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通過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專制統治、國民黨當局對中國共產黨和革命群眾的殘 酷鎮壓以及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等史實,解讀史料,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 路的背景,提高史料實證素養;通過分析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實踐、長征、遵義會議等重大 史實,閱讀經典史料節選,理解革命實踐與革命理論的關系以及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 艱辛過程,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與長征的意義,提高歷史解釋素養,并滲透 唯物史觀素養;體會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辛以及中國共產黨善于總結經驗教訓、實 事求是、勇于創新,為中國革命不懈奮斗的精神,培育家國情懷素養。 教學重點: 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過程。 教學難點:理解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教學過程時 間 教學 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1分 鐘 導入 新課 借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 周年慶祝活動素材——群眾游行“開天辟地 ” 方陣照片和對應的央視解說詞導入。2 分 鐘 一、南京 國 民 政 府 的 統 治 簡述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失敗以及國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統一,出示政治、 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 國民黨專制統治 ”史事,引導學生思考:南京國 民政府建立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是否改變?在學生回答的基礎 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大革命失敗后,民主革命的任務并未完成,還需要繼續進 行革命。15 分 鐘 二、工農 武 裝 割 據 開 辟 革 命 新 道路 展示并解讀“南昌起義 ”“八七會議 ”“秋收起義 ”等相關圖文史料,帶 領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走城市中心道路的原因與教訓。 出示“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時間軸和地圖、“《井岡山會師》(油畫)” 以及“工農武裝割據的實踐 ”示意圖等材料,簡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 黨人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工農武裝割據實踐。補充在革命實踐中出現的“紅 旗到底打得多久 ”的疑問,進而引出毛澤東的理論探索。出示并指導學生閱讀 據《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整理的表格,思考中國的紅色政權能 夠存在的條件,進而引出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 ”思想。簡述 1929 年-1930 年的革命實踐以及黨內、紅軍內對于農村斗爭和城市 斗爭的關系,特別是對于農村革命根據地在奪取全國政權中的作用的不同認 識,引出毛澤東的理論探索。出示并指導學生閱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選 文,進而引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 ”理論。 出示 1929-1932 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示意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 中央政府的成立的材料,引導學生了解革命新道路開辟后中國革命取得的成 就,進而認識到正確的革命理論推動革命實踐的發展。5 分 鐘 三、紅軍 長征 簡述革命新道路開辟后中國革命的曲折發展史事;出示遵義會議的部分決 議內容,引導學生分析第五次反“ 圍剿 ”失敗的原因以及認識遵義會議在革命 新道路發展中的意義。 借助紅軍長征示意圖與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選文等材料, 梳理長征的過程,理解長征的重要意義。2 分 鐘 本課 小結 出示大革命失敗到開辟革命新局面間重大史事的時間軸以及革命新道路 開辟前后部分革命活動的方式與對應結果的表格,引導學生思考:中國革命能 從大革命失敗后的低潮到成功開辟革命新道路、打開革命新局面的關鍵因素或 啟示。并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開辟的革命新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 化的成果之一,同時也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