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課題: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二.課型:新授課三.課時:2課時四.教學目標1.素質目標: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評價能力;涵養國家情懷。2.知識目標:掌握夏商周的政治制度、青銅器、甲骨文等基本概念;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出現的新變化及主要表現。3.能力目標: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通過史料研習與合作探究,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主要內容,理解變法運動出現的歷史必然性。五.教學重難點1.重點: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點和意義;諸侯紛爭;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百家爭鳴。2.難點: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國家的發展歷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特點和主要趨勢。六.課前準備講授法、討論法、提問法七.課前準備課件、教科書。八.教學過程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新課導入】教師活動:教師展示歷史文物圖片,并提問學生:“你們知道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國家是什么時候嗎?”學生活動: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國家是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000年。設計意圖:通過提問和展示歷史文物和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的主題和目標。【新課講授】(一)遠古人類與史前文化遺存教師活動:1.介紹石器時代的基本概念,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以及它們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展示一些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骨器等文物圖片,讓學生了解古人類的工具和生活方式。3.講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特點和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展示相關的文物和圖片。學生活動:1.聽講并了解石器時代的基本概念。2.觀看文物圖片,了解古人類的工具和生活方式。3.聽講并了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特點和重要地位。(二)從部落到國家教師活動:1.介紹從部落到國家的歷史演變過程,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階段,以及它們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2.講解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宗法制、禮樂制等方面,以及它們對于中國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影響。3.展示商朝的甲骨文和青銅器的文物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化和歷史記錄的方式。4.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了解從部落到國家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學生活動:1.聽講并了解從部落到國家的歷史演變過程。2.聽講并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3.觀看商朝的甲骨文和青銅器的文物和圖片,了解古代文化和歷史記錄的方式。4.閱讀教材相關內容,了解從部落到國家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三)夏商西周的興亡教師活動:1.介紹商朝和西周的政治、經濟、文化情況,包括商朝的興起和衰落、西周的封建制和宗法制等,以及它們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2.講解商朝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宗法制、禮樂制等方面,以及它們對于中國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影響。3.展示商朝的青銅器和甲骨文的文物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化和歷史記錄的方式。4.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了解商和西周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學生活動:1.聽講并了解商朝和西周的政治、經濟、文化情況。2.聽講并了解商朝的政治制度。3.觀看商朝的青銅器和甲骨文的文物和圖片,了解古代文化和歷史記錄的方式。4.閱讀教材相關內容,了解商和西周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第2課 春秋戰國的歷史巨變(一)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教師活動:展示地圖,結合上節課內容講解春秋時期的時代特點,并提問:春秋五霸是哪五霸?第一位稱霸的霸主是?。學生活動: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第一位稱霸的霸主是:齊桓公。教師活動: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一些諸侯國的卿大夫掌握了實權。經過長期紛爭,趣多小諸侯國消失了。通過教材學習“戰國七雄”的概念。講解戰國時期時代特征:兼并戰爭更加頻繁,局部統一教師活動:閱讀形勢圖,概述從春秋到戰國時期政治局勢的變化及趨勢?學生活動:諸侯國兼并戰爭激烈,數量不斷減少,形成區域強國(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教師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發展,階級關系發生變化,上層建筑變革,變法成為潮流。請同學們根據教材找出經濟發展的表現。1.經濟發展:(1)農業①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廣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廣。②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等,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2)手工業:戰國時,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3)商業: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營工商業主聚集了大量錢財,有的富比王侯。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商鞅在經濟、政治、軍事上的變法舉措。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回答問題。A.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B.政治上: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在民間實行十五連坐,互相糾察告發;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C.軍事上: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三)春秋戰國時期的科技文化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講解這一時期天文歷法的發展以及成就。教師活動:結合政治經濟文化因素,解釋“百家爭鳴”局面的背景,并提問: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各個學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張。學生活動:根據表格,結合課本回答。教師活動:通過情景訓練,加強對思想學派的理解。課堂探究: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四)總結拓展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它上承西周,下啟秦漢。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動亂的年代,戰爭不漸,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混亂的年代,禮崩樂壞,原有的制度和社會格局逐步瓦解。但是,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一個發展的年代,生產力發展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思想上,因為原有體制的崩潰,思想有了大發展的機會,莫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在戰亂的社會背景下,各國積極實行變法,新的政治體制在醞酸發展,這種變革也為中國從分裂割據再次走向統一提供了重要條件。目的意義:掌握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評價能力。(五)作業歸納百家爭鳴中各學派的思想。八、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