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學設計)【課標內容】通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變動和經濟發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教學重難點】重點:1)變法運動的時代背景2)百家爭鳴的意義突出時代特征---大變革,包括社會大變革和思想大變革難點: 華夏認同問題(側重思想文化交流)【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戰國時期【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附圖問:從材料中能獲取什么信息?(第一句強調祭祀對于戰爭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對鬼神的信奉第二句一個國家將要興盛時,總是向人民聽取意見,將要滅亡,總是向神靈聽取意見,反映了如果只是一味向神靈聽取意見而不注重人民的意見,那么國家就會滅亡)預設:人們對神靈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不再崇信神靈,因為信奉神靈不能避免國家滅亡,甚至會導致國家滅亡;出現了民本思想,因為當時國家間的競爭表現為人口的競爭;教學設想:通過人們從信奉神靈到不信奉神靈的變化,引導學生思考變化的原因,拋出問題;不信神,那信什么呢 既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又順利導入新課。【教授新課】新的時代引出意識形態的概念附圖講述:意識形態是為了說明現存制度的合理性或變革的必要性,因此,不同時代不同制度不同變革有不同意識形態。春秋戰國時代發生了什么變革,使得原有的意識形態失靈了呢 附圖問: 從中能夠獲取什么信息 預設: 主要都是邊疆地區的國家,因為邊境地區的生存競爭壓力更大,資源開發利用的效事也最高,實力反而強大起來:講述: 不僅僅春秋是這樣,戰國也一樣。戰國七雄也主要是邊地的秦、齊、楚更強一些。課后反思: 也可以這樣調整,就是出示春秋和戰國形勢圖翻看教材上第九頁和第十頁的兩幅圖問: 從中能獲取什么歷史變遷的信息 預設: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邊疆地區的諸侯國占據主導,這是因為邊疆地區的生存競爭壓力更大(面臨外部勢力的入侵),資源開發利用的效事因而也最高,實力反而強大起來:北方諸侯國修建了長城,這是因為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對中原地區的成脅增加了(北方出現了游牧民族威脅) :教學設想: 通過比較春秋戰國形勢圖,指導學生如何比較歷史地圖,如何從歷史地圖的變化中獲取歷更信息(提出假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課件展示戰國七雄和變法運動中。問: 從中可以獲取什么信息 預設:各國都推行了變法改革,原有的制度不適應國家的發展:變注能夠地強國家實力黨注反晚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如胡服騎射改革:講述: 這些變法改革不僅增強了各國的國力,它還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各族人民逐漸產生了共同的身份認同,即華夏認同。比如楚人原被認為是空夷(《史記-楚世室》: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但進入戰國之后,楚國就不再被視為蠻夷。而被視之為華夏的一部分。華的意思是文明程度高的族群,夏的意思是文化發達的地區。華夏合起來意思就是黃河流域一個文明先進文化發達的地區。 這種先進體現在哪里呢 教學設想: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此部分補充材料什么是華夏認同,查資料二、新的生活出示材料:問:從中可以獲取什么信息 預設: 出土的鐵制農具種類比較豐富:出土鐵制農具的地區比廣泛:鐵制農具占比相對高:鐵制農具的使用比較頻繁和廣泛:農業生產力水平相對從前有較大提高:手工業特別是冶鐵業獲得了發展,因為從出土情況看,不少作坊的主要產品是鐵農具;講述: 鐵制農具比較廣泛的應用于農業生產,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也推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社會生產的變化,加上列國爭雄的需要,使得各國變法成為歷史的必然。問題在于,既然各國都推行改革,改革也確實增強了國家實力,但為什么最后統一中國的是秦國,或者說,為什么秦國改革的成效最為顯著 出示材料:問:從中可以獲取什么信息 預設:涉及范圍廣;改革力度大;加強了權力的集中,舉國體制更能適應戰爭狀態。 講述: 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三、新的觀念 講述: 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經歷了 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了;經濟上,并田制崩潰了;文化上,禮樂制度也崩壞掉了。這樣的變革是原有意識形態所無法解釋的。哲學家告訴我們:人們之所以會信奉某種思想,必然是因為這種見想能夠解釋現實,能夠指導自己的實踐。既然原有的思想無法解釋激烈變化的社會現實,那人們必然渴望有人能夠提出新的思想,使人們可以對這樣一個變化的時代做出合理的解釋和理解。 什么樣的人能夠從思想理論上解釋為什么會這樣以及如何讓社會恢復秩序,讓人心得到安定呢 從歷史上看,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從來只有一類人-----那就是知識分子。 當時被被稱之為“士”。 正是因為士人有文化,這就使得春秋戰國激烈動蕩中的各國君主或為自保,或為開疆拓土,紛紛招攬這些有學識的士人。最著名的就比如在齊宣王的朝廷中,被爵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 的游士一時有七十六人。 這些游士從不同的角度對變革的時代進行了不同的解釋,同時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歷史上稱之為百家爭鳴,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諸子百家都提出了怎么的解釋和解決方案 教學設想:引導學生從社會關系的變化上去感受百家爭鳴出現的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士,士的活躍使歷史對新思想的呼求從一種需要變成了一個現實。 1、儒家: 仁政與禮治出示材料: 提問: 孔子對社會失序和人心混亂的解釋是什么 (人而不仁) 講述: 在這里,孔子創造出了“仁”這一核心觀念(教師作標記) ,那么什么是仁呢 孔子說“仁者愛人”,也就是說仁就是愛人的意思,怎么愛呢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是不是就夠了呢 不是,孔子又說“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總之,這里的仁顯然指的是一種道德觀念。孔子意識到僅僅強制維護禮節、儀式一類的行為規范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文化修養,沒有來自內心的道德追求和自我約束,那么禮和樂就只不過是徒具形式,也就只能禮崩樂壞了。 根據這一解釋,孔子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那就是通過加強倫理道德來規范社會秩序、協調人際關系。(克已復禮) 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分別從不同方向發展了儒家學說,孟子由“仁”發展出“仁政”,并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孟子還解釋了仁政的合理性-----那就是人性本善, 在孟子看來,人類像是迷途的羔羊,只要幫它們找到回家的路就可以了。孟子將自己的方案稱之為王道。 而荀子則重新解釋孔子的“禮”, 熔禮、法于一爐, 荀子認為人性是本惡的, 所以需要用禮法來規范人們的行動。但既然人性是本惡的,你又如何指望人們會遵守禮法呢 荀子開出的藥方就是不僅要通過道德教育去養成,還要通過嚴刑厚賞來迫誘。這樣,茍子的禮與法家的法就有了一個根本的相同點。那就是人們只有服從的義務,沒有選擇的權利。荀子的思想與法家是如此的接近,他的學生中出了一個集法家之大成的韓非和一個輔佐秦始皇實行法家政策的李斯,就容易理解了。也因此后世儒家多認孟子為正統,奉為儒家的又一宗師,而視荀子為旁門別支。 教學意圖:引導學生去了解儒家的思想的演變過程。由于儒家思想的復雜性,這里主要通過老師的講解來引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 2、道家:無為而治 講述: 儒家強調道德的教化,主張有為, 而道家學派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主張是無為。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他認為社會動蕩的根源在于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規律),既然如此,解決問題的方案自然就是順應自然,統治者只需擺個樣子,一切由人民自便,不加干涉,就如同大自然對于萬物一樣即可天下太平。老子將這一方案稱之為“無為而治”。老子設想的理想社會就是“小國寡民”,那里的人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據說老子曾是周天子手下的一名官員,大概相當于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后來干脆就放棄官位,騎著一匹青牛歸隱山林去了,至于莊子,很多諸侯曾經派人以相的高位來邀請他,但都遭到了莊子的拒絕。對莊子來講,精神的自由才是最可貴的東西。 3、其它學派 除了儒家和道家之外,法家學派的思想對中國的社會的影響也很大。此外,還有墨家、兵家、剛陽五行學派等。這些學派與學派相互批評,歷史上稱之為百家爭鳴。 雖然諸子百家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方面,但并非只局限于此。事實上, 諸子百家主要在三個方面進行了思想探素, 一個是人與社會的關系,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內容,除此之外,他們在在兩個方面進行定的思考, 那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請子百家對于這些問題的思素, 以一種極端化的方式,最大限度深化了一家之言,達到了一種深刻的片面,而這些深刻的片面結合在一起,共同影響了后世中國歷史的發展。【課堂小結]】(約2分鐘) 總之,在那個大動蕩、大交革的時代,我們的祖先懷著對社會的關愛,從不同角度作出了不同的思想解釋,它們的思想此后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成為中華文明最核心的部分。諸子百家對變革的態度不同,提出的治國方案各異,但治理社會、安定人心的思想傾向和根本本宗旨卻是一致的。我們在日后的歷史和當今的現實中會發現,每當人們對社會現實感到困惑不解的時候,就會從諸子百家的思想中去尋求幫助。他們的思想,已經成為后人的精神家園。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