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第三節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教學內容】聚落與環境、聚落與世界文化遺產【教學目標】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聚落的形成與發展。2.能夠根據城市和鄉村的景觀圖片,描述兩種聚落的差別。3.能夠舉例說出聚落的選址、分布、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4.了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尊重自然規律,樹立人地協調的環境觀。【教學重難點】1.重點:說出鄉村與城市景觀的差異;分析聚落與環境的關系。2.難點:分析聚落與環境的關系。【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問答法、合作探究法【課時設計】1課時【教學過程】1.新課導入運用多媒體播放“世界文化遺產——傳統聚落”視頻,引導學生觀看視頻,找出屬于的中國文化遺產(傳統聚落)。立德樹人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認識這些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鎮、古村落不僅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傳統聚落。從而導出聚落的概念和本節課的主題。教師講解引導:首先請各位同學觀看一段視頻,并舉例說明視頻中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是屬于中國的?在人類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留下了眾多的文化遺產。像平遙古城、麗江古城、澳門歷史城區、鼓浪嶼等這些傳統聚落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聚落呢?人類的聚居地,就是聚落。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四章 第三節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2.新課講授(1)展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明確學習重點。(2)展示自主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完成導學案自主學習部分,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形式。(3)活動一:聚落的差異過渡:聚落有鄉村和城市兩種形式,那么這兩種形式的聚落有何差異?①展示六幅聚落景觀圖片,引導學生說出景觀圖片所反映出來的聚落形式。并進一步引導學生讀圖歸納城市和鄉村的景觀差異。教師講解引導:左邊三幅圖反映的是城市,右邊三幅圖反映的是鄉村。城市和鄉村在哪些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呢?城市與鄉村在建筑、交通、人口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城市建筑高樓林立,鄉村建筑較低矮稀疏。城市道路縱橫,交通便利,鄉村道路少,交通不便。城市人口稠密,鄉村人口稀疏。此外,城市規模較大,而鄉村規模較小。城市有很多商店學校醫院,生活很方便。鄉村有很多農田,有很多有趣的東西。過渡:盡管城市和鄉村各有各的優勢,但鄉村和城市在建筑、交通、規模等方面一般都存在有較明顯的差異。那么除了這些,城市和鄉村還有什么差異呢?請各位看這幅圖,鼓浪嶼是城市?還是鄉村?②展示鼓浪嶼的案例信息,引導學生判斷鼓浪嶼是城市還是鄉村,并說明理由。從而因此學生認識到城市和鄉村最核心的差異是生產方式的差異。教師講解引導:盡管鼓浪嶼的建筑看起來比較低矮,規模也不大,交通道路也不多,沒有汽車,但是它是一個城市。因為人們從事的主要是工業、商業等非農業生產活動。所以,歸根結底,城市和鄉村的核心區別是人們所從事的勞動生產方式。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為鄉村,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的為城市。過渡:那么我們接下來看三幅圖片,請各位同學判斷它們所反映的聚落形式?(4)活動二:聚落的演變①展示三幅景觀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它們反映的聚落形式。通過展示這三幅圖所放映的同一地點和照片拍攝的不同時間,引導學生認識到聚落隨時間的不斷演變。教師講解引導:以上三幅圖分別反映了聚落的三種類型:第一幅圖,規模最小,人口最少,房屋最低矮稀疏,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是鄉村聚落的村莊。第二幅圖,規模稍大,人口變多一點,房屋開始變高一點,是鄉村聚落的集鎮。第三幅圖,規模最大,人口最多,建筑高而密,人們從事非農業生產,是城市。雖然聚落的形式不同,但其實這三幅圖反映的是同一個地點不同歷史時期。過渡:同一地點,不同時間,聚落從無到有,從規模小從事農業生產的鄉村,到規模大從事非農業生產的城市。聚落在不斷的形成和演變。那么哪些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會影響聚落的形成和演變呢?②展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分布流域圖,說明四大文明古國所分布的流域,并要求學生在世界地形圖中找到這四大文明古國的大致位置。③組織學生觀察四大文明發祥地,以小組為單位思考、討論:人類祖先都選擇了怎樣的自然環境來建造自己的家園?④引導學生展示說明四大文明古國發展起來的有利自然條件,并進一步歸納影響聚落選址的自然因素。教師講解引導:提到聚落,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聚落當屬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同學們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這四大古國、四大聚落,分別是:位于長江、黃河流域的古中國、位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位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以及位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那么,各位同學認真觀察這四大文明發祥地,結合世界地圖,思考一下,人類祖先都選擇了怎樣的自然環境來建造自己的家園?從世界地形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祖先挑選的大多是有水源的地方、氣候適宜的地方、地形比較平坦的地方、土壤比較肥沃的地方。過渡:這是人類祖先挑選的自然環境,那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聚落的選址還會考慮哪一些因素呢?我們以福建省三明市為例,請各位通過觀看視頻,分析除了自然因素外,影響三明市形成的還有哪些因素?⑤展示三明市的城市分布谷歌視頻,引導學生總結三明市的形成和發展除了依靠其優越的自然條件外,還依賴于其優越的交通條件。教師講解引導:三明這一聚落的形成,除了依靠其優越的自然地形氣候水源土壤條件外,還考慮交通要素。交通便利的地方經濟發達,能夠吸引人口集中形成聚落。過渡:此外,我們再來看這則材料,這個城市的形成,考慮了什么因素?⑥展示榆林市的材料,引導學生總結在一些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工礦業發達,易行成工礦城市。⑦引導學生總結:綜上所述,聚落在選址時一般考慮水源、氣候、地形、土壤、交通、資源等要素。⑧展示景觀圖片,情境設置:假如你是部落首領,給你一片廣袤的土地,讓你選擇一個地方來發展聚落,你應該選擇哪里?引導學生在小區域內為聚落選址,并說出原因。教師講解引導:綜上所述,影響聚落形成的演變的因素,有水源、地形、氣候、土壤、交通、資源等。了解完影響聚落的因素后,咱們來當一回部落首領,假設時光重回到遠古時期,作為部落首領你應該帶領你的族人在哪里定居,建設屬于自己的聚落呢?很多同學選擇乙地。這主要是因為乙地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總之,自然條件優越。不僅如此,該地資源和交通條件也比較優越,就是放在現在,也是一個發展聚落的好地方。過渡:剛剛我們是在一個小的區域內看聚落的選址,現在我們放眼整個世界,聚落應該如何選址?⑨引導學生復習影響聚落的因素,并展示世界夜間燈光圖,創設情境:假設你是人類學家,請讀圖,根據影響聚落的因素,歸納世界聚落的分布特點。教師講解引導:影響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有:氣候、水源、地形、交通、資源等。因此,從氣候的角度來看,聚落適宜分布在溫和濕潤的地方,即應該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區。從水源的角度來看,聚落適宜分布在水源豐富的地方,即應該分布在河流沿岸。從地形來看,聚落適宜分布在平坦的地方,即應該分布在平原上。從交通來看,聚落應該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即應該分布在沿河沿海沿交通線。從資源來看,聚落應該分布在資源豐富的地方。因此綜上,在中低緯度的一些河流中下游、沿海的平原地區,沿交通線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較密集。而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過渡:世界各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不僅影響聚落的分布,也影響著聚落里的傳統民居。(5)活動三:聚落的民居①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導學案探究二,分析西亞、東南亞、極地地區的傳統民居特點,分析三地的自然環境特點,思考三地的民居特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②引導學生展示總結自然環境特點與民居特點的關系。教師講解引導:西亞地區民居多為沙土結構,這是因為西亞地區沙土較多,可以就地取材;該地區風沙大,因此窗戶較小;由于溫差大,一般墻體較厚,利于保溫;由于降水少,氣候干旱,該地區民居多為平頂。東南亞地區的民居墻體較薄,窗戶較大有利于通風散熱;屋頂多為斜頂,便于排水;多采用竹制結構,便于就地取材。極地地區酷寒多狂風,因此民居以冰磚為材料,就地取材;墻體厚實,便于保暖;無窗,便于保暖及防風。世界不同自然環境下,形成不同風格的民居,這些不同風格的民居,集中體現了,人類在生活生產過程中,和自然協調發展的理想信念。過渡:人們適應自然,而在不同地區建造不同風格的民居。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聚落不斷形成演變。在聚落演變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城市化與傳統聚落的矛盾。為了經濟的發展,一些傳統的聚落在不斷的衰退,有特色的民居在不斷地拆除,城市發展起來了,傳統聚落卻逐漸消失了。(6)活動四:聚落的保護①展示舒婷《老房子的前世今生》的選段,引導學生以鼓浪嶼老房子為例,討論這些傳統聚落中的民居是否該拆?為什么?(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研價值)②小組為單位,討論:如果不拆除,如何使之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呢?(旅游價值)③引導學生總結:正如馮驥才先生說的:“如果歷史的記憶和傳承都沒有了,也許中國很現代化,卻不中國了”,傳統聚落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的記憶、文化的傳承。應該得到空前的重視和保護。吳良鏞先生說過:“當歷史的記憶和傳承都保留下來,那么它既是中國的,同樣是世界的!”3.課堂小結展示思維導圖,總結課堂。4.課堂練習完成導學案的相關練習5.課堂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