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2《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教學設計一、設計理念1、采用議題式教學法,用議題將重點內容進行銜接,使學生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2、采用主線式情境教學法,以典籍為中心,貫穿整個教學,體現了情境的一致性,有利于學生在相似的情境中深入理解知識。3、呈現圖片、視頻和文字等多樣化的素材,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4、在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5、設置辯題,使學生在思維沖擊中形成正確的觀念。二、教材分析1.課標要求: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領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意義、弘揚民族精神。2.本課地位:本節課的內容是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七課的第二框題。本框題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其特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兩目內容。本課的第一框講述了文化的基本理論,本課承接前一框“文化的內涵與功能”,繼而講述“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為后一框“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與民族精神”起到自然過渡作用。三框內容的內在邏輯是理論—辨析—實踐,因此本框在第七課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3.本課內容。本框“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下設兩目:第一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及特點”,闡述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第二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當代價值,如何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兩目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如何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三、學情分析1.心智特征:高二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強,且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2.知識經驗:通過上一框“文化的內涵與功能”的學習,學生對于文化的基本理論有一定的認識。同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書籍、互聯網等途徑對中華傳統文化也有所了解。但是,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缺乏辯證性思考。因此,本節課將采取議題式教學法,設置辯題,讓學生加深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樹立文化自信。四、教學目標1.政治認同:理解中華文化的特征,懂得中華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化,明確中華文化的影響,認同中華文化。增強對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自豪感,增強對祖國的熱愛,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2.科學精神:明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和原則,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等認識、分析、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正確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3.公共參與: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能夠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投身到振興中華文化的實踐中去。五、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及特點。這部分是基礎性知識,只有深入地了解了基本知識,才能進一步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因著重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從微觀的角度讓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2.教學難點:如何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什么作用?它的當代價值有哪些?學生在深入理解把握這些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是教學的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會設置帶有思辨性的辯題以及展示相關圖片來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從而使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突破教學難點。六、教學策略和方法議題式教學法、合作探究法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視頻、圖片、辯題、PPT課件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程內容,并對相關問題進行資料上的準備八、教學思路總議題:借典籍之眼,品中華傳統文化環節一:觀看視頻,導入新課【情境】播放《典籍里的中國》宣傳視頻【任務】根據課前對學生喜歡的文化節目進行調研的結果,請同學們談一談為什么會尤其喜歡這檔文化節目。【活動】與同學進行討論,隨后自主發言。學生一:這檔節目介紹了許多優秀的典籍,其中我最喜歡《論語》。學生二:這檔節目傳播了許多我們國家傳承至今的核心思想理念,能夠讓我們對自身的文化產生自豪感。……【評價】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一定的點評,并順勢引出中華傳統文化這一主題。【設計意圖】結合課前的調查,從學生喜歡的文化類節目入手,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視頻導入,能夠拉進學生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縮小距離感,增強代入感。環節二:議題探究,學習新課議題一:探典籍,悟傳統文化之起源【情境1】展示《本草綱目》成書的相關資料青年李時珍隨父行醫,在為蘄州各地百姓看病時,因為經常遇到辨錯藥、抓錯藥的病例,他心中堅定了重修本草的想法。此后,李時珍查歷代典籍書采八百余家,踏萬水千山考證諸家本草,穿風霜雨雪,歷寒來暑往,守一盞孤燈,用近三十年修撰出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情境2】呈現《史記》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胡族的衣著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開始影響中原文化,漢代逐漸發展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服裝樣式。【情境4】展現中外文化的交流公元285年,朝鮮百濟王子派遣王仁渡海向日本王子獻《論語》和《千字文》。公元1687年,在巴黎便出版了用拉丁文翻譯的《論語》、《大學》、《中庸》也被翻譯出版。【任務】依據相關信息,概括中華傳統文化是怎么形成和發展的。【活動】學生思考之后自主發言。【評價】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簡要點評。【小結】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實踐: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創造得來的。民族交往: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世界:中華文化是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設計意圖】通過三則材料的呈現,從微觀上讓學生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通過具體的例子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悟傳統文化的來源,從微觀的角度進行講解,有利于把握教學重點;以具體的典籍作為輔助材料,能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過渡】我們知曉了傳統文化的來源,那何為傳統文化?何又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為什么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特點?議題二:讀典籍,懂傳統文化之意蘊第一篇: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內涵【情境1】展示《典籍里的中國》第一季典籍簡介【情境2】展示典籍中的名句【任務】根據情境1和情境2的內容,分析其中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哪些內容?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包括哪些內容?并用課前所準備的相關資料進行觀點論證。【活動】時間三分鐘,分小組討論,并派代表進行發言。【評價】同學之間互相評價,互相補充觀點。【小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部分:1、核心思想理念: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2、中華傳統美德: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3、中華人文精神: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等。【設計意圖】根據中華傳統典籍中的句子,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課前讓學生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去典籍中尋找論證,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二篇: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特點【情境1】展示圖片(四大文明古國)【情境2】展示圖片(中華典籍的發展演變)【任務】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體現,可以從文學、藝術、哲學和科技等角度進行思考。【活動】根據情境的相關提示,小組之間開展合作,試著找一個角度繪制例如情境2中的時間和內容軸,每組都派代表上臺進行發言。【評價】根據每組發言的內容,師生共同評出最優秀的小組。【小結】強調: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傳統文化:部分被歷史淹沒,在長期的歷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時間上:源遠流長內容上:博大精深【設計意圖】學生已經知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特點,在教學上就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帶領學生將這兩個特點以時間軸的形式表示出來,使學生加深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過渡】我們了解了傳統文化的前世,我們繼續思考在今天為什么依舊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議題三:用典籍,續傳統文化之價值第一篇:理念上把握傳統文化【情境1】《二十四孝圖》之《郭巨埋兒》的故事【情境2】《二十四孝圖》之《賣身葬父》的故事【任務1】針對“孝文化”是財富還是包袱進行辨析【任務2】進一步分析如今我們是否應該全盤接受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活動】根據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不同看法,分兩派進行觀點辯論,并各派兩名代表進行發言。【評價】教師進行簡要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辯證思維意識。【小結】1、傳統文化存在糟粕的原因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產生于中國封建社會,是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設計意圖】通過設置辯題,引發學生辯證的思考傳統文化的優劣,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在辯論的過程中,使學生更加信服自身的觀點,從而形成對于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第二篇:實踐中把握傳統文化【情境1】播放視頻:《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歌曲【任務】為什么我們對中秋節會有所觸動呢?【活動】根據情境互相交流,自由發言。【評價】教師簡要對個人的發言進行評價。【設計意圖】根據視頻直觀地體會中華傳統節日對我們本民族的價值,加深學生的體會;通過視頻講解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能夠讓學生沉浸到文化的氛圍中來,樹立文化自信。【情境2】播放視頻: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中國傳統政治智慧【任務】講一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世界價值體現在哪里【活動】根據情境互相交流,自由發言。【設計意圖】根據圖片和視頻直觀地體會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價值,加深學生的體會;通過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來引入,能夠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培養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自覺地參與到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中來。【評價】教師簡要對個人的發言進行評價。【小結】①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辦好今天的事情,推動國家發展。②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諸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強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平發展,這些思想觀念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環節三:課堂有限 課外無限【任務】走訪自己所在地的街道社區,尋覓傳統文化的影子,找出傳統文化當代價值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體現,下節課前互相進行交流。【設計意圖】學生日常課業負擔繁重,難以真正走出去看看,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去親身體會傳統文化,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精神。九、板書設計十、設計反思本課旨在以主線情境和議題式教學雙線為依托展開教學,但是在設計過程中發現主線情境的教學設計開發難度較大,這一理念的貫徹還需要進一步斟酌。本課的內容比較繁雜,因為自身缺乏教學實際,問題設計的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考究。視頻在時間把控上存在一定不足,視頻的時間太長,有效性難以得到保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