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大一統國家的鞏固一、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漢朝削薄、開疆拓土、獨尊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二、教材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第4課,本課包括四個子目,以歷史發展的順序展現兩漢充分鞏固大一統國家發展的模式,以及社會危機導致王朝覆亡的過程。第一子目“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重點講述了漢初施政方針的重大調整,統治者采取恢復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的措施,以及因此取得的顯著效果。第二子目“西漢的強盛”突出了漢武帝施行一系列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的措施,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這是本課的重點內容。第三子目“東漢的興衰”介紹了西漢后期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破產流亡的社會矛盾。東漢興衰實際上與這兩大社會矛盾發展態勢密切相關。第四子目“兩漢的文化”重點介紹了兩漢在史學、文學、天文、數學領域的杰出成就。這四個子目之間呈現出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興盛的局面因社會矛盾逐漸積累而走向衰亡。三、學情分析本課涉及的歷史時期跨度長、內涵多且復雜,故四個子目各有其重點、難點。學生在初中階段雖已了解過相關內容,但要理解本課仍然有較大難度。學生對于“休養生息”政策與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等基本史實已經學習過,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但對漢朝推恩令、刺史制度、獨尊儒術的概念理解不準確,兩漢由盛轉衰的原因學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西漢、新朝、東漢的系統知識,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認識,且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學習能力需要進一步的加強。通過圖片與史料等直觀材料的展示及設問引導學生層層分析、評價漢朝繼續鞏固“大一統”的影響和東漢崩潰的諸多原因,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引導他們全面、客觀的看待歷史。四、教學目標1、利用史料和教材內容,歸納漢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的內部調整與開疆拓土的外部建設的措施,并認識到大一統國家的鞏固對當時和后世產生的意義。2、利用歷史地圖了解漢朝疆域的四至,說明漢朝時期我國的疆域。3、探討文景之治、光武中興治世局面的出現與兩漢衰亡的原因,嘗試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認識到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4、通過歷史圖片、表格等概括兩漢文化的成就,認識到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民族和睦為文化發展繁榮提供了條件,文化成就是漢代大一統國家的盛世景象,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五、教學重難點重點:兩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上的鞏固措施。難點:兩漢衰亡的歷史原因。六、教學方法本課以講述法為主,同時運用提問、史料閱讀、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讀圖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本節課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歷史地圖和歷史圖片等,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七、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采用圖片導入法,展示劉邦的雕像。教師: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展開了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得了勝利。公元前202年,劉邦定都長安,建立了漢朝。我們這節課一起來學習漢朝的建立及興衰。【講授新課】(一)西漢的建立1、漢初經濟材料一: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天下既定,民亡蓋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顏色相同的四匹馬),而將相或乘牛車。上(劉邦)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漢書·食貨志》思考:這則材料可以看出漢初社會處于怎樣的境況?面對這一境況漢初統治者采取了怎樣的措施?措施:漢初經濟凋敝,統治者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兵皆罷歸家”,從軍者歸農;號召在戰亂中流亡山澤、因饑荒淪為奴婢的人回歸本土,一律免為庶人;弱末強本,減免田租,十五稅一;減免徭役及兵役,廢除肉刑,減輕刑罰等。材料二:(漢景帝時)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牸牝者擯而不得會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誼而黜愧辱焉。——《漢書·食貨志》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政治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現“文景之治”。2、漢初政治(1)漢承秦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2)郡國并行制: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與諸侯分封并行思考:結合之前所學,想一想分封同姓親族能夠保證西漢統治穩定嗎 有什么樣的危害?王國勢力日益強大,威脅中央集權。漢景帝在位時,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了吳楚等7國叛亂。但叛亂不得人心,3個月內即被平定。雖然平定了七國之亂,但王國問題并沒有徹底解決,同時當時漢王朝還面臨著匈奴的威脅以及土地兼并嚴重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那么漢景帝的后繼者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二)西漢的強盛1、政治——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措施 作用地方:推恩令 削減了諸侯王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中央:設立中(內)朝 加強了皇權,削弱了丞相權力選官制度:察舉制 選拔了優秀人才,后期弊端顯現監察制度:刺史制度 加強了地方管理,強化了中央集權司法:任用酷吏,打擊不法行為推恩令材料三:主父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從其計。——《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材料四:自此以來,諸侯唯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不為士民所尊,努與富室無異。——《前漢書》提問:推恩令的核心是什么?推恩令實施的效果如何 核心: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效果:徹底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中外朝制度漢初丞相位高權重,漢武帝時,重用身邊的侍從、秘書,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形成中朝決策機構,而原先丞相形成外朝執行機構。相權削弱,皇權加強。察舉制材料五:察舉制由地方政府的郡國守相向皇帝推薦各郡圍能夠擔任官職的人才漢武帝時孝廉-一科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察舉孝廉的標準有四條:一是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是學通行修,熟知經書;三是明習法令,善于決獄;四是頭腦清楚,才干出眾。察舉制舉薦的范圍也逐漸擴大到“布衣”平民。——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提問:根據材料,分析察舉制有何特點 又有何影響?特點:由地方向中央推薦自下而上;重視道德品行、才能;儒學為主儒、法并用;選官范圍擴大。利:個人的社會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選拔任用官員的唯一依據,有利于招徠各類人才,提高官員質量。任免權由中央掌握,加強中央集權。弊:后期弊端日益嚴重,地方官員往往推薦名門望族的子弟,而不問學識品格,被察舉者名不副實。刺史制度漢武帝將全國分為13個州,每州設刺史一名,州為檢察區,刺史代表中央對地方進行檢察。武帝還任用大批執法嚴厲的酷吏,打擊地方豪強游俠勢力。進一步嚴密法律,命張湯等制作新的律令。2、經濟——重農抑商(1)改革幣制(2)鹽鐵官營材料六:吳有豫章郡銅山,濞(高祖侄)則招致天下亡命者(任俠所為)盜鑄錢,煮海水為鹽(商賈所為),以故無賦,國用富饒。——《史記·吳王濞列傳》(3)均輸平準均輸:設均輸官,把應由各地輸京的物品轉運至各地販賣。平準:在長安和主要城市設立掌管物價的官吏,利用均輸官所出物資,根據市場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4)抑制工商業者措施 作用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抑制富商大賈的實力,加強中央集權,增加政府收入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算緡”“告緡”3、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材料七: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材料八:“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董仲舒《春秋繁露》(1)主要內容: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②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點;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常”,提倡孝道;對土地兼并現實:進一步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張限田、薄斂、省役;⑤天譴論:人君無道,天象示警。(2)影響:①政治: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局面,削弱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民族精神:思想統一于儒學,儒學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③學術文化: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牽制作用;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為自漢武帝以來的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4、軍事——開疆擴土(1)抗擊匈奴: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2)在河西走廊設立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3)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絲綢之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4)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志著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比以前更加有效(三)東漢的興衰1、西漢滅亡與“王莽篡漢”材料九: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司馬光《資治通鑒》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內容,指出西漢后期出現了哪些社會問題?問題: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劇烈,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王莽改制 背景 (1)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劇烈,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 (2)公元9年,外戚王葬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結果 王莽針對西漢后期的社會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試圖挽救社會危機。措施不切實際,社會矛盾更加激化。政權覆滅 (1)王莽統治末年,出現嚴重的旱災和蝗災,赤地千里,綠林、赤眉等農民大起義爆發 (2)23年,綠林軍在昆陽擊敗王莽軍隊主力 (3)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政權被推翻2、東漢的建立與“光武中興”公元25年,西漢宗室劉秀(漢光武帝)重建漢朝,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推行一系列措施,實現“光武中興”。措施 作用政治 增強尚書臺的作用 加強皇權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 節省開支,提高工作效率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緩和階級矛盾經濟 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 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釋放奴婢文化 重視儒學 繼承漢朝尊崇儒學傳統3、東漢中后期的社會問題(1)外戚、宦官交替專權(2)豪強地主勢力擴展材料十:(東漢豪強地主南陽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頃。廣起廬舍,高樓連閣,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魚蠃梨果,檀棘桑麻,閉門成市,兵弩器械,資至百萬。——司馬彪《續漢書》經濟上自給自足規模大、政治上影響地方政權、軍事上有私人武裝和軍事設施 土地兼并嚴重,豪強地主強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 黃巾起義東漢末年張角創立的民間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個地方同時發動起義。起義軍頭裹黃巾,稱“黃巾軍”。起義歷史9個月,以失敗告終。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出現了軍閥割據局面,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四)兩漢的文化領域 時期 代表性成就 特點或歷史地位(意義)史學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 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東漢 班固《漢書》 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文學 漢代 漢賦 是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 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很多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五言詩 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科技 戰國至西漢 《黃帝內經》 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東漢 《神農本草經》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九章算術》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05年,蔡倫 改進造紙術 推動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