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 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第一節 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第3課時 原子結構與元素的性質【教學目標】1.了解堿金屬元素和鹵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2.了解堿金屬元素及鹵族元素的原子結構和性質,形成“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3.運用原子結構理論解釋同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規律。【教學重難點】1.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與性質的關系。2.鹵族元素的原子結構與性質的關系。【教學過程】1.新課導入【引入】人們經常把元素周期表中的同族元素放在一起研究,是因為他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系。那么,這種內在的聯系是什么呢?我們將從他們的結構和性質的關系進行探討。【設疑】我們知道,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一般少于4個,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具有金屬性;非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一般多于4個,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具有非金屬性。所以人們常說,原子結構決定元素的性質。經常把元素周期表中的同族元素放在一起研究,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系。那么,這種內在的聯系是什么呢?2.新課講授【思考與交流】請同學們填寫課本P93頁表中的信息,并思考和討論下列問題。(1)在周期表中,從上到下堿金屬元素原子的核電荷數、原子半徑的變化有什么特點?(2)觀察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它們的原子核外電子排布有什么特點?從哪一點推斷出堿金屬元素的化學性質具有相似性?【歸納】①相似性:最外層電子數都是1。②遞變性:Li―→Cs,核電荷數增大,電子層數增多,原子半徑增大。【問題與預測】a.回憶第二章學過的知識,鈉有哪些化學性質 b.結合鋰、鈉和鉀的原子結構特點,請你預測鋰、鉀可能具有哪些與鈉相似的化學性質。劇烈程度如何變化?【實驗1】取鉀、鈉各一粒,分別放在石棉網上的左、右兩邊,同時加熱。觀察實驗的現象。【現象】都能在空氣中燃燒,鈉產生黃色火焰,鉀產生紫色火焰(透過藍色鈷玻璃),鉀燃燒更劇烈。反應方程式:【設疑】那由此可以得出鉀和鈉的活動性大小是怎么樣的呢?【結論】金屬活動性:K>Na【小結】相同條件下,堿金屬從Li到Cs,與O2反應越來越劇烈,產物越來越復雜,說明金屬越來越活潑。【過渡】我們知道金屬鈉除了與氧氣反應外還能與水發生反應。【實驗2】鉀、鈉與水的反應:取兩燒杯,放入相同量的水,然后分別取綠豆大的鉀、鈉各一粒同時分別放入兩燒杯中,觀察實驗的現象。【現象】鉀浮于水面;迅速熔化成銀色小球;四處游動;反應劇烈;有輕微爆炸聲并著火燃燒 ;反應后滴入酚酞;溶液變紅。鈉浮在水面上;熔成光亮的小球;小球四處游動;發出嘶嘶的響聲;反應后滴入酚酞;溶液變紅。不同點:鉀與水的反應有輕微爆炸聲并著火燃燒。2Na+2H2O===2NaOH+H2↑2K+2H2O===2KOH+H2↑【結論】與水反應劇烈程度:K_>Na;金屬的活潑性:K__>__Na。【講解】堿金屬都能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物并放出氫氣;由鋰到銫與水反應越來越劇烈。【分析探討】1、通過比較堿金屬與水反應的難易程度,你能發現他們與原子結構有什么關系?2、由此,你能推出堿金屬元素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嗎?【師】閱讀表(教材P95),總結歸納堿金屬單質的物理性質【投影】堿金屬單質的物理性質【師】總結歸納堿金屬單質的化學性質【小結】堿金屬元素的化學性質具有相似性和遞變性,相似性:遞變性:①與氧氣反應從Li→Cs,與氧氣反應越來越劇烈,產物越來越復雜。如Li與O2生成Li2O,Na與O2生成Na2O、Na2O2,K與O2生成K2O、KO2。②與H2O(或酸)的反應從Li→Cs,與H2O(或酸)反應越來越劇烈。如K與H2O反應能發生輕微爆炸,則Rb、Cs遇水會發生爆炸。【隨堂練習】見課件【過渡】借鑒剛剛推導堿金屬元素性質遞變規律的方法,結合已學過的氯元素的性質,現在我們來進一步學習鹵族元素,并比較與Cl2的相同與不同之處。【講解】1、概念:在元素周期表中,與氯元素處于同一縱行——第 VII A族的元素氟(F)、氯(Cl)、溴(Br)、碘(I)、砹(At)都能與Na、K、Ca、Mg等金屬化合成鹽,所以統稱為鹵素(成鹽元素之意)。【思考與交流】根據鹵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總結原子結構的相似性和遞變性。【講解】鹵族元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相似性:最外層電子數都是7。遞變性:F→At,核電荷數增大,電子層數增多,原子半徑增大。【小結】根據書中表格,總結鹵素的物理性質有什么相似性、遞變性。相似性:都是雙原子分子,有顏色,不易溶于水(氟除外),易溶于苯、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萃取原理)。遞變性:從氟到碘,單質的顏色逐漸加深,密度依次增大,熔點、沸點依次升高。【思考與交流】根據結構推測它們在性質上表現的相似性和遞變性。根據鹵素的原子結構,結合堿金屬的推斷,請你試著推測氟、氯、溴、碘在化學性質上表現出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實驗3】鹵族單質與H2的反應:根據實驗,填寫課件【投影】F2 Cl2 Br2 I2與H2反應條件 暗處 光照或點燃 加熱至一定溫度 不斷加熱氫化物穩定性 很穩定 較穩定 不如HCl穩定 不穩定、易分解結論 F2→I2:與H2化合越來越難,氫化物穩定性逐漸減弱【歸納總結】隨著核電荷數增加,鹵素單質與H2反應的劇烈程度逐漸減弱,生成的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逐漸減小,鹵素單質的氧化性逐漸減弱。即氧化性:F2>Cl2>Br2>I2。【實驗4】Cl2、Br2、I2間的置換反應:完成下列實驗,觀察現象。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結論。【投影】實驗名稱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結論氯置換溴 溶液由無色變為橙色 氧化性:Cl2>Br2氯置換碘 溶液由無色變為褐色 氧化性:Cl2>I2溴置換碘 溶液由無色變為褐色 氧化性:Br2>I2小結:單質間的置換反應:①Cl2與NaBr溶液反應: Cl2+2NaBr =2NaCl+Br2②Cl2與KI溶液反應: Cl2+2KI =2KCl+I2③Br2與KI溶液反應: Br2+2KI =2KBr+I2Cl2、Br2、I2的氧化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 Cl2>Br2>I2【思考】根據以上關于鹵素單質的實驗,你能看出鹵族元素結構與性質的哪些相似性和遞變性嗎?【投影】①相似性(用X代表鹵族元素):單質X2化合物→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除氟外)都為強酸。②遞變性具體表現如下:a.與H2反應越來越難,對應氫化物的穩定性逐漸減弱,還原性逐漸增強,其水溶液的酸性逐漸增強,即:穩定性:HF>HCl>HBr>HI;還原性:HF酸性:HFb.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逐漸減弱,即HClO4>HBrO4>HIO4。【思維建模】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小結】鹵素的特性(1)氟元素無正價,無含氧酸。F-的還原性極弱。(2)X2+H2O===HX+HXO 而 2F2+2H2O===4HF+O2。(3)Br2在常溫下是唯一的一種 液態 非金屬單質。(4)碘為紫黑色固體,易升華,淀粉遇 I2 變藍色。(5)氫氟酸為弱酸,而鹽酸、氫溴酸、氫碘酸為強酸。(6)除氟化銀外,其余鹵化銀均為沉淀。氟化銀、氯化銀為白色,溴化銀為淡黃色,碘化銀為黃色。【課堂小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為堿金屬元素、鹵素的結構與性質,通過Na、K性質比較、鹵素性質的學習,初步了解原字結構對性質的影響,初步形成利用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進行探究的素養。【板書設計】4.1.3原子結構與元素的性質一、堿金屬元素1.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2.堿金屬單質的物理性質3.堿金屬單質的化學性質二、鹵族元素1.鹵族元素的原子結構2.鹵族單質的物理性質3.鹵族單質的化學性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