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中外歷史綱要(上)》教學設計指導思想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本課通過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教材分析本課上承《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下啟《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以“隋唐大一統和民族交融”為主題,從隋唐盛世、民族交融和藩鎮割據審視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的統一和分裂。本課三個子母一一①隋朝興亡,②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③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按時間發展順序排列,描繪出這一時期興衰交替的歷史面貌。本課第一子目“隋朝的興亡”,選取隋朝的建立,主要介紹隋朝的廣建倉庫、興建洛陽城、開鑿大運河,隋煬帝三征高麗、隋朝滅亡。本課第二子目“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主要分兩個層次介紹,一層次是介紹了貞觀之治、武周政權、開元盛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教材編寫的主線是國家管理制度和政策。第二層次是介紹了唐朝與周邊各族關系。主要與突厥、吐蕃、靺鞨族等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交融。本課第三子目“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主要介紹節度使擁兵自重,安史之亂及其之后藩鎮割據局面形成,削弱唐朝的統治力量;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黃巢起義及其朱溫降唐,鎮壓起義,建立后梁,開啟“五代十國”。后周實力增強為北宋結束分裂奠定基礎,內容比較雜,比較多,需要資源整合。學情分析我校學生初中基礎較弱,對“隋唐統一”“開通大運河”“貞觀之治”等基本史實有所了解,但一知半解,且對這些歷史現象出現的原因不夠了解,歷史事件內在的因果聯系認識較少,核心素養待提升。但學生對隋唐時期的歷史學習興趣較大,這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梳理歷史發展脈絡,從多視角審視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的國家統一與分裂。從581年隋朝建立到960年后周滅,朝代涉及隋、唐、五代十國,學生不易“了解”,可以讓學生通過認識歷史地圖來落實朝代的更迭。人物多: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家、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等;歷史事件:開通大運河、大興土木、三征高麗;政治制度類名詞:禪讓制、世襲制、內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甲骨文、金文(銘文)等等。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自學、教師講解、學生解釋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材料多,教師要基于課標要求有選擇使用。對高一學生來說容量大,朝代更迭,人物多,名詞多,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動圖、視頻等多種多媒體手段來再現歷史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專注力。教學任務和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隋唐的興衰、五代十國的動蕩等內容,認識每個時期社會生產生活狀況、社會關系的發展變化,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主義的觀點。時空觀念運用歷史地圖說明隋唐五代十國的疆域變化和周邊民族的大致分布情況,按照時序敘述這一時期的重要史事。史料實證通過分析歸納貞觀之治的原因和意義和唐盛世出現的原因,掌握史料分類、分析、運用的一般能力,感受中華文明光輝燦爛的歷史,認識朝代興亡的歷史原因及啟示;掌握史料的搜集、整理分類的途徑與方法。歷史解釋通過學習隋朝的興亡、唐朝的繁榮昌盛和民族交融、五代十國的發展等歷史現象和歷史概念,正確分析認識朝代更替的一般規律,客觀定位隋唐時期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地位與影響。家國情懷通過對唐朝的整體認識和與周邊民族的交往的學習,感受唐帝國時的繁榮昌盛,認識中華文明是統一的多民族文明。知道中華文明在世界人類文明中的重要影響,增強民族自豪感,形成對祖國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隋唐盛世局面出現的原因;民族交融的途徑和意義教學難點:民族政策對唐朝盛世的影響;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是如何出現的,有何影響課時設計本課計劃用時一個課時(45分鐘),其中:導入(5分鐘)第一子目(10分鐘)第二子目(15分鐘)第三子目(10分鐘)課堂小結(5分鐘)教學策略設計本課主要應用講授法和多媒體教學相結合,通過導學案幫助學生課前預習,課后除了有相應的習題訓練,還會給學生推薦與隋唐時代相關的紀錄片等課外資源,輔助學生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過程設計導入新課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上展示與隋唐時代有關的圖片(如:相關的影視作品、現代歌舞、以及對長安繁華景象的想象圖),并穿插講述:“從隋朝建立到五代十國有近390年的歷史,在這么長時段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了怎樣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又因什么導致朝代更迭呢?”學生觀看圖片并跟隨教師的思路進入新課學習【設計意圖】通過圖片直觀的展示,配合教師的引導,直接點明本課的重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在課前發給學生導學案,輔助學生預習;在新課正式講授前,引導學生繪制隋唐至五代十國的時間軸,并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重要時間節點的歷史事件。 在課前根據教師發的導學案,預習本課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繪制時間軸,認識重要時間節點的歷史事件。 高一學生主要是了解基本史實,掌握通史體系。 通過時間軸的繪制,可以將書本時序模糊的史實精確化,補充教材中未提到的重要史實。一、隋朝興亡 ㈠隋的建立與統一 通過展示從南北朝后期到隋的地圖演變,了解隋統一的過程。 根據課前的預習,以及教師多媒體課件的引導,認識隋統一的過程。 通過課本與多媒體的結合,落實基礎知識、培養時空觀念。㈡隋的建設 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示隋建設國家的三項主要措施,重點是修建大運河的影響,通過解讀描寫大運河的古詩,了解大運河修建的影響。 在預習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講解,進一步認識隋朝的主要措施,重點學習大運河修建的影響。 通過對古詩詞的解讀,培養概括、分析能力,提高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㈢隋“短命而亡”的原因 通過展示隋煬帝的功過,分析隋朝滅亡的原因,并從中得到啟示:要體恤民力,以民為本。 通過對隋煬帝的功過是非,逐步得出隋朝滅亡的原因在于: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惜民力,最終導致人們不滿,起而反抗。并進一步得到啟示。 通過逐步推導的方法,培養思維邏輯的推理能力;運用唯物史觀得出啟示,提高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㈣對隋的評價 引用《劍橋中國隋唐史》中對隋的評價,肯定隋承上啟下的積極作用,轉而引入下一子目,唐朝的學習。 材料:隋朝消滅了其前人的過時和無效率的制度,創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在長期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這一切同樣的了不起,人們在研究偉大的唐帝國的結構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時,不能不在各個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這是中國歷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劍橋中國隋唐史》 問題:同學們能夠從這段材料中總結出隋王朝的作用嗎? 通過《劍橋中國隋唐史》的評價,認識隋的作用,為之后唐的學習奠定基礎。 回答:隋朝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王朝。 通過研讀其他較有權威的評價,正確認識隋的意義,培養分析概括歷史信息,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二、唐朝的繁榮和民族交融 ㈠唐朝的建立 通過教師敘述和多媒體課件的展示,了解唐朝的建立過程。并通過史料的解讀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國思想。 材料1: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材料2:朕常欲賜天下之人,皆使富貴。今省徭薄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則富矣。 材料3:“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子,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問題:請同學們閱讀以下三則材料,概括出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國思想。 通過閱讀課文,結合教師的講述,了解唐朝的建立。通過釋讀史料,初步了解唐太宗的治國思想 回答: 材料1體現了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勤于政事,重視人民,強調“存百姓”的思想。 材料2體現了唐太宗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思想。 材料3體現了唐太宗知人善任,廣納賢才,虛懷納諫的思想。 通過對唐建立的這一重要時間節點的敘述,建立時空觀念。通過釋讀史料,推出結論,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素養。㈡政治清明和制度建設 因本環節內容主要是下一節課(第7課)的內容,在此環節只是簡單介紹唐代三個繁榮的代表時期(貞觀之治、貞觀遺風、開元盛世)的政治和制度建設,初步認識唐朝的繁榮。 通過教師的簡單介紹,初步認識唐朝的政治建設,從政治角度認識唐朝的繁榮。 通過唐朝盛世的延續性來深化學生對教材結論的理解。㈢經濟發展 通過圖片展示,輔以教師講解,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方面的主要成就,進一步認識唐朝的繁榮。 了解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進一步加深對唐朝的認識。 通過對唐朝社會不同角度的展示,加深學生對這一時代的認識,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㈣民族交融 通過唐王朝對周邊民族的政策,認識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和影響。同時這也是本課內容的重難點所在。 材料1: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如一。” ——《資治通鑒》 羈縻府州制度: 唐對歸附和被征服的少數民族的政策,既保留少數民族傳統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將少數民族地區納入國家統一行政設置之中,加授各族首領擔任唐朝地方政府——羈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襲其職,讓他們繼續統轄本族人民。 問題:根據材料,唐的民族政策有何特點? 材料2: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包括醫療器械、生產工具、蔬菜種子等在內的大量物品,還有經史、詩文、工藝、農藥、歷法等書籍。唐高宗時,吐蕃從內地引進了蠶種。吐蕃還通過互市,向唐朝購買茶葉、絲綢等物品。隨著雙方關系的日益密切,許多漢族人進入西藏,一些吐蕃貴族子弟也進入長安的國學學習漢族文化。漢文化的輸入對吐蕃社會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吐蕃文化對漢族也有一定的影響。 ——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中國古代史》 問題:根據材料,唐開明的民族政策有何積極作用? 通過多媒體所展示的地圖,認識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以及唐朝民族政策;通過史料分析,概括總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和影響。 同時也是從民族融合的角度認識唐朝的繁榮。 回答1:以和為主; 民族平等; 因俗而治; 開明包容; 方式多樣靈活。 回答2: ①保障邊疆穩定; ②利于邊疆開發和經濟發展; ③促進民族融合、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鞏固; ④為后世統治者處理民族關系提供借鑒。 通過觀察地圖,培養時空觀念。感受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正是在不斷的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中華民族不斷壯大,提高家國情懷。總結唐朝盛世的表現。 對唐朝盛世有概括性認識。 提煉、概括歷史現象,形成總結性認知。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 ㈠唐末盛世危局 1、安史之亂 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引導歸納安史之亂出現的原因和影響。 2、藩鎮割據 通過史料展示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是如何出現的,以及有何影響。同時這也是本課的第二個難點。 最終推出安史之亂結束后最終促使唐帝國走向滅亡的因素。 材料: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以邀命于朝。 ——歐陽修《新唐書·兵志》藩鎮割據的弊端在于“地擅于將,將擅于兵”,地方軍隊、財賦為節度使專擅,朝廷難以過問;而節度使又受制于驕兵悍將,如果失去了部下的擁戴,不是被殺就是被逐。這樣的藩鎮割據造成的后果,只能是社會的動亂和瓦解。——樊樹志《國史概要》 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師引導,歸納安史之亂的原因和影響。以及安史之亂結束后最終促使唐帝國走向滅亡的因素。 原因:①政治腐敗:唐玄宗統治后期,沉于享樂,怠于政事; ②邊疆危機:邊疆形勢隨著版圖的拓展日益緊張; ③軍事失當:任用胡人擔任節度使;兵力外重內輕。 影響:唐朝由盛轉衰。北民南遷,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安史之亂結束后最終促使唐帝國走向滅亡的因素: 政治自主權 經濟財權 軍事武裝 ↓ 藩鎮割據 宦官專政 朋黨之爭 農民起義 ↓ 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唐朝滅亡 通過教材內容,結合史料解讀,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㈡五代十國 結合教材中五代十國的形勢圖,了解五代十國的含義和地理分布,體會國家由統一再次陷入分裂。 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師講解,體會由統一到動蕩,經歷了哪些變化。 通過對比唐朝的繁榮和五代十國的動蕩,進一步提高學生愛護祖國統一的意識。課堂小結國家統一、統治者恰當的對內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等,使隋唐出現了多個治世局面,但是開元盛世后,唐朝由盛轉衰,最終走向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板書設計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一、隋朝興亡二、唐朝的繁榮和民族交融三、唐末五代:盛世危局教學反思課文的容量較大,要講清楚三個子目的知識,時間比較緊張,因此每個子目只能著重講重要的知識,對余下的知識只是簡單帶過,拓展不夠。課程設置雖然設問較多,但是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有思維含量的題目不多,設問缺乏層次性,這是需要改正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