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6三國鼎立 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對比分析曹操一勝一負的原因。2、知道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學重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四、教學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五、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設問導入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視頻,展現一個個歷史人物,使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師:一曲《三國演義》主題曲把我們的思緒帶入1800年前那個刀槍劍戟,英雄輩出的時代。三國是哪三國?三國鼎立的局面又是怎樣形成的?讓我們一起走入第16課《三國鼎立》(板書:第16課 三國鼎立,大屏幕展示課題。)(二)研問探究,掌握要點1、學生自主快速閱讀課本,用筆圈畫自己認為的重要時間、事件、相關人物,初步了解本課大致內容。2、每6人為一組,共分9組,以組長為核心,并指定每組的中心發言人,共同完成以下表格。(大屏幕展示)(三)交流展示,解疑答惑以舉手搶答的方式,由9組中的5位中心發言人給全班同學展示以上問題答案,本組同學可以進行補充。老師及時給以點評,并對積極展示答案的幾組進行激勵表揚。(四)點撥指導,疑問解惑師:我們要探究三國的歷史,得從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說起。(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看圖:軍閥長期混戰有什么危害。(生答:生產遭到破壞,妻離子散,大量的人員傷亡)師:大量的人員傷亡使漢朝的人口從5006萬變成了100多萬。很好。曹操的《蒿里行》再現了這一悲慘狀況:“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課件4)。<一>官渡之戰出示材料:材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蒿里行》1、材料一的詩中描繪的是怎樣的景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東漢末年經濟凋敝,人民生活困苦。原因:東漢末年,州牧郡守擁兵割據、戰亂不斷。)2、針對這樣的狀況,曹操采取了什么措施?(開展屯田,恢復發展生產)材料二 曹操將漢獻帝迎到許,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時強調“唯才是舉”,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曹操起兵后,為解決軍糧不足問題,決定推行屯田制;在戰爭中采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根據材料二,歸納曹操為何能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生總結:曹操: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優勢;人才上:重用人才,唯才是舉;經濟上:采用屯田,重視農業生產;軍事上:策略得當,采取正確的戰術。而袁紹不善用人,驕傲輕敵。師:為什么說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呢?(課件)看圖,官渡之戰后,曹操乘勝追擊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力量,實力大增,其他軍閥看老大袁紹都打不過,有的望風而逃,有的主動投降,所以很快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由此可見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師:當他得勝還朝途徑渤海邊時,留下了這樣的詩句:材料三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步出夏門行》問:材料三中的“壯心”指的是什么?他實現了嗎?原因又是什么?生:統一全國沒有實現,赤壁之戰中慘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二>赤壁之戰師:曹操統一全國,還有一定的阻力,顯示《赤壁之戰前曹、孫、劉勢力范圍圖》一是江南的孫權,孫權在江南苦心經營,百姓生活安定,經濟有所發展,地位日益鞏固;二是劉備,207年曹操基本上統一北方時,他還沒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卻迅速發展,其中的關鍵是起用了諸葛亮。與此相關的成語故事是三顧茅廬,誰來講講這個故事 (生講故事)師: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力量不斷地壯大。208年,曹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意圖一舉消滅孫劉勢力,統一天下。從圖中我們不難發現孫權、劉備實力根本無法與曹操抗衡,在諸葛亮的建議下,二人聯手抗曹,也才組成五萬聯軍,與曹操的二十萬大軍在赤壁展開決戰。誰會贏呢?哦,曹操。哦,孫劉聯軍。結合課文第二目的史料,誰來介紹一下赤壁之戰嗎?(課件赤壁之戰)師:曹操作為一個曾經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的優秀將領,他的軍事素養無可挑剔。可為什么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會以多敗少。結合視頻和課文第二目的史料(分組討論:從戰爭雙方去找原因)(播放視頻,閱讀史料)生討論得出:孫劉聯軍擅長水戰,又采用了詐降、火攻等策略;曹軍長途跋涉,十分疲勞;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曹操多次勝利,這次人數又多所以驕傲輕敵,沒有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師: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并且兩次戰爭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結局卻不同,結合所學內容嘗試分析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通過分析對你有何啟示?(課件展示)生:討論分析。師:官渡之戰中,曹操處于劣勢,袁紹自以為兵多將廣,驕傲輕敵,不虛心聽取部下意見,而曹操卻虛心聽取了許攸的建議,采用了正確的戰術打敗袁紹;而到了赤壁之戰中,曹操兵多將廣,處于優勢,但是驕傲輕敵,而孫劉聯軍卻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聯合起來采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所以輕易地打敗了曹操。教師引導學生得出“驕兵必敗”的結論。<三>三國鼎立師: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赤壁之戰后,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變化。曹操退守到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轉而經營關中,掃平關中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又占有了廣東,福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占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誰也打敗不了誰,但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所以曹操的兒子曹丕在220年廢掉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又稱蜀漢。222年,孫權在建業今南京稱王,國號吳。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師:強敵環伺,并存的三個政權,為了戰勝對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生產。接下來,我們來學習三國的治理與開發。(把學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國,分別介紹三國經濟恢復、發展的情況)在學生介紹時分別出示魏、蜀、吳經濟代表性的成就圖片。(課件:發展圖)師特別強調:三國時哪一政權和臺灣有往來?生答后指出:這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師:通過三國代表的介紹,我們知道在三國鼎立時期,形勢相對穩定,各國的經濟都有所發展。(五)歸納總結,質問升華師:回首東漢末年軍閥連年混戰,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給人民帶來無盡的災難和痛苦。經過官渡之戰(板書:官渡之戰)北方基本統一,赤壁之戰(板書: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實現了大范圍的局部統一,形勢相對穩定,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因此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三國時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機的時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最后究竟是誰獨霸天下,問鼎九州呢?我們將在下一課學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