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1課時1.課標內容要求課標摘錄:認識三國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2.教學內容分析本課講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直到隋唐時期的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突出這一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通過對這一時期輝煌燦爛的文化的學習,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髙學生的文藝鑒賞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進而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3.學習者分析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有關三國至隋唐時期相關史實知識,對于此時期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已有了解。 本單元前3課介紹了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政治變遷,為本課文化方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理論分析能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透過文化新成就的表現去認識新成就產生的原因、特點和價值,進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培養文化自信心。4.學習目標1. 通過自主閱讀教材,簡述三國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學藝術和科技等領域的新成就,增強時空觀念及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 通過鑒賞各項藝術成就圖并研讀相關文字材料,分組概括這一時期文化成就的美學特點,感受藝術形式中所表達的“人的價值”以及所蘊含的文明交流、智慧科技等文化之美,提高分析歷史問題以及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增強審美意識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樹立文化自信心。 3. 通過解讀材料并結合所學,小組合作討論,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說明造就這一時期文化成就的時代背景,理解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影響,增強歷史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素養。5.學習重點難點1、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新成就的表現和特點。 2、三國至隋唐取得文化新成就的原因。6.學習活動設計過程 學習內容與教師活動 (引領性問題) 學生任務或 學習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或 評價目標導入 展示舞蹈《唐宮夜宴》劇照,提問劇中人物是否美 看圖回答問題 激發學生興趣,進入正式教學。環節一 內容1.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完成表格內容。 學生任務1.閱讀課本,完成表格內容。 通過學生完成填表任務,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三國至魏晉時期的文化成就,增強時空觀念及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內容2. 教師活動: (1)糾正學生填表中的錯誤。 (2)講解儒學復興等較難理解歷史概念。 學生任務2.改正錯誤,整理答案 學生學習活動:發言,訂正環節二 內容3. 認識三國至魏晉的文化特點 教師活動: (1)展示補充史料 (2)引導學生完成問題: (3)通過與先秦時期文化相比較,從對人的認識角度概括三國至魏晉時期的文化特征。 學生任務3. 認識三國至魏晉的文化特征。 學生學習活動:閱讀補充材料,小組研討交流,發表觀點。 通過鑒賞各項藝術成就圖并研讀相關文字材料,分組概括這一時期文化成就的美學特點,感受藝術形式中所表達的“人的價值”以及所蘊含的文明交流、智慧科技等文化之美,提高分析歷史問題以及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增強審美意識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樹立文化自信心。環節三 內容4. 運用唯物史觀,歸納隋唐時期中國文化多元與繁榮發展的原因。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問題,指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歸納概括學生答案。 學生任務3:閱讀課本,思考并回答問題。 通過解讀材料并結合所學,小組合作討論,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說明造就這一時期文化成就的時代背景,理解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影響,增強歷史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素養。環節四 內容5. 如何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學生任務4:暢所欲言 涵養學生家國情懷。課堂 小結8.板書設計9.當堂檢測檢測題目 設計意圖1、請任選一個展廳,為該展廳撰寫一份解說詞。 2、請同學們共同修改下面這份解說詞。 本課以“布置展覽館”為情境展開教學,評價任務設計延續同一情境;通過修改解說詞,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本課內容;通過修改過程,指導學生學法。9.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作業內容 設計意圖1. (水平一)有人評論魏晉以來山水畫:“或水不容泛(泛,波光粼粼的樣子),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樹石,映帶其地。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詳古人之意,專在顯其所長,而不守于俗變也。”該評論體現了這一時期的山水畫( ) A.幼稚古樸的藝術風格 B.豪邁進取的文化氣度 C.以形傳神的創作理念 D.豐富多彩的市井風情 2.(水平三)材料 漢代文物駱駝并不常見,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西漢駱駝,沒有任何裝飾,比較寫實。漢代的駱駝形象顯得有些稚拙,特別是蹄子,與同時期塑像、畫像上的馬蹄無異,反倒與駱駝差距很大。在漢代動物塑像中,駱駝大都混同在各類動物之中,沒有數量上的優勢和變化多樣的姿態,顯然與其他大量動物等同起來,沒有明顯的特別含義。到了唐代,唐墓中隨葬駱駝數量劇增,有些是作為一般動物出現在各種類型的墓葬之中。北朝出現的馱載物品的駱駝到唐更為流行,馱載物品的內容更多,駱駝的兩側掛有貨袋、絲束、兔皮、長頸瓶、胡瓶、扁壺、織物、毛毯等等,有時還有死鳥和活的狗、猴子。這種造型選擇無聲地講述著絲綢之路上的生活狀態。駱駝、貨物及其人物的緊密結合,進一步附加、升華了它們的精神含義,使這組文物凝聚了人與自然抗爭、艱苦創業的情懷。 ——摘編自齊東方《絲綢之路的象征符號——駱駝》 (1)依據材料概括漢至唐駱駝造型的演變。 (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以“漢唐駱駝造型的演變”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 第1題 學生能夠提取材料信息,并能歸納概括其特征。 第2題第(1)問,閱讀材料,概括駱駝造型的演變,通過閱讀,提取關鍵信息。第(2)問,要求學生能圍繞主題,自擬題目,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論證。考察學生發現問題,獨立論證的能力及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唯物史觀等學科核心素養。10.教學反思與改進1、本課的教學設計中補充了一定的課外學習資源,而對教材內容,學思之窗、歷史縱橫、問題探究等欄目的內容和功能挖掘運用不足。 2、本課的教學設計立意在以對人的認識為視角,發現三國隋唐時期的文化特征,教學中這一主題立意并不突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