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課 題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一 第 5單元 第 1 課時課程標準 I-1.9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學習目標 1.結合圖表資料,說明自然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說明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綜合思維) 2.結合實例,說明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具體表現,說明(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學習 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理解地理要素在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1.理解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2.理解地理要素相互聯系、制約過程中產生的整體功能。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完成巖石圈、大氣圈和水圈的相關問題后的總述。學生學習本節課內容已具備一定的基礎,但教材有大量案例,一一解讀會造成學習量過大,學生學習疲勞。因此,在處理本節時,可精選案例啟發理解,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教學輔助 課件、多媒體、活動教學過程學習任務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 視頻導入,播放“黃山”(來源:bilibi)的視頻,介紹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聞名。引起學生思考:黃山擁有的四絕的神奇組合是偶然現象嗎?該如何解釋? 視頻激趣,且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學習任務一 展示情境材料: 材料一:“冬日黃山”圖; 材料二:黃山氣候資料 材料三:黃山地質資料 “冬日黃山”圖,提出問題: 1.指出圖中有哪些自然要素? 學生思考,討論,并且回答。 (大氣、水、土壤、生物、巖石與地貌) 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地理環境的要素: 大氣、水、土壤、生物、巖石及地貌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和回顧地理環境五大要素間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的途徑和意義。 途徑: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 意義:各要素通過地理過程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這是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基礎。 2.說明圖中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學生思考,討論,并且回答。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土壤、河湖及生物通過降水獲得水分補給;大氣通過植物蒸騰、土壤河湖蒸發獲得水汽;植物殘體進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機質;巖石通過風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質和無機物;土壤及巖石風化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巖石。) 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自然環境各要素作用下產生的影響和功能——整體功能。展示PPT,進行解釋。 由此銜接進入第三個問題。 3.黃山具有當地特有的物種,也具有特有的相對穩定的小氣候。以黃山地區為例,說明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 學生思考,并回答。 (黃山植被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即具備生產功能。黃山自然環境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環境具有能夠自我調節、保持性質穩定的功能。) 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那么黃山的這些要素是如何演化的以形成今天的這些奇景?這種景觀會保持不變嗎? 展示材料:黃山在大地構造上屬下揚子臺坳的皖南陷褶斷帶西段,介于績溪復背斜與太平復向斜之間. 黃山地區在距今8 - 4 億年前的震旦紀、寒武紀、志留紀屬揚子海區,沉積了砂巖、頁巖和石灰巖等海相地層. 在距今4 - 2 億年前的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中期,地殼運動頻繁,黃山地區海陸交復. 在印支運動時遂隆起成為陸地. 在燕山運動時表現為斷塊運動和巖漿侵入. 黃山主體是由花崗巖侵入體構成,花崗巖出露面積占風景區面積的70 %。 4.小組討論,分析黃山“四絕”景觀的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過程。 學生討論問題,并以小組形式分析。 教師引導歸納: 在未來,隨著自然環境的演化,黃山特有的景觀將逐步變化。 教師進一步展演PPT,說明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是一個有機整體。其發生發展具有統一性。 由此,引導學生思考,自然環境在演化過程中,一旦某一要素受到干擾,會怎么樣?由此進入探究2。 通過以導入中的材料設置探究問題,學生更熟悉且更感興趣。 引導學生以要素綜合、時空綜合的眼光看待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 回顧所學,加強鞏固 分析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培養綜合思維。 PPT案例,加深印象。 展示資料,培養學生獲取與解讀信息的能力。 本部分較難理解,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小組討論,更利于形成較為完善的答案。 展示流程圖,利于學生思維邏輯鏈條的形成。 案例說明,利于學生理解。 創設疑問,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學習任務二 播放視頻:播放“青藏高原的形成”(來源:bilibi)的視頻,介紹青藏高原隆升對周邊地理環境的影響。 展示情境材料三:隨著青藏高原的持續隆升,地質、氣候環境的變遷,扎日南木錯日趨萎縮,相較12萬年前,現代湖面縮小約3倍,湖面高度下降123米。圖為扎日南木錯12萬年前及現代湖泊范圍分布示意圖。 提出問題: 6.說出青藏高原持續隆升對扎日南木錯流域內氣候、冰川的影響。7.簡述扎日南木錯萎縮對其水生生物的影響。8.思考青藏高原的隆升對地理環境(氣地水土生等要素)的影響,并繪制流程圖。 學生思考,分組討論,并且完成上述要求。 教師引導歸納: 6. 7.湖泊萎縮,生物生存空間變小;湖水變咸,生物種類改變;湖泊被分割變得破碎,阻礙生物種群交流;湖泊生態環境變得脆弱,生物多樣性減少。 8. 總結得出結論:某一自然環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擾發生變化,進而改變了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使其他要素發生連鎖變化, 最終導致整個自然環境發生改變。 視頻有效提升興趣。 流程圖的形式能有效幫助學生形成思維鏈。培養綜合思維。課堂總結 進行課堂歸納 課堂練習 將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梳理,讓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通過練習進行課堂鞏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