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學年秋季學期五校期中考試八年級(社會學科)日期:2023.11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中國幅員遼闊、疆域廣大,下列描述中正確的是( )A.位于亞歐大陸東部,東部瀕臨大西洋B.我國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到北侖河口C.疆域遼闊,鄰國眾多,鄰國面積最大的是印度D.南北緯度跨度很大,東西經度跨度較小2.下列是北回歸線穿過的我國四個省級行政區的輪廓圖,按自西向東的地理位置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br/>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③① D.③④②①3.四個城市中,最有可能為上海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4.下列選項中,表示準噶爾盆地的是( )A. B. C. D.5.近些年來,長江洪災時有發生,其自然原因是( ?。?br/>①中游地區圍湖造田 ②中下游地勢低平,泥沙淤積加劇 ③流域內降水豐沛④上中游砍伐森林,破壞植被 ⑤支流眾多,雨季漲水集中 ⑥沿江工業發達,江水污染嚴重①④⑥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2023 年 10 月 16 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北段全線貫通,12月1日,該管段將正式接收俄氣,一年內年將引進50億方天然氣,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將直接受益。讀下圖,回答下面問題。6.右圖中所示中國境內段的天然氣管道( )①經過我國第一級階梯 ②全線貫通須穿越黃河、長江③經過我國東部季風區 ④經過地區以平原為主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7.工程隊的施工人員在鋪設黑河—大慶段管道期間,他們可能看到的景象有( )A.林海雪原,銀裝素裹 B.草原廣袤,牦牛成群C.茫茫戈璧,黃沙漫 D.地勢高聳,冰川廣布8.在我國東北地區,屋頂坡度大的原因( )A.冬春多暴雨 B.夏季降水集中C.冬季降雪量多 D.冬季溫度低9.下列關于我國“紅松之鄉”小興安嶺描述錯誤的是( )。A.從地理分區看,這里位于我國的北方地區 B.從緯度位置看,這里屬于北寒帶地區C.從相對位置看,這里位于黑龍江的中北部 D.從生產特色看,這里是我國著名林區為增強地理空間意識,畫圖法在地理知識學習過程中顯得異常重要。讀圖,回答下題。10.針對此圖,以下關于地形的解讀正確的有( )A.當甲為秦嶺山脈時,乙為內蒙古高原,丙為黃土高原B.當甲為橫斷山脈時,乙為云貴高原,丙為長江中下游平原C.當甲為太行山時,乙為黃土高原,丙為華北平原D.當甲為天山山脈時,乙為塔里木盆地,丙為長江中下游平原11.通過查閱筆記,發現該摘記上標注甲為大興安嶺,以下關于該區域解讀正確的有( )A.乙地人們以青稞、糌粑為主要特色飲食 B.丙地是我國南方的魚米之鄉C.乙地是內蒙古高原 D.丙地是熱帶季風氣候12.讀右圖,對該地區的描述正確的是 ( ?。?br/>①該地區降水豐沛,冬暖夏熱 ②母親河長江流經該地區③該地區地形以盆地為主 ④該地區位于我國北部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13. 英國歷史學家馬士說:“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煙措施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到來了。可是它并不是維護鴉片貿易而進行的斗爭,它不過是一個持續了20年并且要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系的斗爭的開端?!边@表明,英國對中國發動兩次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 ?。?br/>A.用武力維護中英之間的正當貿易B.打破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C.用武力打開中國市場以傾銷商品D.抵制中國的禁煙活動14.1858年,清政府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增開營口、煙臺、鎮江、南京、九江、漢口、淡水、臺南、汕頭、瓊州十處通商口岸。藉此,外國侵略勢力得以( ?。?br/>A.打開中國門戶 B.滲透到南部沿海廣大區域C.開始染指臺灣 D.波及東部沿海并深入內地15.太平天國先后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二者 ( ?。?br/>A.都試圖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B.都脫離了社會現實,難以付諸實踐C.都主張平均分配土地 D.都反映了農民的理想與追求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6題9分,第17題11分)16.隨著回歸自然食品的興起,傳統美食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圖4 資料卡片請在圖1中找出黑龍江省和云南省的傳統美食,圖2中的A是哪兩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 (3分)請依據圖1、圖2與圖3說說我國傳統美食種類多樣的自然原因。(4分)根據圖4資料卡片,為金華火腿重現輝煌提兩條合理化建議。 (2分)17.讀“黃土高原示意圖”,完成下列題目。(1)寫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稱(2分)A. ?。ā叭辖稀保?br/>B. ?。ㄉ矫});(2)寫出數字所代表的省會城市(2分)① ?。虎凇? ??;(3)判斷城市③的氣候(2分)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該地存在的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是什么?導致這一問題的自然因素是什么?請你為解決該問題提出一條有效措施。(3分)(5)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深深地烙上了黃土地上的印記。請列舉能反映這一印記的例子兩個。(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