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師 班級 教學日期課題名稱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 課型 新授課課程標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引述憲法序言,說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闡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的必然性。教材分析 第一課“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通過描述1840年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各種各樣嘗試,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面貌;闡釋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領導人民先后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進行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革命,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認清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第一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比較”,介紹了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各種政治力量的救國方案及其結局,得出結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實踐證明這是歷史真理。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時已經初步學習了相關內容,為本框題的學習積累了一定知識基礎,但是,本框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復雜,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理性分析能力還有待提高,缺乏對各種政治力量的全面深刻的認識。教學目標 政治認同 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科學精神 評析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深入學習本課,科學認識各種政治力量的作用,深刻體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結論。公共參與 通過學習本課知識使學生升華對黨的認識,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通過查閱資料增強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教學重點 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 2.中國共產黨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最終被人民選擇的原因。教學難點 1.近代中國社會基本國情、主要矛盾決定中國革命的兩大歷史任務。 2.中國無產階級的團結性、斗爭性和先進性。 3.除了中國共產黨,其他政治力量或方案都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教學策略 知識整合、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視頻、圖片、文本板書設計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備注一、梳理框架 展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 預習新課 學生自主思維,對本框知識有個整體認知。二、逐個擊破 三、背誦識記 四、習題練習 通過課本研究與分享,談談對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的認識 通過課本探究與分享了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相關知識 設置有針對性的、新穎的練習題,指導學生練習。 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通過預習,了解本節課的知識體系。 一、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 1.基本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原因分析: 1.內因:清王朝對內封建專制,對外閉關鎖國 結果: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財政拮據,社會動蕩,危機四伏。 2.外因: ①西方國家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完成工業革命,實現機器大生產。 ②列強發動侵華戰爭,簽訂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獨立領土完整,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 (直接原因) 主要矛盾 基本國情決定近代中國有多重矛盾,他們相互交織 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階級矛盾) 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民族矛盾) 歷史任務 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 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前提) 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 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目的) 二、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的方案 方案一:先以北洋軍閥,后以 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代表,主張實行地主買辦階級專政,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被中國人民拋棄了,其代表者的統治地位也被推翻了。 方案二:以某些中間派或中間人士為代表,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方案沒有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無法實施。 方案三: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主張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最終贏得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思想理論條件: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2)階級基礎:工人階級 (3)黨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4)意義:中國人民在斗爭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希望。 在近代中國三種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種方案中,中國共產黨的方案在歷史和人民的檢驗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執政,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 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條件: (1) 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階級基礎——工人階級(內部因素)中國工人階級人數不多,但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有利于組織成為階級力量; 他們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破之下,富有斗爭精神,具有革命性; 他們與先進的生產方式相聯系,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具有先進性。 (2) 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外部因素) 1917年是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2、中國共產黨的目標、使命、革命任務和成就 1)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實現共產主義 2)歷史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革命任務: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4)成就: 推翻了三座大山。 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 的偉大飛躍。 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 3.結論 結論① 中國共產黨的方案在歷史和人民的檢驗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執政,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 結論②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斗爭經驗的歷史總結,是中國人民在長期探索、艱苦奮斗的基礎上共同確認的歷史真理。 辨識判斷 1.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認識和解決近代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基本依據。( ) 提示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也是認識和解決近代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基本依據。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 提示 ×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確立。( ) 提示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生產資料公有制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確立。 4.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 ) 提示 ×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有多重矛盾,它們相互交織。其中屬于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是( ) ①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 ②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 ③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④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鴉片戰爭后,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②④正確,③排除。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是我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排除①。 【2】 歷史學家陳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一書中寫道:“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爭(鴉片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的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認為“這場戰爭”是中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基本依據是( ) A.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發生轉變 B.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 C.民族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 D.中國社會的基本國情發生變化 答案 D 解析 依據題意,材料中的戰爭指的是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基本國情發生了變化,D符合題意。近代以后,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就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但這不是本題的基本依據,排除A。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不是中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基本依據,排除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有多重矛盾,它們相互交織。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C不合題意。 【3】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以情景史詩的形式,突出表現中國共產黨奮斗、奮發、奮進的光輝形象,以豐富的藝術形式和飽滿的精神內涵,呈現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輝煌歷程。本次演出的意義在于讓我們( ) ①回顧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 ②感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③了解中國共產黨決定著近代社會的發展變化 ④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強調的是文藝演出呈現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輝煌歷程,而不是回顧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①不符合題意。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突出表現中國共產黨奮斗、奮發、奮進的光輝形象,呈現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輝煌歷程,這能讓我們感悟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人民有了主心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做出的正確選擇,②④正確。中國共產黨對近代社會的發展變化有著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決定作用,③錯誤。 1.限時練習,核對答案 2.訂正錯題后分組討論,形成集體意見,派代表講解錯題 3.整理錯題集,形成錯題題庫。 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理解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的相關知識。 通過具體的事例,掌握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相關知識 通過習題練習,掌握重點、難點,理清易錯點,為后續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