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材分析】本課有四個子目,具有前后遞進的邏輯關系。先將“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由強化集權的弊端進入第二個子目“邊防壓力和財政危機”。由于解決邊防壓力和財政危機的需要,引起變法,也就是第三目‘王安石變法’。變法引發激烈的黨爭,加速了北宋的衰亡,北宋滅亡后出現南宋,因此又有了第四目“南宋的偏安”【學科核心素養】唯物史觀:通過對宋初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及影響辯證分析培養學生辯證唯主義觀點;通過王安石變法的學習,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客觀評價王安石變法以及對歷史人物的認識;認識到歷史發展的曲折性。時空觀念:結合歷史地圖及相關文獻,明確兩宋民族政權對峙的空間分布及歷史變遷,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通過歷史文獻、歷史圖片、歷史實物等實證材料,進一步加深對兩宋中央集權、王安石變法等內容的感性具體的認知以及理性客觀的思考。歷史解釋:通過對比、分析、歸納、概括等方法,加深對歷史概念、歷史判斷、歷史現象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對王安石變法改革精神的學習,岳飛抗金精神的學習,激發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教學重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影響、王安石變法【教學難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對王安石變法的的評價【教學方法】問題探究法、對比分析法、講授法、啟發式教學方法等【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圖片《黃袍加身》提問:圖片反映的是歷史上的什么事件,黃袍加身的主角是誰?他最大的歷史功績是什么?回答: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是陳橋兵變,959年,周世宗柴榮駕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后,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趙匡胤即位后,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趙匡胤在位時期,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①中央軍政:樞密院專掌軍政,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三衙: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樞密院有調兵權但并統兵,三衙統兵但無調兵權。財政:三司專掌財政,其長官為三司使行政: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宰相為同平章事,同時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權力。監察:設御史中丞和知諫院【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50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理解北宋如何通過分割宰相權力,加強皇權。②地方軍權:強干弱枝,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財權:地方設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行政權:文官擔任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監察權:設四監司、州設通判監察知州【學生活動】直觀感受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③北宋文官政治【問題探究1】宋代文官政治出現的原因?科舉制度的完善,增加了寒門子弟入仕的機會;宋太祖吸取前朝武將專權、割據逇教訓,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宋代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問題探究2】如何看待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利弊利:北宋采取的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基本鏟除了地方割據的基礎,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弊:權力分割過細,造成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影響了行政效率;文官政治、強干弱枝,削弱了軍隊戰斗力,造成北宋對外戰爭的失利;給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助長了北宋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邊防壓力和財政危機邊防壓力展示《遼、北宋、西夏形勢圖》,引導學生觀察地圖,并閱讀教材,完成表格。交戰雙方 戰爭結果 和議內容 影響遼與北宋 北宋失敗 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給遼“歲幣” 北宋北部邊防相對安定,加重北宋財政負擔西夏與北宋 北宋失敗 西夏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 北宋西北邊防相對安定,加重北宋財政負擔【問題探究3】對于北宋“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你如何評價?利:穩定了邊界,使國家相對安定,雙方維持和平關系,有利于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融合。弊:加重了北宋積貧積弱的狀態,“歲幣”加重北宋人民的負擔,最終導致亡國。財政危機【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思考造成北宋財政危機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帶來的結果具體原因:冗官:機構重疊,人浮于事,官員過爛冗兵:募兵過爛,軍隊人數增加冗費:軍費開支過大、官費開支過大、對外歲幣教師過渡:北宋中期統治危機日益加重,主要表現在對外軍事上的失利,和政府財政的日益窘迫,積貧積弱。為改變這種情況,統治集團內部開始改革。三、王安石變法1、慶歷新政:范仲淹主持,改革重點為整頓吏治,改革觸犯了官僚集團的利益,引發抵制,結果失敗。王安石變法:①內容【學生活動】學生閱讀“學思之窗”的內容并思考問題材料言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變法的某些缺陷。如涉及面過廣,頭緒過多,操之過急等。②結果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的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但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一些措施在執行的過程中加重了人們的負擔,引發激烈的爭議。③失敗的原因根本原因: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社會的矛盾直接原因:觸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其他原因: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引起民間不滿;宋神宗的去世;司馬光任宰相廢除新法。南宋的偏安南宋建立①靖康之變:1127年,北宋被女真的金朝攻滅,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虜北去。②南宋:1127年,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岳飛抗金詩詞欣賞:【學生活動】談談你對這首詞的感受?該詞表現了岳飛收復故土,忠君愛國的壯烈情懷,讀之讓人熱血澎湃。岳飛抗金包圍了人民的生命財產,保衛了中原地區較高的經濟文化發展,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是正義的。宋金對峙紹興和議:1141年,雙方以東起淮水,西之大散關為界,南宋對金稱臣。【學生活動】學生結合《金、南宋、西夏形勢圖》,在地圖上找到宋金分界線,理解南宋偏安的含義。【課堂練習】1、導致北宋中期財政危機的根源是(D)A.遼、西夏經常進攻北宋 B.財政入不敷出C.土地兼并嚴重 D.宋太祖過分集權2、下列能正確反映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C)A. 南宋 B. 金 遼 C. 西夏 金 D. 遼西夏 遼 南宋 南宋 西夏 南宋宋代:“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佐邦治”的機構是(D)中書門下 B.兵部三司 D.樞密使《宋史》載某位官員對王安石變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則不可更造也”。這表明此官員(C)支持變法,主張新制 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主張變法應循序漸進 D.主張變法應選擇時機【課堂總結】北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基本鏟除了地方割據的基礎,有利于社會的穩定,但也成為了北宋積貧積弱的根源。為維護統治,實現富國強兵,宋朝統治集團內部進行了改革,但改革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改革歸于失敗,1127年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后,雙方時戰時和,并最終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