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一政治學案【教學目標】理解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自主學習】一、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1.過渡時期(1)時間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__________基本完成。(2)總路線和總任務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________,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________和對資本主義________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內容概括說來,就是“________”。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是指從1949~1956,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具有新舊社會交替時期的特征。(3)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有其歷史必然性。①社會主義________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②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________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________改造。③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④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________陣營的轉變。“一化三改”的實質是使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它成為中國的唯一經濟基礎,是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2.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決定性勝利: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________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________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2)歷史發展的必然:中國走上________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作出的決定性選擇。(3)重要的意義: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________,在中國建立起________,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1.沒有現成的答案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個嶄新的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協禮堂召開。2.中共八大指明方向(1)意義作用黨的八大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召開的第________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的最重要貢獻就是對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________和________做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________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________的狀況之間的矛盾。(3)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________,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__________變為先進的________。3.探索時期的重大成就及其意義(1)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________和________體系,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2)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________才能救中國。(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________________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探索時期的重大成就要歸功于毛澤東思想的指引 4.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的曲折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重難點突破】1.深入理解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1)“一化”就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主體;“三改”即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方面,要求發展社會主義工業,使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逐步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使社會主義工業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有決定意義的領導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農民手工業者的個體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把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支持和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2)“一化”和“三改”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因此,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總路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緊密結合,體現了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2.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異同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 社會主義革命(1949—1956)不同點 革命對象 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整個資產階級、資本主義剝削制度革命動力 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 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相同點 領導力量相同,都是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所屬革命相同,都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3.深刻理解“兩個路線”的正確性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三大改造的實質 將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它成為中國的唯一經濟基礎,是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意 義 ①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業、農業、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②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政治上,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八大提出的路線的正確性 ①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轉變,決定了工作重心必須轉移; ②黨的八大提出的路線就是把發展生產力作為黨的中心工作,領導全國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路線。這一路線既符合三大改造基本結束的國情和民意,又富有創造精神,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和黨的自身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結論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之一,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4.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意義(1)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如何鞏固和發展這一制度是黨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作為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建設熱情和積極性。(2)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歷經艱辛,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這些都是黨和人民在歷史實踐中獲得的。(3)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在當時的中國,一個有著幾億人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其艱巨性、復雜性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都是沒有先例的。【易錯點】1.1956年底,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2.黨的八大提出的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3.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務是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 )4.三大改造的實質是引導農民走集體化道路,對民族資產階級實行和平贖買。( )5.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是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6.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全部因素。( )7.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8.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正式結束。( )9.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10.中國共產黨以蘇聯經驗教訓為借鑒,探索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1.提示:×。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2.提示:×。八大所提出的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3.提示:×。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4.提示:×。引導農民走集體化道路,對民族資產階級實行和平贖買都是三大改造的形式,而實質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5.提示:×。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6.提示:×。國營經濟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7.提示:×。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8.提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9.提示:×。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10.提示:√。【知識小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