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了解盧溝橋事變和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實,講述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2.敘述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過程中屠殺中國人民的滔天罪行。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歷史資料的分析、歸納,學會分析、 歸納史料的方法。2.發現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初步掌握史論結合的方法。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學習盧溝橋事變中愛國將領和軍民英勇抗戰的事跡,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2.認識到日本對華戰爭是一場殘酷的侵略戰爭。【教學重點】七七事變和第二次國共合作。【教學難點】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及當今日本極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的事實。教學過程:一、導入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橫跨一座氣勢如虹的石橋,它就是盧溝橋。盧溝橋始建于金代,雕刻精美,是中國名橋。但在1937年7月7日晚,日本的槍聲打破了盧溝橋的寧靜,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奮起抵抗,揭開了中國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序幕。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二、新授課目標導學一:七七事變教師講述:在上課之前,我們先看一段視頻,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回到那個風雨飄搖、不堪回首的戰爭年代,一起還原一下歷史真相。教師引導:看完視頻后請同學們帶著問題閱讀教材,找出七七事變的相關信息。(出示幻燈片)學生回答:1、時間:1937年7月7日;2、地點:盧溝橋。3、發動者:日本4、經過:日軍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進攻盧溝橋炮轟宛平城。5、影響: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教師重點講述:1、時間-1937年7月7日:注意紅色字體是重要知識點,請同學們重點標注一下。重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它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的時間,在這我們要需要整理一道中考題,近代日本發動的兩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第一次是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第二次就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七七事變-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它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第二因為發生在7月7日,所以稱這次事變叫七七事變。2、地點-盧溝橋:這也是重要的知識點,原因一是戰爭的地點是盧溝橋,因此七七事變又叫盧溝橋事變。第二需要注意的地方,為什么日軍要在盧溝橋開炮?通過視頻,我們已經知道盧溝橋位置十分重要,它是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區的唯一通道,是中國在軍事上的必爭之地,由此看來,盧溝橋事變并非偶然,而是日本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3、發動者:日本4、經過-借口。同學們看借口一詞,我們前面剛講過的哪一次侵華戰爭日軍同樣也上演了這一幕,制造借口炮轟沈陽城(學生:九一八事變,制造借口柳條湖事件)這是日軍一貫的行徑,給自己的侵華戰爭披上合法的外衣。5、影響(重點)-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請同學們標注重點符號,我們歷史學科特點,是重兩頭兒輕中間,兩個頭分別是原因和影響,所以影響是本課的重點。全民族指國民黨共產黨和各階層都積極抗戰,也就是全國人民積極抗戰。我們趁熱打鐵看一道中考題。中考題: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爆發的標志是( )A.九一八事變 B.一·二八事變 C.七七事變 D.八一三事變學生搶答:C教師:重點區分: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從時間和意義上加以區分。學生: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標志中國人民局部抗戰的開始。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標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教師: 面對日軍的侵略,駐守北平的國民黨第二十九軍英勇抵抗,出現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那愛國將領有哪些?我們學習第六個問題6、愛國將領(同時出示材料)材料:命令前線官兵堅決抵抗,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國民黨第二十九軍司令部軍令教師:此命令體現了怎樣的決心?學生:堅決抵抗、誓死抗爭的決心。教師:(展示圖片)兩位英雄圖片及豪言壯語。提醒學生注意佟麟閣趙登禹兩位英雄名字的書寫和正確的讀音。要求學生起立大聲齊讀。引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并告訴學生這才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教師:盡管中國軍民英勇抵抗,但日軍蓄謀已久來勢兇猛,盧溝橋失手,兩位英雄壯烈犧牲,結果怎樣?學生: 1937 年 7 月底北平和天津相繼失陷。教師:七七事變后,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面對日寇大舉入侵,國共兩黨有何反應? (出示幻燈片展示材料)材料一:日本帝國主義武力侵占平津與華北的危險,已經放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面前。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7 月 8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材料二:“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7 月 17 日蔣介石“最后關頭”演說以上兩則材料體現了國共兩黨有著什么樣的共同主張?學生:研讀材料,討論分析教師:國共兩黨都有握手言和,團結合作,一致抗日的共同主張,于是中國歷史上實現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下面我們一起學習第二個子目:第二次國共合作。目標導學二:第二次國共合作教師:出示圖片并講述這是敬愛的毛主席在此時此刻的一句話,代表了他的心聲,我們齊讀這句話。師生齊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萬歲。——毛澤東教師強調:“萬歲”一詞體現了國共合作的重要性。教師:第二子目包括四個問題:1、背景2、合作的表現3合作的標志4、合作意義。(出示幻燈片)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問題。1、背景:教師提示,是在什么事件的推動下加快了合作的步伐。學生回答: 日本侵略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分別發表聲明,抗議日本侵略,表明抗戰立場,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步伐。教師: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的標志又是七七事變,所以我們從日本侵略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補充,即七七事變后。同學們注意:七七事變是推動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因素,而不是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2、合作的表現學生回答: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將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紅軍長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為軍長。教師講述:從此,紅軍取下八角帽,摘下紅五星,穿上國民革命軍的軍服,積極地奔赴抗日的戰場。3、合作的標志教師講述:合作嗎,就得雙方都得同意,一直以來都是中共積極的倡導,可是老蔣這個老頑固一意孤行,堅持內戰,所以只有國民黨公開表態才行。學生回答:1937年9月,國民黨公開發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也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4、合作意義(重點)學生回答: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團結御侮、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教師:區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和正式建立的標志分別是什么?學生回答:初步形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正式建立:37年9月國民黨公開發表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教師提問:同學們回憶第一次國共合作初步形成和正式建立的標志又分別是什么?學生回答:初步形成是中共三大的召開,正式建立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教師:(幻燈片出示材料)材料一 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1931年蔣介石給張學良密電材料二 古人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我們應當確認革命軍當前責任,第一個乃剿匪來安內,第二個才是抗日來攘外。——1933年蔣介石對各級剿共軍官的講話材料三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1937年蔣介石 “最后關頭”演說問題:材料一、二、三分別是蔣介石在不同時期所發的電文和演說三個材料分別反映了什么樣的政策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回答政策:材料一:不抵抗政策。材料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材料三:堅決抵抗日本的侵略。教師講解: 認真審題分析第二問找出關鍵詞是主要矛盾和變化。首先要知道中國社會的矛盾有哪些,材料題嗎必須要通過材料來分析,根據所學知識我們知道第一二則材料蔣介石實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集中力量剿共,體現國共兩黨之間的國內階級矛盾是主要矛盾,通過第三則材料分析,隨著日本侵略的加深,中日民族矛盾又成為主要矛盾。學生回答變化:隨著日本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國共兩黨、兩個階級的矛盾轉變為中日兩個國家、兩個民族的矛盾。教師過渡: 七七事變后,日軍繼續南下進攻上海,擴大侵略范圍,并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于是爆發了淞滬會戰,我們學習第三個子目淞滬會戰。目標導學三:淞滬會戰1.起止時間:1937年8月13日-11月教師展示圖片:《上海守軍奮起抗擊日軍》,強調中國守軍艱苦奮斗。2.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說出淞滬會戰中的主要戰役及英雄有哪些?學生回答:①寶山保衛戰(姚子青)②四行倉庫戰斗(謝晉元)3.教師提問:淞滬會戰的結果如何?學生回答: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打死打傷日軍4萬多人,淞滬會戰結束。4、教師提問:有什么影響?學生回答: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重點)教師過渡:日軍進攻上海后不久,就向南京進犯。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犯下了滔天罪行。我們學習第四子目南京大屠殺目標導學四:南京大屠殺教師:先播放一段視頻《南京大屠殺》并出示問題,要求帶問題閱讀第四子目學生回答:1、時間:1937年12月13日(公祭日)教師講解:公祭日指一個國家遇到重大的民族災難而設立的紀念活動。2、遷都:日軍攻陷南京。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作為戰時陪都。3.暴行:燒殺淫掠,無惡不作。(有的被當做練習射擊的靶子,有的被當作練習刺殺的對象。有的被活埋)6周之內,屠殺手無寸鐵的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萬人以上。教師:同學們讓我們停住歷史的腳步,再次通過圖片來見證日本的慘無人道野蠻的罪行。(出示圖片)教師強調: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這真是無數革命烈士用鮮血換來的。為了紀念我們死難的同胞,每年的12月13日成為國家公祭日。我們來看一組圖片。要求學生齊讀習近平主席在公祭日儀式上的講話。學生齊讀:習近平主席在公祭日儀式上的講話。教師:面對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今天我們應該怎么做?(合作探究)學生:小組討論1、不忘國恥,以史為鑒,面向未來。2、遠離戰爭,珍愛和平。3、努力學習,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讓這樣的歷史悲劇重演。三、小結教師: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文藝工作者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比如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也就是我們的國歌就是在抗日期間誕生的。最后我們全體起立齊唱國歌,一是緬懷死去的革命烈士,二是時刻提醒我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師生:面對五星紅旗共唱國歌。四、教學反思這是本單元中最難講的一課,特別是在南京大屠殺的講述中,帶有很強的情感教育,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日軍在我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課前準備充分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和學生互動的環節比較多,角色扮演等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2、教學設計中運用了大量錄像圖片文字資料,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切實讓學生觸摸到了歷史,突出愛國主義,情感教育,3、教材要大膽處理,可增可減,要把握重點,突破好難點,注重體現以人為本,4、由于本課學生活動較多,對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的要求較高,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還應更精致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