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3課 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秦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教材分析】本課以秦朝建立的條件、鞏固大一統的措施、秦朝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為核心內容,在整個單元中起承前啟后的作用,在整個模塊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秦朝統一六國的條件部分承接和聯系了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的內容;鞏固大一統的措施與農民起義又與第4課《西漢與東漢——大一統國家的鞏固》的內容銜接。這三課一起貫穿起來構成了中國早期封建制度的雛形。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學生了解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理解國家興衰存亡的一般規律。【教學目標和核心素養】1.唯物史觀通過對第3課《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的學習,讓同學們理解戰國末期經濟的長足發展是秦朝能夠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正是由于戰國末期各地經濟的發展,促進區域交流的頻繁、華夏民族觀念的深化,進而加速了秦朝統一中國的速度,慢慢走向統一多民族的封建社會。同時,通過對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原因的探究,培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即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2.時空觀念通過地圖了解秦國具體的地理位置、秦國攻打六國的順序、秦國的疆域,加強學生的印象,從而更為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統的形勢。通過陳勝、吳廣起義進軍路線圖、楚漢戰爭示意圖的解讀,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3.史料證實在本課的教學中,大量充分地運用了史料,讓學生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既有利于加深對課本知識的認識又有利于提高學生歷史閱讀、提取信息的能力。4.歷史解釋從圖片和文字資料中提取關鍵的信息,在了解基本歷史史實的前提之下學會歸納升華,學會對歷史進行解釋,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揭示深層次的內涵。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該課,學生增強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斷力,增強自身的民族認同感,理解國家興衰存亡的規律。【重點】 著重掌握秦朝為什么能夠統一六國的原因、秦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掌握秦朝的暴政及其影響、秦末農民起義。【難點】 理解秦始皇鞏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理解秦末暴政對國家惡劣的影響。【教、學法指導】1.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結合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提升學生獲取、解讀、歸納和表述等方法,積累必 要的學習歷史的能力。課前教學準備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及預測效果課 前 準 備 1.依據課標和學情、精選史料、精心設計教 學流程、制作教學課件。上傳共享到到學生平板電腦 通過平板按時完 成老師的布置的預習任 務。 學 生 熟 悉 教 材 基礎知識,對知識有 個宏觀了解,提升快 速閱讀能力。。課堂教學流程設計導 入 1. 課前播放視頻: 宣傳片暖場。 2. 展示兩段史料:“歷史是延續的,但永遠是變的,因革損益,隨時而異,其間僅有緩速顯晦之別。”——郭廷以 “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第一次發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結束了領主封建制,創立了實行中央集權制的帝國;第二次發生于1911年,它結束了帝國,建立了民國;第三次在1949年,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政權。”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 課前認真欣賞 視頻,注意收集視頻中 的有用信息。 自由發表 自己觀點。 2.認真閱讀材料,回答老師口頭提問 1、注意多渠道 收集生活中 的有用 歷史信息。 2、學生認識到 生活中處處有歷史。 3.營造學習場 景。 4.導入新課課堂互動整 體 感 知 解析課題課標和教材分析 通覽教材標題、構 建知識框架,明確學習 重點, 了解課題和單元 標題的關系,子目錄與 課題的關系。 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提供研究學習秦朝歷史的資源 拓展學習歷史的途經 1、注意多渠道 收集生活中 的有用 歷史信息。 2、學生認識到 生活中處處有歷史。 。2.運用課件中文字、音頻、視頻資源,訓練學生從歷史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歷史史實,得出正 確結論的方法。增加音樂資源,貫徹“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3.通過史料的呈現和解讀,培養學生擴大收集學習資料的途徑和提高解讀、整理相關資料的能力。使 學生逐步掌握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通過教學互動來提高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語言表達能力。一、從“諸侯卑秦”到“秦并天下”(軍事統一)展示圖片并設問:地圖反映出周秦之際發生了哪些變化? 展示圖片并設問:地圖反映出周秦之際發生了哪些變化? 展示圖片并設問:地圖反映出周秦之際發生了哪些變化?展示秦國歷代國君(方國-諸侯國-王國-帝國) 從表格中的不同時期君主稱號的變化反映國家性質和地位的變化。 正確解讀表格內容 提高解讀表格的能力,發現表格背后隱藏的隱性知識學習任務一: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秦從“諸侯卑秦”到“秦并天下”的原因和條件。根據課件內容材料1-10,完成學習任務一的小結 提升見微知著的能 力, 以小見大。 關注權威經典史料和考古發現互相印證和 領悟: 史料的真實性鑒別,權威性比較。快速閱讀 增加儲備 概括歸納 認識到某些事件 之間的關聯性。1.原因和條件 (1)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 (2)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 (3)秦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 (4)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 (5)商鞅變法后,秦尊奉法家,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 (6)采取遠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個擊破。 探究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2.過程(師出有名VS師出無名) 認真讀圖、聽講、思考、積極主動回答問題 辯證的看待戰爭的正義性 戰爭的勝負需要實力和策略二、“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統一)學習任務二:閱讀教科書第一目“秦的統一”第四段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秦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 結合材料11-22完成表格內容。 關注選必修內容,提煉知識點,進行分類。 提高學生論從史出的思維意識。1.秦朝制度推廣與創新(制度統一)三、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經濟文化統一)關注考古遺址了解統一文字、車軌、貨幣、和度量衡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提升學生整理知 識點的能力。周秦之際的社會轉型 1.中央君主權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權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君主集權的“皇帝制”。 2.地方權力由分散獨立到集權:由獨立性較強的分封制到集權于中央的郡縣制。 3.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時期的貴族世襲到秦朝官員由皇帝任命。 4.大一統:從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觀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統,地域上真正的統一,思想上的統一,經濟文化層面的統一,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真正形成。 回歸課題 畫龍點睛 發現變化的本質。學習任務三.總結并理解秦朝建立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影響。 1.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2.建立了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有力地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3.幅員遼闊,奠定了后世的基本疆域版圖。 4.確立的政治制度被后世沿用,影響深遠。歷史名人評價秦始皇 注意評價者的出發點和依據。 全面客觀的分析歷史人物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說說秦朝暴政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1.窮奢極欲,大興土木 2.求仙訪藥,動眾巡游 3.開疆拓土,修筑長城 4.徭役沉重,刑罰嚴苛 5.焚書坑儒,鉗制思想四、從神壇跌入地獄(暴政與速亡)反抗秦暴政的農民起義(戰爭) 爭奪全國統治權的斗爭【史料閱讀】賈誼認為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焚書坑儒 嚴刑峻法課堂小結 感悟王朝興衰的課后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