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教材分析】本課對學生新民主主義革命相關內容的學習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以及國民大革命失敗的相關內容,下啟抗日戰爭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相關內容。從結構上看,本課有三個子目,分別是: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紅軍長征。從中國革命發展的角度看這三個子目,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可以作為新民主主義發展的背景來看待。因此,第一子目體現在國民黨的專制統治下,中國革命轉入低潮;第二子目體現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使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第三子目紅軍通過長征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三個子目在邏輯上以“中國革命在曲折中發展”為主線展開。課標要求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學情分析我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對于本課的學習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在初中階段已對中國共產黨革命新道路開辟的背景、過程及影響有初步了解,對南昌起義、八七會議、長征等重要史實已有初步認識,同時也掌握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但是,他們對于重要史實之間內在聯系的把握、對于革命實踐和革命理論關系的認識等方面還存在諸多欠缺,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深化教學,引導其深入探究中共開辟革命新道路的內在原因、過程、影響等,采取多種類型史料進行補充和講解。【素養目標】認識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通過文獻資料記載,解讀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過程、特點及影響。認識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的斗爭精神,培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運用唯物史觀的階級斗爭、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評價工農武裝割據。運用文獻資料,認識“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及實踐、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重點難點】重點:認識中共開辟革命新道路的過程及意義、知道紅軍長征的過程。難點: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并體會長征精神;理解中共開辟革命新道路的必然性。【教法學法】教法:情境創設、問題驅動、史料解讀。學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學過程設計】教師講述:1840年,英國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隨后,西方列強為掠奪原料和搶占商品銷售市場,先后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戰爭,中國主權一步步喪失,已處于被瓜分的境地……中國危機,中華危機,誰來挽救近代中國?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李大釗……都是挽救中華危機的好男兒……創設情境:請結合視頻與圖片思考:這些人分別屬于哪個階級?都進行了哪些具體的探索?(歷史事件)過渡語: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探索,中華好兒女有沒有救國成功呢?請看專家給我們的答案。救國之路漫漫兮,到底誰能真正挽救中國呢?教師講述:我來救國,蔣介石很自信的大臂一揮。我也來救國,毛澤東很激情的聲音,也引起了人民的注意……中國人民又選擇了誰呢?就讓我們共同進入本課的主題:國民黨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革命新道路的開辟。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教師講述:在學新課之前,我們首先了解一下本課的素養目標,教學的重難點……請看大屏幕。同學們,我們把本課的歷史史實放在時間軸上,時空定位一下,再看一下本課的基本線索。蔣介石是如何救國的?政治方面:蔣介石調和了國民黨內部矛盾,實現了寧漢合流,繼續北伐,形式上統一全國。1927年,汪精衛與蔣介石達成協議,促成了寧漢合流,標志著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的確立。同時,為討伐張作霖,國民黨繼續進行北伐,也被稱為二次北伐。日本政府為了阻止北伐,制造了“濟南慘案”。請同學們看一下課本 P126頁,了解一下濟南慘案的概況。日本政府,看到張作霖大勢已去,再加上與張作霖的矛盾日益加深,所以在皇姑屯將其炸死,這就是著名的皇姑屯事件。1928年,張學良背負國恨家仇,宣布東北易幟,標志著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說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師生互動:因為當時的中國軍閥林立……所以,國民政府只能算是形式上統一全國。經濟方面:國民政府進行幣制改革和“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民族工業較快健康發展?教師提問:果真如此嗎?過渡語:請同學們看這幅圖片——民族工業曲折發展史。創設情境:1927年到 1936年,是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十年”,請同學們結合課本 P137頁,小組討論:民族工業較快發展的原因和表現?一會兒找同學回答。教師總結:民族資本在 1927到 1936年確實得到長足發展,但是受到外國資本和官僚資本的擠壓,發展非常艱難,并不是健康發展。外交方面:國民政府通過改定新約,收回關稅主權?請同學們閱讀PPT9上的這兩則材料,并思考外交效果?教師總結:國民政府雖然通過改定新約運動基本收回關稅自主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自主地位,但未能從根本上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過渡語:在國民政府統治之下,中國仍然受著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仍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誰來救中國?毛爺爺說,我們要跟著大哥學:武裝起義、攻打城市……為何要武裝起義?合作不是更好嗎?大家看一下這兩個時間,1927年 4月和 1927年 7月,你會想到什么?對,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教師講述:面對國民黨的屠殺,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隨后,中國共產黨在 1927年 8月 1號,進行了南昌起義;1927年 8月 7號,召開了漢口會議;1927年 9月,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1927年 12月,張太雷,葉挺,葉劍英領導了廣州起義;為了更好的回顧和紀念歷史,讓我們欣賞南昌起義紀錄片……教師引導: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攻打大城市,很顯然,我們走的是俄國的革命道路——城市中心論。問題驅動:請同學們思考問題。 :為什么走俄國的路?師生互動:因為俄國是榜樣,俄國有先進的馬克思主義,俄國有共產國際……問題驅動:同學們,請接著思考問題 :俄國的路走得通嗎?小組探討歸納總結,學生先講,師生互動:到 1928年,我們發動了近百次武裝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這些最為著名的起義也是很快失敗,這證明:在當時的情況下,城市中心論是行不通的。問題驅動:請同學們接著思考問題 :俄國的路為什么走不通?教小組探討歸納總結,學生先講,教師總結:教師引導:因為當時: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相對發達,工人階級力量比較強大,而此時的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相對落后,工人階級力量比較小。再加上當時特殊的國情,俄國參加一戰,城市敵人力量虛弱,而中國處于兩半社會,城市敵人力量集中,由此分析,俄國的路,不符合中國國情!問題驅動:請同學們思考問題 :走自己的路是指什么路?小組探討歸納總結,學生先講,教師總結:教師講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道路,還要從秋收起義說起。1927年 9月,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5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攻打長沙,即秋收起義。秋收起義打的非常困難,損失慘重……無奈之下,毛澤東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將部隊由城市遷向農村。第一塊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誕生了。革命根據地發展很快,到 1930年夏天,十幾塊革命根據地建立,并且在 1931年 11月,在江西瑞金還成立了中華蘇埃共和國。由此,我們中國真正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那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也被稱之為井岡山革命新道路。問題驅動:同學們接著思考問題 :走自己的路走的通嗎?小組探討歸納總結,學生先講,教師總結:我們不但走得通,而且還走的還很火……在根據地,我們進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問題驅動:結合課本概述土地革命的歷史意義?農民得到土地,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也調動了農民參加中國革命的熱情,紅軍隊伍迅速壯大。問題驅動:請同學們思考問題 :井岡山道路有何歷史意義?井岡山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問題驅動:同學們,看史料再接著思考問題小組探討歸納總結,學生先講,教師總結。 :井岡山道路走的順嗎?小組探討歸納總結,學生先講,教師總結:從中國共產黨黨史材料和當時黨內領導人閱歷來看,黨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城市,這也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國被迫進行長征,由此拉開了艱難的長征之路。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這一幅圖片的變化?思考:紅軍被迫長征的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進行小組探討。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請同學們看一下長征之路之過程。三、紅軍長征教師講述:1934年 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在沖破敵人 4道封鎖線之后,從 8.6萬人減到三萬人,損失巨大!危急關頭,毛澤東帶領部隊向貴州進軍,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創設情境:請同學們依據課本 P130頁和遵義會議視頻,找一下遵義會議核心內容及意義?小組合作探究展示……教師總結:遵義會議糾正了黨內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的軍事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成熟?為什么?教師引導:因為在遵義會議上,中國紅軍獨立自主結合國情解決中國革命道路的問題。教師講述:遵義會議之后,我們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終,中央紅軍于 1935年 10月到達陜北吳起鎮。1936年 10月,三軍會師于甘肅會寧,標志著長征勝利結束!教師引導:請同學們依據材料,說一說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意義:實現了戰略大轉移,保存了革命火種,打開了中國革命新局面,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創設情境:請同學們欣賞紅軍長征視頻,談談“什么是長征精神?”小組討論,找同學回答。偉大的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教師講述:我們回顧一下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新道路的歷程:國民革命失敗與八七會議,使我們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使我們認識到,“城市中心論”在中國走不通,于是我們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長征,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遵義會議是我們獨立自主解決問題,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過渡語:長征結束了,但似乎又還沒有結束…………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創設情境:作為青年學生的我們,如何在生活和學習中弘揚長征精神?請欣賞當代人的長征之路。【課堂小結】本課主要講述了國民政府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統治以及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新道路的過程、意義。我們要深刻體會長征的意義及精神。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我們青少年應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板書設計】第 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一、新方向—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政治: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確立2.經濟:民族工業在夾縫中發展3.外交:通過改定新約運動,基本收回關稅自主權二、新道路—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1.武裝反抗之路2.工農割據之路3.獨立自主之路【問題探究】如何理解習主席的長征精神?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教學反思本節課以近代中國遭受列強的侵略造成中國危機、中華危機,作為課堂導入。首先講述了國民政府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統治,中國人民很顯然是不滿意的!與此同時,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從最初走俄國人的路,到井岡山建立第一塊革命根據地,探索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條道路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但是這條道路走的并不順當,在 1934年被迫進行長征,長征之路上,我們遭受巨大的磨難,也鍛煉了我們的意志,形成了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永垂不朽!【反饋評估】1.1933年,國民政府在與西方列強談判后,經立法院審議通過,正式公布了新的關稅修訂案,將之前最高 50%的進口稅率提高到 80%,實行 5%到 80%共 14級的累進稅率。這次稅制改革( )A.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B.樹立了獨立自主的國際形象C.收回了海關行政管理權 D.扭轉了長期的對外貿易逆差2.國貨運動發端于 20世紀初抗議美國排華事件,20年代發展為具有相當規模的全國性運動,30年代達到頂峰,先后出現“國貨年”(1932年)、婦女國貨年(1934年)、學生國貨年(1935年)、市民國貨年(1936年)。這一現象( )A.是五四運動爆發的主要原因 B.體現了中國人盲目排外的一面C.客觀上促進了民族工業發展 D.使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占據優勢3.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相繼受挫后,共產國際曾指示中共先把起義部隊退到附近農村中一些“穩固”的地區去,“積蓄力量,以便重新展開全面進攻”。共產國際的這一指示( )A.主張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B.存在嚴重的右傾錯誤傾向C.有利于新型革命道路的探索 D.全面分析了敵我力量對比4.1928年,中共六大提出,本黨目前在農村軍事工作的根本路線應當是蓄積和準備力量以實行將來的革命斗爭。農民的武裝暴動只有在都市中革命潮流高漲并受工人階級指導的時候才可取得勝利。這反映了當時中共中央( )A.主張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B.認為農民階級是革命的主力軍C.重視農民戰爭與城市暴動的結合 D.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模式5.1930 年,中共中央理論刊物《紅旗》發文批評“農村包圍城市”的觀點,認為它違反了“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者,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同盟者”的馬克思主義原理。材料反映當時( )A.黨內一些人堅持城市中心道路 B.黨內“右”傾錯誤嚴重C.農民階級成為革命的領導力量 D.馬克思主義無法本土化6.1931年 11月 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成立,一些學者對其褒貶不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歷史地位》一文中指出(如圖)文中談及的“發展趨勢”主要是指( )A.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達到高潮 B.日本侵占東北三省C.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廣泛建立 D.紅軍長征取得勝利7.下圖是近代中國農民革命熱情演變的示意圖。對圖中態勢解讀最為合理的是( )A.國共兩黨合作推動了革命發展B.土地革命調動農民革命積極性C.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鞏固D.紅軍長征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8.美國作家哈里森說“(長征)不是戰役,也不是勝利,它是一曲人類求生的凱歌…………是一次生死攸關、征途漫漫的撤退…………它終為毛澤東和共產黨贏得了中國,在本世紀沒有哪一個事件如此地觸發世界的想象。”表明了長征( )A.翻開中國革命的新篇章 B.傳播了中共革命的精神C.改變了中國革命的性質 D.對世界局勢產生了影響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湘贛邊界的秋收暴動是在共產黨的旗幟下進行武裝斗爭的偉大嘗試,它在開始時也是以攻占大城市為目標的,在暴動遭到嚴重挫折時,毛澤東能夠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實踐中開始闖出一條與農民相結合,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道路。這條道路代表了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摘編自黃允升等《紅色檔案:毛澤東與中共早期領導人》材料二 遵義會議集中全力糾正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是完全正確的。這次會議開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央的新的領導,是中共黨內最有歷史意義的轉變。遵義會議后,黨中央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下的政治路線,是完全正確的。“左”傾路線在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都被逐漸地克服了。——摘編自《中國共產黨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毛澤東開辟的道路,并分析開辟的的原因。(2)依據材料一、二及所學知識,分析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領導核心地位的原因。參考答案1-8 ACCDA CBA9.(1)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原因:城市敵人力量強大,進攻城市受挫;農村敵人力量較薄弱,有一定的群眾革命基礎。(2)原因:毛澤東開辟革命根據地,并取得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長征初期損失慘重;毛澤東及時提出進軍貴州的正確建議,取得成效,也得到紅軍廣大指戰員的認可。【教學反思】通過對部編版高中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七單元第 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作業設計,使我深刻認識到以下幾點:一、學無止境。知識是無窮的,世界是未知的,只有不斷的學習和探索,才可能去的認識和改造世界。只有不斷的學習,才可能取得進步,終身學習已成為時代要求。二、依據課標制定素養目標,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理念。時空觀念:認識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文獻資料記載,解讀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過程、特點及影響。家國情懷:認識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的斗爭精神,培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的階級斗爭、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評價工農武裝割據。歷史解釋:運用文獻資料,認識“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及實踐、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非常有效。針對學習中的難點、重點,可以由學生課前自主去圖書館或者瀏覽網頁去收集資料,課堂上合作探究發表見解。雖然看起來有些麻煩,但是效果很好。本課教學,學生通過自主收集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資料,在課堂上參與并展示的效果來看,是非常有必要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知識,記憶比較深刻。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整節課師生互動較好,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四、“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育教學理念應該大力倡導。以往的教學當中,教師充當了主角,教師講得太多,學生幾乎沒有機會參與課堂,課堂氣氛壓抑,學生積極性不高,效果自然也不會很好。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教師只是引導重難點突破的方法,其余的問題由學生自己去完成。整節課,教師引導、重點講解、總結大概 20分鐘,用視頻吻合知識點約 15分鐘,學生思考、合作探究約 5分鐘,針對這節課的特點,布置很合理。從效果來看學生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效果好,自然教育教學效果也不錯。五、多采用影視法、圖片法,模擬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針對初高中學生的特點,學生很愿意通過直觀觀察去獲取知識。教師可以播放微影視,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中讓學生找出要所學的知識點。這節課,播放 6個微視頻,去吻合本課當中的重難點,請專家講、請歷史當事人講黨史、國史效果更佳。從學生的雙眼緊盯大屏幕來看,課堂效果很好!學生積極主動、樂觀的學習、思考、交流、討論與總結,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課特“設”,適合才是最好的。由于地域差異,學生性格、特點的差別,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適合才是最好的。針對學生的特點和本校的教學設備,積極主動的利用所有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教學。針對教材的特色,新授課的課型,知識點難易程度以及學生學情等因素,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法,是最有效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