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大一統國家的鞏固高一年級 新授課一、教學設計1、教材分析本課時為《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第4課的內容。它在本單元中是最后一課。漢在秦完成統一,建立封建中央集權的體制的基礎上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是對封建制度和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本課課程標準的要求是: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獨尊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漢代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本課內容梳理:第一目,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首先,教材概括了西漢建立;然后介紹了漢初的“漢承秦制”又有所損益;休養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第二目,西漢的強盛。這一目是教材重點,用兩大段文字來敘述,分量較重,并配了文獻和文物圖片。內容涉及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思想方面的措施;漢武帝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措施及意義。第三目,東漢的興衰。主要內容:光武帝強化政治權力、重視經濟和儒學;東漢的政治經濟問題;兩漢的農民起義與其滅亡。第四目,兩漢的文化。涉及主要內容包括董仲舒的思想、《史記》、《漢書》、文學及科技等內容。2、學情分析初中教材這部分內容的基礎知識還是比較詳盡,用了5課時學習。高中要用1課時學習這部分內容,從時間上來看,肯定是比較緊張。高一是為高考打基礎的階段,也是學生歷史思維培養的關鍵時期,因此,課堂教學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及歷史思辨能力培養方面。3、教學目標能夠運用相關史料,從當時的情境和歷史的角度論述漢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和重要意義。提高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能力。能夠運用歷史地圖概述漢朝疆域的四至,說明漢朝時期我國的疆域。明確漢朝的時空觀念。探討文景之治、光武中興治世局面的出現與西漢、新、東漢的衰亡的原因,嘗試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認識到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古代“利民安邦、損民國敗”。概述兩漢文化的成就,能夠從中認識到文化成就是漢代大一統國家的盛世景象,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民族和睦為文化發展繁榮提供了條件。4、重點、難點: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東漢的衰敗。5、教學思路:本節課將教材知識點整合為四部分,以合作探究為主要教學模式二、教學實施(一)新課導入: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春秋公羊傳》材料二 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漢書·董仲舒傳》在新課之前先介紹大一統的含義和出處,并解讀董仲舒關于“大一統”的認識。設計思路:引入大一統的史料,說明大一統思想源遠流長,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精神符號,也說明在古代史中的重要地位。(二) 新課講授:目錄一 重現大一統——西漢建立1、給出這部分的探究題,繼秦而起的漢王朝,如何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轍?2、通過兩則材料,了解西漢初期經濟發展的變化,說明漢初調整統治政策的效果。材料一 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天下既定,民亡蓋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顏色相同的四匹馬),而將相或乘牛車。上(劉邦)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漢書·食貨志》材料二 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史記·平準書》3、根據材料和所學歸納西漢初期的現實殘局和秦朝統治教訓設計意圖:1.通過對比漢初調整統治政策,實行黃老之學、休養生息,和親匈奴羈縻百越出現了“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期生產恢復但豪強矛頭,王國問題,匈奴侵犯,百越游離,使學生認識到歷史發展具有曲折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的素養。目錄二 鞏固大一統——武帝更張1、出示材料,概括董仲舒對漢初問題的總體認識和解決方案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于正,而無有邪氣間其閑者,王道終矣。——董仲舒《天人三冊》2、小組合作,根據董仲舒的解決方法,分角度歸納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國家的措施。01更張意識形態:獨尊儒術(儒表法里)02強化中央集權:設中朝、分刺史、推恩令03推行經濟壟斷: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04積極開拓邊疆:北——擊匈奴、南——征百越、西——通西域鑿空絲路東——滅朝鮮、開發西南夷。3、播放視頻《絲綢之路》,通過學生對絲綢之路的了解,聯系到今天我們實施“一帶一路”的重要意義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任務。4、總結升華:引用電視劇《漢武大帝》開篇序幕詞,認識漢武帝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大貢獻。 材料: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歷史上的漢武帝雖然有過失,也釀成了大禍,但是這并不影響他成為一位可與秦始皇比肩的皇帝。盡管漢族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他們的文化、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但在長期的發展中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有整體與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逐漸形成共同的民族利益。因此漢族是多元一體。漢代是我國多元民族融合的非常重要時期,也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所以,漢族形成于漢代,漢族不是一個單一血統的民族,而是包含了眾多民族血脈的民族。——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新版)》設計意圖: 學生能夠運用相關史料,從當時的情境和歷史的角度論述漢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和重要意義。能夠運用歷史地圖概述漢朝疆域的四至,說明漢朝時期我國的疆域利用視頻,了解張騫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的世界意義,說明國家實力對國際地位的重要影響,從而認識到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動力和源泉。目錄三 延續大一統——東漢興衰1、展示西漢后期世系表,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認識西漢后期政治統治日趨黑暗,社會問題叢生,矛盾激化,導致了政權衰亡。了解處于過渡時期短暫的王莽政權, 師生共同分析王莽新朝滅亡的原因。2、教師解釋“中興”含義。增強尚書臺作用,削弱相權;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腐;清田、清戶;釋放奴婢;重視儒學。3、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歸納“光武中興”局面形成的原因。小組討論,結合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概述封建社會治世局面的共同因素。設計意圖:將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西漢末年農民起義和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進行對比分析,總結漢王朝的興衰原因, 得出“利民則國興、損民則國衰”的結論,進而認識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對國家強盛的意義。目錄四 回望大一統——兩漢文化出示“熹平石經”的圖片,提問從“熹平石經”中,我們能夠搜集到哪些歷史信息?官辦太學,教授儒家經典;書寫字體是隸書;儒家經典規范了范本;拓經有利于文化傳播;啟發了雕版印刷術的發明。2、小組合作探究:兩漢時期輝煌的文化成就與大一統國家的鞏固是什么關系?設計意圖:史料實證素養是高中歷史教學培養的核心素養,先整體介紹漢代史學,拋磚引玉,引導學生課下閱讀相關篇目,逐步培養史料閱讀、鑒別、闡釋等能力。同時通過對兩漢文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文化的繁榮是大一統國家興盛的表現,大一統國家為文化發展提供了條件,體現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小結:以史為鑒討論升華:通過對秦漢時期的學習,你從這段歷史中得到怎樣的啟迪?設計意圖:通過討論認識到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趨勢;民族團結、民族和諧促進國家發展;開放和交流是國家強盛的必由之路。教學板書:統一多民族封建 政治大一統疆域遼闊國家的鞏固文化繁榮課后作業從下列人物中選擇1人,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他的事跡,為他寫一段頒獎詞。(司馬遷、霍去病、張騫、蘇武、班超)設計意圖:感悟歷史杰出人物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使命感。(三)學習評價評價方式:以多元評價為原則,促進核心素養發展。對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完成小組合作探究以及高質量完成作業的情況分別賦分。評價目標:介于本節課是高一教學內容,完成學業質量水平1和水平2的程度即可。能夠利用歷史年表、歷史地圖描述史實,能夠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能夠從多渠道獲取理解材料,提取相關信息;能夠感受到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使命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