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課題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目標 1、唯物史觀:理解政治局勢、經濟發展與思想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認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基本唯物史觀。 2、時空觀念:通過學習三國至隋唐思想演變歷程,培養學生時空觀念。 3、史料實證:通過展示及讀取文物圖片等資料信息,培養學生史料實證。 4、歷史解釋:學生通過對三國至隋唐思想演變的歷史背景分析,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 5、家國情懷:通過對這一時期輝煌燦爛的文化的學習,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進而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學重點 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教學難點 儒學的新發展、佛教的發展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黑板、粉筆、教科書、課件 2、學生準備:課前預習、筆記本、教材、習題教學過程 熱身活動 復習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歸納選官制度、中樞制度、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 二、新課導入 引入材料 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時期再度隋唐中央集權統一時期,這個過程是中華民族不斷攀登文明高峰走向盛唐的過程,是中華文化不斷內生傳承創新及不斷與世界其他文明互動的過程,也是中華文化不斷被各名族認同及中國統一國家的統一深度不斷加強的過程。 ——賀云翔《分裂到統一 傳承和借鑒 共生與融合》 教師:在前幾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已經了解了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政權更迭、鼎盛發展、制度創新等方面的內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三國至隋唐的文化領域,教一起感受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三、新知探究 (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1、發展概況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分別找出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歷程,填寫表格。 2、.佛教、道教發展的背景 教師:約在公歷紀元前后,佛教傳入中國。在漢代被視為神仙方術的一種。至南北朝時傳播于全國,出現了很多學派。隋唐時期進入鼎盛階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趨向融合,同時儒、佛、道的矛盾也漸趨消失。在漢朝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為何后來的佛道教會如此的興盛呢?教師展示材料。 材料:任何時代,苦難中的人民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對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尋找未來的幸福。自從二世紀黃巾農民大暴動以來,中國境內從沒有停止過戰爭。……人們希望神靈能賜給在戰場上作戰的孩子們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楊 《中國人史綱》 事實上,自漢帝國末期,佛教就已傳入中國,但當時中國的社會秩序完全是按照儒家的規范來建立的……直到東晉十六國時期……對老百姓來說,長期戰亂,居無定所,使他們感到痛苦,不明白這樣的現實世界究竟意味著什么……這時候,一個關于尋找生命意義的答案,一種解脫痛苦的方法,一套令社會平穩安定的價值體系,自然就會引起人們的關注與向往。 ——紀錄片《河西走廊》解說詞 道教強調人生的哀樂、現實的縱情,且備有長生之方,登仙之術,溝通了人與神的聯系,這比較符合國人的民族文化心理。……佛教致力于解決我國固有文化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生歸宿問題,從而有可能稀釋、消除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 ——馬致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 學生預期回答:戰爭頻繁,社會動蕩;佛道可以彌補儒學的不足,為百姓提供新的精神慰藉;佛道的本土化;統治者的支持。 教師: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長年戰亂,百姓生活困苦,儒學不能直接解決現實中的困苦,佛教中的輪回轉世思想成為逃避現實的精神麻痹劑,從而得以廣泛傳播開來。從中可以得出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決定于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此外,佛教的本土化也是佛道盛行的重要原因。如道教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如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逐漸本土化。如甘肅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經》是由唐代本土僧人編寫的佛經,該經借佛陀之口,講述人們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導子女感恩、孝順父母。僧人提倡忠君愛國,中國寺院有稱為護國寺、報國寺…… 3、佛教、道教興起的影響 (統治者為什么打壓佛教) 教師:講述佛道興盛的表現。如:江南(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梁武帝四次出家,人稱“菩薩皇帝”,僧人從此吃素;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齊梁時期道學家梁宏景被稱為“山中宰相”。但佛道在中國的發展卻不是一直一帆風順的,很快就遭受到一些思想家及統治者的打壓。為什么佛道會遭受到打壓呢?佛教、道教興起產生了什么影響呢? 教師展示材料,帶領學生分析歸納。 材料:“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濫之極。” ——《魏書·釋老志》 “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而不恤親戚,不憐窮匱……歸德必于有己……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繼。致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侶的游手好閑),貨殫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縝《神滅論》 學生預期回答:佛教盛行,廣修寺廟,嚴重影響到政府的財政收入;爭奪勞動力,影響小農經濟的發展。 教師:由于佛道盛行與政治統治之間出現激烈矛盾,思想文化領域的沖突不斷;僧俗之間的經濟利益的矛盾方面等問題,加上僧團道風方面的缺陷。于是,歷史出現了著名的三武滅佛。“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謚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南朝范縝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韓愈率先提出儒學復興運動(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 教師: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唐朝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韓愈痛感于儒學的衰弱,著《原道》一文竭力排佛。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憲宗要迎佛骨入宮內供養三日。韓愈寫下《諫迎佛骨》上奏憲宗,極論不應信仰佛教,列舉歷朝佞佛的皇帝"運祚不長","事佛求福,乃更得禍"。被貶至潮州。故有了韓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韓愈還提出復興儒學主張,宣傳儒家的仁義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統”思想,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為儒家的傳授譜系,并且以“道統”自任。他主張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鞏固了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 (二)三國至隋唐的文學藝術與科技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通過梳理表格,掌握三國至隋唐的主要科技、文學藝術成就。 學生預期回答: 1、文學 教師:通過PPT展示文學方面的作品,引導學生理解各種文學形式的不同特點。 2、書法藝術 教師:PPT展示不同書法作品,帶領學生領略其不同之處。 3、繪畫藝術 教師:PPT展示不同繪畫作品,帶領學生領略其不同特點。 4、雕塑藝術 魏晉至隋唐時期,因佛教的廣泛傳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如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 教師:展示不同時期石窟圖片,讓學生認識文化的兼收并蓄和時代性。 5、科學技術 教師:介紹趙州橋。 教師:從以上成就中,同學們可以領略到中國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對中國文化應該充滿自信,因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設置問題探究: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一時期文化成就突出的原因? 學生預期回答:(1)經濟繁榮農耕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2)政治成熟選官制度提供人才保障 (2)安定的社會環境提供了社會條件 (3)民族融合和對外交往頻繁,提供了多元文化基因 (三)中外文化交流 教師:文化的繁榮是政治、經濟、宗教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例如:大唐氣象就與統治者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發達的海外貿易等息息相關。接下來,我們來學習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思考問題:從漢代到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現有哪些? 學生預期回答: (1)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 (2)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 (3)唐朝的高信玄奘,在貞觀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經,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 (4)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信來長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國時帶走了許多佛經和詩文集。 (5)唐朝高僧鑒真曾六次東渡,傳授佛法。這些交流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貢獻。 (6)唐首都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7)日本、新羅兩國文化受到唐朝巨大影響,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和留學生。 教師:完善補充中外交流表現。 四、鞏固拓展 魏晉玄學 背景: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激烈 內容:用老莊的思想解釋儒家經典,主張政治上“無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清談” 形成了寄情山林、縱酒清談的社會風氣 五、課堂小結 唐朝文化是一種相對開放、外傾、色調熱烈的文化類型,李白的詩,張旭的狂草,吳道子的畫,無不噴涌著奔騰著昂揚的生命活力。昭陵雕刻中雄壯建偉,神采飛揚的八駿,透露出大氣盤旋的民族自信。就像習主席講的那樣,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必須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板書設計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二、三國至隋唐的文學藝術與科技 三、中外文化交流課后作業 1、完成課后的問題探究和學習拓展 2、完成本課相關 3、預習第三單元內容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含量較多,課時較緊,要把握好知識講述和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度,在知識傳遞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