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辛亥革命 教案階段特征:總體特征:中國民主革命的轉型期,也是近代化曲折發展的時期。具體表現:1.政治上:從帝國到民國推翻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推動政治民主化、法制化。但是由于自身實力局限,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上臺肆意踐踏民主。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進行的斗爭先后失敗。2.經濟上:從變法圖存到實業救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辛亥革命的推動及歐洲列強暫時忙于一戰,推動了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短暫春天”,但一戰后民族工業重新遭到打擊。3.思想文化上:從“君權神授”到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以民主和科學為核心的新文化運動興起,在社會上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后期受十月革命影響走向宣傳馬克思主義。。4.社會生活:從臣民到國民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帶來的社會轉型推動了社會生活的近代化:除舊布新、移風易俗。改用陽歷、剪發辮、易服飾、廢止纏足等,社會生活出現新氣象。課標要求:1.了解中國同盟會成立、武昌起義爆發、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等史實;2.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核心素養:【時空觀念】運用歷史地圖從時空上把握武昌起義后全國響應革命的具體情況,說明清政府的統治已土崩瓦解,提高學生的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展現社會的巨變而導致不同的社會階層在歷史關鍵時刻的抉擇,理解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通過辛亥革命后革命的困局、革命的破局感悟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史料實證】運用相關史料,從時代背景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挽救民族危機所做的種種努力的視角闡述辛亥革命發生與帝制終結、建立民國的艱辛歷程;【歷史解釋】展現不同時空的辛亥革命歷史敘述,提高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理解歷史解釋具有時代性、主觀性,歷史認識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家國情懷】認識到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是無數仁人志士用鮮血換來的,從中滲透家國情懷。時空坐標及主要線索:教學分析:教學重點:辛亥革命的背景;中華民國和《臨時約法》的重要意義;教學難點: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局限性。教學設計:本節課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的第一課,它上承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下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成為從晚清危機到滅亡再到北洋軍閥時期這一新的歷史階段的過渡時期。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中占據重要地位。2.高一學生在初中就學習過辛亥革命相關內容,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思維能力,但對于辛亥革命這一歷史事件的認識還比較膚淺,需要教師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和豐富的史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過程和影響,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3.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圖片、史料、合作探究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參與,并落實好核心素養的要求,尤其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歷史使命感。主要內容:教學過程:情景導入:“武昌起義一舉大獲成功,很大的一個因素,是革命黨人意外地撞上了一個有錢有槍的寶庫,喊了一嗓子‘芝麻開門’,門就真的開了。”……辛亥年,武昌發生的那點事,是一場意外,意外里的意外。這場意外,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張鳴《辛亥,搖晃的中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各階級、各階層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那么作為其中的杰出代表辛亥革命的爆發真的只是意外嗎?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辛亥革命的背景)(一)辛亥革命的含義:1.狹義:發生于舊歷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義。2.廣義:指19世紀90年代到1912年,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動的總和。(二)背景和條件:材料二 1895—1913年,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新建工礦企業全國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資本工業發展的速度為15%。這促使中國資產階級真正形成一個獨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利用商會有組織的參與地方或全國性的經濟與政治活動。材料三 新式學堂勃興和留學教育發展,革命知識分子隊伍壯大發展,宣揚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成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材料四 1905年8月,孫中山、黃興等人,聯合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小團體,于東京正式成立中國同盟會, 會上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材料五歸納為:1.政治:《辛丑條約》簽訂后,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合流,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2.經濟:清政府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知識拓展: 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1.背景:為了應對嚴重的統治危機,從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進行了一場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運動,又稱庚子新政。2.“新政”(1901—1905)的主要內容:①政治上:改革官制;②軍事上:編練新軍;③經濟上:倡導創辦工商業企業,獎勵實業;④教育上: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制,興辦學堂,派留學生出國。3.“預備立憲”(1906-1911)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將立法行政司法大權統歸于皇帝。1911年,設立內閣。4.評價:(1)未能使清政府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2)客觀上促進了民主革命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轉型;(3)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民族資產階級的隊伍有所擴大,新的知識分子群體和新式軍人群體開始產生,他們成為推進中國進一步改革的新生社會力量。3.階級: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派力量壯大;4.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革命軍》;陳天華《警世鐘》、《猛回頭》)。5.組織: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及政黨的建立;合作探究: 有人形容三民主義像三把利刃插入清政府的心臟,你如何理解?材料一 我們并不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如果滿人始終執迷,仍然要把持政權,制馭漢族,那就漢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視的!材料二 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們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國民政府。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當社會改變經濟組織,核定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孫中山:1906年《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評價:積極:①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②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局限:①沒有明確反對帝國主義;②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6.軍事:同盟會發動了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歷史解釋: 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在廣州發動由黃興領導的武裝起義。在這次起義中,喻培倫、林覺民等80多人英勇犧牲。后來收殮烈士遺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7.有利時機(導火線):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造成湖北防務空虛,為革命提供了機遇。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鐵路國有”。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馬上又出賣給英、法、德、美4國銀行團,英法德美享有筑路、投資優先權,未退還補償先前投入的民間資本。引發保路運動。清政府急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問題思考: 對于辛亥革命的爆發,有人認為是必然的,有人認為是偶然的,你怎樣看?(1)必然性:革命爆發的背景和條件;①時代環境(政局):《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嚴重②政治條件:“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無力挽救危機③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初步發展④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⑤組織準備: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及政黨的建立(興中會、中國同盟會)⑥思想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三民主義⑦軍事準備:組織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如浙皖起義、黃花崗起義)(2)偶然性:有利時機①四川保路運動爆發,湖北新軍入川,湖北防務空虛;②革命計劃泄露,不得不提前發動革命;③湖北新軍工程營的熊秉坤打響了第一槍。偶然與必然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發。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一)武昌起義1.爆發:1911年10月10日晚,由于革命計劃泄露,新軍工程第八營的熊秉坤等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2.結果:起義軍控制武漢三鎮;成立了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3.影響:①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②推動了共和政體的產生: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二)中華民國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職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采用公歷,中華民國紀年。政權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政府.2.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1)南北議和:1911年12月,南北雙方代表在上海進行和談(2)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3)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15日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宣誓就任臨時民國大總統。問題探究: 袁世凱為什么能竊取革命成果?材料一 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涂炭,故于議和之舉,并不反對。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調和,清室亦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功讓能,自是公論。——1912年1月4日孫中山發給袁世凱電文材料二 袁世凱具備孫中山缺少的財力、武力。在立憲派心中袁世凱是“統一”和“秩序”的象征。——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三 我認為,行動的時間已經到了,如果列強不欲擔負使北京政府癱瘓的后果。袁世凱必須得到支持,因為他是穩定的保障。——《德駐京公使哈豪森致外電》提示:①列強的支持:英國等在中國尋找新的代理人——袁世凱。②袁世凱軍事實力強大和政治陰謀:奉清政府命率軍攻陷漢口、漢陽,以武力威脅革命;利用革命黨人急于完成統一的愿望,誘使其展開和議。③革命派的妥協:孫中山被迫發表聲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推舉他做大總統;頒布《告各友邦書》,承認不平等條約的繼續有效。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1)制定: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南京參議院制定。(2)目的:制袁世凱獨裁(直接);維護共和制度(根本)材料:第二條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四條 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第五條 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第六條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項之自由權。第四十四條 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第四十五條 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摘自191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問題思考:據材料概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主要內容及其作用(3)內容及作用:①主權在民(否定君主專制制度);②平等自由(否定封建等級制度);③三權分立(防止專權獨裁,確立民主共和政體);④責任內閣制(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4)意義:性質: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意義: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是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撼動了反動統治秩序的根基,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索了道路。——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二 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禮服成,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新陳代謝》,《時報》,1912年3月5日。材料三 1912年,各省區新設工廠如雨后春筍蓬勃而生,激增至963家,比1911年增長99.38%。革命黨人和立憲派人士以及部分軍閥、政客共同揮舞著“實業救國”的旗幟,形成一股象征時代進步的實業熱潮。——石波《辛亥革命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材料四 正如參加過中國同盟會的董必武所說:“辛亥革命……為新的革命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沒有打碎封建軍閥和官僚的國家機器。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基礎,更是原封未動。中國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就這個意義說,辛亥革命是失敗了。”——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歸納為:(一)性質: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二)意義:①政治民主化:推翻清王朝統治,結束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起共和政體——中華民國。②思想理性化:傳播民主共和理念,推動思想解放。③經濟工業化: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④生活文明化:促進了風俗習慣和社會生活的改變。⑤世界影響:對近代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3.局限(失敗):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任務(反帝反封建)問題思考:依據材料,歸納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材料 “曾幾何時,已為情勢所迫不得已而與反革命的專制階級謀妥協,此種妥協,實間接與帝國主義相調和。遂為革命第一次失敗之根源。夫當時代表反革命的專制階級者實為袁世凱,其所挾持之勢力初非甚強。而革命黨人乃不能勝之者,則為當時欲竭力避免國內戰爭之延長,且尚未能獲一有組織、有紀律、能了解本身之職任與目的之政黨故也,……夫袁世凱者,北洋軍閥之首領,時與列強相勾結,一切反革命的專制階級如武人害僚輩,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黨人乃以政權讓渡于彼,其致失敗,又何待言?”——《孫中山選集》提示:失敗的原因:(1)客觀:中外反動勢力強大;(2)主觀: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體現:①提不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②沒有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不能發動群眾基礎;③缺乏統一而堅定的領導核心,同盟會組織渙散,傾向妥協;④沒有真正建立和掌握革命武裝。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資產積極力量弱小問題探究: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孫中山為什么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材料 滿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難道有人只要用幾根小柱子斜撐住外墻就能夠使那座房屋免于傾倒嗎?我們恐怕這種支撐行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顛覆……顯而易見,要想解決這個緊急的問題,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須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向美國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孫中山全集》第1卷提示:(1)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孫中山上書李鴻章失敗,他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國家,于是他首先舉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幟;(2)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三)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本主義共和國的方案行不通;資產階級無法領導中國取的反帝反封建的勝利。初試牛刀:1.(2023.全國甲卷)有學者認為,紳商是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主要活躍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們已開始接觸和使用新的資本主義營運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開始帶有近代趨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舊和傳統。這可用于說明當時中國( )A. 紳商是社會轉型的主要阻力B. “尊士賤商”的積習遭棄C. 傳統社會階級結構已被顛覆D. 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正確答案:D。【解析】 考點: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根據材料信息“紳商是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舊和傳統。”并結合所學可知,在晚清,商人階層開始擴大;同時“士”和“商”開始結合,在晚清形成了所謂的“紳商”階層。“紳商”作為近代社會中產生的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是社會轉型時期的產物,紳商作為從傳統商人演化而來的新商人,即近代民族資產階級,既具有引領中國進步的革命性,又對舊勢力存在妥協,即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D項正確;材料強調了紳商對于社會轉型的意義,但無法得出“主要動力”,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尊士賤商”的內容,且“遭棄”的表述不符和史實,排除B項;“傳統社會階級結構已被顛覆 ”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2.(2023.新課標卷)1910年,長沙爆發搶米風潮。具有地方議會性質的湖南諮議局致電軍機處,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的巡撫,諮議局議長和士紳聯名致電湖廣總督瑞澂。瑞澂認為該士紳等“跡近干預”,上奏朝廷:“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這表明( )A. 新政強化了清廷權威B. 諮議局架空了督撫權力C. 地方勢力控制了官場D. 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正確答案:D。【解析】 考點:辛亥革命的背景據材料“1910 年” 具有“諮議局議長和士紳” “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的巡撫”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正值清末“預備立憲”時期,模仿西方地方議會的諮議局在各省逐漸建立,士紳聯合諮議局對朝政提出批評建議,引起專制守舊官員的不滿,所以材料可以說明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D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過程中更激化了社會矛盾,不利于強化清廷權威,排除A項;據材料“上奏朝廷” “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可以得出諮議局并未架空了督撫權力,地方勢力并未控制官場,排除B、C項。故選D項。3.(2020·全國Ⅲ卷)清帝退位詔書稿由南京臨時政府擬訂,袁世凱收到后擅自在詔書稿上加入“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等內容發表。孫中山表示反對,致電袁世凱強調:“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他們分歧的實質體現在A.是否贊同共和體制B.政府組建的主導權C.是否進行社會革命D.臨時大總統的人選正確答案:B.【解析】 考點: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希望臨時共和政府由清帝指派自己組建,孫中山認為臨時共和政府應由人民選舉產生,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因此二人意見相左的本質是政府組建的主導權,B正確;材料中的袁世凱和孫中山都主張實行共和體制,A排除;材料強調的是臨時共和政府的組建問題,是在革命勝利之后,C排除;臨時大總統的人選不存在爭議,因為孫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凱贊同共和,中華民國政府的總統就讓位給袁世凱,D排除。故選B。4.(2023·浙江統考高考)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據載,宋教仁曾謂:“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則總統政治上之權力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項中,與宋教仁限制總統權力意圖相吻合的是①臨時大總統代表政府總攬政務 ②臨時大總統統帥全國陸海軍隊 ③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并可彈劾臨時大總統 ④臨時大總統發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正確答案:D。【解析】 考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用責任內閣制,削弱總統權力,防范野心家的規定主要有,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可彈劾臨時大總統,臨時大總統發布的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說法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臨時大總統代表政府總攬政務和臨時大總統統帥全國陸海軍隊,并未體現對總統權力的限制,說法①②不符合題意,排除與之組合的ABC三項。故選D項。5.(2022·湖北高考)如圖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間的元旦日記,箭頭所指的方框內文字( )正確答案:B。【解析】 考點:中華民國的成立的影響。據材料“元旦日記、國旗五色、黃龍旗銷聲匿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華民國成立,B項正確;材料中無法體現青年流露出對社會嬗變的失落情感,排除A項;據材料“元旦日記、國旗五色、黃龍旗銷聲匿跡”可知 ,材料未涉及民國元年元旦的社會景象,排除C項;材料信息中沒有涉及作者對革命的立場,排除D項。故選B項。6.(2022·廣東高考)清末《游學譯編》上刊登的《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云:“向之極可慕戀之科舉的虛榮者,今已為蕉夢矣。而出洋學成,量與出身,已見明諭,宦達之路、利祿之路、學問之路、名譽之路,胥于是乎在。”這反映了當時A.出洋留學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主要來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D.科舉停廢改變了國人的中西體用觀正確答案:C。【解析】 考點:清末新政的影響。材料反映了新政期間清政府鼓勵留學,不斷削弱科舉地位,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動方向發生變化,新型知識分子階層的力量不斷壯大,因此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C項正確;根據《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的出臺可知當時社會對于出國留學并沒有廣泛認可,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的主要來源,排除B項;“改變了”屬于完成時態,此時國人中依然存在不少保守派,另外本文發表于1903年,科舉制廢除于1905年,排除D項。故C選項。課堂總結:板書設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辛亥革命的含義背景和條件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一)武昌起義(二)中華民國建立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一)性質(二)評價(三)失敗原因及教訓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撰寫一篇關于辛亥革命的小論文,闡述自己對辛亥革命的看法,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語言流暢。教學反思:本課能根據新課標、新理念、新教材對本課進行教學設計。時間跨度雖不大,但史實內容極為豐富。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歷史背景,以學生為主體,以提升學生的能力為重點,,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在教學中重視材料的解讀和分析,有意識的強化史料的解讀和分析,提升學生史料解讀的能力。讓學生將唯物史觀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形成正確的認識,進而能夠能夠從歷史中吸取到經驗教訓。通過歷史地圖、時間軸、圖像史料、文字史料等多重方式,滲透革命者的偉大革命精神,培養學生歷史核心觀念。但是,在教學選用的史料有點多,所以今后在史料的選擇上仍需要更加謹慎,課時有限,教學節奏也需要把握,史料篇幅過長,不利于學生仔細分析史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