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兩宋的政治與軍事【課標目標】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新課導入】五代十國這個動蕩不定的時代,是一個叱咤風云、英雄角逐的時代。是誰擁有最堅強的實力,誰就有可能發展他的野心,達到統治人民的欲望。正如節度使劉守光所說:“我地方二千里,帶甲三十萬,直作河北天子,誰能禁我?”節度使安重榮也說:“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耶?”為著滿足權力欲望,兄弟砍殺,父子反目,權臣篡奪,軍校擁立,種種丑態在政治舞臺上一幕幕相繼扮演,分裂的五十多年間沒有間斷,中原百姓對王朝的更迭已經習以為常。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趙宋王朝。趙匡胤當上皇帝后,擔心宋朝也會成為繼五代后的又一個短命王朝,為此徹夜難眠,于是問宰相趙普:“天下自唐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我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趙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宋初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加強內閣資政李光耀曾經告訴我,想要國家治理得好,必須掌握三樣東西:財力,軍隊和人心。——嚴崇濤《新加坡成功的奧秘》措施:中央與地方:①行政: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知州,設通判監督;節度使逐漸演變為虛銜。解說:與驕橫無文的武將相比,文官接受傳統儒學教育,講究忠孝之道,沒有造反的賊心;文官乃文弱書生,沒有軍隊,一般也沒有造反的賊膽。所以,趙匡胤才會說:“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②財政: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稅收大部分上交朝廷。解說:造反必須要有錢,為什么呢?因為造反是要冒著生命,甚至滅族的危險的,如果無利可圖,誰會干呢?地方沒有錢財,自然沒有人會跟著造反。③軍事: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分別拱衛京師和鎮守地方,定期更換。解說: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納宰相趙普的建議,以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內外輪換,定期回駐京師,故稱更戍法,但將領不隨之調動,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此舉對防止將領專權有利,卻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因為在冷兵器時代,軍隊的戰斗力主要拼的是膽氣,而膽氣需要軍隊內部的團結。兵帥不合會影響軍隊的凝聚力,從而影響戰斗力。古代歷史上凡是戰斗力強的軍隊,兵將關系都十分和睦。宋神宗時就廢了更戍法。君主與宰相:實行二府三司制,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由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又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并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權調兵。文臣與武將: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祖宗之法)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影響:積極: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消極: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解說:傳統說法認為,上述舉措導致宋代“積貧積弱”。這一看法,新的教科書恐怕已經不再贊成。李裕民在《宋代“積貧積弱”說商榷》指出:自從錢穆提出宋代"積貧積弱"說以來,人們幾乎都將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點,但這并不符合事實。宋代地盤比唐代小,而經濟卻比唐代發達,財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發明中三大發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相比都不貧,甚至還富一些。如從軍事實力論強弱,宋比遼、金稍弱,進攻之力不足,防守則有余。和西夏比,實力還略強一些。蒙古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惟有宋能抵抗數十年,從世界角度說,也可算是數得上的強國了。如果從綜合國力考慮,宋不僅不能說弱,還應該說是相當強的。和東晉相比,地盤差不多大,經濟則要發達得多,東晉并沒有稱"積貧積弱",為什么單單給南宋扣上這頂帽子呢,顯然這是不公正的。活動設計:閱讀下列材料,思考如何看待加強宋初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歷史影響。材料1: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統制列城,付以數千里之地,十萬之師,單車之使,尺紙之詔,朝召而夕至,則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轉對條上四事》材料2:宋朝矯五代之弊,在機構設置上主要考慮權力的分散和制衡,以防止任何一個機構權力過大,使得任何人無法憑借組織的力量顛覆皇權,結果矯枉過正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機構最龐雜,人員最臃腫,效率最低下的政府體系。—— 張鳴著:《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邊防壓力北宋與遼:失去燕云十六州,簽訂"澶淵之盟"。(1005年)解說1:邊防壓力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北宋統一后,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后來遼軍大舉南下,逼迫北宋簽訂協議,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方于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通過這項協議,北宋勉強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安定。解說2:1004年秋,遼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后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伏弩射殺了驕傲自大的遼將蕭撻覽。此時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真宗御駕親征鼓舞了士氣,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軍民多達幾十萬人。而這個時候,契丹方面戰線拉得過長,補給非常困難,再加上孤軍挺進宋朝腹地,萬一戰敗,后果不堪設想。蕭太后是一個很務實的人,在出兵之前,她已經做好了可戰、可和的兩手準備,于是就聽從了降將王繼忠的建議,派人赴入澶州轉達了罷兵息戰的愿望。這也正是趙恒的心愿,所以當即回信表示宋朝也不喜歡窮兵黷武,愿與契丹達成和解,派出殿直曹利用作為使臣去與契丹洽談議和事宜。(1005年1月,宋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2)北宋與西夏:西夏獨立,達成“慶歷和議”(1044年)北宋又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也是屢戰屢敗。雙方最終達成和議:西夏保持帝號,同時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解說: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慶歷二年(1042)間,西夏連續對北宋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事,即:延州之戰、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三戰皆以宋朝失敗而告終。但宋朝實行經濟封鎖政策,停止"歲賜",關閉榷場,不準青白鹽入境,禁止雙邊貿易,從而給夏國的經濟以致命的一擊。西夏雖屢勝,但擄掠所獲財物與先前依照和約及通過榷場貿易所得物資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人力、物力、財力損失慘重,致使出現嚴重經濟危機,西夏"財用不給"。由于民間貿易中斷,使得西夏百姓"飲無茶,衣昂貴",怨聲載道。加上西夏與遼之間又出現了嫌隙,所以西夏愿意議和。公元1044年,宋朝與西夏最后達成協議。和約規定:夏取消帝號,宋冊封其為夏國主,名義上向宋稱臣;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7萬兩,絹15萬匹,茶3萬斤;另外,每年還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000兩,絹23000匹,茶1萬斤。活動設計:結合下列材料,你覺得北宋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為什么?材料1:趙匡胤當初統一中原之后面對北方的遼國,曾經對這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與北方打一仗所要消耗的錢糧很巨大,而如果以“送禮”的方式換得雙方之間的和平,那送出去的“禮物”只是國家財富的九牛一毛。趙匡胤的這一見解實際上是以“買賣”和“價值”來看待戰爭,趙匡胤是行伍出生,對戰爭的消耗和殘酷性很了解,他擺脫了文人治國的一貫做法,不是從民族尊嚴或國格立場來看待戰爭,而是用錢來買和平。——吳曉波材料2:有一種想當然的看法,以為宋代給遼、夏、金歲幣,使得它變窮,不得不拼命搜刮,全面激化了社會矛盾,最終導致政權的垮臺。事實上,歲幣數量很有限,在國家財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貿易中得到補償,以宋對金的茶葉貿易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萬兩銀子(一作70萬兩),僅此一項就比紹興和議中宋方付的歲幣25萬兩還要多。——李裕民《宋代“積貧積弱”說商榷》財政危機——冗兵、冗官、冗費。雖在邊疆戰事中頻吃敗仗,北宋卻供養了一支空前龐大的軍隊。這支軍隊是通過招募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亂,訓練廢弛,素質低下。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占到國家財政開支的一半以上。另外,北宋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致使官僚隊伍也不斷膨脹。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財政狀況日益惡化。解說:宋太祖對國家養兵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他認為:荒年百姓造反,軍隊不會反;豐年軍隊造反,而百姓卻不會反。因此一遇荒年,他就大量募兵,強壯的作禁軍,不合格的作地方部隊-廂兵,這樣,起義的力量就變為鎮壓起義的力量。另一方面卻導致兵員的日趨膨脹。如宋太祖末年,全國軍隊37萬余人,到宋英宗時達116萬余人,90年間,增加了兩倍多。材料1:宋代的職業常備軍一直因其無能和對國家財政的嚴重壓力而飽受詬病。真宗時期,75%的國家稅賦收入被用于軍費開支,而且每年開支的增長速度令人擔憂。1020年,據記載,軍隊總人數達到了91.2萬。…仁宗在位時,軍隊人數已經達到125.9萬。大約40年后,神宗在位末期,軍費開支可能已占到國家預算的80%。——迪特·庫恩著:《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王安石變法1043年范仲淹慶歷新政背景: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內容:整頓官僚機構解說:慶歷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任命富弼等為樞密副使,催促他們立即拿出一個使天下太平的方案。范仲淹于慶歷三年九月將《答手詔條陳十事》奏折呈給宋仁宗,提出了十條改革主張:(一)明黜涉,按官員的政績進行升遷。(二)抑僥幸,限制恩蔭。(三)精貢舉,改變科舉的內容和辦法,選擇“經濟之才”。(四)擇長官,選好地方官。(五)均公田,這主要是均地方官員的收入。(六)厚農桑,采取措施發展農業生產。(七)修武備。(八)減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積欠的賦稅和大赦方面的內容。(十)重命令,重視法令的制定和執行。范仲淹認為當時改革的中心問題是整頓吏治,裁汰內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貪污、無能之人。宋仁宗采納了這些意見的大部分,因為宋仁宗的年號是“慶歷”,故歷史上稱這次改革為“慶歷新政”。但新政明顯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最關鍵的是仁宗皇帝不愿也不想支持范仲淹。因此,改革很快歸于失敗。結果:新政明顯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很快歸于失敗。材料:范仲淹(989-1052)主張建立嚴密的任官制度,而深憂各路監司等官吏"不才",下決心澄清吏治。他翻閱登記各路監司的簿冊,凡遇"不才"(指庸官、貪官等)姓名,"一筆勾之,以次更易"。樞密使富弼平日素以"丈"(長輩)尊稱范仲淹,見此情景,試圖勸阻他說:"'丈'則是一筆,焉知一家哭矣!'公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罷之。"王安石變法(1069-1086年)——富國強兵(1)背景:①財政: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財政狀況日益惡化。②外部: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③直接:宋神宗繼位,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2、措施:變法涉及農業、商業、水利、賦稅、基層管理、軍事訓練、科舉教育等諸多領域,基本原則是加強國家對這些領域的管理和控制,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措施 內 容 作 用富國之法 青苗法 每年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或借谷物給農民,收獲以后償還,加收 20%的利息。 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緩和了階級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但出現強制借貸,利息較高,對農民仍是沉重的負擔。募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錢,雇人服役(貧困戶、官僚地主也要出錢) 出錢代役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增加了政府收入;但也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市易法 設市易務,收滯銷貨,短缺時賣出,以穩定市場。 打破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但出現強買強賣,擾亂市場秩序。均輸法 政府采購物資,實行就近采購等原則。 限制了富商大賈對市場的操縱和對民眾的盤剝,減輕了納稅人的負擔,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出現強買強賣,擾亂市場秩序,滋生腐敗)方田均稅法 核實土地,按多少、好壞收稅 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減輕了農民賦稅負擔;遭致官僚地主的反對。農田水利法 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 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增加了政府的稅收。(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豆腐渣工程)強兵之法 將兵法 設“將”為軍隊編制的基本單位,由固定將官帶軍隊。 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兵,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違背了宋朝崇文抑武的祖宗之法)保甲法 把農民編為保甲,農戶十家一保閑時練兵戰時入軍。 既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又增強了抵御遼和西夏進攻的能力,減少了軍費開支。但軍隊戰斗力的提升是暫時的。保馬法 撤銷牧馬監,官馬由農戶保養,養馬戶可減免部分賦稅,馬病死都要賠償。 減少了政府支出,馬匹的質量和數量都有提高。但增加了養馬戶的負擔,馬匹的質量難以與游牧民族匹敵。取士之法 改革科舉 廢除死記硬背的明經諸科,進士科不再考詩賦,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專考律令、斷案等。 有利于培養和選拔能夠從事實際事務的有用人才。唯才用人 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員,選官打破按資升遷的成規,貫徹擇優錄取的原則。 使許多低級官吏和下層士大夫得到發揮才干的機會。但很多是投機取巧之人,唯才用人還引起黨爭,激化了南北矛盾,違背了地域公平。3、影響:(1)達到了富國的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消除了財政赤字。材料1:史稱公(王安石)嘗與司馬溫公(司馬光)廷辯理財,溫公曰:善理財者不過頭會箕斂耳。公曰:不然,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梁啟超《王安石傳》材料2:王安石建議宋神宗搞官營經濟時,拍胸脯說:“善理財者,不加賦而國用足。”保守派領袖司馬光反駁他:“此乃桑弘羊欺漢武帝之言。”確實,王安石變法簡直就是西漢桑弘羊改革的加強版。不過,王安石本人卻頗瞧不起桑弘羊,說彼乃“區區聚斂之臣”。王安石認為自己的新法不是為聚斂,而是為義,為抑豪富、濟貧民、足國用。但不管王安石自己說得多神,變法最后還是變成了徹頭徹尾的“聚斂”,比之桑弘羊主持的“鹽鐵酒榷”之政,有過之而無不及。——吳鉤:《王安石變戲法》2013-03-18(2)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熙河之役)(3)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了激烈爭議。解說:青苗法是王安石變法中的引起爭議最大的一項法令。有人認為此法類似于今天的銀行貸款,打擊了當時普遍存在的高利貸行為,對人民有利。也有人認為,這是國家向人民敲詐勒索,純粹是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4)圍繞變法問題,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引發黨爭,北宋逐漸走向衰亡。解說:王安石變法觸犯了許多人的既得利益,一開始就遭到了守舊派的激烈反對。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被迫辭職。次年,宋神宗一度恢復王安石的職務,想使改革繼續進行下去,然而僅僅過了半年,王安石又被迫辭職。具體情形是,王安石的兒子去世,變法派內部分裂、發生內訌,王安石一手提拔的呂惠卿排擠王安石。王安石心灰意冷,主動提出辭職。宋神宗死后,司馬光任宰相,最終全部廢除了新法。活動設計:閱讀下列材料,思考如何評價王安石變法材料1: “介甫(王安石)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但性不曉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遠,讒佞輻輳”。——司馬光材料2: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貧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專以此為事,……奪富民之利。民無貧富,兩稅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緣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蘇轍《欒城三集》材料3:“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張法令,馴至靖康之難,人皆咎安石為禍。”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材料4:梁啟超還認為作為百年不遇的杰出人士,生前被世人責難,死后數代都不能洗刷罵名,在西方有英國之克倫威爾,在中國則有宋代的王安石。千百年來,王安石被罵做集一切亂臣賊子之大成的元兇。其實,他才真是數千年中華文明史上少見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千頃之陂,其氣節岳然若萬仞之壁,其學術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施之事功,適應于時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傳諸之日莫之能廢。”:對于王安石變法,梁啟超認為:“《宋史》記熙豐富實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襲之,皆反對黨之言,不可征信。”材料5:“依照當時情況,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問題,一面又抱有急攻速效的心理。在國內新政全無頭緒的當日,卻同時引起邊釁,對外便開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斂,而忽略了為國家的百年長計。”——錢穆《國史大綱》【小結】通過對王安石變法措施的分析,我們會發現,由于種種原因,如變法措施不科學合理、用人不當、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官員的政治素質和自利取向等,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往往在執行的時候變了味,并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效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改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南宋的偏安引言: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夏日絕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 (北宋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當政者只求茍且偏安,大肆歌舞享樂。這首詩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而作的。作者寫在南宋皇都臨安的一家旅舍墻壁上,是一首“墻頭詩”。)表現:殺害岳飛、抑制武將。解說: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為南宋。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幾支較有戰斗力的部隊,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檜卻秉承崇文抑武國策,視岳飛等擁有兵權的武將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岳飛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殺害。岳飛 紹興十一年(1141年),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在杭州風波亭韓世忠 紹興十一年(1141年),剝奪其兵權。晚年杜門謝客,口不談兵,悠游西湖以自樂張俊 首請納兵權,被罷樞密使,參與促成岳飛冤獄。劉光世 紹興七年(1137年),引疾罷去兵權。1141年紹興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原因:客觀:南宋的軍事綜合實力與金國相比相去甚遠。主觀:南宋建立以來統治者不思收復失地,貪圖享樂茍安。活動設計:閱讀下列材料,思考南宋偏安一隅的原因。材料1:與逃跑、求和的政策密切相關的是宋高宗在朝內猜忌諸將,重用奸佞,而這種政策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原因……宋高宗對主戰派將領們恢復中原,迎回徽、欽二帝的主張極其反感,他怕欽宗回來奪了他的帝位……在抗金的戰爭中,高宗更是對將帥嚴加控制,生怕他們“張皇事勢”,“卻致引惹”,而甘愿放棄勝利成果,與金議和。——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五代遼宋夏金時期》材料2:另一說提出宋高宗“功過參半”論,甚至還不忍用一個“罪”字。且不說他殺害陳東、歐陽澈和岳飛,舉辦文字獄等,當趙構當康王時,史料上“侍婢多死者”一句,即使從人道主義出發,又蘊含了多少無辜女子的血淚,算不算罪 前參知政事李光老而病,根本不可能對其降金政治構成任何威脅,可是在秦檜死后,實行寬大為懷的所謂更化之政時,仍是不予寬貸,堅持流放,使之到死也不能與親人團聚,又何其狠毒!光是他在宮中白晝宣淫,聽說金軍行將殺奔揚州,嚇得“遂病痿腐”,從此喪失生育能力,算不算荒淫 ——王曾瑜:《岳飛新傳》序言p6至7材料3:南宋多次議和偏安表名稱 時間 內容紹興和議 1141年 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稱為“歲貢”。隆興和議 1164年 仍維持《紹興和議》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對金稱臣,改為叔侄關系;宋每年向金朝繳納白銀和絹各縮減至20萬兩、匹;宋割商、秦兩州給金。嘉定和議 1208年 宋金改為伯侄之國;歲幣絹、銀各增至30萬匹、兩;犒軍錢300萬貫;維持原來邊界。【本課小結】本課的重點知識是宋初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措施和影響,王安石變法的背景、措施和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