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1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及生產關系 特點 2.能夠闡述私有制在原始社會解體過程中起到的作用,闡釋階級和國家產 生的過程 3.能夠用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發展過程的具體事例論證人類社會發展 的規律 教學重點: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各自生產關系的特點 教學難點: 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過程;科學評價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 會的本質特征教學過程時間 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探究一 學生活動 1:觀看幾張反映原始社會生活的圖片。假設你“穿 越 ”回了原始社會,根據所給的原始社會相關圖片,請你想 象并簡單描述一下你一天的生活。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以身份帶入的方式感受原始社會的生產 生活方式特點,激發學習興趣。 講解: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 如果把原始社會比作人類的童年,那么這個童年期長達二三 百萬年,其中,絕大多數時間處于舊石器時代。 學生活動 2:觀看新舊石器時代的區別視頻 教師活動 2:引導學生區分新舊石器時代的區別 講解:舊石器時代,人們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為生。新石器 時代,原始畜牧業和農業開始出現,人們從食物的采集者變 為生產者。那些得益于畜牧農耕而使人類實現了定居的地方, 大都成為人類文明的搖籃。 學生活動 3:閱讀材料思考:結合原始社會的生活生產狀況, 你認為原始人平均分配勞動產品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特點,介紹生產 力與生產關系的含義與原始社會的社會特點 講解: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使人們不得不共同勞動,共同 占有生產資料,在生產中結成平等互助的關系,平均分配勞動產品,這是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 生產力: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 其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生產關系: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 為轉移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 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 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是人們共同勞動,共同占有生產資 料,在生產中結成平等互助的關系,平均分配勞動產品。 在原始社會,按照血緣關系結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 基本單位,在氏族制度下,人們通過氏族議事會管理集體事 務,到了原始社會末期,一些近親的氏族構成部落,有的部 落聯合起來組成部落聯盟。 學生活動 4:閱讀材料,結合教材第三頁內容描述原始社會是 如何解體的? 教師活動 4:與學生共同研討原始社會解體的過程,辨析關于 私有制的不同觀點 講解:原始社會后期,以金屬工具的出現為標志,生產力有 了新的發展。原來以氏族公社為單位的共同勞動,逐漸被以 個體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所替代,生產資料也就相應的逐 漸轉歸個體家庭私有。當土地變成私有時,私有制也就確立 起來。貧富分化的加劇,使氏族成員的地位越來越不平等, 漫長的原始社會逐漸解體。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私有制作為一種生產關系,是生產力 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故觀點一正確;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私有制作為一種生產關系,它產生的 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觀念的存在,是私有制產生探究二 的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故觀點二錯誤;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私有觀念不是從來就有的, 私有制作為一種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 當私有制這種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時就會被更先進的生產 關系所代替,所以也不會永遠存在。 學生活動 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論證“只有生產發展到一 定程度,才可能出現階級;只要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必 然產生階級 ”。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結合材料思考奴隸產生的過程以及奴隸 制的生產關系特點 講解:戰俘是奴隸的來源之一,還不起賬的窮人也是奴隸的 重要來源。 原始社會解體后,兩大不同地位的集團出現:奴隸主階級和 奴隸階級。前者屬于剝削地位,后者屬于被剝削地位。 名詞解釋階級——在一定生產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集團 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 奴隸;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勞動;奴隸勞 動的全部產品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 度的生活資料。 學生活動 2:請結合圖示和所學知識,描述奴隸制國家產生的 過程。 教師活動 2:與學生共同探討奴隸制國家的產生過程,引導學 生客觀看待奴隸制國家的進步性 講解: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必然遭到奴隸的反抗,奴 隸主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建立軍隊、法庭、監獄等暴力機關,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奴隸制國家產生了。 名詞解釋——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 的工具。 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后,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城市的出 現、文字的發明和實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等,促 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擺脫蒙昧野蠻的狀態,邁入文明 時代的門檻,這是歷史的進步。奴隸社會后期,當生產力發 展到新的水平時,出現了封建制生產關系。 學生活動 3:閱讀材料,對比分析封建制生產關系與奴隸制生 產關系異同 教師活動 3:通過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明確封建社會的生產關 系及社會特點。 講解: 在封建社會,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 基礎。封建地主階級正是憑借對土地的占有,使農民不得不 依附于地主,屈從于地主階級的奴役。收取地租是地主階級 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 地租。地主階級還利用高利貸,強迫農民繳納苛捐雜稅、從 事各種徭役來剝削農民。 封建國家的顯著特征是君主專制、等級森嚴。為了維護封建 國家的統治,地主階級還散布封建迷信、傳播封建道德、鼓 吹“君權神授 ”鉗制勞動人民的思想。在封建社會,農民階 級和地主階級是兩個基本階級,這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 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