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5 單 元 信息社會的建設5.1信息社會的倫理與道德在信息社會中,通過信息獲取、加工、存儲與傳播等各類活動,人們擁有了新的權利與責任。作為信息社會的成員,我們必須在一些特定的限制內生存,這些限制可能是信息倫理道德,也可能是信息法律法規。1.真實與虛擬我們可以把網絡空間理解為“計算機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們通過由無數計算機連接在一起的互聯網進行聯絡與信息交流。在虛擬世界中的任何行為都會留下自己的“數字腳印”,這些“腳印”構成了你的虛擬形象,別人也會通過這些“腳印”來認識你。2.網絡禮儀上網交流時,對方只能通過兩種方式來判斷你在想什么:一種是你選擇的文字,另一種是你的禮貌。所以,我們要注意網絡語言和禮儀。關于網絡禮儀,國際上通行以下十大規則。(1)記得對方是真實的人。(2)現實中需要遵守道德規范,網絡上也是如此。(3)明白自己所處的網絡空間的規范。(4)尊重別人的時間,節省帶寬用量和主機存儲空間。(5)網絡用語文明。(6)共享專業知識。(7)網絡討論要理智。(8)尊重他人隱私。(9)勿濫用權利。(10)寬恕他人的過錯。3.網絡欺凌網絡欺凌,是指一種在網上生活中發生的欺凌事件,是網絡時代的新現象,即指人們利用互聯網作出針對個人或群體的惡意、重復、敵意的傷害行為,以使其他人受到傷害。網上欺凌會觸犯法律,這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的相關規定。1.關于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長生不老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實現B.虛擬世界是基于數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而產生的C.虛擬世界源于現實世界,又依賴于現實世界D.虛擬世界中的事物可以模擬現實事物,但不能超越現實事物2.下列關于網絡空間和真實的物理空間的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A.可以把網絡空間理解為“計算機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們通過由無數計算機連接在一起的互聯網進行聯絡與信息交流B.上網聊天時,不是真的和其他人坐在一個房間里,但的確是在和真實存在的人交談C.人們在信息交流時,網絡空間將替代真實的物理空間D.瀏覽一個網站時,你并不是真的去了那里,但能看到真實存在的人的圖片,看到真實世界中所發生的事情3.網絡禮儀是互聯網使用者在網上對其他人應有的禮儀,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記住別人的存在,網上網下行為一致,入鄉隨俗B.在網上反正別人不認識我,不需要什么網絡禮儀C.尊重別人的時間和帶寬,給自己網上留個好印象,分享你的知識D.平心靜氣地爭論,尊重他人的隱私,不要濫用權利,寬容別人4.網絡欺凌行為發生時,正確的做法是( )。A.對遭受欺凌的人予以支持,鼓勵他們積極應對,舉報相關行為B.人云亦云,不辨是非,加入到欺凌的隊伍中C.秉著與我無關的心態,當作沒看到D.以暴制暴,用更激烈的語言和行為對待欺凌者5.預防自身遭遇網絡欺凌,正確的做法是( )。A.向不熟悉的網友分享自己的隱私信息 B.在網絡空間謹言慎行,遵守禮儀C.對別人發表的言論進行肆意評價 D.不遵守網絡空間的法律法規5.2信息社會的法律與法規信息社會的相關法律法規是調整信息活動中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是維護信息社會成員公共利益的根本保證,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起到關鍵作用。1.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法規作為法律概念的“個人信息”,是指包括公民的姓名、年齡、有效證件號碼、婚姻狀況、工作單位、學歷、履歷、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能夠識別公民個人身份或者涉及公民個人隱私的信息。我國對個人信息提供直接保護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刑法修正案(七)》《侵權責任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治安管理處罰法》《電信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護法》《執業醫師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對個人信息間接保護的立法包括《憲法》《民法通則》等,還有工信部的《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和《通信短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以及國家工商總局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2.信息公開信息公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以規章授權和委托的組織,在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過程中,通過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動將政府信息向社會公眾或依申請而向特定的個人或組織公開。3.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是指行政機關主動或應行政相對人的申請,公開或通過其他方式使行政相對人知曉有關行政活動的情況和資料,否則將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現代行政程序制度。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主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開展。信息公開尤其是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1)信息公開促進公眾參與國家管理。(2)保障個人權益。(3)促進經濟增長。4.著作權著作權(copyright)也稱為版權,是指作者和其他著作權人對文學、藝術和科學工程作品所享有的各項專有權利。保護著作權的最主要目的是鼓勵人們創新。5.著作權合理使用合理使用著作權的行為(1)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2)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3)當使用版權保護的作品時,應該注意以下兩點:①如果是文字,使用引號表明這段文字是引用別人的;②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6.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公有領域是人類的一部分作品與一部分知識的總匯,可以包括文章、藝術品、音樂、科學理論和發明等。7.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CC)傳統的著作權只有兩種選擇:一是保留所有權利,二是不保留任何權利,屬于公有領域。這催生了知識共享組織的成立,該組織試圖尋找對傳統著作權的折中路徑,為創作者保留部分權利,既增加創作者作品的流通,又可以尋找適當的法律作為其他人據以創作及共享的基礎。1.下列行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的是( )。A.傳播木馬,盜取別人的網絡銀行賬戶B.侵入某購物網站,獲取后臺用戶數據C.在慕課網上參加遠程學習D.某網絡服務平臺未設置安全責任人對網站進行維護2.2021年8月20日,我國發布了( ),對目前較為普遍的“大數據殺熟”作出了相關規定,最大限度地保護個人信息安全。A.《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C.《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3.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知識產權的是( )。A.專利權 B.著作權 C.肖像權 D.商標權4.下列對計算機軟件版權的認識中錯誤的是( )。A.未經軟件著作權人許可,發表或者登記其軟件的行為屬于侵權行為B.受法律保護的計算機軟件不能隨便復制C.正版軟件價格太高,能找到破解的就可以不用購買正版軟件D.向公眾發行、出租、通過信息網絡傳播著作權人的軟件的行為屬于侵權行為5.下列選項中,屬于合理使用著作權的行為是( )。A.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整理后出版發行B.不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直接使用別人的作品C.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D.使用別人的文字時,不加引號表明是引用的5.3信息社會的未來發展1.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1)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社會的信息化進程。(2)信息技術大力促進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3)信息技術大幅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與生活質量。(4)信息技術引發社會問題。2.信息社會的新特征(1)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結構正在變化。(2)社會網絡成為信息社會的組織方式。(3)數字化信息成為信息社會的主要內容。(4)信息社會促使政府的管理更加科學、高效。1.政府部門在電視、網站等官方媒體上發布新冠病毒每日實時動態信息屬于( )。A.主動公開的方式 B.申請公開的方式C.救濟公開的方式 D.以上都不是2.關于信息技術對生活產生的影響,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 B.讓世界的距離越來越短C.讓通訊費用大大降低 D.使獲得信息的途徑趨于單一3.下列關于網絡應用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電子商務只是一種設想,缺乏可行性,無法實施B.網絡的使用有利有弊,為安全起見,最好不要上網C.網上會診已經成為一種醫療診斷方式D.遠程教育將成為終身教育的唯一途徑4.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及個人生活與學習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網絡時代,足不出戶就可以做很多事,如網上購物、娛樂、聊天,因此青少年最好做宅男宅女B.網絡能給學生帶來學習上的幫助,因此青少年可以全盤接受網絡上的信息C.網絡無處不在,現在手機也能上網,青少年通過手機就能學習了,因此可以不需要教師的傳授D.網絡有豐富的資源和有價值的信息,應積極合理使用網絡,但也要多做運動,經常參加社交活動5.下列不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核心技術的是( )。A.物聯網技術 B.云計算技術C.4G技術 D.人工智能技術、5G技術第5單元5.1 1.A 2.C 3.B 4.A 5.B5.2 1.C 2.A 3.C 4.C 5.C5.3 1.A 2.D 3.C 4.D 5.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