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地球的運動— 自轉》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和要求1.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 說出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 并能夠解釋所產生的晝夜更替與時間差異現象。2.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自轉的關系。二、重點和難點1.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和產生的地理現象。2.地球自轉產生的時間差異,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三、教材設計思路本課時為了更好地落實課程標準中“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轉”和“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 的自轉” ,細化了教學目標。在“地球的自轉”標題中, 考慮到學生實際, 緊扣課標。分別按 照“ 閱讀感知與了解-解釋說明與理解-活動體驗與應用” 的層次結構關系, 以圖文結合的形式,設置了敘述地理原理及現象、閱讀材料和活動三個環節。四、教學過程設計【導入新課】問題引領: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為什么看到太陽在東升西落。圖片展示:“ 太陽東升西落圖”。(轉承)我們看到太陽在東升西落,但太陽是恒星是沒有動的,動的是地球。【講授新課】學習活動一:地球的自轉特征。方法指引:拿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和閱讀課本第 11 頁。問題引領:1.地球自轉的方向(側面、北極上空、南極上空)。2.地球繞著什么在自轉。3.地球自轉一周需要多久?小組討論回答:......(教師一邊講解, 一邊從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自轉的方向,指出繞轉的中心)教師小結:我們看到太陽東升西落是一種假象,真實情況是地球自西向東轉,而我們在地 球上感覺不到地球在自轉,就產生了太陽在做相反運動的假象。這就像車子在往前開,我們感覺樹在往后面跑一樣。地球自轉一周就是一個晝夜, 24 小時。(轉承)那在地球上的人有什么好辦法證明地球在自轉呢嗎?法國物理學家傅科,找到了一個辦法。觀看視頻:傅科擺實驗(證明地球在自轉)(轉承)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在自轉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地理現象。學習活動二:地球自轉的意義方法指引:閱讀圖 1.14、圖 1.16、圖1.17。問題引領:1.閱讀圖 1.14、圖 1.16 說明地球自轉產生什么地理現象。2.閱讀圖 1.17 解釋她們問候差別的原因。3.如果將地球儀轉動 180°,她們又該怎么問候?小組討論回答:......教師小結:由于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始終有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在地球自轉的影響下,晝夜在發生著交替。時間差異本質上是晝夜交替的精準描述,地球 自轉一周 24 小時,轉完 360°經度,平均 15°/小時,也就是說在地球上相差 15 個經度就相 差一個小時, 紐約和北京大概相差 180°, 就相差了 12 個小時, 所以一個說上午好, 一個說晚上好。五、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