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1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一、資源配置資源配置的原因 ①人類的需要的多樣性和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②為了更好滿足人類的多方面需要,社會必須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獲得盡可能大的效益。資源配置的手段 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計劃和市場 計劃經濟體制:計劃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改革開放以后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市場調節地位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機制 在市場經濟中,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產品如何分配,主要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等機制來調節。市場機制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和調節著資源在全社會的配置。優點 ①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生活中,市場價格及其波動,能夠反映供求狀況及其變化,市場供求的變化也會影響市場價格。 ②市場競爭能夠引導資源流向效率高的領域和企業,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進步,實現優勝劣汰。缺陷 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①國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給不能由市場來調節;(不能調) ②槍支、彈藥、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由市場來調節;(不讓調) ③教育、醫療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重要服務不能完全由市場來調節; 否則就不能保障國家安全、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人民生活,嚴重影響社會安定。市場調節固有的弊端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 提醒:市場調節的弊端是固有的,不能消除、克服、避免,但可彌補市場調節的危害單靠市場調節, 會影響資源配置效率,導致資源浪費; 會導致經濟運行大起大落,社會經濟不穩定; 會產生不正當競爭、壟斷,損害社會公平;會導致收入差距拉大。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科學調控,有效治理注意1:正確認識市場的調節機制(1)價格機制:價格是市場機制的核心,是引導資源配置的指示器。(2)供求機制:生產者、經營者根據供求的變化不斷調節生產經營活動,引導人、財、物在全社會的配置。(3)競爭機制:競爭是市場活動的靈魂。通過買者之間、賣者之間、買賣雙方之間圍繞價格和質量方面的較量,使社會資源不斷向效益高、急需發展的產業和企業流動,價值規律的要求得以貫徹。注意2:正確認識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供給:在一定時期內,生產者在不同的價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某種商品或服務的數量。需求:在一定時期內,消費者在不同的價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夠夠買的某種商品或服務的數量。在市場中,商品價格與供給,需求之間一般存在以下關系商品供不應求,商品價格上漲,企業增加產量,消費者減少需求;商品供求平衡商品供過于求,商品價格下跌,企業減少產量,消費者增加需求;商品供求平衡注意3: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社會總供給=由國內生產活動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由國外提供的產品和勞務(通過一國的進口體現出來)社會總需求=本國國內投資需求+本國國內的消費需求+國外對本國產品的需求(通過一國的出口體現出來)注意4:區分供給側與需求側需求側:消費、投資、出口供給側:矯正要素配置,優化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進口,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注意5:正確區分市場調節的局限性原因 側重點自發性 為了自身不正當利益和眼前利益,生產經營者可能會損害社會的公共利益和長遠利益,甚至可能會損害國家利益。 為錢不擇手段 表現: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制假售假、環境污染、壟斷、走私、盜版等盲目性 由于生產經營者不可能完全和及時掌握市場上所有的信息,因而其決策必然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信息不靈、決策盲目 表現:“一哄而上”、“一哄而退”滯后性 由于從價格形成、價格信號傳遞到生產的調整有一定的時間差,市場調節往往具有滯后性 事后調節、缺乏預見 表現:農產品等生產周期較長的領域注意6: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具體參考課本P19)三、市場體系要素 每類市場都是由交易雙方、交易對象、交易價格等基本要素組成的。構成 這些市場相互作用,形成有機聯系的市場體系作用 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現代市場體系 要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主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市場體系的原因 市場調節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弊病;法律法規不健全,社會征信體系不健全,有關部門監管不力, (2)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 (3)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4)維護市場秩序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 (5)有利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怎樣建設現代化市場體系 國家層面: (1)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良好的市場運行需要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來維護。 ①要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 ②要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 ③要健全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從而實現市場準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范。 (2)要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政府定價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等方面。政府定價要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 (3)政府要進行科學的宏觀調控、切實履行好經濟職能 (4)通過簡政放權,加強放管服改革,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發揮好政府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企業層面: ①遵守職業道德、行業規范和法律法規; ②開展正當競爭,承擔社會責任,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信的原則,樹立良好信譽和企業形象;個人層面: 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運用法律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②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時政熱點1:反壟斷壟斷的情形 一種情況是:在某一行業,只存在一家企業,而且該企業提供的產品難以替代,該企業處于完全壟斷地位,可以控制和操縱市場價格。 另一種情況是:在某一行業,少數幾家大企業控制著市場的大部分產品貨期產品占有大部分市場份額,雖然這些大企業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競爭,但他們也可以通過協商或合謀決定市場價格。壟斷的危害 影響價格機制的正常發揮,危害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危害經濟運行的效率和科技創新;破壞市場秩序和市場規則,危害行業企業間的公平競爭;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利于擴大消費。時政熱點2:地方保護主義含義 地方保護主義是指地方政府或所屬部門,為了保護地方局部經濟利益或政治利益,違背國家的法律法規,利用行政權力干涉市場,操縱市場,設置市場障礙,破壞市場機制,限制非本地企業生產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參與公平競爭的行為。主要形式 ①限定或變相限定本地企業、單位或個人只能經營、購買、使用本地產品或者只能接受本地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提供的服務 ②設置壁壘,阻撓和限制外地商品或服務進入本地市場 ③利用行政部門在市場中特殊的獨占地位實行行業壟斷 ④采取行政命令手段,直接干預行政執法和司法工作危害 ①違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征,阻礙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 ②不利于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 ③不利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整體經濟效益的提高; ④破壞了市場機制,不利于促進企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不斷進步的積極作用 ⑤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也不利于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時政熱點3:不正當競爭含義 依照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定義,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行為。常見情形 聯系法律與生活的相關知識: 混淆行為、虛假宣傳、虛假交易、商業賄賂、商業詆毀、不當有獎銷售等2.2 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地位地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特征 重要特征 堅持黨的領導 ①原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②要求: 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征。顯著優勢 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 ①特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②優勢: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既能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能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根本目標 促進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 ①目標:促進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目標。 ②原因: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使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能調動勞動者和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效率提高;又能避免兩極分化,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內在要求 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①優勢: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②原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通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發揮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特別提醒1:不能認為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特有的,無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是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的有機統一。不同點在于我國宏觀調控更加科學,政府治理效能較高。特別提醒2:黨對經濟的領導,主要是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動立法,營造良好環境二、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職 能 作 用實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 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施宏觀經濟政策 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實施產業政策 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實施區域政策和環境政策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市場監管、質量監管、安全監管 規范市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彌補市場缺陷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 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三、科學的宏觀調控地位 科學的宏觀調控是政府的主要經濟職能之一含義 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經濟總量進行調節和控制目標 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主要任務 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求 ①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宏觀調控最常用的經濟手段。 ②目標:調節社會總需求,實現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③類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按照政策力度的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擴張、緊縮、穩健) ④選擇:在不同的經濟形勢下,政府可選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不同組合,實現宏觀調控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