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課題:第四單元 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繁榮二.課型:新授課三.課時:2課時四.教學目標1.素質目標: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到隋唐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特征,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培養中華民族愛國愛家情懷。2.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識記從隋唐到五代十國的政治、經濟、民族等相關史實,運用歷史發展觀點理解從隋唐到五代十國政權更選與民族關系的發展,全面、客觀地認識評價隋唐選官制度、中樞行政機構、賦稅制度的作用。3.能力目標:探究隋唐興衰的原因和教訓、分析隋唐制度變化比的特點及影響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 解釋歷史現象、歸納歷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五.教學重難點1.重點:唐朝的民族政策,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2.難點:認識隋唐制度創新中體現的“公開公平公正”理念。六.課前準備講授法、討論法、提問法七.課前準備課件、教科書。八.教學過程第8課 隋唐政治演變與民族交融【新課導入】教師活動:教師播放《唐宮夜宴》舞蹈視頻,并提問:同學們猜想:反映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哪個朝代?學生活動:唐朝。教師活動:《唐宮夜宴》是曾經風靡大唐的舞蹈,顯示出大唐人雍容華貴、開放包容、文化繁榮、民族交融、自信活潑情景。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大繁榮--隋唐時期,領略大放異彩的隋唐盛世。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吸引學生目光,快速進入課堂學習。【新課講授】(一)隋朝的興亡材料:在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強烈要求統一,經濟的發展也要求突破分裂實現統一,而統一的條件也已成熟:士族衰落了、民族融合了、北強南弱的局面形成了,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統一的實現只是個時間問題,但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要實現統一,還要有一個杰出的領導人物。這個杰出人物必須順應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條件,帶領人民去完成歷史時代所賦予的任務。— 施建中:《隋統一原因再探—兼論隋文帝平陳方略》教師活動:講解隋建立情況以及都城。展示材料并提問:隋朝完成統一的原因有哪些?學生活動:通過思考,并回答。教師活動:結合學生答案進行總結歸納:(1)長期分裂,人民要求統一;(2)經濟的發展,要求突破分裂;(3)士族衰落;(4)民族融合;(5)北強南弱;(6)杰出人物。教師活動:通過圖片展示隋朝重大建設,感受其規模之大,了解隋朝營建東都洛陽,開通大運河。教師活動:展示兩則材料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隋朝述亡的原因和教訓。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分析隋朝速亡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 總結隋朝速亡的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活動探究:試比較隋朝和秦朝的主要相似之處。(二)唐朝的興盛一衰亡教師活動:梳理唐太宗、武則天、李世民治理措施,引導學生思考三位統治者治理國家的共同經驗。學生活動:根據教材和所學,概括唐 前期繁榮發展的表現,思考國家治理經驗。教師活動:展示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安史之亂爆發的背景。學生活動:通過教材概況背景。教師活動:展示材料,讓學生分析安史之亂造成的影響。學生活動:(1)吐蕃、南詔侵擾邊境;(2)藩鎮割據,唐朝由盛轉衰。教師講解:結合學生回答進行總結。教師活動:展示材料請同學們討論并思考:如何評價唐朝的藩鎮割據?學生活動:一方面藩鎮割據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另一方面中央依賴藩鎮維系統治,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唐朝統治。教師活動:展示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形勢圖和五代十國圖,讓學生思考有何特點?學生活動:得出結論:實質是唐末藩鎮割據發展的延續。(三)隋唐制度教師活動:展示錢穆先生說的話:“某一制度之創立,決不是憑空忽然地創立,它必有淵源。早在此項制度創立之先,已有此項制度之前身,漸漸地在創立。” ——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并通過脈絡信息總結以往制度,引出本課知識制度。教師活動:展示漢以及隋唐制度,讓學生找出各個部分職能。【探究】: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演變歷程及趨勢民族交融教師活動:展示地圖:并提問:1.據地圖,找出唐代周邊的主要少數民族?2.唐朝統治者通過哪些手段治理周邊民族?3.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特點?教師活動:展示史料引導學生總結唐朝民族政策產生的影響。材料: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包括醫療器械、生產工具、蔬菜種子等在內的大量物品,還有經史、詩文、工藝、農藥、歷法等書籍。……漢文化的輸入對吐蕃社會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學生活動:根據史料概括隋唐民族交融的影響。合作探究: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第9課 隋唐時期的經濟、科技與文化(一)隋唐經濟教師活動:通過時間軸線,歸納各時期的經濟制度。并通過材料得出唐兩稅法產生的背景及內容。材料:開元以后,天下戶籍,久不更迭,丁口轉死,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乃盜起兵興,財用益絀,而租庸調稅法,乃陷于敗壞。 —《新唐書》【問題探究】根據所學,完成“租庸調制與兩稅法的比較表格”,分析:兩稅法有何創新之處?教師活動:這一時期,農業、手工業進步,加之社會安定、交通發達,商業更加繁榮,請同學們閱讀教材55頁,歸納出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繁榮表現。學生活動:根據教材歸納總結得出答案。教師活動:展示問題,讓學生通過問題引導得出內容。展示材料,分析隋唐文化發展的背景。教師活動:講述唐詩發展的四個階段,通過表格,學生找出書法文化發展的表現。鑒賞分析,展示隋唐繪畫圖。并講解這一時期文化繁榮的其他表現。教師活動:簡單梳理中外文化交流的內容總結拓展本課的時間跨度大,是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階段,更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多元繁榮的一個階段。在學習本課后,不光要掌握這一時期制度的創新,更要理解隋唐為何能出現多個盛世的表現,以及這一時期文化繁榮。目的意義:通過圖片的播放以及材料的分析學習,讓學生感悟唐朝開放、開明、包容的社會風氣,光明璀璨而儀態萬千的氣象 ,強盛的國力,蓬勃的精神,增加學生民族自信心。(五)作業找出魏晉時期的民族融合和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有何不同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生沒有興趣、完全沒有主動性,但通過提問、討論方式來解決課文中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方面,在提問環節出得出:一個好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設置問題時,要認真研讀課文。總之,當今作為一名教師,真是"任重而道遠",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善于思考、善于總結,善于研究,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