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備課組名稱 高二地理 周次本節 教學內容 4.2 洋流本節 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運用世界洋流分布圖,說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并舉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學習目標: 運用世界洋流分布圖,描述世界洋流的主要分布特點,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 舉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難點: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節內容 教學方法 講授法本節內容 課時安排 3課時教學過程預設(二課時) 導入:有人說要到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島(1°N—1°S)上看企鵝,你會感到奇怪嗎? 思考:企鵝是怎樣來到赤道地區的?為什么能適應這里的氣候? 提示:順著秘魯寒流漂流過來的,寒流降溫減濕,所以企鵝能夠在這里生活。 一、洋流 1. 概念:海洋表層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有規律的大規模的的流動,并帶動下層海水流動,稱為洋流,又叫海流。 2. 分類: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思考:寒流溫度一定比暖流低嗎?從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一定是暖流嗎? 2.分類: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 風海流 成因: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表層海水隨風漂流,并帶動下層海水流動而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作風海流。如盛行西風和信風。 世界大洋表層的海流系統,按其成因來說,大多屬于風海流 補償流 成因:由風力和密度差異所形成的洋流,出發海區的海水減少,由相鄰海區的海水來補充,形成的洋流。 補償流 水平補償流:赤道逆流、加里福尼亞海流、秘魯海流 垂直補償流:上升流:為離岸風,性質為寒流,如秘魯寒流、索馬里寒流 下降流:為向岸風,性質為暖流 密度流 成因:不同海域海水溫度和鹽度差異造成海水密度的差異,引起海水水位差異,造成海水的流動,形成密度流。 密度流比風海流的深度大,所以深層海流一般是密度流。 表層海水:由海面高的、密度小的海區流向海面低的、密度大的海區 深層海水:由高密度區流向低密度區。如:地中海與大西洋之間(直布羅陀海峽)、 紅海與印度洋之間(曼德海峽) 3. 洋流的形成因素 ⑴盛行風: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 ⑵陸地形狀:阻擋洋流前進,使洋流分兩邊流。(一般形成南北流向水平補償流以及赤道逆流)例如:a.加利福尼亞寒流 b.阿拉斯加暖流 ⑶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使洋流流向發生偏轉。 例如:日本暖流 ⑷補償作用 二、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盛行風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 探究一:觀察中低緯度大洋東、西岸洋流性質的差異,分布有什么規律? 中低緯度海區的大洋環流,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在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在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大洋環流東岸為寒流,西岸為暖流。 探究二:觀察太平洋中高緯度東、西岸洋流性質的差異,分布有什么規律? 中高緯度海區的大洋環流,以副極地為中心,在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大洋東岸為暖流,西岸為寒流 探究三:南緯40°—60°附近海區洋流是怎樣形成的 其流向是怎樣的? →海面廣闊,終年受盛行西風影響,海水自西向東流動,形成全球性西風漂流。從南極上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探究四:南極大陸外圍的繞極環流由哪幾支洋流組成的?怎樣形成的? 極地東風作用→形成自東向西繞極一周的繞極環流 盛行西風作用→自西向東形成西風漂流 探究五:觀察北印度洋中低緯度的大洋環流夏季和冬季流向有何差異,并分析成因。 北印度洋海區冬季盛行風:東北季風 環流成因:冬季盛行東北季風時,海水向西流動,洋流作逆時針方向流動,加強了赤道逆流,形成顯著的赤道逆流→季風洋流→索馬里暖流 北印度洋海區夏季盛行風:西南季風 環流成因:夏季,西南季風強盛時,海水向東流動,洋流作順時針方向流動,加強了南赤道暖流→索馬里寒流→季風洋流 索馬里洋流:索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響,形成與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馬里寒流 印度洋海區季風洋流(冬逆夏順) 思考:索馬里半島附近海域是冬季魚多還是夏季魚多?為什么? 夏季魚多 原因:夏季盛行西南風,索馬里半島附近海域吹離岸風,表層海水被風吹走,底層海水 上泛,海底營養鹽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餌料豐富,吸引魚群在此聚集。 小結: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中低緯海區:形成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北順南逆、東寒西暖”; 北半球中高緯海區:形成以副極地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北逆南無、東暖西寒”; 南緯40°—60°海區,形成全球性西風漂流。 南極大陸外圍形成繞極環流→洋流自東向西流 北印度洋海區:形成季風洋流→“冬逆夏順”。 三、洋流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一)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1. 對全球氣候: 促進高低緯度間的熱量和水分的輸送和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和水分平衡。 據統計,從低緯向高緯輸送的熱量中洋流占一半,有利于大幅度減小高低緯之間的溫差。 小結: a.從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傳輸熱量和海水 b.從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輸送海冰和冷水 2. 沿岸氣候:a.暖流→增溫增濕(溫暖濕潤) b.寒流→降溫減濕(低溫干燥) 3. 案例:北大西洋暖流與西北歐氣候 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暖流之一,面積大,深度達300米以上,而且流量巨大;從佛羅里達海峽流出的水量每小時達900億噸,相當于大陸總徑流量的20多倍。 暖流將熱量源源不斷地輸往歐洲西北部,使得北緯55°~70°之間的大西洋東岸最冷月平均氣溫比西岸高16~20℃。 大西洋兩岸的自然景觀截然不同;西岸的拉布拉多半島(拉布拉多寒流)北部呈現苔原景觀,同緯度的大洋東岸(北大西洋暖流)卻呈現森林景觀,北極圈內出現了不凍港(摩爾曼斯克) 如果沒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英國北部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封凍期。 從圖中可以看出,摩爾曼斯克的緯度位置已處在北極圈以北,但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成為北冰洋沿岸的不凍港 4. 世界沿岸荒漠分布與寒流效應 a.寒流使所經海面及附近地區氣溫偏低,造成空氣濕度降低,降水量較少。 b.當空氣與寒流接觸,則穩定性增強,難以致雨。 c.澳大利亞、非洲和南美洲西岸熱帶沙漠氣候的形成都與沿岸寒流有關。 案例:秘魯寒流與南美大陸西岸氣候 秘魯寒流是世界上行程較長的寒流之一,從南緯45°開始,沿南美大陸西岸北流,一直到達赤道附近,流程達4600多千米,水溫比鄰近海區低7~10℃; 受秘魯寒流影響,南美洲西海岸分布著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長,最靠近赤道的熱帶荒漠帶(30°S—4°S),溫度較低,氣候干旱。 (二)洋流對海洋生物和漁場的影響 (1)海洋生物: ①寒暖流交匯: 海水擾動強烈,海底營養物質上涌,浮游生物繁盛,魚類聚集,形成漁場;兩種洋流匯合形成水障,阻礙魚類游動,魚群集中。 ②秘魯沿海上升流:離岸風東南信風吹拂,表層海水偏離海岸,深部冷水帶著海底的營養物質上涌,形成漁場。 (2)漁場: a.地形:面積廣闊大陸架海域(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b.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海水上泛。 c.河流入海口: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d.洋流:寒暖流交匯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 亞熱帶和溫帶大陸架形成漁場的原因: ①陽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海水淺,水溫適宜; ③有眾多陸地河流入海,帶來豐富營養鹽和有機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魚類餌料豐富; ④溫帶大陸架季節變換明顯,表里層海水對流交換強烈,深層營養鹽上泛,浮游生物大 量繁殖,魚類餌料豐富; ⑤人類活動排放大量營養物質入海, 舟山漁場是我國第一大漁場,分析其成因。 1.大陸架寬淺,水溫適宜。 2.地處臺灣暖流和沿岸寒流交匯處,魚的種類多。 3.有長江、錢塘江等河流注入,帶來大量有機物質和營養鹽類,餌料豐富。 4.周圍島嶼眾多,為魚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洋流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a.順洋流航行,可以加快航行速度,節約燃料。 b.寒暖流交匯形成海霧,能見度低,對海洋航行不利。 c.洋流從極地地區挾帶冰山向低緯度漂移,威脅海上航行安全。 拓展 海霧的形成與分布 1、海霧形成:海洋上低層大氣中的一種水汽凝結現象,是空氣中的水滴或冰晶大量積聚現象,水平能見度通常在1KM以下。(需要水汽和低溫) 2、分布: a.寒暖流交匯多海霧:氣溫下降,空氣中水汽就會凝結,形成海霧。 b.寒流流經地區多海霧,主要在中、低緯度的夏季:由于太陽輻射較強,海水蒸發較為暖濕。寒流流經的時候,會導致近洋面的氣溫下降,隨著氣溫下降,空氣中水汽就會凝結,形成海霧。 c.暖流流經地區多海霧,主要在中、高緯度的冬季:太陽輻射較弱,氣溫較低。暖流流經的時候,由于暖流溫度較高,海水蒸發較強,進入冷空氣中的水汽多,受冷空氣降溫的影響,空氣中的水汽也就會凝結,形成海霧。 3、影響: ①海霧能見度低,對交通運輸,海洋捕撈、海洋開發及軍事活動等造成不良影響。 ②霧水中的鹽分侵蝕建筑物 (四)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①有利影響:洋流還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質攜帶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 ②不利影響:其他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圍擴大。板書本周教學 內容“一科一輔”習題處理 課時作業本周教學內容中需集中討論的疑難問題 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