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2024學年度) 九年級歷史學科教案第10課.《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主備人: 審核人: 使用教師:備課時間:2023年 月 日 上課時間:2023年 月 日教學內容 10.《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課型 新授課教學目標 時空觀念:知道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召開,知道兩次會議的主導國 歷史解釋:知道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的內容,了解戰后歐洲版圖變化 唯物史觀:分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理解其是強權政治的產物 史料實證:通過解讀文本資料、地圖,理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影響 家國情懷:認識中國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的遭遇,樹立強國意識教學重點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的主要內容教學難點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含義和實質教學方法 多媒體演示法,史料分析法,討論法,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設計 個性設計一、激情導入 引課明標 同學們看到的這張圖片(屏幕顯示)是福煦車廂,這節火車雖然不存在了,但非常著名,它曾經是一戰德國簽訂停戰協定、正式投降的地方,是一戰重要的見證物。說起“一戰”,我們先復習一下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幾個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止時間?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戰爭的性質?戰爭的結果? 一戰是結束了,但帝國主義的矛盾解決了嗎?戰后由于德奧成為戰敗國,英法雖然實力削弱但仍是歐洲強國,美日經濟實力得到增強,他們企圖依據變化的各國實力來重新分割世界,所以他們瓜分世界的角逐移到了會議桌上。就這樣一場談判桌前的唇槍舌戰開幕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10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導學引領 自主學習 1.巴黎和會召開的時間、地點、討論議題、與會國、操縱者、和會兩大內容是(簽訂、決定組建)? 2.巴黎和會上協約國與德國簽訂的條約、巴黎和會的性質、條約中最能反映會議性質的是?巴黎和會后建立的體系、暫時調整了哪里的秩序? 3.華盛頓會議的時間、地點、倡議主導國、簽訂的條約、華盛頓會議調整了哪里的秩序 4.《九國公約》簽訂的時間、主要議題、內容是(宣稱、建立并維護)、影響(美國、日本、中國)? 5.一戰后的新秩序(新格局)是?三、學友互學合作交流 學友之間相互檢查配套練習冊自主研討完成情況,學友互學合作交流,學友共同努力也不能完成的請教老師。四、展示評價精講點撥 一、《凡爾賽條約》: 1、巴黎和會: 材料:巴黎和會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戰后協約會議。 27個戰勝國的代表1000人參加,其中全權代表70人。蘇維埃俄國沒有受到邀請,德國、土耳其、保加利亞、奧地利等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經過激烈的較量和彼此的妥協,6月28日,各戰勝國終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由于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北洋政府代表(即當時中國政府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凡爾賽和約》的這些條款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實記錄。 材料:巴黎和會與會國達27個,戰敗國禁止與會,蘇俄被排除在外。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鑒于中國曾派20萬華工參加協約國方面對德的戰爭勤務,也參加了會議。然而,英、法、美、意、日各5名全權代表,可出席一切會議;其他國家只有1至3名全權代表,只在討論與本國有直接關系的問題時,才被叫去“旁聽”,發表意見也無人理會。 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會議,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參加和會的有27個國家的代表。蘇維埃俄國和戰敗國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被排斥在外。 材料:“法國報仇的機會終于來了,一定要報普法戰爭的仇,要從政治軍事經濟上狠狠地整死德國,讓他永遠不得翻身,別想再跟法蘭西爭坐歐洲大陸老大的交椅!” 材料:“要打擊德國,但是不能消滅他,要讓德法相互牽制,這樣我大英帝國就可以坐收漁利,以繼續確保海上霸主地位。” 材料:講到和談問題時,威爾遜說美國絕對有資格擔任仲裁者的角色必須貫徹偉大的美國傳統……他(威爾遜)那個以美國為中心創建世界新秩序的夢想。 巴黎和會三巨頭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美國總統威爾遜操縱了和會。由于各國都想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所以和會從一開始就陷入了激烈的爭吵之中。 2、《凡爾賽條約》和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材料:“這是一群野獸,他們彼此斗來斗去,互相撕咬。他們要決定給誰多一些,于是彼此廝打了五個月。……他們已到了不能控制自己的地步,這群野獸會撕咬得只剩下一些尾巴。”——列寧 1919年6月28日,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協約國及參戰各國對德協約》,即《凡爾賽合約》。 和會一直持續了5個多月 。最后,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協約國及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 和約主要內容: (1)、重新劃定德國疆界,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 (2)、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萊茵河以東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 (3)、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允許擁有空軍,限制德國陸軍的人數; (4)、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的獨立; (5)、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6)、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3、凡爾賽體系: 此后,協約國還分別與其它戰敗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與《凡爾賽和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 二、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 1、華盛頓會議: 教師:根據教材共同找出華盛頓會議內容。 2、《九國公約》 教師:為什么說《九國公約》“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學生:《九國公約》表面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但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實際上中國成為被帝國主義共同控制的國家。 教師:那么在這以前中國被哪個國家控制? 學生:由于西方列強忙于一戰,在華盛頓會議前,中國被日本獨霸。 教師:在“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下,對哪個國家會更有利?為什么? 學生:美國。因為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成為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教師:因此,《九國公約》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 教師:華盛頓會議的影響是什么? 學生: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3.毛澤東為什么說華盛頓會議使中國“恢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九國公約》,表面上聲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的完整,實際上是肯定了中國半殖民地的地位。因為它宣稱要中國“門戶開放”、讓列強在中國的“機會均等”。這就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獨霸中國的局面,便利了美國在中國擴大侵略勢力,也便利了其它幾個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中國是華盛頓會議“安排”的最大受害國。五、訓練反饋自測自評 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得以確立,主要是依據下列哪一個條約 (A ) A.《凡爾賽和約》B.《九國公約》 C.《四國條約》 D.《五國海軍條約》 2、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戰勝國的分贓會議,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 B ) A.重新劃分德國疆界 B.瓜分德國殖民地 C.限制德國軍備 D.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獨立 3、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宣稱:“搜遍德國人的口袋,也要把錢找出來。”私下卻說:“我們所起草的和約將為20年后的戰爭埋下伏筆。”這里的“和約”是指( A ) A.《凡爾賽條約》 B.《九國公約》C.《聯合國家宣言》 D.《雅爾塔協定》 4、《九國公約》規定:“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及領土和行政完整;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不得在中國謀取有損于其他國家公民的特權。”對這則材料的解讀,不正確的是( D ) A.確立了“機會均等”原則 B.名義上尊重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C.嚴重損害了中國的權益 D.打破了美國獨占中國的局面六、課堂小結總結提升 通過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從這一體系的建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強權外交的后盾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英、法、美由于綜合國力較強,所以他們成為巴黎和會的操縱國,美國成為華盛頓會議最大的受益者,而我們中國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所受的凌辱,是由于當時落后的局面造成的,我們今天不想使歷史悲劇重演,在國際上立足,我們目前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發奮圖強、努力學習!作業設計 復習背誦本課知識點,完成作業題。板書設計 一、《凡爾賽條約》 1、巴黎和會 2、《凡爾賽條約》和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3、凡爾賽體系: 4、國際聯盟: 二、《九國公約》: 1、背景: 2、《九國公約》內容: 3、《九國公約》的影響: 4、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的意義:教學反思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