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課型】新授課【課時】1課時【學情分析】析教材:《綱要(上)》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共有三課,第16課兩次鴉片戰爭屬于這一時期憂患的內容之一。本課上承明清時期國家面臨的挑戰,下接17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再者鴉片戰爭普遍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具有重要地位。本課包含三個子目:“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兩次鴉片戰爭”、“開眼看世界”。“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這一子目從世界和中國兩個視角看待當時的大背景,即鴉片戰爭的背景。19世紀中期世界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發展,各國紛紛把殖民擴張指向中國,英法俄美企圖侵略中國,而此時清朝依然是封建社會。課本上的描述概括簡介,缺乏史實性材料的支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增加史實性材料的補充。“兩次鴉片戰爭”這一子目描述了兩次鴉片戰爭的史實,中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具體條約著重分析兩次鴉片戰爭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影響。這一部分所占篇幅相對較多也是教師要重點講解的部分。“開眼看世界”這一子目,主要介紹了林則徐、魏源、許繼畬等人開眼看世界的作品。教師需要補充這一時期開眼看世界的局限性。析學生:本課面對的是普通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高中生抽象邏輯思維明顯占優勢,并向理論型抽象邏輯思維發展,辯證思維基本形成。學生已經在八年級上冊學習了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包括鴉片戰爭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等,只是簡單的知識點記憶。但是并沒有對鴉片戰爭爆發的世界局勢、社會根源和具體影響做深入分析和探討。對重要歷史概念認識(比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片面最惠國待遇、協定關稅等概念)存在困難【教學目標】課標要求,要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能夠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列強侵華對中國的影響;運用圖表分析鴉片戰爭前中國所面臨的局勢,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概述鴉片戰爭的過程;能夠分析史料中的有效信息,運用史料佐證知識,對重要論述形成合理解釋;能夠指出清朝失敗的原因,理解歷史解釋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感受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巨大影響,把鴉片戰爭放到世界格局中理解人類文明的沖突和演變,從愛國官兵和民眾的反侵略斗爭中感受愛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維護主權與生存的民族精神,感受林則徐等愛國志士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勇氣。【教學重難點】重點:鴉片戰爭前的國際背景;鴉片戰爭的過程;《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影響;開眼看世界的人物和代表作,開眼看世界的層次和局限性。難點:鴉片戰爭的原因以及不平等條約帶來的深刻影響。【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圖示法、史料分析法【教學過程】為了達到五大核心素養的落實,教學過程對課程內容做了適當的取舍,重知識的同時重理論分析和歷史啟迪,會適當地補充歷史史料,立意于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導入新課播放《鴉片戰爭》電視劇中南京條約簽訂,道光皇帝悲痛欲絕的片段。提問:從視頻中大家能得到什么重要信息呢?視頻中的人物是誰?為什么他會哭的如此傷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狀呢?設計意圖:以視頻導入教學,給學生以生動直觀的感受,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為寫下來的教學烘托氣氛。從視頻中我們很容易知道這記錄的是中英簽訂《南京條約》,視頻中的道光皇帝因鴉片戰爭的失敗感受到了莫大的恥辱,割地、賠款、通商、開口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天朝上國面臨空前危機,道光皇帝因愧對于先祖而痛哭流涕。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工業過渡的階段,中英之間長期的貿易不平衡致使英國找到了新的開辟中國市的商品:鴉片。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成為了鴉片戰爭的導火索,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不平等條約是中國卷入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以此導入本課主題和內容。新課講授對書中的標題做了更改,以中西差異下的對話為主線,將整個新課內容分為三大部分:文明的對峙;文明的交鋒;文明的反思。三個環節對應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經過和影響三個方面,層次分明,邏輯緊密。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認識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一、文明的對峙材料1以羊牛肉磨粉為糧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 以此為通暢圣藥。大西洋距中國十萬里,亦惟茶葉是急,英吉利較近,皆不能離此。—— 琦善況如茶葉大黃,外國所不可一日無也。……外國所必須者,曷可勝數,而外來之物,皆不過以供玩好,可有可無,既非中國要需,何難閉關絕市。——1839年2月29日(鴉片戰爭前)林則徐《擬喻英吉利國王檄》材料2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里,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清帝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 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于一班幸運、能干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它勝過其鄰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干的人在曱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馬戛爾尼教師提問:根據所給材料,能從三個材料中看出中西方什么不同的態度?中西方的差異在何處?教師補充總結出19世紀中期中西方的差異。設計意圖:給出史料,引導學生從材料中分析戰前中西方的發展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不同,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思維。無論是在晚清大臣琦善的的眼中還是鴉片戰爭前林則徐的認識,都一致認為西方國家離不開清朝的茶葉,顯然清朝還沉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當西方國家轟轟烈烈地開展工業革命時,通過工業革命完成了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的轉變,而清朝任然停留在封建社會。給出總結圖,學生的思維更加清晰。材料3以中英貿易為例,1781年至1790年,在中國銷往英國的商品中,僅茶葉一項就達9600萬元。而這期間,英國銷往中國的全部工業品只有1600萬元,僅及茶價的1/6。——李侃《中國近代史》教師提問:根據材料3及圖片總結19世紀中英貿易之間的特征。設計意圖:教師給出著作中1781年至1790年間中國茶葉出口和英國工業商品出口的差距,再加上在鴉片戰爭前中英正當貿易情況表,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出鴉片戰爭爆發前中國貿易是出超狀態,而這是當時英國生產力大發展時期所遇到的困境,工業商品銷售受阻。鴉片戰爭前白銀流入中國的路線圖,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素養。通過史料和圖片、表格展示了鴉片戰爭爆發的世界大和中國背景,知道中正是因為中西方文明的對峙和商業沖突從而引發了不可避免的鴉片戰爭。二、文明的交鋒(一)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材料1 晚清癮君子吸食鴉片的場景材料2(鴉片)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林則徐上道光皇帝奏折教師提問:以上圖片和史料描繪的是19世紀中國社會的真實場景,說出圖片和史料所反映的事實,這一時期的什么大事件與此相關?從而引發了什么?設計意圖:帶領學生分析史料佐證鴉片的輸入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危害,有利于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通過圖片學生能直觀感受到鴉片對民眾身心的摧殘。以此得出為什么1839年林則徐會在虎門銷煙,虎門銷煙嚴重損害了英國鴉片貿易,阻礙了其打開中國國門和侵略中國的意圖,虎門銷煙成為了鴉片戰爭爆發的導火線活動探究:如果沒有虎門銷煙,鴉片戰爭會爆發嗎?設計意圖:歷史學習離不開合理的假設和推理,拋出關于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爭議性問題,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揭示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學生能思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態度。學生可得出,英國通過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急需要通過侵略擴大市場傾銷商品,無論有沒有虎門銷煙,中英之間必有一戰。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巡視應道學生把握主題和方向。(二)鴉片戰爭的過程1.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教師提問:閱讀教材92頁至93頁的內容,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填寫關鍵信息,掌握兩次鴉片戰爭的基本過程和結果,鴉片戰爭失敗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對中國有什么影響呢?時間 路線 結局第一階段 1840年6月-1841年8月 廣州—定海—天津 《南京條約》 《五口通商章程》 《虎門條約》 《望廈條約》 《黃埔條約》第二階段 1841年8月-1842年8月 香港—鎮海—南京條約 內容 影響《南京條約》 割地(香港島) 破壞中國領土主權賠款(2100萬) 加重人民經濟負擔五口通商 打開中國東南門戶協定關稅 破壞中國關稅主權《五口通商章程》 領事裁判權 破壞中國司法主權《虎門條約》 片面最惠國待遇 破壞中國貿易主權《望廈條約》 “巡查貿易”權 破壞中國領海主權《黃埔條約》 居住傳教權 列強在華租界前身補充講解:協定關稅:最能體現英國侵略的本質“領事裁判權”:“治外法權”,給予英國駐各口岸領事處理在華法律事務的權力,規定來華英人享有不受中國法律管轄的特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其他國家從中國獲得的所有特權,英國可以同樣享有(例如,英國貨物進入中國,要繳納的關口稅是10%,法國貨物進入中國,要繳納的關口稅是5%,那么,英國之后的貨物進入中國,要繳納的關口稅是5%,但是英國給予其他國家的優惠,中國并不享有。)設計意圖:關于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復雜,條約較多,表格梳理更為清晰。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材料1開放貿易10年之久,擁有如此龐大人口的中國,其消費我們的制造品(不含鴉片)竟不及荷蘭的一半,也不及我們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亞殖民地的一半。——1852年3月《密切爾報告書》材料2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以后,歐洲資產階級欣喜若狂,他們滿以為打開了中國這個廣闊的市場,就能大量銷售產品,獲得高額利潤。然而事實并非如此。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間,英國對華工業品貿易始終在二百萬英鎊左右徘徊。……他們把英國棉紡織品在中國滯銷的原因歸結為中國開放的口岸太少,英國在中國享受的特權太少。——人教版《中國近現代史》上冊教師提問:英國認為產品滯銷的原因,為了解決中國問題采取的什么辦法呢?并思考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學生在史料中分析找出答案意欲擴大侵略—要求修約—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教師補充介紹)—英法聯軍發動戰爭—美俄參與調停結局:中國戰敗,與英法美俄等國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承認《璦琿條約》。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了嚴重破壞,從此中國從獨立的封建社會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鴉片戰爭成為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教師并補充介紹半殖民半封建是什么半殖民:看似獨立的一個國家,在政治、經濟、領土受到其他國家的控制;半封建:相對于完全封建社會而言,指形式上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但社會實際上已經被資本主義經濟、近代化等影響。思考:閱讀教材93頁的學思之窗和歷史縱橫,思考鴉片戰爭的性質和中國人民反抗的正當性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列強為掠奪原料和市場而發起的不正當的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的反擊是保衛國家主權和完整的政黨防衛,是民族精神的體現。鴉片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心理落差,昔日天朝上國如今受制于人,中國人民不僅進行了行動上的反抗,在思想上也慢慢覺醒。由此引出第三部分,文明的反思。三、文明的反思教師提問:《南京條約》簽訂之后,統治階層高層清授還處在封閉、愚昧、腐朽的狀態之中,但是也有清醒的人,林則徐、魏源、徐繼畬是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通過著書立說傳達思想。閱讀教材,分別找出他們的開眼看世界的作品。探究思考:看到開眼看世界的局限性,通過材料對比《海國圖志》對中日近代化發展不同的影響。材料1材料2材料3材料4開眼看世界只屬于少數開明的仁人志士,當時大多數人還屬于愚昧無知狀態,《海國圖志》在中國被當作是宣傳奇巧淫技的書,遭到反對,相反在日本卻被大力推崇。(通過中日對比分析認識開眼看世界的局限性,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歷史學最基本的價值,就在于提供錯誤,即失敗的教訓……一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獲。勝利使人興奮,失敗使人沉思。一個沉思著的民族往往要比興奮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歷史學本應當提供這種力量。——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上升價值觀,當今的世界仍然極不穩定,疫情當前,西方國家對中國百般攻擊,中華兒女有應當居安思危,在沉思中卓越,在沉思中復興!課后作業自制本課思維導圖,復習鞏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