史上第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件。這個大事件是指什么?學生活動:在 13 位平均年齡二十多歲的人中,感悟青年的重要性,以及開天辟地的事件是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教師活動:教師展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提問:請同學們概況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學生活動:學生通過閱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一百周年,回答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課堂小結:以“青年興則國家線,青年強則國家強”為主線,引導學生體會中國近代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實現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前仆后繼、浴血奮戰的擔當精神,通過五四運動、中共成立及國民革命三個歷史節點再現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時空觀念。目的意義:借助表格梳理知識點,便于學生明白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同時便于學生記憶。第 20 課 北洋軍閥的統治導入新課:國民大革命失敗后,中國歷史沿著怎樣的軌跡發展呢?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第 20 課 國民革命與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講授新課:第一目:國共合作教師活動:1.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與統一1926 年 12 月 5 日,汪精衛在武漢成立武漢國民政府。1927 年 4 月 18 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南京國民政府。1927 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這標志著中國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的確立。1928 年,張學良通電南京政府,宣布改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設問:閱讀下面材料,思考為什么說南京國民政府只是形式上完成了統一?學生活動:根據以上形勢發展,孫中山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一只新興的生機勃勃的力量,于是愿意與共產黨合作。第二目:北伐戰爭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于 1926年至 1928 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1926 年 7 月 9 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于停頓。寧漢合流后,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并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于 1928 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并被日本刺殺于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北伐結束后,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內外仍有不同勢力割據,造成日后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斗沖突。北伐期間,中國共產黨與國民政府決裂,開始對抗國民政府,導致十年內戰。第三目: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民國政府前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教師活動:PPT 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課本,找出民國初年出現新變化的原因、表現和影響。學生活動:原因:1、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提供相對穩定的環境;2、國民政府采取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鼓勵發展農業、工商業和交通運輸業。表現:除了原有的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民族工業中的新興部門如化學、橡膠、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結果: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迅速斂財,四大銀行成為其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一以及民國政府前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目的意義:使學生掌握獲取信息及分析歷史問題的學習方法。作業布置:整理和背誦課堂筆記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