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課標要求】通過了解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知道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教學目標】素 養 目 標 1.知道解放區土地改革的內容、意義。(歷史解釋)2.了解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的史實和意義。(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知道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等史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認識國民黨南京政權覆亡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獲得勝利的主要原因。(唯物史觀、歷史解釋)【教學重點】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三大戰役、渡江戰役。【教學難點】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通過學習上節課的內容,我們知道解放戰爭開始于1946年。那么,我軍是什么時候轉入進攻作戰的 其標志是什么 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后,戰爭形勢又有什么新進展呢 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學習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二、探究新知(一)解放區的土地改革1.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適時調整了土地政策,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2.土改措施: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3.根據土地改革總路線和《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各個解放區先后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4.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意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二)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1.千里躍進大別山: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合作探究: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開始?教師分析:在解放戰爭的頭一年里,解放區軍民在解放區打擊國民黨軍隊的進犯,是“內線作戰”,戰略上敵人進攻,我方防御。我軍的目的是收復失地,鞏固解放區;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后,戰場由解放區轉向國民黨統治區,我軍由守轉攻,屬“外線作戰”。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后,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像一把尖刀插入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同時,其他各戰場也轉入進攻。因此,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進攻的開始。隨后,其他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也相繼轉入進攻,迫使國民黨主力退守沈陽、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動防御作戰。3.戰略決戰:中共中央認為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決定發起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4.遼沈戰役:1948年9月,遼沈戰役打響。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首先攻占遼寧錦州,隨后,攻占長春、沈陽,解放東北全境。5.淮海戰役:11月,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指揮下,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淮海戰役,殲滅大量敵軍。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平津戰役:東北人民解放軍揮師入關,與聶榮臻指揮的華北人民解放軍共同發起平津戰役。北平國民黨守軍總司令傅作義在中國共產黨的爭取下,接受和平改編。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合作探究: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決北平?教師分析:①和平民主是當時大勢所趨、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古跡和文物不受破壞;③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進一步瓦解敵人。7.三大戰役勝利的意義: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8.渡江戰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合作探究:解放南京意味著什么?教師分析:①反動勢力方面: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②革命力量方面:中國共產黨代表勞動人民接管了國家領導權,勞動人民的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合作探究: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教師分析: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②有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導; ③選擇了正確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革命; ④掌握了一支獨立的武裝力量并進行武裝斗爭; ⑤組成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并獲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三、課堂小結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開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了實現人民解放和國家統一,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軍,發動了戰略反攻,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武漢、南京。三大戰役基本上打垮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渡江戰役的成功,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能在三年多的時間里打敗國民黨軍隊,用事實再一次向世人證明:得民心者得天下。【板書設計】【當堂演練】( C )1.因為華東野戰軍近在咫尺,蔣介石密令國民黨軍向徐州撤退,可是海州的商人馬上就找上門來要求隨軍撤退。原來國民黨司令官劉峙已提前把機密泄露給了在生意上有聯系的富商。可知解放戰爭國民黨的潰敗源于A.軍事落后 B.指揮不當 C.政治腐敗 D.經濟崩潰( B )2.1947年9月,《中央關于徹底平分土地問題給中央工委的復示》中提出:“土地會議應該采取徹底平分土地的方針,……平地以鄉為單位,山地以村為單位……不分男女老少,在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平均分配。”這一做法A.延續了抗戰時期的土地政策 B.加速了民主革命的勝利C.推動解放戰爭進入進攻階段 D.利于壯大革命統一戰線( C )3.下表為解放戰爭初期,中共領導的人民力量在東北地區的發展概況(截至1947年4月)。表中數據表明A.東北地區人民已經基本獲得解放 B.中共在全國的力量優于國民黨C.中共在東北地區已占據優勢地位 D.中共已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勝利( A )4.蔣介石之妻宋美齡在1943年和1948年兩度訪問了美國,前一次被稱為“征服之旅”,后一次被稱為“屈辱之旅”。后一次訪問時,杜魯門說道:“她到美國來,是為了得到一些施舍的。我不愿意像羅斯福那樣讓她住在白宮。”美國的這種變化折射出A.解放戰爭態勢發生逆轉 B.戰略決戰取得完全勝利C.國民黨與美國徹底決裂 D.美國反共政策有所動搖5.百年風雨,百年征程,中國共產黨面對挫折和磨難,憑借頑強的革命斗志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力挽狂瀾,一次次帶領中華民族從低谷走向新生,實現重大轉折。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13分)材料一材料二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革命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鍛造出了有效的克敵制勝的武器。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中國共產黨簡史》(1)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給材料一擬個恰當的標題。(2分)將材料一所示歷史事件進行歸類,屬于“統一戰線”的是 ④ ;屬于“武裝斗爭”的是 ②⑤ ;屬于“黨的建設”的是 ①③ 。(填寫編號即可,3分)標題:中國共產黨的不懈探索。(圍繞中國共產黨,符合材料主題即可,2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相關史實,請選其中一個“法寶”展開論述。(8分。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表述清晰。)【示例】選擇法寶:“統一戰線”。觀點:堅持統一戰線能夠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2分)論述:1931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1937年,國民黨發表國共合作宣言,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實現了全民族抗戰,推動了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偉大轉折點,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1946年,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為了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中國共產黨決定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建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綜上所述,建立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主要法寶,堅持統一戰線能夠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6分)【課后反思】在本課教學中,主要內容是關于一系列戰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看戰爭影片片段,讓學生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形式獲得歷史的基礎知識,而且還可以大大增強學生愛黨、愛國、愛家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當然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安排適當時間觀看影片來達到教與學的目的,是需要注意和思考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