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課標要求】通過了解開辦京師大學堂、廢除科舉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發展的主要史事及民國以來社會生活的變化,知道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曲折過程。【教學目標】素 養 目 標 1.知道京師大學堂的創辦、科舉制的廢除、《申報》和商務印書館的創辦等史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通過新式學堂的出現和科舉制的廢除,認識到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并服務于社會。(唯物史觀)3.了解近代新聞出版業的發展情況,知道近代中國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認識文化事業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增強社會責任感。(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點】科舉制度的廢除;商務印書館等出版業典型代表的概況;近代的文藝成就。【教學難點】理解文藝作品的藝術成就。【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你還記得我國古代從什么時候開始實行科舉制度的嗎?舊式學堂和科舉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養?你知道新式學堂在中國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嗎?中國第一所國立的綜合性大學是哪一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學府——北京大學是如何創辦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26課: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二、探究新知(一)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1.教育: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先后興辦了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校。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又決定創辦京師大學堂。1905年,清政府諭令一律停止科舉考試,存在1 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至此壽終正寢。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它既是全國最高學府,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在北京創立。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合作探究:科舉制度廢除的得失。教師分析:科舉制度其實就是一種考試選才制度,對清政府廢除科舉制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實事求是地評價,不能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而應該還其一個真實的面目。一方面,科舉制度的廢除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推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另一方面,科舉制度的廢除導致社會文化斷層,選官制度紊亂,政局更加動蕩混亂。新聞: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新聞報》和延安的《解放日報》,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上海的《東方雜志》、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和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是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這些新式報刊報道及時,覆蓋面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合作探究:以上這些新式報刊有何重要作用?教師分析:這些新式報刊成為人們了解中國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成為人們針砭時弊的喉舌,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出版業: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創辦的新華書店,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合作探究:中國近代興起了哪些出版企業?有何作用?教師分析:企業:主要有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生活書店以及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創辦的新華書店等。作用:起到了傳播西方先進思想和科學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了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知識文化的普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文學藝術的成就1.文學:20世紀初以后,中國文藝創作空前繁榮,成就突出,涌現出一批優秀作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魯迅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徐悲鴻的《愚公移山》、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2.藝術:齊白石擅繪花鳥草蟲。徐悲鴻熟悉中西畫法,并以西洋寫實主義的技法來改革中國畫法,在中國畫技法和意境上開辟了新時代。3.在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中,聶耳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等名曲,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后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堅強。4.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是1905年拍攝的京劇《定軍山》,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31年拍攝的《歌女紅牡丹》。三、課堂小結本課我們了解了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以及中國近代文學家、藝術家在各自領域的貢獻。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五四以來,宣傳科學進步、反對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擊獨裁專制,謳歌民族獨立、反對外來侵略成了中國近代文藝的主旋律。近代杰出人物的愛國精神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學生繼承下去并發揚光大。【板書設計】【當堂演練】( B )1.如表反映了清末新式學堂的情況,其作用是A.推動了戊戌變法 B.促進了近代教育的發展C.延續了科舉制度 D.阻礙了西方科技的傳入( B )2.《申報》,1872年創刊于上海,日后成為中國近代影響最大的報紙之一,“凡國家之政治,風俗之變遷,中外交涉之要務,商賈貿易之利弊,與夫一切可驚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聽聞者,靡不畢載”。材料所述現象的出現,說明了A.《申報》是近代中國創辦最早的報紙 B.《申報》刊登的內容涉及非常廣泛C.《申報》是最受當時人們喜歡的報紙 D.《申報》是政府發布政策的主要途徑( D )3.以下書籍出版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此類書籍在當時大量出版旨在A.反對專制獨裁,抨擊北洋軍閥統治 B.改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統治C.保留革命力量,進行戰略轉移 D.面對民族危機,致力于抗日救亡( D )4.“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深入工農群眾,創造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下列屬于這類文藝作品的是A.茅盾的《子夜》 B.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C.曹禺的《雷雨》 D.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5.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鴉片戰爭觸發了一些具有深遠影響的爆炸性事態。在政治上,割讓香港島破壞了領土主權,……而損失三種國家主權(核定關稅、治外法權、最惠國待遇),則使中國開始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國家。在經濟上,核定關稅剝奪了中國的保護性關稅,使大量洋貨涌入,將中國的手工業壓擠到破產的境地,引起了社會動蕩和叛亂。——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二 1860年天津成為通商口岸,以外貿為先導發展起來,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天津位于鐵路沿線和江、海之濱,成為港城一體化城市。至20世紀初,京漢、京張、津浦等鐵路相繼建成,以天津為中心的華北鐵路網正式形成。同時期,天津形成了中國第一個城市有軌電車系統。公共交通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流動,方便了市民生活,乘坐者必須遵守公共交通規則和章程,這也進一步增強了市民的公共意識和文明意識。——摘編自杜希英《交通變革與天津城市近代化》材料三 受西方“人人有自由權、人人歸于平等”思想的影響,金天翻猛烈抨擊奴役女性的舊思想和舊制度,寫成了《女界鐘》,極大程度地宣傳了男女平等觀念。……直至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又開始為爭取女性參政而斗爭。孫中山也認為;“中國知識分子應行動起來,解放婦女,抵制西方列強入侵,捍衛中國獨立。”——摘編自冉春燕《論中華民族生育觀轉變的思想意義》(1)根據材料一,概括鴉片戰爭觸發“爆炸性事態”的表現。(4分)在政治上,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經濟上,破壞了中國的手工工業(或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引起了社會的動蕩。(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天津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特點。分析天津城市化發展的影響。(4分)特點:以外貿為先導;海陸交通方便,是港城一體化城市;鐵路發展較快;公共交通發展較快。(任答2點即可,2分)影響: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推動人民公共意識和文明意識的提高等。(任答1點即可,2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國男女平等觀念形成與發展的原因。(4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傳入;進步知識分子的宣傳;中華民國政府的推動。(任答2點即可,4分)(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動近代中國發生巨變的因素。(2分)列強的侵略;近代化的探索;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民族工業的發展;思想的解放;中國人民的斗爭等。(任答1點即可,2分)【課后反思】本課的教學內容,學生略知一二但卻又比較陌生。從知識點本身而言,屬于識記層次,缺乏故事性、生動性,但又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可以搜集的資料也比較多。教學中,可采取課前搜集資料、比較、考察的方法,以增強本課的形象性,調動學生的主觀性,師生共同提供資料,鼓勵學生主動、大膽地進行比較和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