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教學設計一、課標呈現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的新成就。二、教學內容分析1.內容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本課以史實敘述為主,所涉及的時間跨度很長,課程容量比較大,線索清晰但主題分散,若按子目順序講解,會比較散,也不容易在一課時完成。本課的主要內容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政權更迭頻繁,民族沖突嚴重,但是社會經濟在曲折中仍有進步,漢民族與內遷民族在頻繁接觸中,其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相互滲透和影響,逐步走向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2.素養呈現結合三國兩晉時期的社會狀況,從“時空觀念”角度了解政權更迭和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江南區域經濟的發展成就;結合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影響,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意義。三、學情分析學生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對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朝代更迭頻繁、民族交融等階段特征有基本認識,部分學生對于朝代更迭情況能簡單敘述,但是學生對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影響缺乏全面的認識,對于促進民族交融的途徑,不能從宏觀的角度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掌握三國末年至南朝時期歷史發展的大概脈絡,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2、時空觀念:利用時空觀念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讀懂相關的歷史地圖信息。3、史料實證:在概括南方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實的基礎上,說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4、歷史解釋:概括歸納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養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5、家國情懷:通過了解漢族與內遷邊疆民族從沖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的史實,認識少數民族內遷與北民南遷對促進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區開發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五、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講解法、史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情景創設法。六、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區域開發、民族交融。難點:民族交融局面形成的歷史原因與表現;北魏孝文帝改革。七、教學流程八、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結合相關提問的方式導入新課內容。通過視頻我們能發現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又一個大分裂時期,各方勢力此消彼長政權更迭頻繁。那么這一時期政權更迭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呢?又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呢?(設計意圖: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利用視頻導入可以給學生更直觀的印象和感受,他們在畫面感知中能夠更形象的領會這一時期的政權更迭的頻繁。)新知學習:一、政權更迭【教師】出示四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形勢圖,引導學生觀察形勢圖并結合課本內容同桌之間相互配合畫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示意圖。【學生】結合課本與圖示,同桌之間互相配合畫出示意圖隨后展示并講解。(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形勢圖與同桌相互配合畫出該時期政權更迭示意圖,能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另外畫出示意圖能幫助學生在此過程過更好的梳理教材內容,對這一時期的政權更迭的過程形成清晰認識。)二、士族專權【教師】通過出示“九品中正制”圖示以及相關史料內容結合書本講解士族專權的內容。歷史縱橫史料:東晉建立之初,高門士族瑯邪王氏當權。其代表人物王導在朝中擔任宰相,王敦統重兵坐鎮長江中游,內外相應。司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賀時,甚至請王導與他并排上坐,王導堅決推辭,方才作罷,時稱“王與馬,共天下”。此后,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繼掌權。1、概念:①“士族”:自三國、西晉以來,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2、特點: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很重要官職(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經濟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社會生活: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3、表現:士族憑借九品中正制鞏固自身特權,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現象;逃到南方的幾家北方高門士族先后執掌朝政,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設計意圖:以“王與馬共天下”以及圖示為線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同時也能反映士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既使課堂生動、有細節,又使學生對士族政治有更深入的了解。)三、南方開發【教師】出示南方開發的相關史料,引導學生分析史料并結合課本內容思考南方開發的原因、表現和影響。《宋書》是記載南朝第一個王朝劉宋歷史的史書。其中有一段描述: 至于元嘉末……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蓋東西之極盛也……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會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部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學生】分析史料并結合課本相關內容回答:1、原因北方人口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江南地區社會秩序相對安定;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勞動;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統治者的支持。2、表現農業方面: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3、影響南北經濟差異縮小,為統一提供了條件;促進了南方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設計意圖:通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分析史料,認識該時期南方開發的原因、表現和影響,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四、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師】引導學生迅速瀏覽書本相關內容,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假設你是北魏孝文帝時期的一名史官,你會如何向世人闡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內容。【學生】閱讀教材并上臺展示。【教師】結合學生的展示進行總結并在課件中呈現1、措施遷都改籍;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族聯姻 。【教師】出示三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史料,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史料并結合書本內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學生】分析史料并結合書本內容回答:2、意義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設計意圖:情景創設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通過角色扮演,將學生帶入真實的歷史情境,拉近學生和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之間的距離,既能熱烈課堂氛圍也能加深對北魏孝文帝改革這段歷史印象。)五、民族交融【教師】出示民族交融的概念,并通過回顧所學內容講解民族交融的原因。概念【教師】帶領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民族交融的概念,以求達到學生理解該概念的目的。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等趨向一致。1、原因【教師】通過舉出具體實例的方式并結合群體互動的方式推導出民族交融的原因:文化吸引力;戰爭的因素;統治政策的推動。2、表現【教師】引導學生依據民族交融的概念和原因結合本課內容以歷史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總結這一時期出民族交融的具體表現。【學生】小組討論并派出代表依次回答【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并展示:(1)生產生活: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開始定居生活,江南開發的過程中,南方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2)政治制度:少數民族統治者多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3)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4)民族心理:“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5)民族關系: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設計意圖:小組討論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全面梳理教材內容的過程中聯系剛剛所學的內容,最后升華本課的中心內容——民族交融。)本課小結:盡管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或自發或強制的人口遷徙制造了地區間的戰爭與民族間的沖突,但民族交融的加深是時代的主流也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在交融的過程中,中華文化具有吸引周邊民族集團“向化”的魅力,并由此促成了中華民族的新格局。正如閻步克在《波峰與波谷》中寫的——魏晉南北朝這個帝國的低谷,最終在政治和民族發展的歷史合力下,選擇了以北朝作為歷史出口。 一個嶄新的隋唐大帝國正在走來!(設計意圖:帶領學生回顧本課,提煉核心內容,引導學生理解民族交融和國家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要脈絡,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和愛國精神,提升社會責任感。)九、教學反思在具體的落實中,有兩個問題值得反思:一是第一個環節繪制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和通過觀察地圖分析政權更迭的特點時,留給學生的時間過短,部分同學任務完成的比較倉促。對學生時空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還是不能急于求成。第二個是在講完本課后,回顧整體的設計,感覺整個講授過程缺少對“人”的關注,著眼點過于傾向于大的歷史視角了。十、教學評價本課教學達到了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在時空觀念養成方面,通過繪制圖示分析地圖的方式,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及特點;在講述江南經濟的開發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內容時,引導學生分析相關史料,培養了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水平;在分析北方民族交融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和掌握相關歷史概念,認識到民族交融的影響,從而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素養水平;最后的課堂小結指向家國情懷素養水平引導學生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同時能夠表現出對歷史的反思,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改革,體會歷史發展的曲折性和復雜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