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教學目標】能夠從歷史發展規律的角度認識明朝建立與統一的背景,能從教材中準確提取出明朝建立的相關知識。(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在此基礎上,能夠通過分析史料,得出明朝廢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及內閣制度的性質,能夠客觀辯證地看待明朝政治制度對社會發展及社會轉型的影響。(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此外,了解東南沿海的抗倭斗爭和荷蘭侵占臺灣等史實,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感受抗倭英雄戚繼光的民族氣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最后,能結合明朝的鄭和下西洋以及明政府對內陸邊疆治理的歷史地圖,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培養愛國愛家的情懷。(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學重點】明王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明王朝海疆和內陸邊疆的問題及治理。(依據:1.課標要求2.明朝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一個“轉折”,中央集權制度走向衰落。3.海陸邊疆的治理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的奠定打下了基礎。)【教學難點】明王朝政治制度變化的認識。(依據:1.內容較多且內在邏輯關系復雜。2.需要前后對比,辯證地看待,能力要求較高。)【教法學法】教法:問題探究法、史料研析法、講授法學法:自主學習法、材料分析、辯證思考、歸納總結【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呈現一則有關朱元璋的傳說故事,明確要求,請學生閱讀這則傳說故事。學生認真閱讀PPT上呈現的這則傳說故事。傳說故事:有關朱元璋因一件小事殺人的故事。傳說故事:某年元宵節晚上,朱元璋微服出巡,碰見一淮人以猜謎為戲,旁邊掛著一幅畫,畫的是一赤足婦人,懷抱大西瓜,眾人哄然大笑。朱元璋不解其中的意思。回朝后,有人告訴他迷底。朱元璋勃然大怒,第二天便將這一帶居民不分男女老少一律問斬。謎底是“淮西婦女好大足”。淮西的婦女喜歡“天足”(即不纏腳),而朱元璋的馬皇后祖籍正是淮西人,又恰是天足。朱元璋認為這是嘲諷皇后,故而要發怒殺人。教師:等學生看完后,歸納并提問:“朱元璋因為一件小事就如此動怒,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怎樣的社會特點呢?”學生:根據傳說故事內容,主動思考,并歸納概括明朝社會的總體特點,回答:“專制、皇帝權力大。”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并在PPT上呈現明代社會特點“皇權至上,極端專制”。教師:在此基礎上,根據民間傳說的特點發問:“我們能否從這則材料中得出明代社會的特點是皇權至上,極端專制的這樣一個特點呢?”材料所反映的明代社會的特點是否真實可信?進而指出傳說與歷史真實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傳說的價值,并在使用傳說的時候,要堅持與文獻資料相印證的原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正確認識傳說與歷史真實之間的關系。教師:根據傳說故事反映的明代社會特點,再次發問,明代社會的特點是否真的如傳說所反映出來的那樣,進而引出新課內容。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思考,帶著問題開始新課的學習。設計意圖:1)通過一則傳說故事及導入,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學生通過閱讀該則故事能夠初步對朱元璋和明代社會特點有一個認識,當然這個認識是存疑的,也為之后的深入學習奠基。3.借助傳說故事點明傳說與歷史真實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認識到傳說的性質,知道在利用傳說時,要堅持與文獻資料相印證的原則。增強其實證意識。新課教學集權與專權明朝的建立教師提出要求:學生自主閱讀課本第72頁,第1段的內容,歸納出明朝建立的背景和概況。學生認真閱讀課本72頁第一段內容,歸納概括明朝建立的背景和概況。(1)背景1351年,元朝爆發農民起義,動亂波及全國。起義將領朱元璋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區。(2)慨況:①時間: 1368年②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③都城:應天府④國號:大明⑤滅元朝標志:攻占大都教師呈現地圖,并輔以講解元滅明興的過程,簡單梳理明朝建立的過程。(主要抓住1351年、1368年兩個時間點梳理明朝建立并取代元朝。)學生主動跟隨教師講解思路,梳理元滅明興及明朝建立的過程。設計意圖:1)使學生對元滅明興的過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培養學生讀圖提取信息的能力,形成時空觀念。2)此處并非本課的重難點,簡單處理,為之后的教學節省時間。過渡:我們通過初中一些知識的學習,知道朱元璋出身貧苦,做過放牛娃也當過皇帝,因此,他打江山的過程是十分艱辛的,那么朱元璋在打下江山之后,又會如何治理江山呢?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二部分的學習,朱元璋首先對明朝政治制度進行了一個改革,首先廢除了宰相制度。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廢除宰相制度教師:講解宰相的概念,將“宰相”拆分為“宰”和“相”分別引導學生說出其含義,在此基礎上,總結“宰相”的概念;此外,幫助學生區分“宰相”和“丞相”。(作為一種管職的稱謂,嚴格意義上來講,應該稱丞相。)學生主動思考和回答“宰”“相”含義;認真聽講,理解相似概念“宰相”和“丞相”的區別。教師:呈現元朝和明朝的行政機構對比圖,從中央到地方,梳理皇帝集權的過程。學生:認真聽講,思考并識記皇帝集權的過程。設計意圖:1.使學生在知道到明朝廢宰相制度的基本史實的同時,對明朝政治制度的框架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和認識。2.權利從地方集中到中央,從中央集中到皇帝,突出明代集權的特點。3.元明兩代對比,前后聯系,深化認識。材料: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皇明祖訓,祖訓首章》教師:設問:“朱元璋為什么要廢除宰相制度呢?”然后呈現一則材料,要求學生閱讀材料,思考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學生:閱讀史料并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史料:關于朱元璋闡述的廢除宰相制度的三點原因記載于《皇明祖訓,祖訓首章》設計意圖:通過史料閱讀,總結明朝廢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師:“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帶領學生回顧歷代中央官制的結構圖。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回憶歷代中央官制的設置,觀察圖片思考其共性,并和明代中央官制結構圖進行對比。教師講解:“可以看到,歷代都設有宰相,宰相作為連接皇帝和官僚集團的紐帶起到了對皇權的制約作用,同時,宰相作為百官之首,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上也發揮了很大作用。此外,宰相制度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以唐朝為例,唐朝的三省分權為唐代的盛世局面奠定了良好的上層建筑的基礎。而明朝廢除了宰相制度,就使皇權失去制約,由皇帝獨裁的政府在決策和管理上必然也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綜合來看,宰相發揮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明朝廢除了宰相制度對后世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結構圖:從秦到明朝的結構示意圖,包含中央和地方。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和對比歷朝歷代中央官制結構圖,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宰相制度作為連接皇室和官僚集團的紐帶的重要作用,進而理解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深遠影響。材料:據統計,洪武十七年(1384年) 9月14日至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處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于“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無法處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論思不可無人”。 ——《明代政治史》教師:呈現材料,并發問:“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之后,還會帶來哪些具體的問題呢?”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并歸納材料所反映的問題。史料:關于朱元璋處理政務的數量,記載于《明代政治史》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史料,幫助學生理解,廢除宰相制度后,對朱元璋會產生什么影響,進而引出,設內閣的知識。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設內閣,其官員為大學士教師:講解明朝設置內閣的史實,同時再次呈現行政機構圖。設計意圖:通過再次呈現行政機構圖,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教師:結合圖表講明朝內閣制度的建立過程,結合流程圖講其運行過程。具體闡釋“票擬”和“批紅”的含義。學生:認真聽講,在此過程中,了解內閣發揮作用的形式,及中央機構的工作流程。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協助章奏,并不參與決策,品秩較低。明成祖以官位較低的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正式設立內閣制。明宣宗時期,內閣獲得了票擬權,明神宗時期“部權盡歸內閣”內閣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設計意圖:有助于學生理解內閣發揮作用的形式,為之后學生理解其性質奠基。材料:萬歷四十年內閣首輔葉向高曾說: “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賈禍。” ——《神宗實錄》卷教師: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在此基礎上思考和分析內閣的性質和特點。學生:仔細閱讀史料,并加以分析和思考內閣的性質。史料:關于內閣性質的史料,摘自《神宗實錄》設計意圖:史料分析,得出內閣性質,培養實證精神。教師:呈現表格,引導學生將宰相制和內閣制進行對比,進而講解“宰相制度是為了制約皇權,而內閣制度的設立卻是為了加強皇權,皇帝不再受限,人治達到頂端,這也恰恰說明,這種制度的弊端所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表格(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對比)設計意圖:在學生理解了內閣性質的基礎上,和宰相制度進行對比,提高其辯證思考的能力,同時鞏固所學。宦官專權教師:通過流程圖和相關代表人物講解宦官專權的表現和原因,在此基礎上引出其實質。學生:觀察中央機構流程圖的變化,了解宦官專權的幾個表現,進而理解宦官專權局面出現的原因及其實質。設計意圖:1.前后聯系,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進而完善知識體系。2.層層遞進式講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利于加深學生對于宦官專權相關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知識小結教師:回扣導入部分,指出明朝社會皇權至上,極端專制的特點,并說明某些傳說是可信的,肯定部分傳說的真實性,同時要求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傳說。學生:回憶導課,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傳說。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明朝政治制度變化的三個特點。學生:總結剛學習過的內容,回答教師問題(學習了政治制度變化的哪三個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政治制度變化的三個特點與皇權的關系。點出明代宦官專權與前代宦官專權的不同之處。突出“變化”學生:思考政治制度變化的三個特點與皇權的關系,并回答教師。教師: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明朝的社會特點,是皇權至上,極端專制的。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明朝社會的特點。設計意圖:1.回扣導入部分,解答在導入部分提出的問題。2.通過回顧,鞏固所學。其中,對政治制度變化的內容進行的總結,便于讓學生從整體上,更深入地把握明朝政治,皇權至上,極端專制的特點。過渡:那么在這樣一個高度集權的體制之下,明代對外關系有著怎樣的發展呢?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二部分的學習,輝煌與危機。輝煌與危機1.輝煌——鄭和下西洋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第73頁第二段的內容,歸納概括鄭和下西洋的概況。(板書:輝煌——鄭和下西洋)學生:閱讀教材相應內容,概括出鄭和下西洋的概況。時間:1405-1433年(15世紀前期)概況:七次出海,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遠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教師:結合地圖講解其概況,此外,指出西洋具體指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學生:認真聽講并理解,在此基礎上識記。史料:有關政治、經濟、技術、鄭和個人的史料;以及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史料,摘自《明史》教師:呈現史料,引導學生分析史料,得出鄭和下西洋的背景(條件)及目的。學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歸納鄭和下西洋的背景。教師:呈現表格,中外對比,并結合國外學者的評價,講解鄭和下西洋的突出地位;呈現梁啟超的話,分析其含義;再次呈現一則史料(關于鄭和下西洋的開銷)使學生認識到鄭和下西洋的局限性,最后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和評價。學生:觀察表格,對比中體會鄭和下西洋的地位,分析梁啟超的話和另外一則史料,深入認識鄭和下西洋的局限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鄭和下西洋進行一分為二地評價。材料:鄭和下西洋和西方航海家情況對比表格;史料:1)英國李約瑟博士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2)梁啟超的評價,摘自《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3)關于鄭和下西洋的開銷,摘自《鄭和下西洋與麒麟貢》2.危機(1)倭寇侵擾元末開始倭寇騷擾東部沿海;明太祖厲行海禁; 走私猖獗倭寇盛行。明朝中期再次海禁;教師:結合結構圖,講解從元末開始到明朝的倭寇侵擾概況以及明朝實行海禁政策等內容,對海禁政策概念進行具體闡釋。學生:認真聽講并理解,明朝海禁政策的實施體現出了統治者的階級局限性。教師:引用《萬古江河》中的一段話,從“未察覺”三個關鍵字眼入手,點明明朝統治者的認識局限,進而引出階級局限,在此基礎上分析原因,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固化了明朝統治者的“天朝上國”觀念,遲滯了其對世界發展潮流的反應。學生:深化對明朝統治者階級局限性的認識。史料:中西對比,揭示明朝統治者局限性。摘自《萬古江河》戚繼光平倭:浙江臺州,九戰九捷;福建、廣州,與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寇。結果:經過長期戰斗和“隆慶開關”逐漸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東南沿海的形勢穩定下來。教師:結合地圖講解戚繼光抗倭過程,突出其淡泊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高尚的民族氣節。學生:在教師講解中,體會戚繼光的高尚民族氣節。設計意圖:1.結合流程圖,由背景到概況到結果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確倭寇侵擾這一過程。2.對海禁政策、隆慶開關等進行具體闡釋,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3.引用戚繼光的話,介紹其平倭過程,幫助學生體會其民族氣節。(2)歐洲殖民者的掠奪【知識點】內容(見PPT)教師:提出任務要求,學生自主閱讀課本第74頁第二段內容,了解歐洲殖民者掠奪的表現并完成填空。學生:閱讀課本,完成填空。教師:引用我國學者的話,點出海防與塞防的問題,再次指出明朝統治者的階級局限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理解明朝統治者的階級局限性。史料:明朝忽視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性的材料,摘自劉科學《從明朝中后期的民族政策看萄牙殖民者竊占澳門得逞的原因》設計意圖:1.學生閱讀課本,自主梳理歐洲殖民者的侵略史實,培養其歸納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一段材料分別說明葡萄牙殖民者竊占澳門的原因,培養學生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認識到明朝的階級局限性,突出明朝面臨的危機。過渡:在學習了明朝沿海邊疆的概況后,我們再來看一下明朝是如何治理內陸邊疆的,以及他是如何走向滅亡的。三、治邊與易代1.內陸邊疆的治理知識點:蒙古族:……藏族:……女真族:……意義:客觀上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也為清朝疆域的最終形成奠定基礎。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第74頁,分別指出ABC區域的主要民族,并說明政府是如何經略這些地區的,及其意義所在。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第74頁相關內容,歸納概括并回答教師問題。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細化每個經略措施,進行進一步的細致講解,并得出其意義。學生:仔細聽講,并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根據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采取不同的統治措施。教師:引導學生從具體的知識中得出概括性的上位概念,“羈縻政策”。學生:思考,并回憶所學,說出羈縻政策。設計意圖:1.結合地圖和教材由學生自主歸納相關知識,培養其歸納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幫助其形成時空觀念。2.由下位知識上升到上位概念,羈縻政策;聯系歷代治理少數民族地區政策,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2.明清易代知識點:教師:結合時間軸講解滿族崛起的過程,并播放視頻,讓學生思考明朝滅亡的原因。學生:仔細聽講,通過視頻歸納概括明亡原因,回答教師問題。教師:接著繼續講解,農民起義與清軍入關到清朝統一全國的過程。學生:聽講并認真觀察時間抽,培養時空觀念。對比圖教師:出示PPT,引導學生將明朝置于整個世界的大背景之下,進行中外對比,提問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明朝有沒有發展和變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明朝的這種發展沒有突破原有的發展軌道,對比西方。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認真觀察中外發展的時間脈絡,主動思考明朝與世界發展的區別與聯系。設計意圖:1.通過時間軸講解明清易代過程,動態式呈現其過程,助學生形成時空觀念。2.借助視頻,引導學生通過視頻歸納明朝滅亡的原因,豐富教學形式。3.將明朝發展置于整個世界的發展中,通過對比,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社會所面臨危機產生的根源。課堂小結教師:引導學生與教師一起回顧本課所學內容,在此基礎上,講明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主動回憶本課內容,并在教師引導下說出。畫結構圖設計意圖:逐個展示各部分知識,助學生鞏固所學,明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拓展延伸明代政治制度“就是封建皇權的高度強化,長期持續的地方集權于中央,中央集權于皇帝,到了明代,可以說是達到了它的歷史最高點”。——關文發教授與顏廣文副教授合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明代政治制度是我國君主專制政體中制度化水平最高的一種政治制度,其結構分工之復雜機巧與專責化,選官任官原則的普遍性,各種制度的規范化,辦事過程的程序化,均達到空前水平。 ——林濟教師:引用學者觀點,進一步突出明代政治集權的特點,并通過明朝持續時間,呈現另一學者的觀點(從制度化水平方面肯定明代政治制度),讓學生辯證地認識明朝制度。學生:緊跟課堂節奏,一分為二地看待明朝政治制度,并以史為鑒。設計意圖:通過引用不同學者的觀點,幫助學生辨證認識明代的政治制度,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布置作業中英對比表格教師:呈現表格,對表格內容進行簡單解釋,明確作業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表格,并做好記錄。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同一時期的中英兩國的不同發展,激發學生對明朝歷史深入研究的興趣,培養學生多個角度解讀歷史的辯證思維和史料實證意識。【板書設計】設計意圖:呈現本課知識框架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鞏固所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