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一政治學案【教學目標】1.以“法治如何讓生活更美好”為議題,探究法治與生活、法治與道德的關系,認識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意義。2.搜集相關資料,歸納公民權利的法治保障,可調研當前人們關注社會問題的實例并發表見解,如環保問題。開展普法志愿服務活動,例如,制作民法總則普法展板,給家人、同學或朋友講法治課;或組織以“法治在身邊”為主題的演講會。【自主學習】議題一 全民守法的內涵材料一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法國思想家盧梭的這句誓言,凝練地道出了“使法必行之法”在于人心這一道理。材料二 知法,就是通過對法律法規的宣傳,全體公民知道或了解法律的條款,提高法律意識和增強法制觀念,增強主人翁責任感,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善于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敢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正確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發揮在現代化建設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守法,就是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公民和組織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行為準則,正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探究] (1)根據材料一說明全民守法的內涵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說明全民守法的必要性和要求。提示:(1)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會成員普遍遵守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2)①全民守法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建設法治國家,必須推動全民守法;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②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議題二 推進全民守法材料一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法治的根基在于人們發自內心的認同,法治的威力源于人們的真誠信仰。現代社會治理是多元共治,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只有讓包括社會治理者在內的全體人民都信仰法律,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在全社會形成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社會治理才能在法律框架下運行,現代社會治理模式才能真正形成。材料二 某社區法治公園的設計理念為“亦賞亦游亦學法,且行且思且悟道”,一改傳統法治公園的呈現形式,大膽創新,以審美性、藝術性、教育性、功能性為出發點,呈現“法治靈魂”“法治名言”“法治民主”“法治和諧”四個主題。沿蜿蜒曲折的小徑漫步,可見道路兩側形態各異的花崗巖石雕上,刻著古今中外法治名人的名言警句,讓人們游園、小憩時,也能學到法律知識,提高法治素養,領會法治精神的實質,在輕松愜意的氛圍中感受法治文化。[探究] (1)材料一給我們什么啟示?(2)“法治文化是從多方面滲透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思想靈魂的浸潤,感染力和影響力可以穿越一個人的心靈?!睆娜袷胤ǖ慕嵌日務勀愕目捶ā?br/>提示:(1)讓公民從心里對法律認同,自覺遵守法律,運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2)①全民守法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建設法治文化可以弘揚法治精神,培養法治觀念,有利于推進法治中國建設。②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建設法治文化可以調動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③建設法治文化,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可以引導公民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形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習慣。④建設法治文化,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可以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家庭責任、社會責任,有利于建設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重難點突破】1.科學認識全民守法的內涵(1)所謂“守法”,就是信仰法律、尊重法律。著名學者盧梭曾說過:“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狈ㄖ蔚母谟谌藗儼l自內心的認同,法治的偉力源于人們的真誠信仰。(2)全民守法,就是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行為準則,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利或權力、履行義務或職責。2.全民守法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1)處理好學法與守法的關系,做到知行統一,學以致用。這里的關鍵是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具體行為習慣做起。凡是法律禁止的,都不去做;凡是法律提倡的,積極對待;凡是法律保護的,依法去做。(2)處理好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做到維權與守法的統一。在法治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是國家的責任,維護自身權益是公民的權利。但在任何情況下,公民維護自身權益的努力必須合法、合情、合理,決不允許以違法犯罪的方式、破壞法治和秩序的方式、侵害他人權益的方式進行。(3)處理好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做到守法與有德的統一。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行為規范,而最高境界的守法是恪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最低限度的守法是做到法律的底線不能逾越、道德的紅線不能觸碰,法律的義務不能棄、道德的責任不能丟。3.全面把握全民守法的意義(1)全民守法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讓包括社會治理者在內的全體人民都信仰法律,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在全社會形成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依法治國才能有“源頭活水”,才能有“施展空間”。(2)全民守法是維護社會穩定的要求。面對新問題、新矛盾、新訴求,民主法治是關鍵,全民守法是核心,只有全民守法,才能有效化解社會矛盾、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為我國經濟社會快速平穩發展提供強力保障。(3)全民守法是促進社會和諧的保證?,F代社會是法治社會,遵紀守法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準則。人民是法治建設的主體,是法治國家的主人。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只有人人參與的法治,全民守法才具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只有將法治觀念植根于民心,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才能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和諧,國家才能安寧。4.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由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群眾性的普法宣傳設施設備、關于法治宣傳教育的制度規范等構成的,有利于法律實施的社會心理支持力量,屬于文化的重要內涵。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我國特有的,其形成和發展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道路及相應的文化現象等;另一方面是在法治領域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的一種文化。5.法治精神法治精神可指法治和良法善治的理想和價值取向,根據不同的標準會有不同的分類。根據法的善惡性質是否明確或意指,可以分為依法治國精神與良法善治精神。中國社會主義法治注重統籌兼顧,科學、民主與法治相統一,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相統一,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與憲法法律至上相統一。6.堅持全民守法的原因(1)人民是法治建設的主體,是法治國家的主人。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只有人人參與的法治,全民守法才具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只有將法治觀念植根于民心,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法治中國才能形神兼具,行穩致遠。(2)使守法成為全民自覺意識和真誠信仰,尚存在一定差距,人民群眾對法律的內在認同感和敬畏心還需要進一步提升。一是法治宣傳存在對象和地區的不均衡現象,制約了普法成效,全民守法仍然任重道遠。二是促進全民守法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3)全民守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環節,是弘揚法治精神的基礎工程。7.公民積極守法的要求(1)弘揚法治精神,實現全民守法,要求公民以積極作為的國家主人翁態度,做到“信任立法、配合執法、依賴司法、努力護法”。(2)信任立法,就是切實堅持民主立法,使廣大公民通過直接或間接參與立法,保證我國立法是公平正義和人民意志與利益的集中體現,進而確信尊重法律、遵守法制、維護司法權威就是尊重自己的意志、維護自己的利益、保障自己的幸福。(3)配合執法,就是要在信任法律和法治的基礎上,積極支持國家行政機關依法行政,配合行政執法機關認真履行職責和依法從事公共安全、社會秩序、工商管理、交通安全、稅收執法、食品安全、生產安全、金融秩序、環境資源保護等執法活動。(4)依賴司法,就是要求全社會信仰法治,廣大公民遇到矛盾糾紛等問題時要依靠法律,特別是依賴司法制度和司法機制來解決。在法治社會,司法是化解矛盾、處理糾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是公民維護權利、討要“說法”、解決糾紛、尋求救濟最權威、最有效的制度安排。要徹底改變靠上訪、信訪、群體性事件、制造謠言以及靠找門路、托關系、鬧領導等非法方式來解決矛盾糾紛的非法治觀念和錯誤做法。(5)努力護法,就是要求公民不僅自覺學法守法,而且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同違法活動和犯罪分子作斗爭,同損害國家利益、社會秩序和他人權利的違法行為作斗爭,同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瀆職濫權、貪污腐敗等行為作斗爭。8.推動全民守法的措施(1)“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要得到全面貫徹。落實普法的牽頭單位,應明確黨政主要負責人的普法責任人地位,做到普法有的放矢。(2)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推動完善公民和社會組織信用建設。建立全國范圍內公民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重點領域個人誠信記錄,逐步建立個人公共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互查機制。(3)培育和弘揚尊重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4)處理好學法與守法的關系,做到知行統一,學以致用。處理好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做到維權與守法的統一。處理好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做到守法與有德的統一。從公民積極守法的角度來看,弘揚法治精神,實現全民守法,要求公民以積極作為的國家主人翁態度,做到“信任立法、配合執法、依賴司法、努力護法”。9.契約精神契約精神是西方文明社會的主流精神,“契約”一詞源于拉丁文,原義為交易,其本質是一種契約自由的理念。所謂契約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經濟社會,而由此派生的契約關系與內在的原則,是一種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約精神不是單方面強加或脅迫的霸王條款,而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礎上的守信精神。契約精神在民主法治的形成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市民社會私法上的契約精神促進了商品交易的發展,為法治創造了經濟基礎,同時也為市民社會提供了良好的秩序;另一方面根據私人契約精神,上升至公法領域在控制公權力、實現人權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契約精神,無論是私法上的契約精神促進商品交易的發展,還是公法上的契約精神,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構建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轉都有著積極作用。10.實現全民守法(1)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弘揚法治精神,實現全民守法,各級領導干部以身作則是關鍵,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就抓住了“牛鼻子”,其中重要的是要著力提高他們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2)全民守法,需要有遇事找法、辦事循法的制度安排。讓依法辦事蔚然成風,健全完善法規制度最關鍵。①加強法規制度建設。從立法、司法、執法等層面加強相關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在思想道德、社會誠信、扶困助殘、公共秩序、網絡文明等方面,能形成法規的形成法規,能形成制度的形成制度,從而更好地規范人們的行為。②深入開展法治創建活動。各地要適時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創建活動,開展有針對性的法治教育,增強公民法治觀念,讓群眾懂得法律保護什么、限制什么,強化“平時學法,遇事找法,辦事循法”的理念,營造全民懂法、用法、守法的大環境。(3)全民守法,需要有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務。①建立“全覆蓋”的實體法律平臺,切實抓好市、縣(區)、鄉鎮(街道)、村(居)四級實體法律服務平臺建設,逐步實現公共法律服務、特殊人群管理、矛盾糾紛調處、法制宣傳教育“四個全覆蓋”,確保群眾能夠就近享受法律服務。②建立多功能熱線法律服務平臺,探索建立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和市民服務熱線聯動對接,做到“一號對外、集中受理,分類處置、限時辦結”,使其成為服務群眾的重要窗口、聯系群眾的重要陣地。③建立網絡法律服務平臺,緊抓“互聯網+”機遇,充分發揮官方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載體的作用,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服務。【易錯點】1.判斷下列觀點的正誤,并說明理由。(1)全民守法要求公民應先行使權利,后履行義務。(2)公民的權利都受到法律的保護。提示:(1)錯誤。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無先后之分,二者是同一個過程的不同方面。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權利的同時,也要依法履行義務。(2)錯誤。公民的合法權利都受到法律的保護,題中的觀點表述太絕對化。2.簡述全民守法的重要性。提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推動全民守法,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知識小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