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一政治學案【教學目標】1.以“法治如何讓生活更美好”為議題,探究法治與生活、法治與道德的關系,認識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意義。2.搜集相關資料,歸納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法治保障,展望人們在法治國家享受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和優美環境的美好前景。3.調研周圍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有哪些并發表見解,如環保問題。可開展普法志愿服務活動,例如,組織以“法治在身邊”為主題的演講會。【自主學習】議題一 建設法治社會材料一材料二 2019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意見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公共法律服務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服務平臺功能有效發揮,服務網絡設施全面覆蓋、互聯互通,公共法律服務標準化規范化體系基本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持續推進,人民群眾享有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質量和水平日益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目標相適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全面覆蓋、服務機制更加健全、服務供給優質高效、服務保障堅實有力,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基本實現,法律服務的群眾滿意度和社會公信力顯著提升,人民群眾共享公共法律服務成果基本實現。[探究] (1)結合材料一說明法治社會的內涵是什么?(2)結合材料二說明,怎樣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是什么?提示:(1)法治社會意味著法律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法治社會意味著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法治社會意味著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法治社會意味著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2)措施:①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②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③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④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意義:通過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重難點突破】1.法治社會的內涵(1)法治社會是和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國家權力和社會關系按照明確的法律秩序運行,并且按照嚴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社會糾紛。(2)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執政者的個人喜好以及親疏關系來決定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公共事務。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具備精神和制度兩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簡約而言,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個社會對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認同和堅決的支持,養成了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并且通過法律或司法程序解決政治、經濟、社會和民事等方面的糾紛的習慣和意識。在法治民主的社會中,法律和行政法規等由規范的民主程序產生和制訂出來,并且其司法和執行過程通過規范的秩序受到全社會的公開監督。2.法治社會的特點(1)法律在社會系統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并具有最高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2)法治作為一種治國的基本規則,要求法律成為社會主體的普遍原則,不僅要求公民依法辦事,更重要的在于制約和規范政治權力。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和對政治權力的規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是否至上,特別是權力的運行有沒有納入法律設定的軌道,是區分法治與非法治的主要標志。要實現法治,立法機關就要依法立法,行政機關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就要依法審判,執政黨就要依法執政。(3)法治強調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權。是人民通過立法創造了法,法律旨在保護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國要求:一是對國家法不允許即為禁止,強調國家必須依法履行職能;二是對公民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強調是保護公民的自由。法治強調法在調整各種關系中的正當性。3.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1)有利于實現民主政治。法治與民主具有天然的聯系,法治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證。建設法治政府可以調和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的沖突,從體制、機制、程序上規范民主、發展民主、保障民主,實現民主政治。(2)有利于促進法制完備。法制完備首先是形式意義上的完備,即法律制度的類別齊全、規范系統、內在統一;其次是實質意義上的完備,即法律制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符合公平正義的價值需求。(3)有利于嚴格公正司法。司法人員自覺用公正理念指導司法工作,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樹立司法權威,發揚司法民主,實現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4)有利于社會文明進步。法治作為文明的制度形態和秩序形態,不僅是文明豐富內涵的集中體現,也是文明成果的顯著標志。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建設法治政府,就是建設文明社會。4.全面認識法治社會“法治社會”,是指民間社會或市民社會的成員權利和權利行使法治化,以及私人領域事務治理和社會成員參與公共事務活動的規則化、法治化的社會狀態。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比較,法治社會有如下特征:(1)法治社會中的“法”既包括國家的法律制度,還包括社會道德、自治組織制定的規則和自我約定的契約等等。而法治國家、法治政府中的“法”只限于國家的法律制度及中共黨內法規。(2)法治社會的治理形式主要表現為自我治理,自治組織是常見的治理組織形式,公權力對社會生活的干預屬于非常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治理形式是對他治理、自我治理和受他治理的綜合,公權力組織是治理和被治理的組織形式。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任務和目的之一在于對社會的有效治理,但在治理過程中為避免公權力的濫用,公權力及其組織必須自我治理,同時要接受其他公權力和其他組織的監督和制約。(3)理想的法治社會應該是社會大眾有強烈的主人意識、平等意識和規則意識,自覺自愿參與社會自治組織、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能夠依“法”享受權利、履行義務,同時對公權力有強大的制衡力。理想的法治社會必定是社會自我治理和公權力對社會有限治理的結果。5.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的關系(1)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輔相成。其中,法治國家是法治建設的目標,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設的主體,法治社會是法治建設的基礎。三者共同構成全面依法治國的三根支柱,缺少任何一個方面,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布局就不完整,總目標就無法實現。(2)建設法治國家是基本治國方略,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政府和法治國家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礎。6.和解、調解、仲裁、訴訟(1)和解是爭議各方當事人約定互相讓步或者一方讓步,以解決雙方的爭執的活動,亦稱和息。和解是當事人之間自愿協商,達成協議,沒有第三者參加。(2)調解是在第三者(可能是群眾或者群眾組織,也可能是人民法院)主持下進行的。(3)仲裁是指雙方當事人,根據爭議發生前或發生后達成的仲裁協議,將糾紛提交仲裁機關進行裁決并解決糾紛的方式。仲裁具有“準司法”性質,仲裁機構作出的仲裁裁決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應當履行。(4)訴訟是指當事人如果沒有仲裁協議,任何一方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依法予以處理。這是解決糾紛的最常見方式。糾紛經人民法院審理并作出判決后,當事人對人民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調解書必須履行,拒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7.法律援助、司法救助(1)法律援助,是指為了保證公民享有平等、公正的法律保護,完善社會法律保障制度,由國家設立的專門機構,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當事人減免費用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制度。當事人因經濟困難,符合受援條件,可以向當地法律援助中心申請獲得免費的律師服務。(2)司法救助,又稱訴訟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在訴訟中,通過對當事人緩交、減交或免交訴訟費用的救濟措施,減輕或者免除經濟上確有困難的當事人的負擔。司法救助是保證其能夠正常參加訴訟,依法維護其合法權益的法律制度。8.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行政訴訟(1)行政裁決是指行政機關或法定授權的組織,依照法律授權,對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特定的民事糾紛(爭議)進行審查,并作出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2)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并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3)行政訴訟,是法院應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請求,通過審查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方式,解決特定范圍內行政爭議的活動。9.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關系人民調解 行政調解 司法調解區 別 主體 不同 人民調解委員會 行政部門 人民法院內容 不同 主要調解民間糾紛 主要調解具有行政管理隸屬關系人的糾紛 主要調解訴訟過程中民事案件、行政賠償案件、刑事自訴案件和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及執行和解案件等性質 不同 非訴訟活動 訴訟外調解 一種訴訟活動聯系 都是解決糾紛當事人的紛爭的一種重要方式;采用的方法都是通過說服教育、宣傳法律政策,促使當事人互相諒解達成和解協議,消除紛爭;適用的原則基本上都是“自愿原則”“合法原則”“查明事實、分清責任原則”【易錯點】1.判斷下列觀點的正誤,并說明理由。(1)法治社會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的社會。(2)法治社會建設與青少年無關,青少年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提示:(1)錯誤。法律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是法治社會的一個方面, 還需要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2)錯誤。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2.簡述建設法治社會的重大意義。提示:通過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知識小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