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一政治學案【教學目標】通過查閱我國依法治國所取得的成就,歸納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樹立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的核心素養。【自主學習】議題一 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材料一 習近平同志強調,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的統一體現,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黨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這就是黨的領導力量的體現。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一的。材料二 黨的正確領導,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依法治國取得成就的根本保障。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法治建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就是通過建構以憲法實施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為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法治需求提供指引和保障。全面依法治國要求樹立法律的權威,法律的權威首先源自個體對法律的價值認同。維護法律權威必須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憲法文化,還必須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探究] (1)如何處理好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2)人民與法治是什么關系?(3)結合材料二,分析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提示:(1)黨的領導要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切實尊重憲法法律權威。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必須模范遵守憲法法律,堅持依憲執政和依法執政。(2)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重難點突破】1.法制與法治(1)含義:法制是以法來管制,指以既定的法律制度來管制;法治是法的統治,指法在國家治理中具有最高權威,任何人都同等地遵守和服從立法機關制定通過的良好的法律。(2)法制國家與法治國家的基本區別①從管制公民到保障和實現公民的權益。②立法、決策走向民主化。③由壓制服從到公平處理社會關系。2.從“人治”到“法治”(1)40年的中國法治軌跡,總括而言,就是從人治到法治。法治與人治是兩種互相對立的治國方略。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是高度重視法制的。然而,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把法律作為辦事的參考,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跌入低谷,憲法被虛置,成為一紙空文。(2)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強調指出:“要通過改革,處理好法治和人治的關系”。習近平同志深刻地闡述了厲行法治、摒棄人治的歷史規律和深遠意義。他指出:“縱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的。”3.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1)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2)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3)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方面。(4)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國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4.堅持依法治國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法治建 設要為 了人民 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將事關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盡可能納入法律調整范圍,轉化為能夠充分反映民意并為大多數人接受的法律規則,讓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要把人民作為衡量法治建設水平和能力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暢通社會監督渠道,把法律監督工作真正置于人民群眾監督評判之下法治建設要 依靠人民 要創新公眾參與立法的方式,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法治建設要 造福人民 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法治建設要 保護人民 促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堅定不移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讓公平正義之光普照每一個人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義(1)“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兩個方面的科學內涵①指法律的實體內容符合平等的原則。②指法律的執行程序和結果公平公正。如果法律的內容違反了平等的原則,即使被公平地執行了,結果也不會是平等的。(2)從我國憲法法律的有關規定中可以看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義概括起來講包括三個方面:①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教育程度、宗教信仰、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同時也都必須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各項義務。②在公民的一切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護的同時,任何人不論其地位多高、權力多大、身份多特殊。一旦違法犯罪都要毫無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制裁,決不允許任何違法犯罪分子逍遙法外。③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任何人不得強迫任何公民承擔法律以外的義務,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懲罰。6.法治應當體現國情與特色(1)世界上既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法治體系,也不存在適用于一切國家的法治模式。一國的法治體系總要與該國的國體、政體相適應,規定并反映國家性質、政權組織形式等,從而具有顯著的“個性”。(2)衡量一個國家的法治體系是否有效,關鍵要看它與這個國家實際情況是否適應。因此,“良法善治”意味著法治既要與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方向相符合,也要切實體現一國的國情與特色。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不能憑空想象,而必須從實際出發。7.比較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依法治國 以德治國區 別 實施 方式不同 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實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會輿論、內心的道德信念和修養等力量來獲得實施和維護發揮的作 用不同 側重點是保證各項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側重點是通過社會輿論與內心信念促使人們自覺養成良好習慣和規范良好道德行為,約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為,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聯系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輔相成。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德治對法治的實施具有指導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國將更好地推動依法治國進程;法治為德治目標的實現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發展與延伸,法治對德治理念的弘揚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8.實現依法治國總目標為何必須堅持“五項原則”?這是由我國的國體、政體所決定的,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底線,是依法治國的根本。我們必須毫不含糊地堅持,絕不能犯“顛覆性錯誤”。9.“五項原則”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作用(1)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才能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不斷創造新的輝煌。(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當代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立法要反映人民意志,執法要維護人民權益,司法要接受人民監督,守法要依靠人民擁護。只有人民的權益得到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精神才能得到彰顯。(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會公正的底線。要做到司法公正,就必須真正確立法律的尊嚴,堅持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要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建設,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法律體系;一手抓道德建設,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道德體系。(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是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正確體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立足國情,實事求是地總結自身法治經驗,不斷探索完善適合本國國情的法治體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法治建設的初衷,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易錯點】1.判斷下列觀點的正誤,并說明理由。(1)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指公民在立法、守法和司法上都是平等的。提示:(1)錯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之一。(2)錯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實施上的平等,平等地享有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平等地適用法律,即在守法和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在立法上的平等,因為法律具有階級性。2.簡述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提示: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②堅持人民主體地位。③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⑤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知識小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