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美版二年級上冊美術《猜猜我是誰》教學設計課題 猜猜我是誰學習領域 綜合·探索 授課班級 二年級 課時 1課時教材分析 《猜猜我是誰》是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湘版)二年級上冊第8課內容。 本課屬于“綜合 探索”學習領域的學習內容,知識、技能的要點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材料,撕一撕、貼一貼、制作一個有趣的面具并開展展示或游戲獲得快樂并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材圖示包含觀察、欣賞、表述、演示、制作、裝扮、游戲等方面的提示。整體活動設置融合了美術各個學習領域。面具的制作步驟是學習的要點,教材有呈現制作步驟圖,課堂中,也借助課本的步驟圖,讓學生自學,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但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掌握方法與步驟,在學生探究質疑后,分步驟講解與示范,其中加入了引導學生撕不同臉型的啟發和裝飾面具的要點等,更好地解決教學難點。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對不同的材料和美術工具的使用,而且對事物的形與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根據自己的感受大膽地、自由地表現。但他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動手能力較弱。通過小組自學、質疑,讓學生互動探討撕貼面具的方法,教師及時小結示范,加強對制作步驟的理解。對于動手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在輔導作業時,提供“錦囊妙袋”的裝飾材料,幫助學生更好完成作品,提高自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認知面具及紙質撕貼材料,用撕一撕、貼一貼的方法制作面具。二、過程與方法目標:在造型與游戲中提高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創新意識。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參與制作活動和游戲,體驗參與裝扮活動的愉悅與成功感受。教學重點 學習用撕貼的方法制作面具。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制作獨特而又不瑣碎、雜亂的面具。教學策略 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比較法、欣賞法、情境法、觀察法。教學用具 課件、范作、彩色紙。教學活動過程一、導入1.創設情境,觀看視頻帶領學生走進面具博物館,初步認識面具。2.教師提問:“什么是面具?”面具,指遮蓋全部或部分臉并有眼睛開孔的覆蓋物,通常作為舞會、狂歡節或類似的節日、戲劇等的偽裝起遮擋保護作用的外罩。3.呈現課題并板書。二、認識面具課件展示民間面具,教師介紹面具是一種世界文化,中國的面具已有40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品類最豐富的國家。提問:“這些面具給你什么感受?”(學生回答:恐怖、兇猛、神秘的……)小結:古代人類的面具可不是為了裝飾好看,最早的面具產生于狩獵活動,人們用面具把自己裝扮成各種鬼神妖魔,表示對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界。人們把動物和各種神秘形象戴在臉上用來祭祀、戰爭、舞蹈呢。提問:“結合你剛才欣賞的面具,思考怎樣制作出獨特的面具?”小結:外形——夸張,色彩——鮮艷,裝飾——豐富。三、面具的制作介紹材料:彩色紙、固體膠。自學課本P17頁的步驟圖,小組學習討論制作方法和步驟,探究質疑。提問:“同學們有哪些步驟看不懂?舉手說一說。”教師講解面具的制作方法和步驟,并作示范。第一步:撕臉型(注意不要撕掉太多,面具要稍比自己的臉大。)你還能撕出什么樣的臉型?展示不同臉型,引導學生思考還能撕出什么樣的臉型?第二步:撕眼洞第三步:撕裝飾出示一個裝飾得瑣碎、雜亂的面具,提出裝飾要點,即裝飾面具時,要有大塊紙片,長紙條和小碎紙。點、線、面三者結合才能將面具裝飾得更美,并展示用點線面裝飾的面具圖片。重疊撕碎紙片,快速撕紙條,對折撕紙片。提醒學生可以小組互助撕裝飾。第四步:貼裝飾1.先用大紙片裝飾;2.再用紙條裝飾;3.最后用碎紙片進行點綴。提醒:紙片還以按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疊加粘貼,面具會出現層次感、厚重感、體積感。裝飾元素不能過于瑣碎、雜亂。四、自主創作1.用彩色的紙,撕一撕,貼一貼,做一個有趣的面具,展示給身邊的同學。2.教師巡視,分層具體指導。教師帶著錦囊妙袋(各種對稱紙片和疊加紙片)為制作稍落后的學生提供幫助。五、展示評價1.小組成員互評,推選兩件作品上臺參加面具表演秀展示。互評:請同學說說你最喜歡哪個面具,它特別之處在哪里?自評:你覺得自己的面具最滿意的是哪個地方?2.教師點評并小結。 六、拓展延伸民間面具是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最本原的活太文化;最地道的民間藝術。面具是民間藝術中的瑰寶,需要我們傳承和保護,讓更多的人了解它、熱愛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